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肝俞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80只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治疗A组(针刺肝俞组)、治疗B组(他克莫司组)、治疗C组(针刺肝俞+他克莫司组),每组20只。治疗A组针刺肝俞穴,1次/d,每次20 min;治疗B组给予他克莫司0.05 mg/(kg·d)灌胃,1次/d;治疗C组给予他克莫司和针刺肝俞。观察各组大鼠生存率及生存时间,术后第7天取腔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各项指标[总胆红素(TBi L)、结合胆红素(DBi 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及谷氨酰转肽酶(GG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各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与治疗A组比较,治疗B和治疗C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其肝功能指标也均显著下降(P0.05);与治疗B组比较,治疗C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其肝功能各项指标明显下降(P0.05)。结论:针刺肝俞能有效地减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提高大鼠术后生存时间,其可应用于临床抗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Kamada二袖套法”建立稳定的DA-Lewis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实验分两组,同基因组(isogene group),Lewis-Lewis间24只;异基因组(allogene group),DA-Lewis间24例。观察术后一般情况及术后存活时间,两组受体分别于术后3、5、7和10d随机取3只处死取标本,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变化。结果:同基因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中位生存时间超过100d,肝组织发生轻度形态学改变。异基因组大鼠术后黄疸明显,中位生存时间为11d,术后第7天肝组织病理表现典型急性排斥反应(Williams标准)。同期相比异基因组AST、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组(P≤0.001)。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稳定的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  相似文献   

3.
大鼠近交系间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国内常用的封闭群品系大鼠(SD与Wistar大鼠)所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并不理想,易产生肝移植耐受.目的:通过二袖套法建立稳定的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方法:实验分为两组:同基因组:Lewis-Lewis 24例;异基因组:DA-Lewis 24例.观察移植后一般情况及移植后存活时间,两组受体分别于移植后3,5,7,10 d随机取3只处死取标本,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组大鼠无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中位生存时间超过100 d,肝脏组织发生轻度形态学改变.异基因组大鼠移植后黄疸明显,中位生存时间为11 d,移植后第7天肝脏组织病理表现典型急性排斥反应(Banff国际标准).同期相比异基因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同基因组(P < 0.001).提示,DA-Lewis是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目前国外已有少量报道证实中药大黄素具有极强的免疫抑制效应。实验拟进一步验证大黄素对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干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02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制备SD→Wistar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n=80),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0只。模型对照组、大黄素组、环孢素A组及环孢素A 大黄素组分别腹腔注射给予9g/L生理盐水、1.5mg/(kg·d)大黄素、3mg/(kg·d)环孢素A及3mg/(kg·d)环孢素 1.5mg/(kg·d)大黄素。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于第7天各组分别处死10只大鼠,取肝脏标本及血清,观察移植肝组织排斥反应强度、Fractalkine(Fkn)阳性表达情况及大鼠血清中白蛋白含量及谷丙转氨酶活性,余受体继续应用药物干预直至死亡,记录其生存时间。结果:各组受体手术成功数量分别为模型对照组17只、大黄素组18只、环孢素A组18只、环孢素A 大黄素组18只。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用药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以环孢素A 大黄素组存活时间最长。②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用药组大鼠术后第7天移植肝排斥反应强度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白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而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P均<0.05),肝组织中Fkn表达阳性率明显降低(P<0.05),以环孢素A 大黄素组表现最为显著。结论:大黄素具有抑制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发展的作用,与环孢素A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国内常用的封闭群品系大鼠(SD与Wistar大鼠)所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并不理想,易产生肝移植耐受。目的:通过二袖套法建立稳定的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方法:实验分为两组:同基因组:Lewis-Lewis24例;异基因组:DA-Lewis24例。观察移植后一般情况及移植后存活时间,两组受体分别于移植后3,5,7,10d随机取3只处死取标本,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组大鼠无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中位生存时间超过100d,肝脏组织发生轻度形态学改变。异基因组大鼠移植后黄疸明显,中位生存时间为11d,移植后第7天肝脏组织病理表现典型急性排斥反应(Banff国际标准)。同期相比异基因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同基因组(P〈0.001)。提示,DA-Lewis是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表明Wistar和SD大鼠普遍为封闭杂交系而非近交系,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基因多态性,因此Wistar和SD大鼠之间的肝移植模型可能不是研究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目的:建立Lewis-BN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分别进行同基因Lewis-Lewis间肝移植及Lewis-BN间肝移植.移植后3,5,7 d观察受体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大鼠存活时间.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移植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平均存活时间超过100 d,肝功能损害较轻.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存活 (12.75±1.25) d,移植后第7 天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较重,移植后各时相点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 < 0.05).