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内经》相关章节的复习,重新认识了络脉及其气血的循行规律。首先,认为孙脉是从经脉别出的,别出点为经脉上的气穴,孙脉散布并参与肌肤筋骨的组成,其气血渗灌营养肌肤筋骨,孙脉收集肌肤筋骨的表阳之气后汇入络脉,汇入点是十五络脉上的气穴。十四经脉和十五络脉各有孙脉出入的三百六十五气穴,为气的门户,可能是所谓的气口。气口的开合和孙络的开闭调节经脉内气血的分布。孙脉横行,分布具有节段性,每一孙络从节的相交处渗灌营养相邻节段。其次,认为脏腑之络也是从经脉别出的,脏腑之络参与脏腑的组成,收集脏腑产生的气血津液后汇入大络,转注入经脉,再由孙络将其气血津液送达肌肤筋骨,濡养周身。再者,认为十五络脉从络穴别出后大部分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向四肢末端分布,在附近别入它经,阴经别走阳经,阳经别走阴经,起沟通阴阳经脉的作用;另一部分行程较长并与本经伴行,走向头、胸、腹等部位汇入经脉,这部分络脉可称为大络或主络。十五络脉络收集孙络气血,大络与经脉均是运行气血的主干。最后,经络中的气血由五谷生化而成,营卫气血相随,而且可互相转化,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是经络中气血的循行特点。  相似文献   

2.
《灵枢》十五络脉(以下简称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沟通表里经脉,输布气血于经筋、皮部,加强十二经脉循环传注等作用。然其分布规律易被忽视,故对此进行探讨有助于对经络的全面认识,且具一定的临床意义。1 起止、走向 经络皆起于其络穴,多脉穴同名。其起点分布有一定规律:手六经络脉起点均位于腕  相似文献   

3.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笔者从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的"八脉交会八穴歌"追本溯源,从腧穴主治作用、所属经脉循行和病候及与奇经八脉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提炼,为临床应用八脉交会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笔者从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的"八脉交会八穴歌"追本溯源,从腧穴主治作用、所属经脉循行和病候及与奇经八脉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提炼,为临床应用八脉交会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部古代医书中经脉的命名、循行特点、与之相关病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两部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中经脉命名相似,与经脉循行方向大体一致,《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疾病症候及所主疾病较为简单,而《灵枢·经脉篇》则较为系统,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经络的分类     
经络包括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八脉. 1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各有分出一络,任督二脉各有一条别络,脾经有一大络共合称为十五络脉,而十五络脉的功能是有沟通五脏六腑阴阳表里运行五脏经气的作用,并且能加强促进十二经脉的循环及流注传递.并且和四肢百骸阴阳表里上下全面沟通了十二经上下的循环流注规律.另外从络脉分出的小支为孙络和浮络,它们和网状相同分布全身,主要有腧布经气和带动促进静脉内的血气循环,并且使气血循行于经筋和外表的皮部.  相似文献   

7.
"绝道"一词仅见于《灵枢·经脉》,是篇中为描述络脉在人体大关节部位循行特点时所涉及到的结构名词,具有普遍性意义。该词在原文内无训诂释义,后世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通过总结历代各家注解,并联系现代解剖学有关内容,从字义、文义、解剖特点和功能等方面考察研究"绝道"一词的含义,分析其结构特点和功能。研究发现"绝道"即为在皮肤之下、筋肉浅层的"绝皮之道",是人体络脉行经四肢大关节处的特殊通道,起到联络关节上下脉系和皮部血运的作用。该词的出现,标志着《黄帝内经》关于人体关节部位脉系分布特点的细微认识,同时也体现了《内经》络脉理论的复杂程度。对"绝道"一词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医络脉理论相关人体结构特点的进一步深入认识,对中医人体结构理论的现代研究具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经络学说理论中,奇经八脉既不同于十二正经,也有别于十五络脉,既表现了经脉和络脉的双重性质的特点,同时在人体经络系统中又有独具的作用。笔者近年来感到奇经八脉理论临床应用甚少,未引起针灸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为此笔者以其中督脉为例试撰此文,愿以一管之见,述诸同道,以冀抛砖引玉。 1 督脉的循行分布督脉的循行分布,一般多认为是行身之背,贯脊络脑,下额至鼻柱。根据《黄帝内经》、《难经》、《奇经八脉考》等文献记载的综合分析,督脉的循行分布还是比较复杂的。除了《难经》和《针灸甲乙经》记载的作为主干外,尚有三条分支,按原文意旨,可归纳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  相似文献   

9.
从成书年代,经脉的名称和数目,经脉循行,经脉与脏腑的关系以及经脉病候五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帛书》“十一脉”和《灵枢.经脉》篇的不同之处。认为《帛书》“十一脉”奠定了经络理论的基础,《灵枢.经脉》篇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发展了《帛书》的经络理论。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病机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络学说在《黄帝内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素问》八十一篇中,论及经络者六十余篇,经络学说不仅对针灸具有指导价值,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皆实用。络脉理论是演帝内经》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络脉与经脉共同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本文就《黄帝内经》经络学说中的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的病机进行相关性探讨概述如下。1络脉生理与心脏络脉是对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通称。《灵枢·脉度》日:“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是相对经而言,有“网”的意思,它从经脉别出后,愈分愈多,越分越细,网络全身,无处不到。…  相似文献   

