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01月至2019年05月诊断为幕上高血压脑出血并入院时行保守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且有完整临床数据的患者共346人。按准入及排除标准,将其分为血肿扩大组(101人)及血肿未扩大组(245人),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血型、是否有糖尿病史、血肿部位、血肿形态、血肿量、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首次头颅CT距离发病时间、入院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细胞(WBC)、中心粒细胞(ANC)、淋巴细胞(A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肌酐(CREA)、血糖值(GLU)、血清钙(CA)、血清镁(Mg)、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凝血功能(PT、APTT、FIB)、入院血压(SBP、DBP)等相关指标。根据患者发病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来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肿扩大组患者性别、血型、血肿形态、血肿量、首次CT距离发病时间、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糖、低密度脂蛋白与血肿未扩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性别、血型、血肿形态、首次CT距离发病时间、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在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结果显示血肿扩大组的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高于血肿未扩大组患者。结论 患者性别、血型、血肿形态、首次CT距离发病时间、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糖、低密度脂蛋白是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影响因素。发生血肿扩大的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及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联合血糖水平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6例,根据入院后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是否出现血肿扩大将患者分为扩大组(29例)及未扩大组(77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入院时GCS评分联合血糖水平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肿部位、入院时舒张压及长期吸烟史比较无明显差异(P0. 05);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空腹血糖、血肿形态及长期饮酒史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入院时GCS评分、高入院时收缩压、高空腹血糖、血肿不规则及存在长期饮酒史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入院时GCS评分、血糖水平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5和0. 819,明显低于两者联合预测时的AUC(0. 886,P 0. 05)。结论低入院时GCS评分、高入院时收缩压、高空腹血糖、血肿不规则及存在长期饮酒史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GCS评分联合血糖水平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87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6 h内和发病后24 h内完成第1次和第2次脑部CT检查,根据其有无早期血肿扩大将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和血肿未扩大组,记录2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和CT图像等信息,分析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87例患者中血肿扩大组30例(34.48%),血肿未扩大组57例(65.52%)。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肿扩大组入院时SBP、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FPG、TG水平、发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血肿形态与血肿未扩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SBP≥200 mmHg、入院时GCS评分≤8分、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FPG水平高、发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3 h、血肿形态不规则是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肿扩大组不良预后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血肿未扩大组(P<0.05),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包括入院时SBP、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FPG、发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和血肿形态,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67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出现血肿扩大的99例患者为病例组,未出现血肿扩大的68例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首次CT距发病时间、脑出血部位、血肿形态,入院时及发病次日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入院时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空腹血糖(FBG)、呕吐情况、意识障碍情况、NIHSS评分,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及早期(入院6h内)应用甘露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2组首次CT距发病时间、血肿形态、发病次日SBP和DBP水平、HDL水平、FBG水平、入院时意识障碍、入院时NHISS评分、饮酒史、早期应用甘露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不规则血肿形态(OR=6.367)、发病次日SBP(OR=4.688)、入院时HDL水平(OR=2.057)、入院时NIHSS评分(OR=1.452)、饮酒史(OR=1.363)、早期应用甘露醇(OR=1.208)与老年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具有相关性,应全面把握患者的高危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达到预防血肿扩大、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及短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5—2014-05收治的2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血肿扩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0例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血肿扩大,对照组166例均未发生血肿扩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影响血肿扩大和短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收缩压、入院时NIHSS评分、首次CT距发病时间、血高密度脂蛋白、血肿形态和出血部位等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生血肿扩大有关(P0.01);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按照OR值由高至低依次排列,血肿形态、入院时NIHSS评分、首次CT距发病时间、平均收缩压、出血部位和血高密度脂蛋白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血肿扩大、首次CT血肿体积、早期应用甘露醇和平均收缩压是影响患者短期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正确认识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及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实施临床干预,可降低血肿扩大的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血肿扩大者与血肿未扩大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38例脑出血患者中有50例出现血肿扩大,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发病距首次行头部CT检查时间、入院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血糖及胱抑素C(Cys 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短的发病距首次行头部CT检查时间(OR=1.374,95%CI=1.044~7.666,P0.05)、低入院GCS评分(OR=0.222,95%CI=0.092~0.533,P0.01)、高入院NIHSS评分(OR=1.735,95%CI=1.762~2.624,P0.01)、血清高水平HDL-C(OR=1.726,95%CI=1.546~2.313,P0.05)及血糖(OR=1.410,95%CI=1.027~1.934,P0.05)与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独立相关。