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血管重建术治疗腹主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人工血管重建术治疗肾动脉平面以下腹主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38例肾动脉平面以下的腹主动脉瘤行人工血管重建手术,其中9例采用直桶形人工血管,29例采用"人"字形分叉人工血管.分别采用保留后壁或完全切断瘤颈的方法吻合近心端,对于远心端根据病情分别吻合在腹主动脉末端、髂总动脉或髂外动脉.重建髂内动脉8支,结扎髂内动脉3支.依据术中测压结果重建肠系膜下动脉11支,缝扎21支.结果 术后死亡1例,于手术后6d发生结肠破裂,14d死于感染性休克;二次开腹止血1例,37例患者痊愈出院,并分别随访3个月~2.5年,1例于术后2年死于心肌梗死.其余患者预后良好,无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吻合口假性动脉瘤和移植血管感染等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人工血管重建术是腹主动脉瘤最彻底、有效的治疗方法,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良好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以及重视并发症的防治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5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5例患者年龄31—76岁,平均52.6岁。25例中6例术前合并肠管缺血,5例合并肾动脉缺血,3例既有肠管缺血又有肾动脉缺血,5例腹主动脉真腔完全被假腔压闭,4例合并下肢缺血,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所有患者进行了腔内血管外科治疗,并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的夹层患者予以支架型人工血管封闭夹层破口后行开腹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内漏3例(2例漏血7d后停止,1例漏血持续存在);其余22例患者术后即时造影示瘘口已被完整覆盖,假腔无血漏人,内脏动脉等恢复真腔供血。前述的合并症术后均逐渐恢复,无脏器及肢体缺血坏死发生,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复杂的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腔内治疗与传统的手术相比,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度大、并发症少,且可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腔内血管外科技术上的改进,使复杂的主动脉病变得以成功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病变的手术治疗与腔内血管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主动脉病变的手术治疗和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胸腹主动脉病变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37例,女8例。年龄2l~85(平均年龄64、7)岁。其中胸主动脉夹层ll例;降主动脉夹层破裂并假性动脉瘤形成伴椎骨破损2例;肾上,下型腹主动脉瘤各为3,23例;腹主动脉瘤破裂2例;腹主动脉瘤空肠瘘l例;腹主动脉外伤性破裂3例。45例患者中腔内治疗者l8例,25例行人工血管置换治疗,3例行腹主动脉修补。围手术期死亡率为6.7%(3/45)。随访36例,随访时间2个月~4年,均生存良好。结论 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有着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有条件行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治疗的可优先考虑腔内治疗。传统手术方法在技巧等方面的改进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并能为不具备腔内治疗条件的患者解除疾苦。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近肾腹主动脉闭塞属于主髂动脉闭塞的极端情况,治疗相对棘手。尽管腔内治疗适用于此类患者,开放手术治疗仍有其适应证所在。本研究分析近肾腹主动脉闭塞患者行开放手术治疗的效果,并总结经验及其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7月—2022年5月期间行开放手术治疗的10例近肾腹主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主动脉阻断方式、肾上腹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并发症、症状缓解程度及随访结果。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10~420 min,中位手术时间为265 min;术中出血200~1 200 mL,中位出血量375 mL。3例行膈下腹主动脉-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其中1例同时行右膝上截肢术;1例行膈下腹主动脉-双髂总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同时重建肠系膜下动脉;5例行肾下腹主动脉-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1例行腋动脉-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并左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膈下腹主动脉阻断4例,肾上肾下序贯腹主动脉阻断1例,肾下腹主动脉阻断4例。肾上腹主动脉阻断时间14~20 min,中位阻断时间20 min。围手术期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肾功能障碍及人工血管感染发生。10例患者术后双下肢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症状均消失,双侧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均可扪及。10例患者获随访4~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随访期间桥血管均通畅、吻合口无狭窄、无下肢及肠道缺血表现。结论 近肾腹主动脉闭塞患者行开放手术治疗效果确切,桥血管远期通畅率高,需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的诊断,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人工血管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例腹主动脉瘤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 DeBaKeyl型^[1]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在手术前动脉瘤突然破裂死亡。其余6例主动脉瘤均行动脉瘤阻断、切开,人工血管置换术。其中1例亚铃状胸腹主动脉瘤分期行手术治疗。无手术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手术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及时明确诊断,选择合理的术式和人造血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而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则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内脏动脉重建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杂交手术经验。方法12例杂交手术一期或二期完成。内脏动脉重建术中制作多分支人工血管。人工血管主体与腹主动脉或髂动脉吻合,远端各分支与双侧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及其分支分别吻合。