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伴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PAH)患儿的临效果.方法 选择30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PAMP≤50 mmHg,n=19)及重度肺动脉高压(PAMP>50 mmHg,n=11)的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在介入封堵术前及术后进行有创肺动脉压测定,并分别比较术前术后的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的变化.结果 30例患儿均成功封堵,无死亡病例.两组患儿术前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较术后均有明显下降,轻中度肺动脉高压组术后肺动脉压全部降至正常(P<0.05),重度肺动脉高压组术后肺动脉压有4例降至正常(P<0.05).结论 采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儿童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导管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us,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PDA患者应用国产蘑菇伞动脉导管封堵器,经静脉途径行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瓣狭窄者,先行球囊扩张术,再行PDA封堵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者,先行PDA封堵治疗,后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即刻X线造影观察疗效,24h、1个月、3个月、1年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1例患者植入封堵器均获成功,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肺动脉平均压较术前明显下降。术中无任何严重并发症,随访1个月至3年,未发现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溶血、血栓或主、肺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法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创伤小,成功率高,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应用国产PDA封堵器对31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年PDA患者行封堵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1 d进行详细体检并行12导联心电图(ECG)、X线胸片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31例患者中成功封堵26例,5例试封堵后证实肺动脉高压为阻力型而收回封堵器。26例成功封堵患者中,PDA直径(12.11±4.12) mm,所选封堵器直径(17.54±4.28) mm。封堵后即刻肺动脉收缩压由(101.92±24.86) mmHg(1 mmHg=0.133 kPa)降至(64.96±26.33) mmHg,肺动脉平均压由(75.54±16.16) mmHg降至(44.88±19.30) mmHg。少量残余分流3例,微量穿隔血流1例。术后平均随访(39±17.4)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2.62±0.64 vs 1.92±0.39),复查X线胸片示心胸比有所缩小;TTE改变主要是左心和主肺动脉直径缩小及射血分数提高,2例仍存在少量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PDA安全有效,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Amplatzer封堵器试验性关闭动脉导管未闭(PDA) ,评价其在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SPH)患者封堵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 7(男 4,女 3)例 PDA合并 SPH患者实施 PDA封堵器堵塞 PDA试验 ,观察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有无降低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以此分析肺血管病变是否可逆 .结果  7例重度肺动脉高压者 ,肺动脉收缩压11.3~ 18.7(12 .8± 4.9) k Pa,平均压为 6 .9~ 12 .3(9.1±2 .5 ) k Pa,其中 2例血氧饱和度小于 90 % ,6例试封堵术后30 min~ 1h肺动脉收缩压降至 6 .0~ 13.1(7.6± 3.1) k Pa,肺动脉平均压降至 2 .7~ 8.3(4 .4± 2 .8) k Pa,行永久性封堵治疗 . 1例肺动脉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 ,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 ,不宜进行封堵治疗 .结论 对于 PDA伴严重肺动脉高压者 ,Amplatzer封堵器关闭 PDA试验是鉴别肺动脉高压是否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在 Am -platzer法封堵器治疗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SPH)的病例选择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相似文献   

5.
王影  都鹏飞 《安徽医学》2018,39(9):1075-1078
目的 探讨介入封堵术对儿童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75例CH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房间隔缺损(ASD)患儿24例、室间隔缺损(VSD)患儿2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27例,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患儿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介入封堵术后,VSD患儿的右心室内径(RV)、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肺动脉压(PAP)、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PV)、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MV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MVA)较术前减小,ASD患儿的RV、PAP、三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TVE)、三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TVA)、PV及PDA患儿的LA、LV、MVE、MVA、AV、PAP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患儿的TVE、TVA、AV,ASD患儿的LA、LV、MVE、MVA、AV及PDA患儿的TVE、TVA、PV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封堵术可以显著改善儿童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多种封堵材料经皮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个体化选择及近期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PDA患者男8例,女12例,年龄8月~34岁,其中1例伴有房间隔缺损(ASD)。