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本文旨在对季节性变应性鼻炎(AR)患儿进行变应原组分筛查,了解AR患儿代表性蒿属植物花粉变应原致敏组分。方法 采集黄花蒿和大籽蒿花粉,提取花粉蛋白,以临床确诊为AR且艾蒿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 (sIgE)检测为阳性患儿血清为一抗,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筛查花粉中变应原组分。结果 蛋白质免疫印迹显示2种蒿属植物花粉蛋白提取物中主要有3条带能与血清IgE特异性结合,相对分子量(Mr)分别为12、25和70 kDa。黄花蒿花粉中70 kDa变应原为AR儿童最常见的变应原分子,阳性检出率为85.19%,25 kDa和12 kDa变应原分别为37.04%和14.81%。大籽蒿花粉中70 kDa变应原阳性检出率低于黄花蒿(P<0.05),为51.85%,25 kDa和12 kDa变应原阳性检出率与黄花蒿相似(P>0.05)。另外,同一个体血清对2种蒿属植物同源变应原阳性反应存在差异,不同患儿对1种或多种变应原分子敏感。结论 AR患儿黄花蒿花粉致敏率更高,推荐增加黄花蒿花粉组分蛋白进行诊断和免疫治疗,尤其是70 kDa变应原分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探讨变应性鼻炎小鼠与正常小鼠、抗IL-17抗体治疗后的变应性鼻炎小鼠的行为学、组织病理学,Th1、Th2、Th17细胞因子的数量以及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评价Th17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卵清蛋白致敏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建立BALB/c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予IL-17抗体治疗.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对照.采集外周血ELISA法测IL-17、IL-4和IFN-γ.并取黏膜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RT-PCR法测孤儿核受体(RORγt)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卵清蛋白造模成功,治疗后症状及炎症病理缓解.模型组IL-17、IL-4及RORγt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IFN-γ降低;治疗后前三者降低而后者升高(P<0.05).结论:Th17细胞与Th2细胞在变应性鼻炎中大量表达,说明两者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本实验从IL-17抗体局部治疗有效方面提出治疗依据,通过调控Th17细胞可能成为有效阻止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R)与非变应性鼻炎(non-AR,NAR)在花粉季与非花粉季的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8年1~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鼻过敏科就诊的1655例鼻炎患者的过敏原检测结果与患者病史及视觉模拟量表评分问卷。使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花粉季,年龄(OR=0.966,P=0.001)、病程(OR =1.004,P =0.003)、过敏性哮喘(OR =2.270,P =0.013)和眼痒(OR=1.091,P <0.001)对鉴别AR与NAR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在非花粉季节,年龄(OR=0.969,P <0.001)、病程(OR =1.004,P =0.001)、过敏性哮喘(OR=2.289,P =0.005)、吸烟史(OR=0.618,P =0.030)和眼痒(OR=1.140,P 均<0.001)对鉴别AR与NAR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R与NAR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其中伴随哮喘和眼痒症状显著是AR区别于NAR的主要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氢氧化铝佐剂对变应性鼻炎(AR)小鼠模型的影响,探讨AR小鼠建模的恰当方法。方法:采用卵清蛋白(0VA)鼻内致敏、鼻内激惹(局部干预组)和腹腔内OVA加用氢氧化铝Al(OH)3佐剂注射致敏、OVA鼻内激惹(系统干预组)2种方法建立BALB/c小鼠AR模型,动态观察2种模型小鼠打喷嚏数和挠鼻次数;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学观察小鼠鼻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和黏膜下腺体增生情况;Luna染色形态学观察2种模型小鼠鼻黏膜内嗜酸粒细胞的浸润并对其计数。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种模型小鼠鼻腔冲洗液和血清中IL-4、IL-5、OVA特异性IgE(sIgE)和IFN-γ的浓度。结果:局部干预组小鼠打喷嚏数和挠鼻次数显著高于系统干预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前者小鼠鼻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和黏膜下腺体增生较后者显著;Luna染色前者鼻黏膜内嗜酸粒细胞计数也显著高于后者。局部干预组鼻腔冲洗液和血清中IL-4、IL-5和sIgE的浓度明显高于系统干预组,而其IFN—γ的浓度明显低于系统干预组。结论:OVA和AI(OH)。佐剂联合经腹腔注射致敏可以同时促进Th1和Th2型细胞免疫反应,OVA局部鼻内致敏、鼻内激惹是建立AR小鼠模型的恰当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γ-促分泌酶抑制剂(GSI)DAPT对变应性鼻炎小鼠鼻中隔黏膜病理学改变、血清IgE表达、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及Th型细胞因子(IL-4、IFN-γ)的表达变化,来研究DAPT对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7~8周龄BALB/c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变应性鼻炎组、DAPT组、对照组及二甲基亚砜(DMSO)组,每组各8只。分析比较不同组小鼠IgE表达水平及鼻腔黏膜病理改变;并检测各组小鼠鼻中隔黏膜Notch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外周血清及鼻腔灌洗液上清中相关细胞因子(IL-4、IFN-γ)的表达量。