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的诊断价值及检出率。方法应用128层螺旋CT对30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CTA)。结果305行CTA的患者中发现141(46%)例心肌桥,共218段,多位于前降支中段115(52.8%)段,其次为回旋支远段35段(16.1%)。结论128层螺旋CTA可以显示MB的部位、长度、厚度及MCA管腔和管壁情况,是一种有效的诊断MB-MCA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评估心肌桥及伴发血管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256层螺旋CT检查并于30 d内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01例患者相关资料。统计多层螺旋CT和CAG对心肌桥的检出率及检出心肌桥的位置分布;并测量心肌桥的长度,CT血管成像评估载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冠脉分支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结果 256层螺旋CT检出16例患者共18段心肌桥,检出率为15.84%,其中最常见的心肌桥部位是前降支中段心肌桥为16段,出现率为88.89%(16/18)。CAG仅检出4例患者共4段心肌桥,检出率为3.96%。256层螺旋CT测量心肌桥的平均长度为(27.20±16.30)mm,CAG证实的CTA评价的载MB-MCA血管节段狭窄程度≥50%有5段(27.78%),CAG证实的CTA评价的载MB-MCA血管节段近段狭窄程度≥50%有6段(33.33%)。结论 256层螺旋CT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AG;更清晰显示心肌桥形态结构,并可观察伴发血管的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探测器CT(MDCT)对心肌桥伴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17例拟诊冠心病(CAD)患者行64MD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根据CCTA上冠状动脉的走行部位,诊断47例心肌桥,测最心肌桥的长度、厚度,分析各支粥样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判断血管硬化与心肌桥的关系.结果:64MDCTA发现心肌桥51处/47例,检出率为21.66%;34例位于左前降支中段(66.67%),肌桥长度为5.6~27.6 mm;厚度为0.52~4.8mm;其中2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50%者19例.结论:64MDCT冠脉成像可无创性检出心肌桥,显示其MDCT表现特点、邻近血管硬化狭窄等,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心肌桥(MB)和壁冠状动脉(MCA)的价值.方法:767例疑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其中401例诊断为MB-MCA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测量其MB的长度和厚度.其中32例同时在DSA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用双源CT Inspace软件中的4D工具对所有期相的数据进行动态重组,以电影模式重组和回放,与DSA对照分析两者显示MB-MCA的价值.结果:本组MB-MCA的发生率为52.3%,其中前降支占86.3%,左旋支占9.7%,右冠状动脉最少占1.7%.MB长(20.2±2.3)mm,厚(2.6±0.2)mm.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是目前诊断MB-MCA最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对肌桥的诊断及多时相重建对壁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价。方法回顾总结我院自2005年9月~2008年3月期间,通过306例冠状动脉CT成像(冠脉CTA)的检查,检出了14例冠脉肌桥患者,经过原始轴位观察、多方位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对肌桥位置的确定,包埋的厚度、范围进行判定,并且利用多时相重建和4D技术对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和舒张期管腔狭窄程度进行评价。结果14例肌桥患者有10例发生在前降支中段,3例发生在对角支近段,其中8例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均无狭窄,3例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有轻度狭窄,3例壁冠状动脉中度狭窄,近段冠脉有软硬斑块。结论16层螺旋CT能够很好的显示肌桥的位置、包埋的厚度和范围,对壁冠状动脉在不同时相管腔狭窄程度能够进行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心肌桥的诊断与比较。方法运用MSCT和冠状动脉造影对63例患者进行比较,经CT室及CAG医师判断心肌桥(MB)情况,并对MB进行血管形态学分析,判断两种方法对MB判断的差异与不同。结果双盲法MSCT发现MB23例25处(占36.5%),CAG发现MB9例11处(占14.3%),MSCT对冠状动脉节段迂曲、成角处有一定优势,两种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SCT比CAG较容易发现MB,尤其在冠状动脉节段迂曲、成角处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动态容积再现图像诊断心肌桥的应用效果。