提示Lewis-BN大鼠肝移植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对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细心轻柔的操作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表明Wistar和SD大鼠普遍为封闭杂交系而非近交系,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基因多态性,因此Wistar和SD大鼠之间的肝移植模型可能不是研究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目的:建立Lewis-BN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分别进行同基因Lewis-Lewis间肝移植及Lewis-BN间肝移植。移植后3,5,7d观察受体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大鼠存活时间。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移植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平均存活时间超过100d,肝功能损害较轻。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存活(12.75±1.25)d,移植后第7天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较重,移植后各时相点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5)。提示Lewis-BN大鼠肝移植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对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细心轻柔的操作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叶惠娟  刘幼方 《护理研究》2000,14(5):217-217
原位肝移植是现阶段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肝移植术后 1年存活率可达 90 %左右 ,5年存活率达 6 0 %~75 % [1]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是直接影响移植肝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 ,其中急性排斥反应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如不及早发现及治疗 ,可迅速导致移植肝功能损害。现就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观察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993年 9月— 1999年 12月共施行原位肝移植 34例 ,其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4例。其中男 3例 ,女 1例 ;年龄最大 45岁 ,最小 17岁。 3例为原发性肝癌 ,1例为良性终末期肝病。 4例病人均施行了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肝移植后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ALR)与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建立急性排斥组及免疫耐受组大鼠肝移植动物模型各12只。术后第1、3、5和7天取大鼠外周血浆及肝脏组织标本。检测外周血浆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检测肝脏移植物组织内ALR、干扰素-γ(INF-γ)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表达;分析ALR与INF-γ和IL-2表达变化关系。结果术后第1天急性排斥组INF-γ明显高于免疫耐受组,第3、5、7天两组大鼠外周血ALT、AST及TBIL均高于术后第1天,且急性排斥组INF-γ、IL-2表达及ALR的表达明显高于免疫耐受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肝移植急性排斥过程中ALR和INF-γ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而与IL-2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ALR与大鼠肝移植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呈明显的负相关,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建立DA-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研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方法实验分为两组:同基因(Lewis-Lewis)组24例;异基因(DA-Lewis)组24例。分别于术后第3、5、7、10天随机取3只受体鼠处死取标本并对大鼠肝脏进行检测,观察其病理变化,并对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进行检测。结果异基因组大鼠在术后各个时间点观察的一般表现、肝功能及病理改变、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都与同基因组存在显著的差别,其排斥反应观察的最佳时间是第7天。结论选择DA-Lewis大鼠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第7天出现重度排斥反应,可作为反应排斥程度检测指标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大动物肝移植的研究领域,在肝脏解剖结构及生理代谢方面,猪是更接近于人类的哺乳动物。 目的:建立异基因中国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免疫学实验,验证建立成熟稳定的异基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6/2007-02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选用健康西藏小型猪30只,健康版纳小型猪10只。 方法:分别进行西藏猪一西藏猪原位肝移植、版纳猪一西藏猪原位肝移植10对次,非转流条件下行原位肝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观察两组受体的存活时间,移植后1,3.7d检测受体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及总胆红素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 结果:①同基因肝移植组受体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异基因肝移植组(P〈0.01)。②异基因肝移植组受体移植后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及总胆红素含量显著高于同基因肝移植组(P〈0.01);移植前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异基因肝移植组受体于移植后7d出现严重的排斥反应;肝组织内见大量的片状坏死,汇管区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 结论:建立了稳定的异基因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监测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应用价值.方法 CDFI检测34例AR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与89例术后无并发症患者对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肝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阻力指数(RI),门静脉主干平均流速(Vm),肝右静脉平均流速(Vm)及频谱波形.结果 移植肝AR组的各项血流参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1)术后2周内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2周后两组间门静脉Vm,肝动脉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组RI(0.75±0.07),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R组有8例(8/10,80%)肝静脉频谱形态变钝,肝静脉Vm(18.40±3.44)cm/s较对照组减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DFI对诊断发生于术后2周后的AR有一定意义,并能追踪观察AR的转归.  相似文献   

13.