结果①DAPT处理小鼠后,鼻中隔黏膜的病理损伤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改善: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减少,炎症改变明显减轻;②DAPT组小鼠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浓度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RT-PCR结果显示DAPT组小鼠鼻中隔黏膜Notch1、Notch3、Notch4的mRNA表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Notch2的表达则上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细胞因子的检测显示:与模型组小鼠相比,DAPT组小鼠外周血血清及鼻腔盥洗液中IL-4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IFN-γ的表达却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DAPT能改善小鼠鼻中隔黏膜的病理损伤并减少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E的表达;②能影响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转录,促进Th0细胞向Th1方向分化,进一步影响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延安地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患者主要变应原的分布特点,为其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生物共振技术对252例拟诊为AR患者进行变应原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2例患者中242例(96.03%)呈阳性反应,对所有呈阳性反应患者的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结果进行汇总,最常见的变应原依次为:粉尘螨,艾蒿、蒌蒿,屋尘螨,谷螨、粉螨,毛菌霉、甲醛,花草类混合物等。结论粉尘螨、艾蒿、蒌蒿、屋尘螨、谷螨、粉螨,甲醛是延安地区AR患者最主要的变应原,改善患者居住环境,避免接触变应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多基因调控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鼻部变态反应性疾病。PM2.5被公认为大气环境中严重危害健康的污染物。鼻腔作为呼吸道防御的第一道门户,首先接触空气中的PM2.5,进而发生吸附、吸收反应,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角色。PM2.5对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影响已受到密切关注,PM2.5与变应性鼻炎相关性及作用机制已有探索性研究。PM2.5可引起氧化损伤鼻黏膜细胞屏障功能,通过基因甲基化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深入研究PM2.5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可为变应性鼻炎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蒙古草原城市锡林浩特鼻炎患者的花粉致敏情况,分析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和血清特异性IgE (specific IgE,sIgE)两种检测方法诊断花粉变应原致敏的一致性.方法 集中招募锡林浩特市具有鼻炎症状的患者314例,接受病史询问、前鼻镜检查、花粉变应原SPT和sIgE检测.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74例(55.4%)患者至少一种花粉变应原呈阳性反应.SPT阳性率依次为艾蒿51.9%、豚草31.2%、梯牧草26.4%、桦树24.2%;血清sIgE检测阳性率依次为艾蒿47.1%、豚草34.7%、桦树21.3%、梯牧草19.7%.两种检测方法的Kappa检验显示,艾蒿、豚草、梯牧草、桦树Kappa值分别为0.731.0.318.0.560、0.416(P值均<0.01).结论 锡林浩特市一半以上的鼻炎患者与花粉致敏有关,艾蒿花粉是当地鼻炎患者最主要的气传致敏花粉.SPT和血清sIgE检测在艾蒿花粉致敏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变应性鼻炎临床上以鼻痒、喷嚏和流涕为典型特征,是一种变应原特异性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症,目前治疗包括变应原回避、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基于不同免疫表型的精准治疗代表了变应性鼻炎治疗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益生菌辅助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系统检索知网、万方、PubMed数据库,检索发表自2010年1月—2019年12月使用益生菌治疗AR的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并提取数据资料、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随机对照试验13例,共1 268例患者,其中常规治疗+益生菌组631例,常规治疗+安慰剂或仅常规治疗组6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常规治疗+益生菌组治疗后鼻部症状评分较常规治疗+安慰剂或仅常规治疗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1.84,95%CI=[-2.43,-1.24],P<0.05)。两组治疗AR有效率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6,95%CI=[1.00,1.85],P=0.05)。结论常规治疗+益生菌组与常规治疗+安慰剂或仅常规治疗组比,治疗后AR鼻部症状评分下降;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总IgE在变应性鼻炎诊断中的作用以及其与特异性IgE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87例对蒿属花粉过敏的散发变应性鼻炎患者为实验组,8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蒿属花粉的特异性IgE水平的检测采用瑞典发玛西亚公司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所有个体均检测血清中总IgE水平,采用德国罗氏公司的ElecsysSystem检测。结果:实验组血清总IgE的几何均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185和0.050U/L,P<0.01);实验组血清总IgE同特异性IgE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总IgE水平对蒿属花粉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但血清蒿属花粉特异性IgE水平同血清总IgE水平没有相关性,通过血清总IgE水平对特异性IgE水平进行预测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螨虫相关儿童变应性鼻炎舌下脱敏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7年7月就诊于湖南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经皮肤点刺试验诊断为螨虫相关变应性鼻炎并进行舌下脱敏治疗的532例儿童病例资料,按性别、病程长短、是否单一螨虫(粉尘螨)过敏、是否合并哮喘、治疗依从性好坏、是否采取个性化治疗、用药疗程、皮肤点刺实验等因素进行分组比较。结果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532例脱敏治疗病例中,在10%的置信水平下(P<0.10),变应原种类、病程、合并哮喘、个性化治疗、治疗依从性、用药疗程是舌下脱敏疗效的影响因素。随后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结果532例脱敏治疗病例中,在5%的置信水平下(P<0.05),病程、变应原种类、合并哮喘、治疗依从性、个性化治疗、用药疗程是舌下脱敏疗效的影响因素。结论变应性鼻炎舌下脱敏患儿病程越短、疗程足够疗效越好;未合并哮喘者疗效较好;治疗依从性好、个性化治疗的疗效较好;单一粉尘螨过敏者疗效较好。