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涎腺多形性腺瘤p53基因突变的SSCP及核酸序列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检测涎腺多形性腺瘤中p53基因第6外显子突变的密码及突变类型。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股构型多态分析(polymerase chainj reaction-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PCR-SSCP)技术及DNA核酸序列测定方法对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研究。结果 在11例PCR-SSCP阳性的肿瘤中,第6外显子异常者6例。对其中4例肿  相似文献   

2.
华雄 《上海口腔医学》1999,8(3):188-188
多形性腺瘤又名混合瘤。该瘤含有肿瘤上皮组织与粘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因而其组织象具有多形性或混合性,故名多形性腺瘤或混合瘤。本文分析1985~1996年收集的98例涎腺多形性腺瘤,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本组病例中男性52例,女性46例。发病年龄:最小18岁,最大68岁。发病部位:腮腺73例,颌下腺区18例,硬腭2例,软硬腭处1例,舌部和唇部各2例。临床表现与诊断:本组98例均以肿块而就诊,瘤体大小由于部位不同而差异。最小为06cm直径(舌部);最大为6cm×5cm…  相似文献   

3.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我院自1981-01~1997-01共收治涎腺肿瘤172例,经病理确诊为多形性腺瘤的136例。现将资料完整的118例病例分析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1.1年龄与性别118例中,男62例,女56例。年龄最大者70...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病概况、手术治疗及复发等情况。方法对253例经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涎腺多形性腺瘤住院手术患者进行5~15年随访观察总结。结果男87例,女166例。20~50岁142例,发病率最高。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复发9例,占3.56%。结论该病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好发部位为腮腺、颌下腺。恰当的手术可减少或避免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5.
对12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其中10例肿瘤和3例正常涎腺组织以KER、CEA、NSE、α_1AT、S-100和GFAP6种抗血清进行了ABC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20例肿瘤中6例恶性(5%),3例为复发瘤恶变。根据肿瘤中主要病理成份将其分为四种亚型。腺瘤型、肌上皮型包膜多较厚而完整,浸润少,后者囊性变多。粘液型则包膜多薄弱或不完整,浸润及卫星灶多,复发和恶性瘤以此型多见。肿瘤细胞可对多种抗血清呈现不同程度和强度的阳性表达,且与正常涎腺闰管区细胞的免疫表达基本一致,说明此区可能是该肿瘤的发源地。CEA、S-100、GFAP对恶性腺瘤有较好的标记结果。  相似文献   

6.
在正常细胞中 ,染色体的数目和形状是相对稳定的 ,每一体细胞具有 4 6条 (2 3对 )染色体 ,称为二倍体细胞 (2C ,Component)。当染色体的数目整组增加 ,超过三倍体者为多倍体。如果染色体非整组性的增减则称为非整倍体。DNA的非整倍体即意味着恶性肿瘤 (二倍体或多倍体也不能完全排除恶性 )。DNA是细胞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正常细胞的DNA的质量是恒定的 ,而恶性细胞由于其调节和生长控制系统障碍 ,而获得无限增殖力 ,需要合成大量DNA以满足生长的需要。因此 ,DNA含量的测定 ,可以作为直接反映肿瘤增殖活力的…  相似文献   

7.
涎腺肌上皮瘤与多形性腺瘤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抗平滑肌的肌动蛋白(actin)、肌球蛋白(myosin);S-100蛋白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研究涎腺肌上皮瘤和多形性腺瘤。结果发现,肌上皮瘤细胞对上述4种抗体呈不同程度的了性反应。在多形性腺瘤中,双层导管结构的外周瘤细胞,成片增生的梭形细胞以及粘液样区域内的星形、三角形瘤细胞对上述4种抗体反应阳性,鳞状化生的瘤细胞也反应阳性,导管内层瘤细胞对上述4种抗体反应阴性。本文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涎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一种上皮病变的良性肿瘤 ,其生物学行为具有临界瘤的特性 ,如侵袭性、复发性 ,特别是肿瘤术后复发对临床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 ,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从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加以综述 ,以助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认识此病。  相似文献   

