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计算机辅助联合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可以从三维的形态解剖和细胞功能水平进行术前规划和术中侦测,从而导航 肝癌解剖性、功能性、根治性的肝切除术,临床应用证明其有重要的诊疗价值,此项技术现已在全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为 规范计算机辅助联合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在肝脏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本指南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三维 可视化技术应用流程;(2)ICG分子荧光成像的机制及应用流程;(3)三维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临床应用;(4)ICG分子荧光 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ICG分子荧光成像技术能从分子、细胞水平层面实现肿瘤边界界定、肝段和肝叶切除切线的确定;微小 病灶或转移灶的侦测;术中根据肝脏肿瘤的荧光信号特点,结合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可初步判定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分化 程度;肝切除后对肝断面进行残留肿瘤病灶和胆漏的检测。计算机辅助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在肝脏肿瘤诊断和手术导 航中的应用,为肝脏肿瘤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数字智能化外科诊疗技术,该项技术亦将不断改进和完善,为肝脏肿瘤的 精准诊疗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联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颅底-颞下区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颅底-颞下区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入选病例17例,术前所有患者进行平扫CT、增强CT及MRI影像扫描。在导航软件中将平扫CT、增强CT及MRI影像融合后,三维重建肿瘤、血管及颅颌面骨,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术方案,并联合导航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手术,术后定期随访,分析患者资料,评价应用效果。结果:17例病例均取得满意的多模态影像融合,在同一帧图像上精确显示通过不同图像描记的病变、颅颌面骨及重要血管。联合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及导航引导穿刺或手术设计,进行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案设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尤其对肿瘤体积较小、复发及边界不清的病例效果显著。4例利用融合图像进行术前诊断与评估后行手术探查(无术中导航引导,其中3例手术切除,1例仅取活检), 3例行导航引导穿刺活检,12例行导航引导手术切除(其中2例先行导航穿刺活检)。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穿刺或手术,1例脑膜瘤复发患者术中出现脑脊液漏,1例腮腺深叶肿瘤患者术后面瘫,穿刺活检病理诊断阳性率为100%(3/3)。手术切除的15例经术中导航检查及术后影像验证显示完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随访3~9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结论:充分利用多模态影像优势,准确分析肿瘤、血管及颅颌面骨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有助于颅底-颞下区肿瘤的术前规划,联合导航技术可进一步提高穿刺活检及手术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联合术中B超技术辅助功能区胶质瘤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8例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术中利用神经导航及实时B超技术,对肿瘤边界和涉及的功能区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在实时影像指导下行肿瘤切除.结果 28例患者术中成功获取神经导航和实时B超影像,有效校正导航偏移,并在影像指导下全切肿瘤19例,次全切5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患者功能明显改善17例,无改变6例,功能受损加重5例.结论 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辅助手术能提高肿瘤和脑功能区定位的准确性,纠正导航偏移,提高肿瘤全切率,有助于功能区保护,减少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辅助导航手术系统将空间立体导航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及可视化技术与临床手术结合起来,使手术器械的位置在术中通过影像实时显示,从而确保手术的安全。因精确性、安全性及快速性的特点使其在临床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在脊柱、关节外科、创伤外科等方面也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无框架立体定向影像系统使外科医生在手术中可以将病人的解剖结构及位置与计算机影像相对应,在外科手术中起导航作用。目前在颈椎中的应用包括辅助放置C2~C1经关节镙钉以避免损伤椎动脉、经口切除齿突、枢椎下颈椎椎弓根镙钉的放置及前路颈椎体切除术等非常精细的手术操作。虽然脊柱影像导航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前景是很广阔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影像导航辅助显做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切除侧脑室肿瘤的疗效。方法 术前病人行MRI检查,数据输入导航工作站,根据导航工作站所显示肿瘤的三维结构,制定手术方案,在导航棒的辅助引导下完成肿瘤切除术。结果 完成23例侧脑室肿瘤切除,其中5例脑膜瘤均达到100%切除,术后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18例胶质瘤全切10例,次全切5例,大部分切除3例。结论 应用影像导航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切除侧脑室肿瘤可达到定位准确,减少对皮层脑组织的损伤,有效保护正常神经组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外科手术是肿瘤治疗方案中的重要一环,手术的成功不仅在于完全切除原发及播散的肿瘤组织,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组织,但在实际手术过程中,仅凭肉眼和手感触觉识别肿瘤组织及其边界难度较大,因此漏切或过切现象时有发生。