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3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15例行经肌间隙入路单边椎弓根固定结合TLIF术式(单边固定组),20例行后正中入路双边椎弓根固定结合后路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式(双边固定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6.8个月。两组患者腰腿痛等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良好(双边固定组中1例未融合),无融合器移位、下沉及内固定器械松动或断裂。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经肌间隙入路单边椎弓根固定结合TLIF术式切口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腰痛缓解较快。  相似文献   

2.
内窥镜与开放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内窥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 方法: 对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3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内窥镜组14例,行椎间盘镜(MED)下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TLIF);开放手术组21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PLIF).两组患者均同时采用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镇痛药剂量、术后卧床时间. 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JOA评分(15分法)和汉化版Os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CODI)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功能状态进行评价,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差异(P>0.05),内窥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所需镇痛药剂量和卧床时间以及术后腰痛VAS评分均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P<0.01).35例患者均获1年随访,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窥镜组CODI指数优于开放手术组(P<0.05).结论: 两种术式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椎间盘镜下TLIF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少、功能恢复较好,是目前治疗RLDH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改良腰椎板截骨回植在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8月对63例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行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改良腰椎板截骨回植手术,男33例,女30例;年龄22~68岁,平均48.4岁;病程3个月~13年,平均38.8个月。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疼痛,x线片、CT及MR检查诊断为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观测手术前后ODI和JO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影像学回植椎板愈合率及腰腿痛复发率。结果:62例患者切口I期愈合,1例11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出现。61倒获1年或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3个月。术中神经损伤发生2例,硬膜囊损伤发生1例;术后1年回植椎板愈合58例:腰痛复发4例,腿痛复发1例。术后2周、6、12个月的ODI及JOA评分显著优于术前(P〈0.05)。结论:改良椎板截骨回植术治疗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低的术中神经硬膜囊损伤率和腰腿痛复发率、较高的椎板愈合率和较好的临床评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为临床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开辟了一种新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24~59岁,平均38.5岁。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疾病29分评分法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对总体疗效、症状改善率及疼痛缓解率等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9个月,切口均愈合,无感染,无椎弓根钉失败,临床融合率100%;JOA评分由术前(10.5±2.1)分提高至术后随访时(26.2±2.4)分,改善率为84.9%;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7.2±1.3和1.4±1.1,疼痛缓解率80.6%,4例患者有腰部僵硬或不适,2例有明显下肢痛(6.25%),均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8周,疼痛逐渐消失。结论: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椎管减压彻底等优点,可用于需椎体间融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切口经腹膜外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2001年2月至2012年2月应用小切口经腹膜外ALIF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44~68岁,平均(53.1±5.9)岁。术中均采用SynFrame拉钩系统及SynFix-LR腰椎前路椎间融合器。统计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于术后2天、3、6、12个月进行随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10个月,平均(45.6±29.6)个月。术后疼痛VAS评分与ODI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7±0.7)分(5~8分)降至术后12个月平均(1.7±0.9)分(0~3分),ODI值由术前平均80.6%±3.9%(69%~85%)降至术后12个月6.6%±1.3%(5%~11%)。术中出血量90~220 ml,平均(126.0±40.3) ml;术后48 h引流量35~63 ml,平均(47.5±7.6) ml;住院天数4~11 d,平均(6.7±1.8) d。术后6个月骨性融合。随访期间融合器位置及形态正常,内固定无断裂及滑脱。结论 应用小切口经腹膜外ALIF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能够缓解患者症状及改善功能,脊柱融合率高,手术并发症少,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Cage椎体间融合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18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3例,女5例;年龄42~73岁,平均58.5岁;均为单节段突出,其中L3,45例,L4,510例,L5S13例。采用单侧显露症状侧关节突及椎板外侧部分,单侧置入椎弓根螺钉,经椎间孔入路切除突出椎间盘及终板软骨,自体骨植骨,斜向植入单枚Cage。术后及随访期间对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进行观察,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手术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05min(85~125min),术中出血量145ml(90~340ml),术后及随访期间腰痛和腿痛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经平均23个月(12~4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椎体间融合良好,未发生断钉及Cage移位。