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益生菌辅助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系统检索知网、万方、PubMed数据库,检索发表自2010年1月—2019年12月使用益生菌治疗AR的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并提取数据资料、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随机对照试验13例,共1 268例患者,其中常规治疗+益生菌组631例,常规治疗+安慰剂或仅常规治疗组6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常规治疗+益生菌组治疗后鼻部症状评分较常规治疗+安慰剂或仅常规治疗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1.84,95%CI=[-2.43,-1.24],P<0.05)。两组治疗AR有效率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6,95%CI=[1.00,1.85],P=0.05)。结论常规治疗+益生菌组与常规治疗+安慰剂或仅常规治疗组比,治疗后AR鼻部症状评分下降;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评价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儿童鼾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和 Cochrane,查找有关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腺样体及扁桃体切除(等离子组)与腺样体刮除及扁桃体剥离(传统组)治疗儿童鼾症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6年12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评价,并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研究中的术中及术后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研究,患儿总人数为629例,其中315例患者接受等离子手术;314例患者接受传统手术,即传统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组相比,等离子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MD=-11.61(-15.92,-7.29),P<0.00001];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MD=-52.20(-70.59,-33.82),P<0.00001];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轻(术后6、24、48、72 h)(VAS评分)(P<0.00001);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缩短[MD=-2.12(-2.98,-1.26),P<0.00001];恢复正常饮食时间缩短[MD=-2.07, 95%CI(-3.54,-0.60),P=0.006];手术有效率提高[OR=3.43,95%CI(1.19,9.90),P=0.02];而术后出血率无统计学差异(P=0.33)。结论相比传统手术方式,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鼾症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更安全、更有效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蝶窦入路手术(TSS)与经颅手术(TCS)方式治疗垂体脓肿(PA)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有关TSS与TCS治疗PA的文献,检索时间至2020年1月。指标包括术后临床治愈、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和远期复发率。最后使用RevMan5.3软件分析所提取数据。结果最终纳入11篇研究,共154例样本,125例接受TSS,29例接受TCS。分析结果显示TSS与TCS在术后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5,95%CI(0.90~1.74), P=0.19];但与TCS组比,TSS可显著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R=0.18, 95%CI(0.07~0.46), P<0.001],降低术后复发风险[RR=0.38, 95%CI(0.21~0.68), 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TCS相比,TSS治疗PA在疗效上无差异,但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为优化AR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OVID、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截至2014年5月,纳入有关LTRA联用鼻用激素治疗AR的随机对照实验,经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荟萃(Meta)分析。结果:经检索和筛选,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鼻用激素加LTRA组的鼻症状总分及流涕、喷嚏症状评分较单用鼻用激素组明显降低[WMD=-4.49,95%CI(-4.95~-4.03),P<0.01;WMD=-0.43,95%CI(-0.78~-0.07),P<0.05;WMD=-0.10,95%CI(-0.16~-0.04),P<0.01];而鼻用激素加LTRA组的鼻塞、鼻痒评分及RQLQ评分与单用鼻用激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1,95%CI(-0.06~0.08),P>0.05;WMD=-0.15,95%CI(-0.43~0.13),P>0.05;WMD=-15.19,95%CI(-55.37~25.00),P>0.05]。结论:根据目前Meta分析的研究结果,初步认为LTRA联用鼻用激素在治疗AR方面疗效优于单用鼻用激素,且安全性良好,但仍需要今后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孟鲁司特钠与鼻用激素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OVID数据库,纳入孟鲁司特钠与鼻用激素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包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后纳入5篇随机对照研究。口服孟鲁司特钠治疗腺样体肥大治疗后的A/N比值明显低于治疗前的A/N比值[MD=-0.24,95%CI(-0.31,-0.17),P <0.0001]。口服孟鲁司特钠联合鼻用激素治疗腺样体肥大治疗后的A/N比值明显低于治疗前的A/N比值[MD=-0.25,95%CI(-0.28,-0.21),P <0.0001]。口服孟鲁司特钠组与鼻用激素组治疗后的A/N比值减小度差异不大[MD=-0.00,95%CI(-0.02,0.01),P =0.59]。联合治疗组治疗腺样体肥大后的A/N比值减小度较口服孟鲁司特钠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0.04,95%CI(-0.06,-0.02),P <0.0001]。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打鼾、睡眠障碍、张口呼吸等症状均有改善。结论 口服孟鲁司特钠及鼻用激素均能有效治疗腺样体肥大儿童患者,二者联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纯一种药物治疗。短期内使用药物有效,长期研究尚未报道,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作为一种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避免了切除翼管神经主干,保留了支配泪腺分泌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及支配上腭部黏膜感觉的腭大神经,在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可减少眼干、上腭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目前有学者主张鼻内镜下切断鼻后神经取代翼管神经主干来治疗难治性变应性鼻炎(AR)和顽固性血管运动性鼻炎(VMR)。现就近年来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的相关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使用meta分析评价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与其他方法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维普、万方、CNKI相关文献。