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比较三维(3D)DSA与二维(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2名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行3D DSA和2D DSA检查,双盲法诊断3DDSA和2DDSA分别发现的动脉瘤的个数、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的关系是否清楚,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果:发现的30个动脉瘤中3D DSA的假生数和假阴性数均为0;2D DSA的假阳性数和假阴性数均为2个。3D DSA对30个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均显示清楚,发现2个动脉瘤囊内有穿支;2D DSA仅对8个动脉瘤(其中4个后交通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颈眼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脉瘤(其中4个月后交通动脉瘤,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颈眼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脉瘤(其中4个后交通过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颈眼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清楚,无法证实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论3D 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面明显优越于2D DSA。  相似文献   

2.
旋转DS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旋转DS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37例脑动脉瘤的旋转DSA影像表现,分析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及检查方法。结果检出脑动脉瘤单发34例,多发3例。37例中查出脑动脉瘤39个,其中,后交通动脉瘤20个,前交通动脉瘤13个,颈内动脉瘤2个,其他部位4个;小型7个,中型18个,大型13个,巨型1个;囊状28个,梭状11个。结论旋转DSA能准确诊断脑动脉瘤。  相似文献   

3.
旋转DSA功能是大型DSA设备的重要功能之一,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该方法大大提高了脑血管疾病的病变检出率,同时降低对比剂的使用量,减少了血管痉挛及其它一些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回顾总结对旋转DSA在脑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5.
颅内动脉瘤的DSA分析及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1] 。近 5年来 ,我院对 2 5例颅内动脉瘤进行全脑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检查 ,并对其中 6例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 2 5例 ,男 13例 ,女 12例。年龄 18~ 6 5岁 ,平均 38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旋转血管造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脑血管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旋转DSA检查,比较DSA和旋转DSA对动脉瘤瘤体、瘤颈和载瘤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④21例患者共发现动脉瘤23个,常规DSA仅清晰显示16个,旋转DSA清晰显示23个。②DSA清晰显示瘤颈4个,载瘤血管11个,旋转DSA清晰显示瘤颈17个,载瘤血管21个。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旋转DSA比常规DSA更容易发现动脉瘤.能更清晰显示动脉瘤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是常规DSA不可缺少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 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40例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共45个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但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旋转DSA显示动脉瘤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所有血管三维重建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颅内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 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尤其是三维重建技术,明显有助于提高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及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病之一,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评价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及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与常规DSA比较,评价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3天内均行常规DSA/3D DSA进行检查,分析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发现1例烟雾病,动脉瘤患者共10例。常规DSA检出8例,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3D 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10例3D DSA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常规DSA假阳性患者经3D DSA证实为血管扭曲造成。结论:3D DSA可立体、直观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其与空间解剖关系,为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的电子束CT血管造影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电子束CT三维血管重建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与限度。材料和方法:采用ImatronC-150型电子束成像系统,对31例可疑动脉瘤患者进行了EBCTA和DSA对照研究。结果:发现23例共24个动脉瘤,包括3例术后随访病人。EBCTA上发现动脉瘤最小直径为5mm,最大直径为41mm,其中1例DSA阴性,而CTA阳性,EBCTA假阳性1例,假阴性2例。EB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度92.0%,特异度88.9%,准确度91.2%,阳性预测值95.8%,阴性预测值80.0%,同时分析了EBCTA误、漏诊原因。结论:EBCTA能够明确瘤体的部位、瘤颈、载瘤动脉以及与周围邻近结构的关系,是诊断、筛选动脉瘤以及术后随访的有效手段,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甚至超过DSA,当病变在DSA上不显影时,CTA不失为一种补充检查方法。MIP和SSD两种重建方法各有优缺点,应该相互补充,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1.
旋转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进  徐春玲  周胜利  刘雨成  陈军   《放射学实践》2009,24(6):610-613
目的:对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行脑血管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造影,并对常规和旋转DSA的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常规经右股动脉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至两侧颈内动脉、一侧椎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每根行正位、侧位,再加旋转DSA造影.根据DSA的影像表现对脑动脉瘤的大小、分布、形态、瘤颈、有无血栓、破口及血流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64例脑动脉瘤患者常规正侧位造影显示动脉瘤者51例的55枚动脉瘤,检出率为76.4%(55/72);通过旋转DSA造影检出增加了13例的17枚动脉瘤,检出率提高了23.6%(17/72).结论:DSA造影是诊断脑动脉瘤的标准方法,而三维旋转DSA技术为多角度观察提供了方便,有效排除了血管成角、重叠等因素的干扰,可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有无血栓、破口及血流等情况,特别是提高了小动脉瘤及复杂动脉瘤的检出率,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并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造影在颅内微小动脉瘤(VSD)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43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疑似患者行CTA和DSA检查。CTA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DSA常规摄正、侧位、双侧斜位片。结果:经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证实39枚微小动脉瘤,CTA诊断36枚,DSA诊断35枚。减影后CTA与DSA比较,对瘤体直径≤3mm的VSA的判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5.7%,准确性为91.3%。结论:CTA诊断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上与DSA基本等同,在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上,CTA明显优于DSA。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 :10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除进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外 ,对颅内的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进行旋转DSA图像采集及三维重建 ;对 82例经旋转DSA及三维重建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夹闭治疗 ,术后行旋转DSA检查及图像的三维重建 ,评价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夹闭治疗的效果。