其中16例,直径4~20mm,选用6~22mm国产类Amplatzer标准型封堵器(ADO);3例,缺损直径小于2.5mm,选用德国6mm×5mm和5mm×4mmpfmDuctOcclud弹簧圈;另外1例,直径为6mm,PDA体部与降主动脉夹角小,漏斗部亦较小,选用10mm国产新型成角PDA封堵器。术后即刻重复造影检查及24小时,1~6月随访心电图、胸片、TTE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其中16例封堵后即刻造影未见残余分流;4例封堵后造影有少量残余分流,1月后经胸TTE检查证实分流消失;全部病例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3例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仍有轻微的心悸、胸闷症状,3月后逐渐消失,肺动脉压明显降低;全部患者心影缩小,无封堵器移位及变形、肺动脉及主动脉梗阻。结论选择性应用多种封堵材料经皮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成功率高、疗效确切及并发症较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ASD 21例,PDA 19例。术后即刻、1、3、6个月以及1和2年行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检查,观察封堵效果及有无并发症。 结果:20例ASD患者成功置入Amplatzer封堵器,16例显示即刻完全堵闭,4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1例ASD患者因ASD太大,房间隔边缘薄支撑力差,封堵失败,建议患者做外科手术。19例PDA患者均1次堵闭成功,其中1例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特大PDA应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治疗。术后随访2年,ASD和PDA患者均未出现封堵器移位、脱失、残余分流及再通,增大的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 结论: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ASD和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操作简便、微创、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张庆斌  杨大严 《安徽医学》2016,37(11):1415-1417
目的 分析总结国产记忆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CH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2月至2014年12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使用国产记忆封堵器行介入治疗的81例CH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均经右股静脉穿刺及送入封堵器,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经右股动脉穿刺并送入送入封堵器。术后随访24个月,以重复造影评价封堵效果,统计早期及24个月的远期并发症。结果 81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1.4%,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1%。随访24个月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5%。结论 国产记忆封堵器介入治疗CHD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封堵器试验性关闭动脉导管未闭(PDA)是鉴别合并肺动脉高压为动力性或阻力性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对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需进一步评价肺动脉压降低是骤然下降还是逐渐下降及降低类型与残余分流有无关系。方法3例PDA合并SPH患者,男1例、女2例,年龄14-39岁。均经临床体格检验、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PDA,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明确诊断。穿刺左侧股静脉置入6F端孔右心导管检查示肺动脉压为95- 130/35-70mm Hg(1 mm Hg=0.133 kPa)并持续检测;穿刺右侧股动脉6F猪尾导管至降主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封堵器,分别选择直径为16/18、22/24、24/26 mm的国产封堵器(深圳先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穿刺右侧股静脉经输送系统送入封堵器。对3例PDA合并SPH患者实施封堵器堵塞试验,观察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压有无骤然降低,并以猪尾导管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作为判定有无残余分流标准,分析肺动脉压骤然下降与残余分流的关系。经输送系统送入封堵器对PDA进行试封堵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封堵器固定良好且无残余分流,肺动脉压均呈骤然下降,降至28-48/10-25 mm Hg,观察30 min,肺动脉压无进一步下降。术中患者无明显不适,释放封堵器进行永久性封堵,撤出长鞘及输送系统。结果3例PDA合并SPH患者,试封堵肺动脉压为95-130/35-70 mm Hg试封堵后骤然下降至28-48/10-25 mm Hg,观察30 min,肺动脉压无进一步下降。造影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且无残余分流。结论对PDA伴SPH者,封堵器关闭PDA试验既是鉴别肺动脉高压是否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又可根据肺动脉压有无骤然降低判断有无残余分流,以Amplatzer法封堵器治疗PDA合并SPH的病例选择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蘑菇伞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12/2008-06我科对婴幼儿PDA78(男28,女50)例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年龄8—36(15.8±5.6)mo,体质量7.8—17.5(12.0±4.3)kg;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定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大小,PDA最窄处内径1.5—14.3(4.3±3.1)mm.以蘑菇伞堵堵器行介入治疗.术后24h及1,3,6,12mo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78例患儿中74例(94.9%)封堵器植入成功.1例主动脉造影后PDA粗大(14.3mm),呈C型,采用最大型号封堵器轻易拉过PDA,该例放弃封堵术,转外科手术治愈.1例为PDA封堵器主动脉侧过大,导致降主动脉局部狭窄、迂曲变形而放弃封堵.1例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试封堵后30min肺动脉收缩压无下降,反而有轻度上升,考虑为阻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撤出封堵器.1例封堵术后封堵器周围大量残余分流,行外科手术治疗.