前期部分肾动脉的处理采用自体肾移植,后期完全采取人工血管旁路方案。出院后CT血管造影(CTA)随访各内脏动脉吻合口是否通畅。结果12例内脏动脉重建术,重建腹腔干及其分支共11支,肠系膜上动脉12支,肾动脉共18支(包括自体肾移植5支)。内脏动脉人工血管吻合方式,前期采用端侧吻合,后期优先采用端端吻合。3例发生腹膜后出血。2例自体肾移植发生肾积水、尿漏。1例内脏动脉重建术后因胸腹主动脉瘤破裂死亡。1例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后继发心功能衰竭死亡。内脏动脉重建术相关围手术期死亡率为9.1%(1/11)。无一例发生截瘫。术后CTA随访7例,重建内脏动脉共23支全部通畅。结论杂交手术治疗累及内脏动脉的主动脉扩张性病变有效可行。手术方案的演变表明合理的内脏动脉解剖入路、人工血管旁路设计和吻合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完全腹腔镜腹主动脉瘤切除术最早于2001年Dion等[1]报道,因创伤小、恢复快受到外科医生的关注,但由于腹腔镜血管手术学习曲线长,技术操作难度大等问题,尚未在临床广泛应用。我院2010年10月27日完成1例完全腹腔镜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手术,术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应用一体式分叉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42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应用一体式分又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腹主动脉瘤初步经验。方法本组42例,其中腹主动脉瘤39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Ⅲ型夹层动脉瘤1例,降主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1例。除均在腹主动脉放置一体式分又支架型人工血管外,1例降主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者共放置5枚支架型人工血管,其中4枚直型支架用于隔绝降主动脉瘤;1例Ⅲ型夹层动脉瘤者,降主动脉近侧破口用直型支架型人工血管封堵;1例因一侧髂外动脉闭塞需先经腹膜外切口行人工血管搭桥后才能放置一体式分叉支架。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0min。1例死亡,8例附加近侧短的覆膜支架,1例附加远侧Cuff,1例近侧和远侧均加Cuff。8例术后有少量内漏,1周后内漏均消失。5例封堵了双侧髂内动脉,20例封堵了单侧髂内动脉,但均未导致臀肌坏死或疼痛等并发症。2例瘤颈与瘤体呈90度角也获得成功。结论一体式分又支架型人工血管可以达到隔绝腹主动脉瘤的作用,且操作更快捷。  相似文献   

9.
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附4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并提高腹主动脉瘤(AAA)手术安全的方法。方法:笔者两所医院近3年余收治的46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均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病变仅累及腹主动脉20例,累及腹主动脉及一侧髂总、内、外动脉瘤8例,累及两侧髂总、内、外动脉瘤16例,累及肾动脉者2例。3例施行急诊手术。结果:例死亡(病死率2.2%),余45例均治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外科治疗是治疗AAA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267例主髂动脉闭塞的手术治疗经验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Wu Q  Chen Z  Tang X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32-834
目的 探讨肾动脉开口水平以下腹主动脉闭塞及髂动脉闭塞的手术方式选择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67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7例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行腹主动脉-髂(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45例,髂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40例,股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45例,腋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37例。总有效率为96.5%,围手术期病死率为3.5%。267例中178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年9个月,人工血管通畅率为82.0%。结论 符合正常血液动力学手术的主要术式是腹主动脉-(双)髂、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对于年老、体弱者,特别是全身一般状况较差,伴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梗塞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采用腋动脉-(双)髂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或股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可明显减低手术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对11例肾移植术后患腹主动脉瘤患者实施人工血管腹主动脉置换术。瘤体安全切除,移植肾功能维持良好。提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与术者默契配合,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移植肾热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 195 1年DuBost[1 ] 首次成功施行腹主动脉瘤切除术以来 ,由于手术技巧的不断改进和更为妥善的术前术后处理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择期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病死率已被控制在 5 % [2 ] 以内。我院 1998年报道的 2 6 1例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的围手术期病死率为 3 8% [3] 。虽然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自 2 0世纪 70年代后已降至很低 ,但这并不意味所有的腹主动脉瘤病人都需立即行手术治疗。只有当瘤体破裂的风险大于手术风险时 ,手术才是正确的选择。1 传统手术治疗1.1 手术指征对腹主动脉瘤手术指征的掌握涉及瘤体破裂风险、手术风险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平肾腹主动脉闭塞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病人均诊断为平肾动脉主髂动脉闭塞症。全麻后行完全腹腔镜下腹主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及腹主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2例手术均成功完成。1例术中人工血管栓塞,行人工血管切开取栓;1例术后CTA发现左肾梗塞灶及腹主动脉残余狭窄,再次行腹主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分别随访14及10个月,人工血管保持通畅。结论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平肾腹主动脉闭塞症创伤小,疗效好,值得推广。结合介入技术可以术中监测疗效,及时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4.