结果 :10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 ,全脑血管造影检出动脉瘤 76例 ;经旋转DSA采集及图像三维重建后 ,检出动脉瘤 82例。其中 71例行GDC或EDC介入栓塞治疗 ,11例行手术夹闭治疗。术后经旋转DSA及三维重建证实 ,71例介入栓塞的病例中 ,67例全部栓塞 ,4例 90 %栓塞。 11例手术夹闭病例均完全夹闭。结论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明显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能够多角度立体观察、直观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的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为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夹闭治疗提供精确的数据 ;评价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夹闭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双源CT血管成像与常规和三维DSA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并与常规和三维旋转DSA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9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同时进行了DSCTA和DSA检查,用2种方法分别评价动脉瘤的检出率、形态、长轴及动脉瘤瘤颈/短轴(N/D)比值.动脉瘤N/D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长轴比较采用两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 95例患者,DSA在63例患者中检出67个动脉瘤,DSCTA在60例患者中检出64个动脉瘤,32例患者未检测到动脉瘤.DSCrA检测动脉瘤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2%、100.0%、100.0%、91.4%.DSCTA对长径33 nnn动脉瘤的检出率与DSA一致,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长径<3 mm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O%和100.0%.DSA与DSCTA所测动脉瘤N/D比值分别为0.46±0.14、0.51±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20,P>0.05);长轴中位数分别为4.9、4.8 mm,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Z=-1.309,P>0.05).结论 DS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与常规和三维旋转DSA相比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了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常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在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0年4月~2010年11月间经320排动态容积CT检出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4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评价CTA图像质量及动脉瘤特征,并与DSA结果对照。结果:320排动态容积CT脑血管成像动脉瘤显示优良率为94%。48例患者共检出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3个,其中单发31例,多发17例;囊状动脉瘤45例,梭形动脉瘤3例。囊状动脉瘤中,最大径〈5mm的小动脉瘤有44个,发生在交通段数目最多,为25个。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能够准确发现和评价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特别在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的筛查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We evaluated three-dimensional (3D) reconstructions of 200 ° rota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images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improving the safety of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Standard DSA and 200 ° rotational DSA were performed in 40 adult patients (aged 21–77 years) with 45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formation obtainable from standard DSA and 3D-DSA images about aneurysm shape and size was compared. In 40 (89 %) of the 45 aneurysms 3D-DSA gav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anatomy of the aneurysm. In 17 (43 %) of these cases aneurysm anatomy could be visualized better on 3D-DSA than on standard DSA images. In three cases only 3D-DSA images showed blood vessels originating from the aneurysm. Reconstructed 3D images were also helpful in visualizing partially clipped aneurysms. On maximum-intensity projection images it was even possible to depict previously embolized aneurysms. Blood vessels originating from the aneurysm are visible on 3D-DSA images, and even previously clipped aneurysms can be visualized well. Rotational DSA with 3D reconstruction is a helpful tool in the assess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Received: 7 September 1999; Revised: 26 November 1999; Accepted: 26 November 1999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例颅内动脉瘤病例的CTA与DSA资料,其中14例接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CT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无明显差异;就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及其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方面DSA检查优于CTA检查。14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无1例死亡,术后行DSA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使用药物后缓解。结论CTA可以作为筛选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DSA在观察动脉瘤附近重要的穿支动脉血管方面明显优于CTA;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明显减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CTA减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减影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T血管造影检查拟诊颅内动脉瘤33例,图像分别运用A(经减影后)及B(常规)进行两次三维(3D)成像: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成像(SSD)、容积重建(VR)。以手术或随访为标准评价两种检查结果;由两位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两位放射科医生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结果:A法检出动脉瘤36个(三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的关系清晰、确切。B法检出动脉瘤31个,漏检1个大脑前动脉瘤2、个前交通动脉瘤、2个颈内动脉瘤。A法的检出率为100%,B法的检出率为86%。两者检出率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A减影3D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优于常规3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64层螺旋CT的CT血管造影(CTA)及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DSA)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比较研究,评价64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实施64层CT和DSA检查,对64层CT图像进行了CTA和DSCTA两种方式的后处理。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在CTA图像基础上用增强数据逐层减去平扫数据,自动去除骨与脑组织,获得CTDSA影像。比较3种技术(DSA、CTA和CTDSA)的特征。结果 26例可疑患者中,DSA和CTDSA发现31个动脉瘤,CTA发现29个动脉瘤。CTA漏掉的2个动脉瘤,直径小于3mm。结论 CTDS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高度敏感的影像学方法,具有与DSA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双C臂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评价双C臂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正、侧位和各种斜位及三维旋转造影,并进行三维重建。在工作站上寻找显露动脉瘤最佳视角,利用系统的自动定位功能使双C臂机架自动转到最佳工作角度,在此工作角度栓塞动脉瘤。结果在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检出动脉瘤,其中微小动脉瘤1例,动脉瘤小泡(动脉瘤壁上的小阜)4例(6个动脉瘤小泡)。选择栓塞治疗的6例患者中5例致密填塞,再次造影动脉瘤小泡不显影,1例次全填塞,微小动脉瘤未予治疗,另1例选择手术治疗。结论双C臂三维DSA有助于发现颅内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动脉瘤小泡,能为动脉瘤栓塞治疗提供最佳的工作角度,使动脉瘤的栓塞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