结论低入院GCS评分、高入院NIHSS评分、血清高水平HDL-C及高血糖为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脑出血发病后尽早行头部CT检查可提高血肿扩大发现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4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时行首次头颅CT平扫(发病时间≤8 h),并于24 h后复查头颅CT,将复查时血肿量增加≥33%或增加≥12.5 ml定义为血肿扩大,并分为血肿扩大组(n=70)与血肿未扩大组(n=154)。收集两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初始血肿量、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是否有凝血功能异常等临床资料。判读首次头颅CT平扫时是否存在血肿边缘不规则混合密度征、黑洞征、漩涡征、分叶征、混杂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血肿扩大的因素。结果224例患者中,CT显示血肿边缘不规则混合密度征71例,黑洞征56例,漩涡征51例,分叶征53例,混杂征58例。血肿未扩大组与血肿扩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初始血肿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血肿未扩大组比较,血肿扩大组有糖尿病史者和凝血功能异常者占比均高,入院时GCS低、收缩压高以及头颅CT显示有血肿边缘不规则混合密度征、黑洞征、漩涡征、分叶征、混杂征者占比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史、入院时GCS低、入院时收缩压高、凝血功能异常以及头颅CT显示有血肿边缘不规则混合密度征、黑洞征、漩涡征、分叶征、混杂征均为脑出血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既往有糖尿病史、入院时GCS低、收缩压高、凝血功能异常以及有CT影像学特征性表现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风险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影响微创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近期预后的因素,为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以70例接受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出院时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分为良好组38例和不良组32例。对患者年龄、性别等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时GCS评分、体重指数、血肿量、破入脑室、中线移位、并发症等是影响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骨窗显微手术预后的主要因素(t/χ~2=6.428、6.660、4.732、11.424、7.852、4.317、4.23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示,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量、破入脑室是影响HICH患者微创术预后的主要因素(95%CI分别为1.425~1.803、0.534~1.152、0.227~1.118、1.063~1.391,P0.05)。结论对于高龄、入院时GCS评分较差、破入脑室、血肿量较大的患者要给予特别关注,以改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响高血压脑出血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04例,比较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在性别、年龄、HICH知识知晓、高血压病程、心脏病史、家族性脑出血史、糖尿病、出血部位、血肿量、破入脑室、入院GCS评分、就诊时间、肺部感染间的差异,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304例患者中,预后良好184例,预后不良120例,其中死亡31例。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性别、高血压(≥10a)、血糖(8mmol/L)、HICH知识知晓、血肿量、破入脑室、入院GCS评分、就诊时间及肺部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血肿量及入院GCS评分为高血压脑出血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性别、血肿量及入院GCS评分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影响青年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指导青年自发性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3例青年自发性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后3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4分)和预后不良组(GOS评分≤3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出血量、血脂水平、发病时随机血糖水平、血肿是否破入脑室、凝血功能、肝功能及肾功能,分析其是否与预后有关。结果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GCS评分、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出血量、血脂水平、发病时随机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凝血功能、肝功能及肾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影响青年人自发性脑出血预后的有关因素较多,GCS评分、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出血量、血脂水平、发病时随机血糖水平与其预后有显著的关系,可用于预测青年自发性脑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型创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患者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 2016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例重型PADBS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统计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头颅CT检查情况、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等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6个月时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长于保守治疗组。结论 重型PADBS在无瞳孔变化及GCS评分下降的情况下,可密切观察病情下选择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纯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8年5月收治的212例单纯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 212例中,发生凝血功能障碍42例,发生率为19.8%。170例未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入院时GCS评分低、AIS评分高、头颅CT复查出现血肿增大是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出院后随访4~8个月,平均(6.25±1.43)个月;凝血功能异常病人GOS评分[(3.72±0.92)分]明显低于凝血功能正常病人[(4.28±0.66)分;P<0.05]。结论 单纯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很多,凝血功能异常影响病人预后,建议临床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立体定向联合尿激酶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后脑出血后患者血肿周围水肿(Perihematomal edema,PHE)程度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张家界医院行立体定向联合尿激酶治疗或单纯药物治疗的96名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以1∶1的比例对患者进行匹配,匹配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是否破入脑室、ICH评分、GCS评分、基线血肿体积、基线血糖、基线收缩压及基线舒张压。最终将完成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立体定向组)与单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的各2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结果两组均无治疗期间死亡病例。