余74例术后30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52例(70.3%)封堵完全,22例(29.7%)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h心脏彩超复查71例(95.9%)封堵完全,3例(4.1%)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mm彩超复查皆无残余分流;无再通和堵闭器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条件下,应用蘑菇伞经导管封堵治疗婴幼儿PDA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31例接受PDA介入封堵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经心脏超声筛查,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及主动脉弓造影,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3l例PDA封堵均成功。封堵后10min,肺动脉压由封堵前的24—96(45.4&#177;20.2)/10—45(21.9&#177;8.6)mmHg,降至13—40(24.9&#177;7.4)/4—23(11.9&#177;5.5)mmHg(P〈0.05)。31例经随访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PDA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单纯PD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婴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时急诊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总结笔者医院近5年收治PDA患儿162例,其中15例婴儿合并反复的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纽约心功能分为Ⅳ级),2例合并右上肺不张,2例需呼吸机持续辅助,所有患者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肺部感染迁延不愈,心力衰竭的症状持续存在,3例在病程中心力衰竭突然加重,其中1例术前因心力衰竭而死亡,14例患者得到了及时的干预.14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7例,患者年龄3~12个月,平均年龄6.7个月,体重3.5~8.0kg,平均体重5.6kg,3例合并小型室间隔膜部缺损(VSD) (2.5 ~4.0mm).术前内科治疗包括持续面罩或头罩吸氧、控制心力衰竭、抗生素应用、雾化吸痰、营养支持、呼吸机辅助等.2例采用经典的PDA介入法进行封堵治疗;12例采用简化的PDA介入法治疗.应用简化的PDA介入法患者术中均需经胸超声的实时监测.术后1、3、6个月、年回院复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 4例PDA形态为管型,9例为漏斗型,直径3~ 12mm,平均直径为5.4mm;均合并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55 ~ 110mmHg,平均压力74.5mmHg).12例获得封堵成功;1例因输送长鞘难于从髂总静脉处送入下腔静脉,遂放弃封堵,转入外科手术结扎;1例因动脉导管粗大,呈管型,直径达12mm,选择22-24型号的封堵器,在释放后出现了封堵器移位,立即行外科取出封堵器并行PDA结扎术.术后滞留ICU时间6~ 12h,继续住院时间3~7天.随访中仅1例患者降主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最高达2.15m/s,该例患者目前仍在随访中.所有患者未见血管破裂、血栓形成、动静脉瘘等血管并发症.合并小型室间隔膜部缺损3例患者,1例室缺接近闭合,左向右分流较术前明显减少;另2例室缺直径无明显变化.结论 婴儿PDA合并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行急诊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并发症少,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但对于粗大管型PDA或合并有其他心内畸形时应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3.
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伴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SPH)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患者的可行性,并评价其中远期疗效?方法:采用介入试验性封堵方法对伴有SPH的37例PDA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并进行中长期随访?结果:27例PDA患者接受了介入封堵治疗?封堵后与封堵前相比较,患者的股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96.2±1.4)% vs (94.3±1.9)%,P < 0.05],肺动脉收缩压明显下降[(45.1±10.9)mmHg vs (90.1±17.2)mmHg,P < 0.05],主动脉压升高[(129.3±24.8)mmHg vs (120.1±20.5)mmHg,P < 0.05]?10例未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6分钟步行试验后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均低于90%),试封堵时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甚至升高?平均随访(42.2±23.9)个月?27例PDA封堵患者在术后肺动脉收缩压持续下降,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29.3±3.6)mmHg?结论:应用试验性封堵方法介入治疗伴SPH的PDA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中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SPAH)患者的介入治疗可行性和近中期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2002年1月至2011年2月行试封堵治疗的成人PDA合并SPAH患者共24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0例),年龄19~45(27.7 ± 8.1)岁.依据封堵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决定最终封堵与否.术后采用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23例封堵成功,释放封堵伞;1例封堵失败,回收封堵伞.成功封堵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封堵后较封堵前下降[(54.87±19.24)mmHg vs(96.09±23.08)mmHg,P<0.05];平均肺动脉压封堵后较封堵前下降[(39.17±14.81) mmHg vs (72.87±15.77)mmHg,P<0.05].封堵成功的患者随访1~52个月,平均为11.5个月,与术前相比,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及肺动脉内径都不同程度缩小;随访过程中23例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改善.1例放弃封堵者,试封堵后肺动脉压力有所下降,但主动脉压力下降明显,并出现心动过缓,神志不清,回收封堵伞后,主动脉压力上升,心率、神志恢复,再次试封堵仍出现上述症状,遂放弃封堵.