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肠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的大肠埃希氏菌(Entero-SLTs-ProducingandInvasiveEscherichiacol-i,ESIEC)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的侵袭基因,阐明它们之间的异同。方法使用质粒酶切图谱分析,侵袭性基因ipaB、i-paC、ipaD的PCR和Southernblot杂交实验,以及利用EIEC8401菌株的侵袭性大质粒酶切产物作为探针与ESIEC大质粒进行Southernblot杂交等方法。结果发现ESIEC菌株不具有EIEC、志贺氏菌所特有的ipaB、ipaC、ipaD基因;ESIEC菌株质粒与EIEC、志贺氏菌质粒同源性很小。结论ESIEC菌株编码侵袭力的基因与EIEC及志贺氏菌的侵袭基因是完全不同的,证明对ESIEC的分类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掌握福建省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的流行特征,为防控腹泻病的流行和爆发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10-2015年延平区和永安市哨点医院腹泻病标本1 950份,接种于麦康凯(MaC)培养基,挑选平板上粉红色、光滑型菌落,采用常规分离培养和分子诊断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离鉴定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用SPSS 17.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共检出129株,总检出率为6.62%;EPEC检出65株,检出率为3.33%,其中aEPEC 61株,tEPEC4株;ETEC和EAEC均检出32株,检出率为1.64%;未检出EHEC和EIEC。男女DEC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腹泻患者按照年龄分为5组,DEC检出率分别为7.03%、4.60%、3.70%、7.28%和6.21%,各组EPEC、ETEC和EAEC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检出率最高的月份为8月和9月;农村和城市DEC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地区各类型DEC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建省DEC存在3种类型,以EPEC为主(其中aEPEC占绝对优势),8、9月是DEC高发月份,0~5岁婴幼儿组及成人组是DEC的高发人群,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DEC需要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毒力因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程伯鲲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8,14(5):59-61,64
细菌的致病性不是取决于致病菌的某种单一的毒力因子,而是由多种毒力因于共同决定的。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因子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致病机理的多样性。目前,根据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毒力因子,致病机理及其遗传控制.国际上将其分为五类”—一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F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肠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EAggEC)。我们实验室近年新发现并命名了一种新的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一肠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的大肠埃希氏菌(ESIEC)’‘”…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患者和肠道息肉患者感染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 DEC)实验室检测方法,为该类疾病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我院消化内科130例IBD患者(IBD组)和79例肠道息肉患者(息肉组)的大便,常规方法培养分离大肠埃希菌,用VITEK Compact 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和VITEK MS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鉴定到种,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DEC分型。结果 大肠埃希菌分离率IBD组高于肠道息肉组(P=0.028)。肠道分离大肠埃希菌性别分布IBD组与息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大肠埃希菌在麦康凯平板分解乳糖能力IBD组与息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采用血清学和实时荧光PCR方法进行DEC分型鉴定,实时荧光PCR阳性14株,血清学阳性13株,血清学和实时荧光PCR分型同时阳性4株。血清学与实时荧光PCR法分型鉴定同时阴性... 相似文献
7.
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的噬菌体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60株从腹泻患者和健康人粪便标本中分离的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应用何晓青等的埃希氏菌属分型噬菌体分型结果,95.6%的菌株(153株)可以分型,分属于17个噬菌体型,4.4%的菌株(7株)不能分型,其中66.7%的菌株(107株)分布于2/4,6/2,6/6等三个噬菌体型。从腹泻患者标本分离的80株EIEC,76株可以分型,分属于9个噬菌体型,78.8%的菌株(63株)分布于2/4,6/2,6/6三个噬菌体型。从健康人标本分离的80株EIEC,77株可以分型,分属于17个噬菌体型,48.8%的菌株(39株)分布于6/2,6/6二个噬菌体型,其余各型菌株较少而分散。患者与健康人分离的EIEC主要噬菌体型基本相同,实验说明引起本病流行,健康带菌者可能是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8.
致泻大肠埃希菌在水源水中的分布与腹泻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致泻大肠埃希菌在水源水中的分布与腹泻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腹泻病人粪便标本来自本市医院肠遭门诊,水源水为本市的主要饮用水源。标本经增菌,分离培养、纯培养、生化反应、噬菌体裂解、血清学试验等微生物学鉴定确定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分布。结果定点、定时采集1080份水源水,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149株,分属23个血清型。EPEC中以O86:K61K62最为多见,O128:K67次之;EIEC中以O29:K分离菌株数最多,O28:K73次之;ETEC中以O8:K40K47最为常见,O6:K15次之;同一时期自1142份腹泻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致泻大肠埃希菌143株,分属23个血清型,EPEC中以O86:K61K62检出率最高,O142:K86次之,EIEC中以O29:k最为多见,O28:K73次之,ETEC中以O8:K40K7分离菌株数最多,O6:K15次之;先后自腹泻病人粪便和水源水中分离到7株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结论比较同一时期自腹泻病人和水源水标本中检出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发现两者除极个别外,血清型分布几乎完全相同,两者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EPEC、EIEC、ETEC中均是分别以O86:K61K62、O29:K08:L40K47血清型最为常见,表明腹泻病人感染致泻大肠埃希菌与水源水污染有密切关系。为制定相应的腹泻病防治对策提供了依据;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发现,填补了致泻大肠埃希菌家族的一项空白。提示临床医生在腹泻病防治工作中,同时也要关注生化学变异的腹泻病原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李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2(4):246-246,251
检测216株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68株,阳性率为31.5%。大肠埃希菌对含酶抑制剂复合剂的耐药性不同,非产生ESBLs菌株的耐药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流行病学之中 ,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分子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中重要的一点是利用合适的分型方法对分离到的病原进行分析。所以分型方法便显得十分重要。一种方法是否能应用于分子分型以及其分型效果如何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分型力 :是指分析的每一分离株得到明确的阳性结果的能力 ;不可分型的分离株指对分型得到一种阴性或不能解释的结果的菌株。2、重复性 :是指当重复测试相同菌株时得到相同结果的能力 ,这个标准可能受到特定方法的结果对时间的变化或者被测菌特征的稳定性的变化的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菌株的分离和鉴定,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相关文件判断结果。结果246株大肠埃希氏菌和152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的耐药性,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分别为30.8%和18.4%,大肠埃希氏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4%,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78.0%;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0%,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达96.1%。结论基层医院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应开展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25例肿瘤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到313株大肠埃希菌的相关资料。结果 425例肿瘤患者培养出细菌样本425例,其中313株(73.65%)为大肠埃希菌,其主要来源于尿道感染的前5位肿瘤疾病,即宫颈癌、直肠癌、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313例大肠埃希菌株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160株(51.11%),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环丙沙星耐药性最低,其次为他唑巴坦;对阿莫西林耐药性最高,其次为哌拉西林和替卡西林。结论肿瘤患者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病原菌分布广泛,对多数抗菌药物具有一定耐药性,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与他唑巴坦耐药性较低,临床应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3.
