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技术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的评估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门诊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进行CCTA检查且显示冠状动脉斑块阳性的患者517例,其中男性327例,女性190例。根据CCT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钙化斑块组(222例)和混合斑块组(295例),应用128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图像的重建与分析。通过电话、查阅病历以及联系主管医师等方式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原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急性心力衰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斑块易损性的相关危险因素,计算OR和95%CI;采用Cox生存回归模型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对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影响,计算HR和95%CI。结果:本研究51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9±8.4)岁,男性占63.2%。混合斑块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钙化斑块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钙化斑块组(P0.05)。混合斑块组的脂质成分负荷和纤维成分负荷显著高于钙化斑块组(P=0.01),造成的血管狭窄率显著大于钙化斑块组(P=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脂质成分高负荷的斑块发生斑块易损性的风险增加(OR=2.30,95%CI:1.45~3.64;P0.001),而纤维成分高负荷的斑块与斑块易损性风险呈负相关(OR=0.73,95%CI:0.38~0.91;P0.001)。平均随访15个月(范围3~29个月),所有患者随访结束时,有42例(8.1%)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发现纤维成分高负荷的斑块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HR=3.33,95%CI:1.24~8.98;P=0.02),钙化高负荷的斑块也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HR=4.29,95%CI:1.47~12.46;P=0.01)。结论:通过CCTA技术检测冠状动脉斑块总体积、脂质成分负荷、纤维成分负荷、钙化成分负荷等指标在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评价中具有应用价值,尚需多临床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冠状动脉0钙化积分人群非钙化性斑块的发生率及管腔狭窄程度,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968例冠状动脉0钙化积分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及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非钙化性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968例患者中,203例(21.0%)检出非钙化性斑块,斑块导致轻度狭窄124例(61.1%)、中度狭窄53例(26.1%)、重度狭窄26例(12.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OR=3.994,P=0.010)、男性(OR=2.663,P=0.000)、吸烟史(OR=1.376,P=0.001)、甘油三酯增高(OR=3.536,P=0.00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OR=0.653,P=0.008)为冠状动脉非钙化性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史、血清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与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程度有关.结论 冠状动脉0钙化积分人群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存在非钙化性斑块,高血压、高脂血症为非钙化性斑块形成的两大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12月于江苏省太湖干部疗养院接受胸部低剂量CT检查的冠心病患者150例,其中有钙化者97例,无钙化者53例,检查后应用Agatston积分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数据分析首先对两组间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然后再以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钙化阳性组的年龄、甘油三酯、胆固醇、L-DLC、血糖明显高于钙化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2,95%CI 1.021~1.105,P=0.003)、甘油三酯(OR=7.091,95%CI 2.888~17.415,P=0.000)、L-DLC(OR=1.927,95%CI 1.136~3.269,P=0.015)、血糖(OR=1.403,95%CI 1.057~1.863,P=0.019)与冠状动脉钙化显著相关。在钙化组中,广泛钙化和中度钙化者居多。结论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年龄、甘油三酯、L-DLC、血糖等危险因素有关,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可作为冠心病预测、早...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检查出颈动脉斑块的中老年人群上探讨血脂各项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动脉超声检查检出斑块的患者270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130例和稳定性斑块组140例。对所有对象检验血脂各项指标。结果在对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因素进行校正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OR=1.27,95%CI 1.02~1.58,P=0.032)、TC/LD-LC(OR=1.67,95%CI 1.17~2.38,P=0.005)、apoB(OR=4.53,95%CI 1.21~16.94,P=0.025)、apoB/apoA1(OR=17.85,95%CI 3.63~87.87,P<0.001)等指标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apoA1(OR=0.18,95%CI 0.04~0.87,P=0.032)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生成的保护因素。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指标apoB/apoA1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生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oB/apoA1可能是中老年人发生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naging,HR-MRI)评价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稳定性的价值以及不稳定斑块和血管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通过HR-MRI评价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成分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收集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进行病理学检查,比较术前HR-MRI与术后病 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和血管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219例狭窄程度>50%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HR-MRI检查.其中102例(46.6%)存在稳定斑块,117例(53.4%)患者存在不稳定斑块;118例(53.9%)中度狭窄,101例(46.1%)重度狭窄.35例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19例(54.3%) HR-MRI显示斑块不稳定,20例(57.1%)病理学检查显示斑块不稳定,二者高度一致(κ =0.942,P<0.001).不稳定斑块组男性(P=0.007)、高脂血症(P=0.013)、吸烟(P<0.001)的患者构成比以及总胆固醇(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01)和空腹血糖(P=0.001)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多变量logistw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优势比(odds ratio,OR)2.3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1.08 ~ 5.04;P=0.032]、吸烟(OR 3.45,95% CI 1.67~7.14;P=0.001)和空腹血糖水平较高(OR 1.26,95% CI 1.07~1.48;P =0.006)是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患者的所有资料均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结论 HR-MRI能准确评估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斑块稳定性.