经腹膜后径路行腹主动脉手术可获得良好的显露。与经腹腔径路相比,有减少体液蒸发、缩短术后麻痹、避免肠粘连等优点,对经过多次腹部手术、有腹壁造口、腹壁损伤或感染、接受过腹部或盆部放疗、有腹水或极度肥胖的腹主动脉疾病患者尤为适用。利用腹膜后径路可完成肾下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术、闭塞性疾病腹主—髂动脉重建术、肾周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胸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术、肾动脉重建术、下腔静脉重建术等。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下主动脉重建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手术的可行性。方法15头家猪,全麻下建立CO2气腹,腹壁放置7个穿刺套管,腹腔镜下向右侧分离降结肠及其系膜,游离并阻断腹主动脉,行人工血管-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以吻合口通畅无出血为手术成功标志。结果6头猪完全手术成功,5头猪主动脉游离成功(未行血管吻合),4头猪死于术中出血。手术成功的猪的主动脉搏动正常,后肢动脉搏动正常。结论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手术可行,腹腔镜技术基本功的训练和术中仔细操作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破裂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急诊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治疗破裂腹主动脉瘤的经验。方法总结1999年4月至2005年4月外科手术治疗破裂腹主动脉瘤20例,采用钳夹阻断膈下腹主动脉或Foley氏球囊管腔内阻断瘤颈上腹主动脉后行急诊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应用分叉型人工血管12例,直型人工血管8例。结果急诊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手术30d围手术期死亡率40%(8例),死亡原因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呼吸循环衰竭2例。存活12例,术后合并症包括急性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凝血机制障碍和腹泻等共11例,均经治疗后痊愈。随访观察6~60个月,无人工血管血栓形成和感染等并发症以及随访期死亡发生。结论破裂腹主动脉瘤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率仍然很高,早期确定诊断,紧急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降低破裂腹主动脉瘤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近8年我院使用杂交技术(腹腔内脏动脉去分支加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病例,总结随访结果并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方法:对2007年8月至2015年3月我院以杂交手术治疗的13例胸腹主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手术方法为一期先行腹腔内脏动脉去分支手术,二期行腔内修复术。结果:13例胸腹主动脉瘤病人Ⅱ型3例,Ⅲ型3例,Ⅳ型5例,马凡综合征A型夹层全弓置换术后2例。一期行内脏动脉去分支手术,其中以升主动脉为流入道行腹腔内脏动脉顺行去分支5例,以髂动脉或腹主动脉下段为流入道行腹腔内脏动脉逆行去分支8例。二期行胸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病例无截瘫发生。围手术期1例死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因肾动脉人工血管闭塞,术后肾功能不全需长期血透1例。结论:杂交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创造了良好的支架移植物锚定区,并完整保留了内脏动脉的血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去分支手术创伤较大,仍有术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风险。尤其在瘤体巨大时肾动脉的显露及重建困难。  相似文献   

18.
外科治疗腹主动脉瘤482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Chen F  Wang Y  Fu W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35-837
目的 探讨提高腹主动脉瘤手术安全性的方法。方法 总结了自1960年1月-2001年3月482例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以及腹主脉瘤腔内隔绝术的经验。本组461例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采用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430例,31例采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21例胸、腹主动脉瘤采用Crawford方法切除。采用腹膜外途径21例,小切口15例,脐下弧形切口11例。结果 随着腹膜后途径及脐下弧形切口和小切口等应用,动脉瘤近端血流控制,动脉瘤切除以及缝合修补和腔内隔绝术等方法的更新,使手术的危险性明显降低,总手术病死率5.2%,5年存活率达74.4%。结论 手术技术和麻醉监护的进步,使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变得更安全、迅速和方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人工血管吻合口处的感染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1例发生在腹主动脉-人工血管吻合口处的感染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血管腔内放置覆膜支架和手术引流等治疗,抢救成功;出院后随访6个月,情况良好。结论:对于巨大的感染性假性动脉瘤,先放置覆膜支架,再手术引流感染灶的治疗思路是可行的治疗方法,尽管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20.
腹主动脉瘤是一种由腹主动脉管壁局部损伤开始,继而累及整个管腔的慢性退行性病变。90%以上发生在肾动脉水平以下,而其中75%的患者并无临床症状。其准确的发病率尚不清楚,但多个流行病学的筛查研究提示老年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在1.7%~6%之间,男女比为3.5~6:1,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加。腹主动脉瘤的自然病程为瘤体的逐渐增大,最终导致破裂而死亡。腹主动脉瘤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人工血管重建主动脉,从而防止瘤样病变的发展和破裂,改善与疾病自然病程有关的预后。传统的开腹手术死亡率在2%~6%。1991年Parodi等川以人工血管支架成功完成了第一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是血管外科史上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