方法 517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对其动态容积再现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并对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冠状动脉确诊者201例,其中165例经静态CTA图像检出,准确性91.68%,特异性97.78%,灵敏性82.09%; 189例经静态结合动态CTA图像检出,准确性97.48%,特异性99.68%,灵敏性94.039%。结论采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动态容积再现图像并结合分析静态加动态CTA图像,有助于心肌桥诊断准确率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多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诊断价值及对壁冠状动脉平均长度、埋藏深度、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至我院接受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200例患者均统一实施冠脉造影以及64排256层螺旋CT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下冠心病及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检出率,患者壁冠状动脉的平均长度、平均埋藏深度、平均狭窄程度及具体发病位置,并对比不同检查方式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冠脉造影结果显示2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检出率为70.50%(141/200),76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包含122处发病位置,壁冠状动脉平均长度为(5.31±2.12)mm、平均埋藏深度为(2.41±1.15)mm、平均狭窄程度为(43.15±10.58)%.螺旋CT结果显示2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检出率为86.50%(173/200),102例出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包含215处发病位置,壁冠状动脉平均长度为(6.75±2.28)mm、平均埋藏深度为(3.17±1.45)mm、平均狭窄程度为(48.26±10.35)%;冠脉造影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3.00%(46/200)高于多排螺旋CT10.50%(21/2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排螺旋CT可准确诊断冠状动脉心肌桥并明确其具体发病位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的形态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赵俊  孙善全 《解剖学杂志》1998,21(5):443-446
探讨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的形态及相关性,为心血管病临床提供形态依据.方法:解剖100例正常人心脏的冠状动脉,取前室间支桥下段血管(壁冠状动脉)中份及出桥段血管起始部,作石蜡切片HE染色,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下进行观测.结果:心肌桥出现率为85%,桥宽厚各为19.14±10.49mm,1.37±0.65mm.壁冠状动脉管径较其远端血管管径小;管壁较其远端血管壁薄;其形态有圆形、椭圆形、心形、不规则形和线形.相关分析表明;心肌桥的宽度与壁冠状动脉管径呈负相关;桥的宽度和厚度与其远端血管管径呈正相关;桥的厚度与壁冠状动脉内膜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犬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心肌桥的形态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犬壁冠状动脉和心肌桥的形态学特点,为比较解剖学提供资料。方法取犬心41例,10%甲醛溶液固定,解剖显示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观测心肌桥及壁冠状动脉的出现率。结果犬冠状动脉心肌桥多出现于前室间支、后室间支和左室前支。心肌桥出现率70.7%,前室间支79.3%,心肌桥厚度为0.56±0.61 mm。前室间支前段内径1.64±0.46 mm,厚度0.18±0.06 mm;壁冠状动脉内径1.35±0.46 mm,厚度0.13±0.04 mm。心肌桥近段距第一对角支距离为19.78±8.20 mm,距前室间支起始部距离为24.49±12.37mm,距右冠起始部距离为24.21±5.80 mm。心肌桥纤维走向与壁冠状动脉夹角为68.94±14.38。结论犬冠状动脉心肌桥出现率及位置与人相似,可作为科研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肌桥(MB)存在及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法医尸解中发现的87例心肌桥的形态特点与AS的关系。 结果 MB检出率34.7%,并随年龄呈阶梯样增加,心肌桥主要出现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右主干, 单个MB最多,占90.8%(79例)。MB桥前段发生AS有43.7%(38例),管腔狭窄程度大多在Ⅲ级以上占86.8%(33例);桥后段有8%(7例)发生AS,管腔狭窄程度均在Ⅱ级以下,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桥下段无AS;存在AS的MB长度大多2.0cm以上。 