性别、吸烟和空腹血糖增高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对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罪犯斑块病理类型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OCTAMI研究中前223例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证实罪犯斑块类型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其中斑块破裂130例(斑块破裂组),斑块侵蚀93例(斑块侵蚀组),结合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病、吸烟、高脂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斑块破裂组患者年龄[(60.16±10.59)岁比(55.19±10.04)岁,P0.001]、糖尿病比例(33.8%比18.3%,P=0.010)显著高于斑块侵蚀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斑块侵蚀组单支病变明显高于斑块破裂组(57.0%比36.2%,P=0.004),而三支病变(16.1%比31.5%,P=0.004)少于斑块破裂组,分叉病变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2%比36.2%,P=0.44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瘤样扩张伴对比剂滞留患者发生斑块破裂的风险是斑块侵蚀组的2.20倍(95%CI 1.25~4.32,P=0.008);糖尿病(OR 1.15,95%CI 1.00~3.86,P=0.031)、病变支数(OR 1.49,95%CI 1.26~3.98,P=0.049)、钙化(OR 1.11,95%CI 1.00~8.76,P=0.050)和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OR 1.09,95%CI 1.01~4.90,P=0.043)与斑块破裂的发生独立相关。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斑块破裂的真阳性率为76.9%,真阴性率为44.1%,与OCT诊断斑块类型的总符合率为63.2%。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判定斑块类型。破裂多见于年龄偏大、合并糖尿病和多支病变患者,瘤样扩张伴对比剂滞留可能是特征性表现,而侵蚀多见于单支病变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老年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血清Wnt(wingless type protein)-1水平,探讨Wnt-1与炫速双源CT造影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形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且年龄大于60岁的疑似冠心病患者371例,行炫速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术,按管腔狭窄程度分组,≤50%为非严重冠状动脉病变,50%为严重狭窄病变,根据冠状动脉斑块钙化情况分为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Wnt-1水平。结果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组血清Wnt-1水平明显高于非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组(132.52±40.48)vs.(98.39±28.23)ng/ml,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Wnt-1水平是预测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OR=1.56,95%CI:1.24~2.03,P=0.003)。并且冠状动脉钙化组血清Wnt-1水平(135.56±38.82)ng/ml显著高于非冠状动脉钙化组(96.75±29.13)ng/ml和混合斑块组(102.62±34.64)ng/ml(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Wnt-1水平是预测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预测因子(OR=2.07,95%CI:1.53~2.85,P0.001)。结论血清Wnt-1水平显著与冠状动脉CT造影老年血管斑块严重程度和钙化密切相关。Wnt在老年冠状动脉疾病中的病理生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对比剂肾病(CIN)的预测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PCI且基础肾功能正常的ACS患者共596例,根据尿酸水平将血尿酸水平正常的患者设为对照组(343例),将高尿酸血症患者设为高尿酸组(253例)。分析两组患者PCI后CIN的发生情况,并对CIN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冠心病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尿酸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18.2(7.6,98.5)mg/L比15.9(5.2,68.7)mg/L,P=0.038]、CIN发生率(19.8%比11.4%,P=0.005)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血尿酸水平作为连续变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OR 2.57,95%CI 1.11~5.91,P=0.027)、血尿酸(OR 1.06,95%CI 1.01~1.11,P=0.015)、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OR 0.98, 95%CI 0.95~0.99,P=0.040)、血细胞比容(HCT)(OR 0.96,95%CI0.82~0.99,P=0.031)、糖化血红蛋白(HbA_(1C))(OR 1.51,95%CI 1.05~2.60,P=0.023)、对比剂剂量(OR 2.60,95%CI 1.45~4.67,P=0.001)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以高尿酸血症作为分类变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VEF50%(OR 2.53,95%CI 1.10~5.78,P=0.028)、血尿酸水平(OR 1.77,95%CI 1.21~3.40,P=0.009)、eGFR(OR 0.98,95%CI 0.95~0.99,P=0.041)、HCT(OR 0.96, 95%CI0.81~0.99,P=0.034)、HbA_(1C)(OR 1.49, 95%CI 1.03~2.72,P=0.028)和对比剂剂量(OR 2.57, 95%CI1.44~4.58, P=0.001)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肾功能正常的ACS患者,高尿酸血症是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心动脉-肱动脉差值及动脉弹性,评价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于我院老年病科以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416例,根据患者症状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76例和对照组140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测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尿酸等。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多功能血管病变检测仪测定踝肱指数(ABI)、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中心动脉收缩压,计算中心动脉与肱动脉收缩压血压差值(ΔSBP)等,应用Gensini积分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脂肪肝、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血管内斑块、血压差值10 mm Hg(1 mm Hg=0.133 kPa)比例、空腹血糖、HbA1C、NT-proBNP、尿酸、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动脉脉压差、LVMI、Gensini积分、baPWV高于对照组(P0.01),△SBP、AB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差值10 mm Hg、baPWV、LVMI、血管内斑块(颈部/下肢)及高尿酸血症为冠心病危险因素(95%CI:5.095~27.963,P=0.000;95%CI:10.629~256.285,P=0.001;95%CI:1.042~1.088,P=0.000;95%CI:2.996~21.376,P=0.000;95%CI:2.825~35.634,P=0.004)。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存在心室重构,动脉弹性、中心动脉-肱动脉血压差值10 mm Hg可能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糖尿病与非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8年10月至2008年9月期间住院的3 489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糖尿病组501例,非糖尿病组2 988例。比较两组心律失常类型和危险因素的构成比。结果单变量分析表明,糖尿病与心房颤动(P=0.01)、房室传导阻滞(P<0.01)有关。多变量分析表明,心律失常与下列因素呈独立相关:冠心病[相对危险度比值比(OR):1.46;95%的可信区间(CI):1.08~1.98;P=0.01]、高血压(OR:2.50;95%CI:1.96~3.20;P<0.01)、甲状腺功能减低症(OR:3.06;95%CI:1.56~6.02;P<0.01)、胃炎(或消化性溃疡)(OR:0.60;95%CI:0.37~0.97;P=0.04)、自身免疫性疾病(OR:2.99;95%CI:1.32~6.77;P<0.01)、年龄≥65(OR:1.56;95%CI:0.22~2.00;P<0.01)及血糖升高(OR:2.18;95%CI:2.01~2.37;P<0.01)。结论糖尿病与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有关。非糖尿病组发生心律失常主要与高龄及冠心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胃炎(或消化性溃疡)、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合并症有关;而糖尿病组年龄较轻,其心律失常主要与血糖升高等代谢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