结论 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合并可逆性SPAH的成人动脉导管未闭,近中期疗效好,其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低体质量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嗣术期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总结2006年1月—2011年1月320例体质量≤10kg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婴幼儿嗣术期治疗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死亡6例,病死率1.88%:死亡原因: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术后随访复查心脏彩色超声,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结论及时的手术治疗充分的围术期处理、加强术后监护是低体质量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查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手术后血压的急性变化规律。方法连续收录2009年10月-2012年12月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拟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手术的住院患者54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儿童组(≤16岁,29例)和成人组(>16岁,25例),在介入手术过程中通过股动脉鞘管监测实时血压,通过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力。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血压的变化规律及其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1)均成功行经皮穿刺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24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平均压14~58 mmHg。主动脉造影显示动脉导管:41例呈漏斗型,11例呈管型,2例呈不规则型,最窄处内径1.9~9.7 mm。(2)成人组基线和术后即刻股动脉压力水平及升高的幅度显著高于儿童组(P<0.01),平均血压增高18.5%(儿童组13.6%,成人组23.0%,P=0.001)。(3)术后即刻血压水平与年龄、基线血压水平密切相关(r=0.881和0.867,P<0.01)。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即刻所有患者血压均增高,增高幅度与年龄及基线血压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92例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岁以内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并发肺动脉高压(PH)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92例1岁以内VSD并发PH患儿,其中轻度41例,中度39例,重度12例,所有患儿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轻度PH患儿死亡1例(2.4%),中度PH患儿死亡2例(5.1%),重度PH患儿死亡1例(8.3%)。结论: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以及正确的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心内直视手术中以Foley氏尿管阻断动脉导管血流,缝闭动脉导管的方法.方法: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并行循环下切开主肺动脉,将Foley氏尿管经动脉导管插入主动脉,然后向尿管球囊内注入适量生理盐水,轻轻提拉尿管,阻断动脉导管血流后,行动脉导管闭合术.结果:全组52例应用Foley氏尿管控制动脉导管处分流的血液后,术野清晰,手术操作方便可靠.平均住院日16.5天,全部病人康复出院,除开展此项技术早期发生一例灌注肺外,无重大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Foley氏尿管阻断动脉导管血流,有利于术野显露,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有利于心肺保护,同时避免组织撕裂,喉返神经损伤和残余分流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偶联因子6(CF6)在先天性心脏病巨大房间隔缺损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中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160例巨大房间隔缺损患儿资料,患儿4~16(9.7±2.1)个月,体质量3.5~8.3(6.9±2.1)kg。根据合并肺动脉高压情况将160例患儿分为3组:房间隔缺损未合并肺动脉高压组41例为对照组,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但未达到重度肺动脉高压组76例为A组,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组43例为B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不同组别患儿血浆中CF6的含量,比较组间差异,并对CF6含量与肺动脉高压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A组和B组CF6含量分别为(198.5±43.7)、(167.7±89.8)、(304.4±80.7)pg/mL,其中B组CF6含量较对照组和A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与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肺动脉收缩压/血压收缩压比与血浆中CF6的含量呈正相关(r=0.781,P<0.01)。结论 巨大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血浆CF6含量升高,提示其可能是重度肺动脉高压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背景 高原地区空气干燥,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地区,同时高原地区氧含量低,又会加重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而肺气肿、肺大泡、肺动脉高压本身就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较大的影响。如果患者身处高原地区,其病理生理情况与低海拔地区有较大的不同,临床行肺减容术(LVRS)面对的问题和困难也有较大的差别。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LVRS治疗高海拔地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9月—2016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动脉高压患者,均行胸腔镜下LVRS,其中单侧LVRS 40例,双侧LVRS 16例。观察患者术后一般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2个月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肺动脉压、每搏输出量、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登楼试验。以术后饮食、睡眠、平卧、胸闷气短、登楼试验的改善情况(以患者主观感受肯定或者否定)评定生活质量。结果 40例行单侧LVRS患者,2例半年内分期行双侧LVRS患者,14例同期行双侧 LVRS患者中2例死亡。术中切除每侧肺容积的20%~70%。其中术后2周、2个月FEV1、每搏输出量、PaO2及登楼试验均高于术前,肺动脉压、PaCO2均低于术前(P<0.05)。患者睡眠、登楼试验改善率由术后2周的60%左右升高到90%左右及以上,胸闷气短改善率由术后2周的75%左右升高到90%左右。结论 胸腔镜下LVRS能明显改善高海拔地区患者病情及生活质量,是适合经济欠发达的内陆高原地区治疗肺气肿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