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9-04-01。同时手动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人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数据提取及文献的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研究,84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及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药物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比较,翼管神经切断术能显著提高有效率[RR=2.51,95%CI(1.24,5.20),P =0.01],而与下鼻甲手术治疗中重度AR对比,翼管神经切断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R=0.26,95%CI(0.09,0.76),P =0.01]。结论 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是一种疗效、安全性较理想的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30例中-重度AR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鼻内镜下行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并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吸烟与否、有无尘螨及花粉过敏、有无鼻息肉及哮喘、视觉模拟量表评分 (VAS)。评估术后1年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130例AR患者有效率为75.38%(98/130),无效率为24.61%(32/1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鼻息肉是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AR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好,合并鼻息肉是影响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鼻内镜下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变应性鼻炎(AR)合并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整理26例AR合并哮喘且均经鼻内镜下行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调查问卷(RQLQ)以及哮喘控制量表(ACT)来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年以上,采用SPSS 21.0统计学分析,VAS评分和RQLQ平均得分术后6个月(10.00±4.22、32.58±15.31)、1年(8.35±6.88、28.62±12.06)、3年(7.46±4.22、28.69±5.66)均显著低于术前(24.34±8.66、59.81±21.20);ACT评分术后6个月(22.65±1.52)、1年(22.27±2.27)及3年(22.85±2.38)均高于术前(20.92±2.6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鼻内镜下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AR合并哮喘患者疗效显著且持久,哮喘临床控制水平、用药量均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合并哮喘患者术前CT Lund Mackay评分与术前及术后1年主观症状VA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慢性鼻窦炎合并哮喘患者术前CT Lund Mackay评分和主观症状VAS评分及术后1年主观症状VAS评分,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及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前CT Lund Mackay评分中筛窦、窦口鼻道复合体、上颌窦评分较高,蝶窦最低。患者术前鼻塞、流涕VAS评分较高,头痛及嗅觉减退VAS评分较低。术后1年鼻塞、流涕VAS评分变化较大,头痛次之,嗅觉减退VAS评分变化相对较小(P<0.05)。术前VAS评分(总分)及术后1年VAS评分(总分)与患者术前CT Lund Mackay评分呈正相关(r=0.465,P=0.045;r=0.522,P=0.022)。结论鼻塞、流涕是术前慢性鼻窦炎合并哮喘患者的主要鼻部症状,术后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退均有改善,其中鼻塞、流涕改善最明显。术前VAS评分(总分)及术后1年VAS评分(总分)与术前患者CT Lund Mackay评分相关性良好。对于慢性鼻窦炎合并哮喘患者术前进行鼻窦CT客观评估,对于手术效果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的鼻炎(萎缩性鼻炎除外)分类和诊疗的专家共识,其中在治疗方面重点关注了鼻腔局部用药的临床应用,旨在进一步规范鼻炎尤其是慢性鼻炎的诊疗,明确鼻腔局部用药如鼻用糖皮质激素、鼻用抗组胺药和鼻腔盐水盥洗等在鼻炎治疗中的临床地位及注意事项,以便指导临床医师进行合理用药,提高鼻炎的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眼震是眩晕疾病的常见体征,识别眼震性质可提供眩晕疾病的重要诊断线索。眼震大致可分类为生理性眼震和病理性眼震。根据常见疾病来源和发生机制,病理性眼震可大致分为3类:耳源性眼震、眼源性眼震及中枢源性眼震。本文重点讨论这3类病理性眼震及其性质特征对识别眩晕疾病来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观察玉屏风散在卵清蛋白致敏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的抗过敏作用。方法实验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30只6周龄雌性封闭群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n=2)、对照组(n=4)、酮替芬灌服组(n=6)、玉屏风散灌服组(n=6)、玉屏风散滴鼻组(n=6)、布地奈德滴鼻组(n=6)5组。建立卵清蛋白诱导的大鼠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第1、8、15天,分别腹腔注射1 000 μg卵清蛋白,自22 d开始300 μg卵清蛋白滴每侧鼻孔。与此同时,造模第22天开始给药。采用叠加量化法记录各鼻部症状得分,然后计算总分。第37天,解剖获取胸腔心脏血、鼻中隔和双侧鼻腔外侧壁黏膜并且进行分析。结果实验各组与对照组比较,鼻部症状得分减少,纤毛上皮损伤较轻,血清中组胺水平显著降低,鼻黏膜中杯状细胞数量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结论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症状得分及鼻部组织具有抗过敏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强活性的内源性磷脂介质,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受到炎症刺激后释放,在多种炎症性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在变应性鼻炎(AR)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发现,PAF作为潜在的相关炎症介质,可以通过影响炎性细胞的趋化作用,改变鼻腔黏膜血管通透性及气道反应性并影响腺体的分泌,从而对AR一些症状的产生起着较关键的作用。目前国际上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明,使用PAF抑制剂是干预AR症状的一个有效方法,但是国内关于PAF抑制剂在AR中的应用研究相对甚少。本文就近年来血PAF在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儿童嗓音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解导致儿童嗓音疾病的主要原因及病变,为儿童嗓音保健及嗓音疾病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7月在吉林市中心医院喉科就诊的来自于15个社区、主诉为声音嘶哑的儿童1285名,应用间接喉镜进行检查,其中声门区不能完全暴露者235例,不能配合者351例,均在表麻下经鼻腔电子喉镜检查。