9.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8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DNA含量和细胞增殖周期的检测。根据WHO分类标准将本组肿瘤分为良性型(27例)、低度恶性腺癌(0例)和恶性型(2例)。此外,尚有9例在形态学上不同于良性和恶性型,我们称之为交界型,此型上皮成分呈轻度非典型性。为了探讨肿瘤成分、基质比例与恶性度的关系,将良性型又分为三个亚型,即上皮成分为主型、粘液成分为主型和上皮粘液混合型。结果提示:良性型中各亚型DNA指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形性腺瘤粘液软骨样组织中纤维的种类及形成机理。方法 采用组织学及电镜组织化学技术观察8例多形性腺瘤。结果在多形性瘤液软骨样区域中,散在胶原纤维及弹怀纤维构成了该区域的支架结构。电组化研究表明,在多形性腺瘤软骨样组织, 含有直径约50nm的胶原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团块。在粘液软骨样细胞浆内可分泌囊泡:一种含 着色黑、电子密度均匀、致前弹性蛋白分子;另一种含着色灰淡、电子密度不均匀,囊泡中充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53、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的表达及与唾液腺多形性腺瘤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8例唾液腺多形性腺瘤、20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p53及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的表达, 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53在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率(9%)显著低于癌在多形性腺瘤中(14%)(P<0.001);Beclin1在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率(91%)则显著高于癌在多形性腺瘤中(11%)(P<0.001), 但2种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生长时间、肿瘤大小、位置和复发等(P>0.05)无显著相关性。p53与Beclin1 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r=-0.330, P<0.05)。结论: p53与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与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肿瘤发生过程中, 细胞自噬作用降低和抗凋亡作用增强同时并存, 提高自噬能力将成为肿瘤治疗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复发性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复发性涎腺多形性腺瘤(recurrent pleomorphic adenoma,RPA)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 1962~2002年间在我院因涎腺RPA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121例,对其中随诊10年以上的38例患者进行临床与病理分析.结果 腮腺、颌下腺及腭腺最多,复发次数分别为6、12、4次.单发14例,多发24例.腮腺及腭腺复发肿瘤除原手术野、手术切口瘢痕处外,6例多次复发后向腮腺深叶、咽旁及颅底扩展.34例中,病理类型以粘液成分为主型4例,细胞密集型13例,混合型17例.结论 结合病理研究,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残留瘤芽及术中肿瘤包膜破裂种植.复发肿瘤位置表浅、单发者可手术局部摘除,多发、位置深在者需行解剖面神经的肿瘤摘除术.避免涎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关键是第一次手术的术式,防止肿瘤包膜破裂并严格遵守无瘤手术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探讨p5 3第七外显子突变与涎腺多形性腺瘤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两组各 8例肿瘤组织进行PCR -SSCP。结果 :两组阳性率分别为 1 2 .5 %和 5 0 %。结论 :p5 3第 7外显子突变率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 (χ2检验 ,P >0 .0 5 ) ,p5 3抑癌基因第七外显子突变与多形性腺瘤的分化程度可能有关 ,但不是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涎腺多形性腺瘤基因突变方式及野生型p53对突变基因的修复。方法留取4例涎腺多形性腺瘤新鲜标本,进行原代细胞培养。采用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培养细胞,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转染后的基因表达。提取转染后各例细胞DNA及对应的肿瘤组织DNA,分别进行PCR反应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核酸序列测定分析。结果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显示,3例出现异常电泳带。核酸序列测定结果显示,第6外显子的第203号密码子点突变;第8外显子的第272至290号密码子之间出现碱基缺失和碱基插入。野生型p53转染后的细胞DNA序列分析显示,p53第6和第8外显子的5个突变位点均恢复正常。结论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过程中具有较高频率的p53基因突变,突变方式多样,涉及多个密码子;外源性野生型p53可有效地修复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中突变的p53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15.
