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在行冠脉内介入治疗术(PCI)治疗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护理配合。方法对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在PCI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内介入治疗术(PCI)治疗中均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术前熟悉主动脉球囊反搏仪工作原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IABP)通过主动脉内球囊与心动周期同步地充放气,舒张期球囊充气,提高平均动脉压,增加冠脉灌注,进而增加氧释放,减轻心肌缺血缺氧;收缩期球囊放气,减少了心脏的后负荷,增加心排血量,降低舒张末期容积及室壁张力,心脏做功减少,从而减少了心肌对氧的需求。故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输出量和终末器官灌注。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球囊反搏仪工作状况,加强并发症观察和心理护理,5例患者均顺利结束手术。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PCI治疗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是危重急症,死亡率极高,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早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可改善外周循环和血流动力学,增加心排量,从而防止心源性休克的进一步恶化,如果护理配合工作跟不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不成功,后果很严重,所以,熟练、准确、及时的术中护理配合,对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是危重急症,死亡率极高[1],临床使用急诊冠脉内介入治疗,并随即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以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左室功能,改善心脏作功,同时增加冠状动脉血灌注和减少心肌耗氧[2].2004年1月至2005年11月,本院心内科对8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行急诊PCI手术的患者使用了IABP治疗,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心源性休克常发于终末期心力衰竭(心衰)急性恶化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泵功能严重衰退,造成血流动力学急剧不稳、重要器官灌注严重不足的临床综合征,是心衰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最佳药物治疗和行冠状动脉(冠脉)血管再通术等非药物治疗措施无效后,这类患者可以使用短期机械循环辅助系统,借此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证脏器有效灌注,改善心功能和降低心脏负荷。本文综述了外周机械循环辅助以及外科体外心室辅助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应用现状。依据本文临床数据分析结果,外科体外心室辅助装置在心源性休克病症治疗的应用中具有生存率高、并发症种类少且发生率低、支持时间长等明显优势,在合适的患者群体中可能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且有望更加适合于我国国情下的急性心衰治疗和移植前过渡支持。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差,病死率高达70%,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 pulsation,IABP)是再灌注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其治疗机理为IABP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充气,心脏收缩前放气,由此产生双重血流动力学效应,使心肌供血供氧增加,心肌耗氧量下降,以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急重症诊治(1)--心源性休克的诊治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源性休克是指因心脏功能严重受损而引起的休克综合征。它可以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及任何心脏病的末期表现 ,但急性心肌梗死是引起心源性休克最常见的病因。1 心源性休克常见病因引起心源性休克的“心泵功能不全” ,其原因大致分为心输出不全型和心室充盈不全型。主要病因是心肌梗死、心肌炎 ;还可继发于心包填塞、心肌病及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因急性心肌梗死 (AMI)致 4 0 %以上心室肌失去功能 (包括梗死及严重缺血的濒危心肌 )时则发生休克 ,AMI所致的心源性休克占全部心源性休克 80 %以上。心源性休克相当于Kil lip分类的 4型 ,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当前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技术日趋成熟规范,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广泛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泵(IABP)逐渐普及,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对此,包括Impella、TendemHeart和ECMO在内的经皮机械循环支持设备可通过提供较之IABP更强的血流动力学支持而有望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尽管现有临床证据较少,仍不足以充分证明应用经皮机械循环支持设备救治的临床获益,同时应用后血管和全身并发症不容忽视,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应用经验的日益增加,经皮机械循环支持设备有望成为心梗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成功救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患者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例诊断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PCI及IABP辅助治疗,术后4周内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评估梗死区的心肌收缩功能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6例患者中6支梗死相关动脉全部再通,共植入支架8枚。无致命性并发症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及术中死亡等)。IABP维持时间4~1 3d,平均(6. 7±1 . 2 )d,术后心脏彩超检查6例患者都有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1例心尖区室壁瘤形成,左室射血分数为0 .47±0 . 1 1 (0 . 3 5~0 . 5 8)。随访3个月,无死亡、靶病变血管重建治疗、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急诊PCI及IABP治疗,在短时间内改善心源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能有效地恢复梗死区心肌早期再灌注,缩小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正>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是一种心肌急性泵衰竭,心输出量降低的状态,会导致终末器官灌注不足和缺氧,最终危及生命[1]。CS原因居多,其中最常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导致左心室功能障碍[2]。虽然目前针对CS患者的治疗中再灌注治疗和相关机械辅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短期预后[3-5],但院内死亡率仍高达27%~51%[1]。一、流行病学CS是一个危及患者预后的急危重症,目前AMI仍是该病发病的主要原因[6],据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合并CS患者发病率在7.5%,  相似文献   

9.
心源性休克是指由于严重原发性心脏泵功能衰竭而导致循环功能极度受损的综合征。虽然它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同样具有生命器官的灌注不足,但休克时心脏及循环功能的抑制更甚,未经治疗的休克一般很难生存超过几小时。心源性休克可以是任何心脏病终末期功能的临床极点,但绝大多数与急性心肌梗塞有关,表现为心肌梗塞的突然而致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治疗方法与死亡的原因。方法选取2013年~2014年收治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死亡的原因。结果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死亡与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有很大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性别、年龄、慢性肾功能衰竭、ⅡAVB等一般资料与死亡无显著关系(P0.05)。结论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应针对患者的情况及时采取循环支持治疗,尽快恢复梗死血管的血流,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