对其发病特点、嗓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引起儿童声音嘶哑最常见的病因是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占66.61%,其中包括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过度用嗓是造成儿童嗓音疾病的主要原因。结论积极开展社区儿童用嗓保健,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收型痉挛性发音障碍(SD)患者的动态喉镜下表现、嗓音学特点以及病因,并与正常人对比分析,为临床诊断及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61例内收型SD患者的嗓音参数以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嗓音参数,对比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51例为女性患者;61例患者中35例(57.4%)患者的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的分值>7;有明显心理因素或心理创伤的患者7例(11.5%)。患者发音时存在一些颈部及全身肌肉过度紧张的表现,动态喉镜下所有患者均无器质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双侧声带紧张并过度内收、喉部震颤,部分患者可见声门上结构向中间挤压靠拢。嗓音测试时所有患者在朗读过程中存在紧张性发音,基频(F0)及响度瞬间起伏,语音颤抖、嗓音挤卡、失去韵律,42例(68.9%)患者出现嗓音中断:患者读一段话的嗓音平均中断次数(1.9±2.0)次显著高于正常人(0.0±0.0)次(P<0.01);所有患者读一段话的朗读时间均值(21.5±4.8)s较常对照组的朗读时间均值(16.2±3.7)s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振幅微扰(shimmer)均值及基频微扰(jitter)均值为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患者的嗓音障碍指数(DSI)均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患者的最长发音时间(MPT)较正常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结论内收型SD患者大部分为女性,患者动态喉镜下会有一些特征性表现,患者的音质、音韵和流畅性较正常人有一定改变;患者的shimmer、jitter、DSI、MPT较正常人有显著差异。该疾病可能与胃酸反流有一定关系,少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7.
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脊索胚胎残余组织的肿瘤,其中颅底脊索瘤约占1/3。颅底脊索瘤首选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程度与预后高度相关。因为大部分肿瘤位于颅底腹侧面的硬膜外,适用于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对脑组织的损伤很小。放疗是颅底脊索瘤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术后残留肿瘤放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脊索瘤化疗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传统化疗药物对于脊索瘤的疗效较差,有待发展新的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药物。随着综合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底脊索瘤的治疗效果将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microRNA表达谱芯片技术,选取临床明确诊断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及变应性鼻炎罹患哮喘(asthma, AS)患者相应血浆,分析变应性鼻炎患者罹患哮喘后血浆microRNA的差异性表达。方法选取AR及AR+AS各3例,使用miRCURY LNATM芯片,筛选出两组患者血浆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靶基因。结果与AR组相比较,AR+AS组差异表达的microRNA共有9个,其中表达下调的有4个,表达上调的有5个。靶基因预测显示,以黏附连接、Wnt和MAPK信号传导通路靶基因的差异表达最为显著。结论通过microRNA芯片发现的相关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有可能成为AR患者罹患AS的易感性生物标志物及临床可能的治疗靶点,但是尚需要进一步靶基因验证及功能学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耳类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1年至今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例中耳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2000~2018年发表的相关中文文献中报道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结果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其次为外耳道肿物、耳鸣。27例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患者15例,常见相关标志物有突触素、嗜铬蛋白、细胞角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波形蛋白等;27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复发7例。结论中耳类癌是一种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易于漏诊和误诊的中耳肿瘤。在临床工作中,当发现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的中耳肿物患者时,应考虑行术前穿刺活检或术中冰冻,根据肿物性质确定手术方案,使手术方法更加合理,从而改善预后。尽管中耳类癌患者预后尚好,但容易远期复发,须进行长期随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对七氟醚全麻小儿扁桃体摘除术的效果以及对患儿血流动力学和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于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行扁桃体摘除术的患儿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采用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进行诱导麻醉;对照组53例,采用瑞芬太尼进行诱导麻醉。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出麻醉恢复室时间等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前、插管时、插管后5 min、拔管后5 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和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blood oxygen,SpO2),比较两组患儿Aono’s评分、小儿麻醉后苏醒期躁动评分(pa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PAED)和术后疼痛评分(children and infants postoperative pain scale, CHIPPS),并比较两组患儿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8.2±2.7)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15.7±32.4)s和出麻醉恢复室时间(28.4±6.3)mi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插管后5 min、拔管后5 min的HR和M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插管后5 min、拔管后5 min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Aono’s评分、PAED评分和CHIPP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能够提高小儿麻醉效果,改善血流动力学水平,减轻患儿苏醒期躁动,降低不良反应反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