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10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1993年1月至2005年5月间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病例的病理与临床资料。结果:108例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病例,男68例,女40例,男女比为1.7∶1;年龄28~92岁,60~70岁最好发(29例),其次为50~60岁(22例)、70~80岁(20例)和40~50岁(19例)。发生于腮腺者68例,腭部20例,下颌下腺15例,其他部位包括唇、咽旁小唾液腺等。恶变成分主要为腺癌(26例),其次为肌上皮癌(19例),黏液表皮样癌(6例,包括低、中、高度恶性),腺样囊性癌(4例),其他有腺鳞癌、上皮-肌上皮癌、腺泡细胞癌、唾液腺导管癌、鳞癌等。5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约占4.6%,其原发灶的恶变成分主要为腺癌。结论: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和腭部,恶变成分多为腺癌和肌上皮癌;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者,恶变成分多为腺癌。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It is still controversial if atypical tumor cells scattered in salivary pleomorphic adenomas are precancerous and how carcinoma arises in pleomorphic adenomas. METHODS: We studied clinicopathologically the frequency and variation of cellular atypia among tumor cells and examined the expression status of p53 gene products as well as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in 101 surgical materials of pleomorphic adenomas. RESULTS: Histopathologically, atypical tumor cells were found in 51% of the cases examined. Their mode of distribution was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 focal (six cases, 6%) which could be identified as focal carcinoma, measuring less than 1 mm in diameter; sporadic (15 cases, 15%) and singular (30 cases, 30%). These atypical cells were located mainly within sheet-like nests of tumor cells but not in chondroid or fibro-hyaline foci. Immunohistochemically, most of the atypical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p53 gene products and PCNA. CONCL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typical cells with p53 protein accumulation in their nuclei could be regarded as cells in a precancerous state not yet forming an apparent carcinomatous nest. Some cell population with these atypical cells are likely to form focal carcinomas and then to an apparent form of carcinoma in pleomorphic adenom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Ⅱ(interleukn—2,IL—2)在体外对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 取呈对数生长的第12代人多形性腺瘤细胞(SPA—02),采用TNF—α与IL—2单独或联合用药。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利用光镜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采用TNF—a24h后凋亡峰开始形成,72h后细胞凋亡率最高。联合应用IL—2较单独应用TNF—α凋亡率显著增高;光镜观察发现用药后大量多形性腺瘤细胞胞浆皱缩,胞核染色质固缩,呈大小不等的点状。结论 TNF—α可诱导体外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发生凋亡,IL—2可增强TNF—α诱导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凋亡的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与瘤旁唾液腺腺体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挖掘PA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基因及通路。方法:采用RNA-Seq技术,检测5例PA患者的配对肿瘤与瘤旁唾液腺腺体,筛选2组间差异基因。运用蛋白互作数据库STRING分析预测差异基因所编码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筛选互作网络中的核心模块及核心基因,分析核心模块中激活的信号通路,预测上述模块与PLAG1可能的相互作用关系。RT-PCR验证核心基因在20例PA患者的配对肿瘤组织及瘤旁唾液腺中的表达。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测得3810个差异基因,其中2021个下调,1789个上调。核心模块中存在PI3K-AKT信号通路、ER受体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的激活。PLAG1可能通过PHLPP1、LRRK2、β-catenin蛋白与核心模块发生作用。RT-PCR显示,核心基因在20例PA样本及其瘤旁唾液腺组织中的差异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核心基因ADCY3ADCY5ADORA1APLNAPPC5CCL28DRD2FPR3 GABBR1可能在PA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为预防PA复发及预后标志物筛选提供思路。PLAG1可能通过PHLPP1、LRRK2、β-catenin间接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ER受体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从而诱发PA形成。  相似文献   

19.
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系。方法 取自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原发肿瘤进行体外培养。对培养的细胞进行活细胞观察和组织学染色。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绘制生长曲线。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内特异性抗原标记物对细胞进行鏊定,并对肿瘤的致瘤性进行裸鼠异种移植实验。结果 多形性腺瘤体外培养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有的细胞围成腺腔结构,胞浆内富含粘液,形成空泡。有的成片排列,细胞外有粘液样物质。细胞的生长曲线较平缓,无明显快速生长期。肿瘤性腺上皮细胞角蛋白阳性,肿瘤性肌上皮细胞肌动蛋白阳性。结论 建立的涎腺多形性腺瘤有限细胞系(SPA-02),保留了原代细胞的特点,并与原发肿瘤的组织学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