光学分子影像技术能利用荧光物质使肿瘤细胞或组织显影达到可视化,由于具有实时、无创、操作简单等优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手术导航。利用特有的荧光影像设备和荧光探针,可以使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分界清晰显示,使外科手术逐步达到精准化。近年来,光学分子影像导航下术中肿瘤探测及边界界定、前哨淋巴结探测、术中神经保护等方面均有较多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系统在脊柱内固定术中应用时手术室护士的护理配合。方法应用计算机导航辅助进行脊柱内固定术共93例,植入椎弓根螺钉462枚,对手术前后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置钉准确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结果术后经X射线摄片证实,置钉准确451枚,准确率达97.7%;手术室护士术中与手术者配合默契,手术医生满意率提高。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在切除颅内胶质瘤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2月31日至2014年6月30日在多模态影像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辅助下手术治疗的42例颅内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手术前后胶质瘤切除程度及胶质瘤继发癫痫的控制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无血肿、感染、偏瘫.术后48 h复查MRI,结果显示肿瘤全切除34例,大部切除8例.术后1年评估癫痫控制情况,Engel's Ⅰ级17例,Engel'sⅡ级11例,Engel'sⅢ级5例.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同时,切除肿瘤,控制癫痫发作,临床效果显著.结论 多模态影像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可以实现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及致痫灶,降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电磁导航与术中实时超声辅助下显微神经外科微侵袭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开展神经影像导航辅助下对颅脑不同部位及不同性质病变进行手术切除,其中应用电磁导航辅助下完成显微手术69例,开展术中实时超声辅助下显微手术46例,另外14例手术在电磁导航的基础上综合术中实时超声影像进行位置及切除程度的验证。结果129例病变,116例达到全切除(89.9%),13例为次全切除(10.0%),8例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恶化(6.2%),术后新增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2%,术后由于并发症死亡3例(2.3%)。结论神经影像导航辅助下显微外科手术,可以精确定位,设计最佳手术入路,减少神经功能损伤和术后并发症。针对不同的病变和手术要求,灵活使用电磁导航或者术中实时超声能够经济有效的实现神经影像导航辅助下的显微手术。  相似文献   

11.
基于肝脏三维可视化的虚拟肝切除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肝脏肿瘤精确诊断、术前评估、手术规划和术中精准指导提供了安全而有效的方法,该技术在复杂性肝脏肿瘤诊治中的技术优势及重要意义也已逐渐得到认可。为规范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复杂性肝脏肿瘤的精准诊疗中的应用,本指南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三维重建同质化处理与质控体系的建立;(2)个体化腹腔器官和病灶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3)三维可视化个体化血管分型和量化分析;(4)复杂性肝脏肿瘤肝脏血管三维可视化分型、分级;(5)三维可视化模型建立后的手术模拟评估体系;(6)三维可视化肝脏3D打印在复杂性肝切除术的应用;(7)虚拟现实技术;(8)ICG分子荧光成像;(9)多模图像融合实时导航技术;(10)三维可视化指导精准复杂性肝切除术的术前规划;(11)三维可视化技术对肝癌其他治疗手段的指导作用;(12)三维可视化技术对肝癌手术后复查的指导作用。肝脏三维可视化技术为复杂性肝脏肿瘤的术前精准评估病情、术前规划、手术导航等实施提供了新的方法,为病人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发挥强而有力的支持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椎管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分析临床治疗椎管肿瘤的相关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45例椎管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选择半椎板、全椎板或椎板关节突开窗方式行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其中52例患者行脊柱内固定术。术后随访3~26个月,所有患者均复查X线片和磁共振成像,内固定患者加做计算机断层扫描;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采用McCormick分级评估脊髓功能。结果 145例患者中,127例行肿瘤全切除术,16例行近全切除术,2例行部分切除术。1例颈髓内肿瘤患者术后出现颈椎后凸畸形,行再次矫形手术;52例行脊柱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后均无钉棒脱位、脊柱不稳现象。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McCormick分级均优于术前(P<0.05)。结论 显微手术是治疗椎管肿瘤的有效手段,良好的术中暴露、可靠的脊柱内固定对于减少椎管肿瘤术后的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医学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影像学、病理诊断、疾病管理、药物研发、手术导航等诸多方面崭露头角。肝脏肿瘤是我国常见疾病,人工智能技术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广阔。本文概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肝脏肿瘤的影像学和病理诊断、预后判断、治疗方案选择、手术辅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人工智能技术在肝脏肿瘤个体化、精准化诊治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程宏伟  王晓健  冯春国  肖瑾  李严 《安徽医学》2009,30(10):1163-1165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和术中超声技术在颅内占位性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在24例颅内占位性病变切除手术中,术前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制定手术计划,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设计手术切口,精确定位病灶范围,术中结合实时超声显像技术,引导手术进程,确定病灶的切除程度。