水肿延伸距离(Edema extension distance,EED)、血肿体积、血肿及水肿总体积随时间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肿体积及总体积的组别与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EED在入院时,治疗后第1天,治疗后第3天相似(P 0. 05),治疗后第3天立体定向组EED大于药物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立体定向组血肿体积在治疗后第1天,治疗后第3天及治疗后第7天显著少于药物治疗组(P 0. 01),且立体定向组总体积在第1天及第3天也小于药物治疗组(P 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1月(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评分与1月m RS评分相似(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虽能明显减轻占位效应,但可能不能改善PHE及近期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用凝血功能综合评分法(CFCS)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2例,其中男90例、女62例;年龄平均(54.7±11.3)岁。应用头颅CT观察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情况。参照国际血栓和止血协会制定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设计CFCS进行评分;对包括CFCS在内的多个血肿扩大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入组152例患者,血肿体积平均(26.2±12.1)mL;入院时GCS评分平均(9.8±3.7)分。入选病例在急性期出现血肿扩大57例(37.5%)。χ2检验发现起病时血肿部位、入院时血压情况、CFCS评分等是血肿扩大的候选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因素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逐步前进法分析得出入院时收缩压、CFCS评分、早期使用甘露醇是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FCS评分与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临床判断血肿扩大因素的参考指标,有利于早期发现血肿扩大并及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血肿继续扩大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出现血肿持续扩大,将其与未出现血肿扩大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长期饮酒、糖尿病史、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体重指数高、发病至第一次CT时间短(<2h)、丘脑出血、血肿形态不规则、入院时血压值高、高血糖和早期大量使用甘露醇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饮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发病至第一次CT时间短(<2h)、丘脑出血、血肿形态不规则、入院时血压值高和早期大量使用甘露醇是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长期饮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丘脑出血、血肿形态不规则、入院时血压值高以及出血后大量使用甘露醇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高度警惕血肿继续扩大以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研究CT实时引导下软通道穿刺手术和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方法选取266例出血量在20~40毫升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其中208例采用CT实时引导下软通道穿刺血肿腔手术(穿刺组),58例患者行微创开颅手术(开颅组)。两组病人从住院天数、水肿期意识加深情况、再出血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平均住院天数(穿刺组11.53±0.418天VS开颅组11.30±0.778天)、入院3天GSC评分下降(穿刺组1.53±0.160分VS手术组1.48±0.232分)及再出血率(穿刺组1.92%VS开颅组1.72%)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出院时NIHSS评分提高方面,穿刺组较开颅组提高更显著(穿刺组2.98±0.247分VS开颅组2.05±0.186分,P 0.05)。结论对于基底节区中度脑出血患者,血肿腔穿刺手术和微创开颅手术比较,前者预后改善较后者明显。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s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arly mobilization and functional prognosis in the acute phase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as been reported, but only a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inhibitors of early mobilization in the acute phase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hibitors of early mobiliza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The study enrolled 322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the early mobilization group, mobilization was started within 72 h from onset, and in the delayed mobilization group, mobilization was started at or after 72 h from onse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tart of mobilization timing and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to clarify the inhibitors of early mobilization in the acute phase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Results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rly mobilization and delayed mobilization groups were observed in the lesion site, leukocyte count at admission, neutrophil count at admission, C-reactive protein level at admission, surgery, use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onsciousness level at admission, hematoma volume, and hematoma growth. In the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five items were adopted, namely, low consciousness level at admission, lesion below the tent, surgery, C-reactive protein at admission, and hematoma growth.ConclusionsIn this study, low consciousness level at admission, lesion below the tent, surgery, C-reactive protein level at admission, and hematoma growth affected delayed mobilization.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o judge the start of mobilization timing by a systematic evidenced-based assessment for each case.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内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40例发病6h内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立即行颅脑CT和梯度回波T2加权像(gradient echo pulse sequence-T2WI,GRE-T2WI)检查,测量血肿大小,发病后24h和72h复查颅脑CT,依据CT及MRI检查结果将血肿有无扩大患者分为微出血组和无微出血组。对比2组出现血肿扩大的比率及血肿扩大的值。结果入院时GRE-T2WI检查提示72例存在数量不一的CMBs。24h复查CT发现脑内血肿体积扩大比率为12.9%(18/140),72h查CT示血肿体积扩大比率15%(21/140)。微出血组患者存在的CMBs比率明显高于无微出血组[71.4%(15/21)与47.9%(57/119),χ2=4.215,P0.01]。72h后微出血组血肿体积扩大比率显著高于无微出血组[18.1%(13/72)与11.4%(8/70),χ2=3.065,P0.05]。结论 CMBs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中扮演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