11.
针灸临床以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谨守经络病机,运用经络诊断的方法,提高针灸临床诊疗水平。经络诊断体系以经络病机学为核心,从经络病机概念出发,抓住经络状态病因分析、经脉循行异态审查、经络证候性质辨识三方面深入阐释了与辨识经络病机相关的核心内容,最终指出经络气血虚实是经络状态的根本内在的经络诊断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既弥补经络诊断理论碎片化和实践零散化的不足,又将经络诊断完整地纳入整个中医临床辩证的体系,为临床针灸辨经论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辨识准绳。  相似文献   

12.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主要特色之一,但目前辨证还是以经验为主的定性判断,缺乏证候的定量测定。此篇论文参阅多方资料,认为寻找证候的物质基础是量化的关键,提出生物电流、生物场、磁场和能量为证候物质基础的假说,由于以上物质自身的量变,以及相互之间的转换可以引起不同的症状和体征。遍布全身的经络和穴位为以上物质体内变化的外部表现窗口,当结合现代的物理学、机械、生物学、电子等技术,运用全身扫描仪扫描全身经络和穴位以感应生物电流、生物场、磁场和能量的变化,然后联系相关的症状、体征,可以描绘出具有整体的信息和特异变化的不同证候的指纹图谱,为临床诊断、疗效评价提供量化的根据。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脏腑理论、经络理论为从内脏、经络、气血调理、治疗腰痛(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理论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但和经络循行、经筋解利有更直接的关系。在腰痛病的诊断中,经络理论接近局部的定位,脏腑理论是总体的定性。因此治疗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在脏腑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经络辨证,或以经络经筋为辨证基础,参考脏腑辨证,使之更接近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4.
经络的结构是“超解剖”的功能性结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经络实质研究的难点在于经络的结构,问题不在于经络有没有结构,而在于把经络的结构设想为什么。根据经典理论、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的事实,经络肯定有其结构,但既不是已知解剖结构,也不是未知解剖结构,而是“超解剖”的功能性结构,经络是人体自我调节功能子系统。研究要突破,需要冲破把“结构”仅仅理解为解剖结构的狭隘界限,接受现代科学关于“结构”的新观点,认识人体的超解剖结构特别是功能性结构的客观存在,把从解剖形态阐明经络功能的思路转变为从经络功能阐明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5.
癌毒是肺癌“传舍”的根本,具有易伤正气、其性沉伏、发病猛烈、其性善行、易与痰瘀凝结等特性,也是肺癌传变的主要原因.癌毒通过本经顺传、借他经传、借他经逆传、五行相生相克、气-水之道等途径发生转移.另外,癌毒所舍之处必为虚处,癌毒久舍,则正气愈虚,“传舍”趋势愈盛,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阴维脉是奇经八脉之一。古今以来文献对阴维脉的研究较少,对于其交会穴的研究不丰富。本文通过对阴维脉古今文献的分析总结,阴维脉交会穴的功效分析,结合《难经》"阴维维于阴"之条文,探讨阴维脉及其交会穴维护、联络的特点,以充实阴维脉经络理论,对临床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络是古人对人体认识的概念,主要由经脉与络脉组成,经络理论是构成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石,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笔者通过古人对经络的经典描述与近人对经络感传现象及其实质的研究分析,归纳为经络是人体许多已知或未知结构功能的整合,其概念的可理解性与可证实性不同,功能的概述多于内涵的定义,寻求独立的经络解剖组织结构可能只会使经络的研究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时相与阴阳的关系,阴阳昼夜的盛衰转换与经脉循行、气血流注密切相关;对传统流注说和任督为主的阴阳循环说进行了分析,认为子午流注阴阳盛衰转换在妇科学中有重要意义,子午流注所指出的4个较重要的时期与月经周期中的4期(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排卵期、经前期)相关。重视研究日相阴阳太极钟的变化,将能更加深入地认识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的规律变化,从而推动中医妇科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络脉是对经脉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络,是相对经而言,有“网”的意思,即网络全身,无处不到。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贯通的枢纽,也是营卫交会的场所,由于络体细小曲屈,络脉易瘀易滞,故络病的发生多以络脉阻滞不通为主,所以络病的治疗当以通络为其要。通络法有多种,现就临床常见的通络法及常用通络药归纳为:虫蚁通络法、散寒通络法、活血化瘀通络法、祛湿逐痰通络法、补气活血通络法、祛风散邪通络法、解毒通络法、柔肝熄风解痉通络法等八法。以期对临床治疗络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旨在深化络脉研究,在络脉分为气络与血络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津络学说.认为津络是经络的一部分,与气络、血络相伴而行,以流通和渗灌津液为主要功能的、密布于全身的网络.气络以运行气机为主,血络以运输血液为主,气络、血络、津络三者功能上互补,结构上相伴,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络脉网络系统.本学说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