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抑制急性件排斥反应的高效免疫抑制剂为器官移植所必需,较多的中药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课题组在前期实验成功建立全血供大鼠肝移植模型基础上,初步发现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抑制作用,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多途径达到.目的:观察大黄素对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4/09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供体选用SD大鼠80只,雌雄不限;受体选用雄性Wistar大鼠80只,制备SD→Wistar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方法:将制备的80只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0只.于移植后第1天开始按分组设计行腹腔内药物注射,模型对照组仅给予生理盐水,大黄素组给予大黄素1.5 mg/(kg·d),环孢素A组给予环孢素A 3 mg/(kg·d),环孢素A+大黄素组给予环孢素A3 mg/(kg·d)+大黄素1.5mg/(kg·d).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第7天各组处死10只大鼠,取肝脏标本,观察移植肝组织急性排斥反应强度、肝细胞凋亡指数、Bcl-2蛋白的表达.余受体继续应用药物干预直至死亡,记录其生存时间.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组、环孢素A组、环孢素A+大黄素组大鼠移植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以环孢素A+大黄素组存活时间最长.移植后第7天,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组、环孢素A组、环孢素A+大黄素组大鼠移植肝排斥反应强度、肝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大黄素+环孢素A组大鼠的移植肝排斥反应强度、肝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大黄素具有抑制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过程中肝细胞凋亡程度,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与环孢素A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同时又能减轻环孢素A引起的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腺病毒介导的CD40Ig基因治疗,阻断CD40/CD40L共刺激途径诱导免疫耐受,探讨CD40Ig对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二袖套管"法建立Lewis到BN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30只,A组10只为对照组;B组为病毒空壳组10只,术中肝脏冷保存前门静脉注射腺病毒空壳液1 mL(7×1010vp/mL);c组10只为实验组,肝脏冷保存前门静脉注射含有CD40Ig基因病毒液1 mL(7×1010vp/mL).分别于术后4、7、10 d每组各处死2只受体取血标本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肝组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40抗原的表达.ELISA法检测受体血清中的CD40Ig的表达,余大鼠观察生存情况.结果:C组移植大鼠平均存活时间延长至(53.25±13.37)d,较A组、B组明显延长(P<0.01).C组肝脏急性免疫排斥明显减轻.A组、B组肝脏CD40抗原表达明显,C组未见CD40抗原明显表达.CD40Ig在受体内能成功表达,蛋白量于第7天最高,C组血中CD40Ig浓度明显高于A组、B组(P<0.01).结论:重组CD40Ig基因的腺病毒能有效阻断T细胞共刺激途径,特异性抑制急性排斥反应,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5.