患儿性别、皮肤点刺试验对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鼻声反射测量评估特异性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对接受阿罗格(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注射脱敏治疗的65例变应性鼻炎患儿进行研究,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5~13岁,平均年龄(7.1±2.2)岁。所有患儿均对屋尘螨和粉尘螨过敏,完成1年的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和鼻声反射测量,分析治疗前后鼻腔容积(NV)及鼻腔最小横截面积(MCA)的变化,评估特异性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的疗效。结果65例变应性鼻炎患儿特异性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1年后症状评分明显改善,治疗1年后鼻腔容积及鼻腔最小横截面积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增加。结论鼻声反射测量是客观反映鼻腔通气状况的指标。鼻声反射测定值与患者主观感受具有高度一致性,对鼻腔通气功能的临床评估有应用价值。特异性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确切,用鼻声反射测量来评估是客观准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南充市3~14岁儿童确诊变应性鼻炎(AR)的变应原谱特点与伴发支气管哮喘(BA)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9月—2019年6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变应原检测中心,经变应原皮肤点刺实验与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确诊3~14岁AR儿童1473例, 详细采集AR儿童临床特征、变应原种类和发病诱因等资料,使用SPSS 22.0软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 473例AR儿童中,合并BA儿童309例(患病率为20.9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AR伴发BA的危险因素分别为城市居住环境、持续性AR、AR持续时间大于3年、AR家族史、BA家族史、家中饲养宠物、被动吸烟史、早产、自行使用抗生素、粉尘螨、多主枝孢菌、艾蒿、虾以及合并鼻窦炎、变应性结膜炎、打鼾和湿疹,保护因素为母乳喂养大于3个月和年龄增大。结论南充市3~14岁AR儿童伴发BA的患病率较高。初步了解南充市AR儿童合并BA的相关影响因素,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评估鼻内镜下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变应性鼻炎(AR)合并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整理26例AR合并哮喘且均经鼻内镜下行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调查问卷(RQLQ)以及哮喘控制量表(ACT)来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年以上,采用SPSS 21.0统计学分析,VAS评分和RQLQ平均得分术后6个月(10.00±4.22、32.58±15.31)、1年(8.35±6.88、28.62±12.06)、3年(7.46±4.22、28.69±5.66)均显著低于术前(24.34±8.66、59.81±21.20);ACT评分术后6个月(22.65±1.52)、1年(22.27±2.27)及3年(22.85±2.38)均高于术前(20.92±2.6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鼻内镜下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AR合并哮喘患者疗效显著且持久,哮喘临床控制水平、用药量均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佛山地区50岁以上老年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吸入变应原分布特点,为老年AR的诊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门诊拟诊为AR的佛山地区116例5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 SPT)结果,分析疾病的发病特点、变应原的总体分布特征和各变应原阳性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变应原总体阳性率为50.86%(59/116),屋尘螨、粉尘螨、热带螨阳性率最高,分别是44.83%、36.21%,25.86%,其次为德国小蠊21.55%、狗毛18.10%和猫毛14.66%;男性变应原阳性率为48.28%(28/58),女性变应原阳性率为53.45%(31/5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0,P>0.05)。屋尘螨阳性率在5年间为历年最高;屋尘螨、热带螨、粉尘螨、德国小蠊、狗毛、猫毛、葎草及霉菌I在5年间的阳性率均呈波动性改变,其中热带螨、葎草阳性率的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AR发病与年龄、季节存在一定的关系,与性别无明显关系;尘螨是佛山地区老年AR最常见的吸入性变应原,但无整体人群体现出的增长趋势,尘螨、热带螨、德国小蠊、狗毛、猫毛、葎草及霉菌Ⅰ的阳性检出率随时间变化均呈波动性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分析,以明确该类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提供相关循证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建库至 2019年4月,在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公开发表的研究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AR的临床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应用Revman 5.3软件对文献原始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总共纳入9篇临床研究,包含1 34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AR的有效率很高[RD=0.89, 95%CI (0.82, 0.95),P<0.001],术后鼻通气阻力减小[MD=0.33, 95%CI (0.03,0.62),P=0.03],鼻塞症状评分降低[MD=3.30, 95%CI (0.60,6.00),P=0.02],喷嚏症状评分减小[MD=3.21, 95%CI (1.80,4.62),P<0.001],流涕症状评分减小[MD=3.33, 95%CI (0.66,6.00),P=0.01],并发症发生率很低[RD=0.04, 95%CI (0.01, 0.08), P=0.03],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AR有效率约为89%,术后鼻通气阻力和鼻塞、打喷嚏、流涕等症状明显减轻,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4%,因此该术式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中重度AR患者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