14.
泌尿系统感染是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之一,其中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地不合理应用,大肠埃希菌针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率逐年升高[1].现对我院近1年来住院的4例典型耐药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耐药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急性肾盂肾炎患者4例,均为女性,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30.75岁,已婚2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产生耐药性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及延缓耐药菌的产生,早期制定治疗方案,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以2004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该院分离出的186株大肠埃希菌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病历做回顾性调查.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是否耐药为因变量,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有关因素与细菌耐药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大肠埃希菌耐头孢他啶(ceftazidime,CAZ)、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而多因素分析显示,大肠埃希菌耐CAZ、CIP的共同因素为年龄≥60岁,住院时间≥3 w;耐CIP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混合感染.结论 高龄、住院时间长、抗生素使用时间长、侵袭性操作时间长、多种菌混合感染是大肠埃希菌耐药的主要影响因素.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耐药菌产生. 相似文献
16.
湖北地区三级医院2002~2005年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湖北地区大肠埃希菌(EC)的耐药性及流行趋势,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采用WHONET4—5.0软件对2002-2005年湖北地区17所三级医院成人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的7435株EC的耐药性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湖北地区EC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持平或略有上升,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90%~92%,对亚胺培南100%敏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检出率逐年上升。结论湖北地区EC的耐药情况仍十分严重,应对EC行耐药性动态监测并及时公布结果,以指导临床用药及控制耐药菌传播与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致肾盂肾炎大肠埃希菌(UPEC)毒力因子的致病性,为研究UPEC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PCR方法扩增41株UPEC菌株和40株健康人粪便分离的大肠埃希菌6种毒力因子基因。取24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 3组,A、B组分别用UPEC J96和E.coli K-12p678-54(无菌毛株)菌液经尿道逆行感染,C组为空白对照,经尿道注入无菌PBS。感染5d后比较3组小鼠尿液和肾脏菌落计数(RCD)以及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PCR检测UPEC和健康人粪便分离大肠埃希菌6种毒力因子基因papC、fimH、hly、cnf1、aer和R049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2.50%,53.66%和5.00%,63.41%和10.00%,34.15%和5.00%,60.98%和35.00%,40.00%和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UPEC J96感染)小鼠尿液和肾组织培养均有细菌生长(细菌鉴定为papC阳性),菌落计数RCD值绝大多数>3+;B组(E.coli K-12p678-54感染)小鼠中有1只尿液和肾组织细菌培养阳性(细菌鉴定papC阴性),菌落计数为1+。C组(空白对照)小鼠尿道与肾脏均无细菌生长。A组与B组小鼠尿道和肾脏RCD均值(x±s)分别为4.25±0.707、5.75±1.669和0.125±0.354、0.125±0.3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病理检查A组有4只小鼠肾组织出现较为明显的炎症变化,B组肾组织未发现明显病变,C组肾组织结构清晰,无病理变化。结论 6种毒力因子与UPEC致病性相关,建立的UPEC感染小鼠模型对UPEC致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O157:H7型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引言O157:H7型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O157:H7,简称ECOH)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主要血清型,ECOH肠道感染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突发性腹痛、血性粪便(初期为水样泻)、低烧或不发热,严重患者可显现出血性肠炎(HC)甚至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1,2]。已有报告ECOH对人的感染剂量低达10个菌体[2],牛是ECOH的主要贮菌库[3,4],本病的流行与食品(尤其是肉制品)、鲜牛乳和水有关[2,5]。食品工业和医药卫生微生物学家需要可靠的方法以快速准确地筛检合低数目ECOH菌体细胞的高危食品与环境标本(可疑水源)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健康人群肠道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 健康人肛拭子标本150份取自深圳市健康人群,按《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的方法分离大肠埃希菌,K-B法测定细菌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健康人群大肠埃希菌对四环素、萘啶酸、磺胺甲基异恶唑、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等抗生索有耐受性,耐药率分别为63.33%、49.33%、40.67%、38.67%和35.33%;对阿米卡星、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0和0.67%,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为0~6.67%。其中121株(占80.67%)对1种以上抗生素耐药,87株(占58.00%)对2种以上抗生素耐药,36株(占24.00%)对5种以上抗生素耐药,2株(占1.33%)对9种抗生索耐药。结论 深圳市健康人群肠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较严重,故应严格控制抗生索使用并继续做好耐药性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