背景: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制约国内肝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目的:探索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病理学水平的实验方法改进,于2007-06/2008-11在中南大学实验动物学部完成.材料:供体选用SD大鼠,雌雄不拘;受体选用雄性Lewis大鼠,供受体各120只.方法:采用改良Kamada's二袖套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肝上下腔静脉重建采用改良连续缝合:支架法重建肝动脉,肝脏灌注采用全自动静脉输液泵控制,建立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共实施大鼠肝移植120例,其中定型手术80例.主要观察指标:移植手术时间,移植成功率,大鼠精神状态,对刺激的反应,活动及进食情况,急性排斥反应Banff评分.结果:80例定型手术中,供肝热缺血时间为0~2 min,冷缺血时间为80 min,无肝期平均为16~21min,手术成功率为85%(68/80).急性排斥反应出现于移植后第3天,表现为食欲不佳、精神萎靡;移植后第5天出现局部黄染;移植后第7天黄疽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明显腹水和死亡.移植后第3,5,7天的急性排斥反应Banff评分分别为3.98,4.96及6.03.结论:同种异基因大鼠采用改良Kamada's二袖套法、重建肝动脉、改进肝上下腔静脉缝合及肝脏灌注方法可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缩短了无肝期的时间,并且显著提高了老鼠肝移植后的存活率。目的:在"二袖套法"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相关文献,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用改进的二袖套法对75对SD大鼠行原位肝移植,移植中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进行吻合,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胆道采用支架法进行胆道重建。结果与结论:受体大鼠移植后一般状况良好,50例正式实验移植后1d存活率94%,1周存活率为90%。供肝热缺血时间均接近0,供体手术时间(34.44±3.25)min,受体手术时间(49.07±4.93)min,无肝期(17.26±2.51)min,下腔静脉平均阻断时间约为20min。说明只有熟练地掌握手术技巧,细致耐心的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才能获得稳定的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7.
背景:"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缩短了无肝期的时间,并且显著提高了老鼠肝移植后的存活率。目的:在"二袖套法"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相关文献,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用改进的二袖套法对75对SD大鼠行原位肝移植,移植中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进行吻合,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胆道采用支架法进行胆道重建。结果与结论:受体大鼠移植后一般状况良好,50例正式实验移植后1d存活率94%,1周存活率为90%。供肝热缺血时间均接近0,供体手术时间(34.44±3.25)min,受体手术时间(49.07±4.93)min,无肝期(17.26±2.51)min,下腔静脉平均阻断时间约为20min。说明只有熟练地掌握手术技巧,细致耐心的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才能获得稳定的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8.
200 1年1月至2 0 0 2年9月我院共为4例患者实施肝移植手术,其中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由于发现早,治疗及时,2例均安全渡过排斥反应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病例简介例1,男,4 5岁,原发性肝癌,行原位肝脏移植术。术后第5 5天体温升高,烦躁,肝区痛,胆汁量减少,胆红素升高,肝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原位肝移植免疫抑制的作用机理。方法将120只肝移植SD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A组),TⅡ组(B组),CsA组(C组),TⅡ CsA组(D组),分别检测移植术后各组1、3、5、7、14d外周血IL-2R的含量和脾脏淋巴细胞的IL-2活性及肝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FasL的蛋白表达。结果三组治疗组的IL-2活性和IL-2R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三组治疗组间的比较是D组低于B、C组,上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组的Bcl-2的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FasL的表达高于对照组,而三组间的比较:D组低于C组,C组低于B组,上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通过对IL-2、IL-2R和Bcl-2、FasL的影响来达到免疫抑制作用,如果联合CsA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20.
巫林伟 《新医学》2003,34(5):290-290
随着围手术期化学治疗药物的综合应用,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进展期肝母细胞瘤的疗效得以提高。笔者就肝移植对肝母细胞瘤的治疗作用做了一次分析。13例儿童患者,年龄5个月~11岁,中位年龄27个月。放射影像学证实为不可切除的晚期肝母细胞瘤,其中Ⅲ期11例,Ⅳ期2例,全部接受原位肝移植,术前均化学治疗以缩小原发肿瘤并防止肿瘤远处转移。1例肿瘤呈多灶生长伴肺部转移,予术前化学治疗后,影像学证实转移灶已被吸收。另1例原发肿瘤向肝外生长并侵及肝门部和胰体。结果,12例行择期原位肝移植术,术后患儿全部存活,人均随访33个月证实移植肝功能正常;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