结果病灶完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神经导航系统术前定位病灶准确率100%,术中实时超声能有效地引导手术进行,术中实时定位病灶并确定病灶的切除程度。结论联合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和术中超声技术可在手术中对颅内病变精确定位,引导手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尽管机器人精确微创外科手术的时代已经到来,但对于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最佳手术方案制定和术中导航的需求仍未满足。基于2D截面成像的三维虚拟重建有助于外科医生掌握不同个体的解剖结构,很多泌尿外科医生运用这种方式在治疗前列腺癌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是将3D模型叠加到术中真实人体结构上实现增强现实。本文就当前增强现实在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并展望增强现实技术与外科手术交叉融合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临床中不同节段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经显微手术切除的16例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完善脊柱X线、CT三维重建、MRI(平扫+增强)检查,明确肿瘤大小、位置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对于颈段的肿瘤,术前还需行颈部血管CTA检查评估肿瘤与椎动脉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指导术中肿瘤完整切除和避免损伤椎动脉。手术方式采取后正中入路暴露病变椎体节段、显微镜下一期完整切除肿瘤,其中14例采用钉棒系统内固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术后行脊柱CT三维重建和X线检查评价脊柱稳定性,行MRI检查评价肿瘤的切除情况,对手术前后感觉、运动障碍恢复情况,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结果 本组16例椎管沟通性肿瘤均在显微镜下行一期全部切除。术后无一例脑脊液漏、切口感染及死亡病例发生。术后随访3月~2年,16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影像检查随访均无肿瘤复发及脊柱失稳。结论 对于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选择显微镜下手术一期全切肿瘤,同时行脊柱内固定术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联合吲哚菁绿(ICG)荧光影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治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5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57例患者术前完成CT、GD-EOB-DTPA增强MRI、三维可视化并进行手术规划,术中使用ICG荧光影像实时侦测肿瘤部位、边界,肝内卫星癌灶、转移癌灶,根据术中荧光探查结果并联合三维可视化手术规划,完成最终手术方案;对照组97例患者进行常规手术评估及手术切除。对术前肿瘤的影像学信息、术中肿瘤的探测情况、术后实验室指标、病理信息及随访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57例,术前CT影像学检查发现63个病灶;MRI发现70个病灶;术中ICG分子荧光发现80个病灶,比CT多发现的17个病灶 中,病理证实10个为肝细胞癌,7个为肝硬化结节。实验组术中中位出血量为300(250)mL[M(QR)],少于对照组的400(390)mL(Z=2.291,P=0.022);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及围手术期死亡。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12/57),与对照组的48.4%(47/9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06,P=0.001)。实验组的24个月总体无瘤生存率为74.9%,而对照组总体无瘤生存率为28.9%,两组间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 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联合ICG荧光影像能够为原发性肝癌治疗提供精确的术前诊断、手术规划及实施方案,以及术中微小肝癌侦测、精准导航,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术后无瘤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8.
刘宝  丁焕文  涂强  王虹 《西部医学》2009,21(9):1531-1532,1534
目的总结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前后患者脊髓或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MRI检查显示对病变性质和部位诊断有重要意义;38例患者肿瘤均完整切除、病理证实,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结论影像学检查对神经鞘瘤有较高的诊断率,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诊断;椎管内神经鞘瘤治愈率高,临床效果好;行手术全部切除是可行的,熟练的手术技巧及肿瘤全切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头颈部脂肪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以进一步了解该病的特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年12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病理诊断为脂肪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和随访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4个月~3岁,中位年龄1岁10个月;临床表现以嗓子呼噜、睡眠打鼾或呼吸困难以及无痛性颈部包块为主;4例患儿肿瘤位于颈部,5例位于咽部;3例颈部肿瘤一期彻底切除,1例颈部肿瘤累及椎管内,分两期手术切除。4例咽部肿瘤彻底切除,1例行肿瘤大部切除;病理检查3例为脂肪母细胞瘤病,6例为脂肪母细胞瘤;随访时间10个月~3年,5例咽部脂肪母细胞瘤患儿中,1例肿瘤未彻底切除患者随诊3年残余病变无明显增大,2例弥漫型病变患儿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手术后随访无复发。4例颈部脂肪母细胞瘤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头颈部脂肪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与其他部位病变相比,有其自身特点,需要更加积极地干预;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必要时可部分切除或分期手术;咽部脂肪母细胞瘤彻底切除难度高,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