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Cage椎体间融合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缩短手术时间等优点,是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症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7月~2007年10月对20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后路扩大椎板切除神经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自体骨填塞Cage行椎间融合术进行再手术治疗,应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VAS)及ODI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术后疗效评定。结果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3.6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无断钉及融合器移位等并发症。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较理想方法,它可同时进行神经根减压及重建腰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再次腰椎间盘摘除术与初次髓核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月,因腰椎间盘术后复发再次行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共31例,其中21例首次手术在本院施行者作为对照组。统计再手术患者症状缓解期,椎间盘突出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症状改善优良率,采用t检验及,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访6~48个月,首次术后症状缓解期平均为85个月,同侧复发22例,对侧复发9例。首次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指标均小于再次手术组(P〈0.05);平均住院日及症状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纯椎间盘突出不合并椎管狭窄以及椎节不稳者,单纯行髓核摘除术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失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46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37~68岁,平均48岁。病程4个月~20年,平均3.5年。单节段21例,双节段22例,3节段3例。结果:4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5个月。植骨全部愈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按疗效评定标准:优32例,良8例,可6例,优良率86.9%。结论:对明确诊断存在腰椎不稳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施行髓核摘除、内固定加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方经关节突入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手术疗效。方法本组17例均为L1~L3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行单侧小关节切除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13例;行双侧小关节切除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4例。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12~1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由术前的(88.1±5.8)%改善为术后的(47.9±4.9)%,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54,P=0.003);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为94.1%(16/17),术中未发生脊髓、神经根及重要血管等损伤,术后无植骨不融合和内固定失败。结论后方经关节突入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何升华  赵祥  吴小海  丁浩  方俊 《中国骨伤》2012,25(11):920-922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2月至2011年6月,收治1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8~82岁,平均50.67岁;病程3~10个月,平均5.75个月。突出节段:T12L11例,L1,21例,L2,33例,L3,47例,其中合并L4,5间盘退变6例,合并L5S1间盘退变2例。12例责任椎间盘退变分级均为Ⅲ级。经椎间盘造影证实椎间盘后方纤维环均撕裂,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于术前、术后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末次随访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0~2.5h,平均1.45h;术后住院时间4~9d,平均5.83d。12例均获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5.5个月。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术前VAS评分为(8.00±1.21)分,术后为(1.92±0.7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ODI评分为(78.81±13.65)%,末次随访为(16.19±3.5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3例,良8例,可1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有益的尝试,患者术后疗效较佳,但需注意与L3,4以下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应用内窥镜技术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责任节段确认方法、手术特点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32例应用经皮穿刺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技术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术中采用神经根牵拉试验验证手术效果并确定责任间隙。比较患者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采用Macnab评价标准评价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12~38个月,平均26.5个月。患者术前腿痛及腰痛的VAS评分分别为(6.6±1.9)分、(3.3±1.6)分,ODI为(68.9±15.0)%。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腿痛及腰痛VAS评分分别为(0.7±0.7)分、(0.6±0.7)分,ODI为(14.6±5.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acnab评价标准评价,优20例,良9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6%。结论经椎间孔入路应用内窥镜技术可以有效处理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诊断及定位非常重要,多数邻近的2个间隙突出可以设计单切口完成,局部麻醉术中的神经根牵拉试验可以作为最后明确责任间隙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限化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由于影像学诊断的迅速发展,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率大大增加,从1998年10月2002年10月对收治的1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50例,现将其临床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本院2007~2013年收治的38例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资料。后凸≤20°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并Cage融合内固定术(A组,共8例);后凸20°采用后方突出椎间盘摘除、经椎弓根截骨矫形内固定(B组,共30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38例均骨性融合。A组患者术后后凸角度无变化,B组患者后凸角由术前的平均48°,改善为术后25°。2组患者VAS评分和DO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Frankel C级1例恢复到D级,D级7例恢复到E级。B组Frankel C级6例恢复到D级,4例恢复到E级;Frankel D级16例恢复到E级,4例无明显变化。34例术后神经功能有改善,21例腰背痛症状明显缓解。结论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后凸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