结论 大多数MB是解剖变异,随着年龄增加可导致桥前段和桥后段AS,桥前段更易发生A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双源CT(DSCT)形态学特征,以提高对MB-MCA临床诊断价值的认识。 方法 分析3709例冠状动脉CTA病人,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16段分段法对检出的MB-MCA进行准确定位,对其长度、深度、收缩期管腔压缩程度及其伴随的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3709例病人中发现MB-MCA 638例,检出率约17.20%,共检出654支 MB-MCA,其中426支位于7段(S7)、 72支位于8段(S8)、56支位于6段(S6),其余分别分布于2段(S2)、3段(S3)、4段(S4)、9段(S9)、11段(S11)、 12段(S12)、13段(S13)及16段(S16);MB-MCA平均长度为(20.52±9.84)mm,平均深度为(1.27±0.93)mm;收缩期时MCA管腔呈现不同程度的狭窄,但重度狭窄罕见;92例MB-MCA患者在MCA前存在粥样硬化斑块。 结论 DSCT不仅可直接显示 MB-MCA的解剖形态,还可动态评价其在整个心动周期的变化,为MB-MCA临床意义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比较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可靠性及价值。方法:56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和16层CTA,对各个冠脉节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6层CT诊断轻、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89%、98.09%、84.21%、98.72%,94.59%、99.97%、87.50%、99.59%,92.50%、97.52%、75.51%、99.37%。结论:16层螺旋CT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筛选手段以及冠脉手术术前评价和术后复查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 50例心脏上测量了心肌桥位置的长、宽、厚度 ;并在光镜下观察了壁冠状动脉的结构。发现桥前段血管内膜较桥下、后段的内膜显著增厚 (P<0 .0 1) ,讨论了它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CTA对桥血管的临床评价。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4年7月来我院进行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9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53.1±12.8)岁,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后时间<4~5年。患者来我院就诊时表现为心绞痛、气短、活动后心悸等典型冠状动脉缺血表现。其中动脉桥44支,静脉桥115支。分别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CTA。评价冠状动脉旁路搭桥血管CTA图像(质量、血管狭窄率、板块显示情况),将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与CTA图像中动脉桥血管和静脉桥血管显示率进行对比。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能完成检查,检查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级图像的有55例,有12例二级图像质量,39例3级图像质量通过计算机重建后均满足诊断要求。静脉桥血管中闭塞28支,狭窄率为24.3%,见图1。动脉桥血管中闭塞7支,狭窄率为15.9%。血管钙化斑块12支,软斑8支,混合斑块5支。冠状动脉旁路搭桥血管CTA共检测出动脉桥血管为95.5%(42/44),静脉桥血管为98.3%(113/115),冠状动脉造影共检测出动脉桥血管为100%(44/44),静脉桥血管为100%(115/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我们认为冠状动脉旁路搭桥血管CTA能较好评估桥血管,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量化评估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质量,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102例患者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男60例,女42例,平均年龄(57.8±9.4)岁,平均心率(62.8±10.2)次/min。心率〈60次/min(n=40)为I组,60~70次/min(n=35)为Ⅱ组,〉70次/min(n=27)为Ⅲ组。4条冠状动脉分支(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别用于图像质量分析。扫描原始数据以间隔10%在20%~80%时相分别回顾性重建冠状动脉图像,用横断面、曲面重建、容积再现等方法对冠状动脉显示率评估。用曲面重建方法测量冠状动脉各分支长度及近段和远段对比噪声比。结果①冠状动脉各分支平均显示长度:左主干(10.9±3.0)mm,左前降支(130.3±29.7)mm,左回旋支(82.8±19.8)mm,右冠状动脉(150.5±27.5)mm;②Ⅰ组60%和70%为最佳时相图像质量优,Ⅱ组60%时相为最佳时相图像质量优,Ⅲ组RCA较优的时相为40%,LM、LAD、LCX较优时相为60%。③所有冠状动脉分支平均对比噪声比10.9±3.2。结论16层螺旋CT有较好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心率和时相影响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CCA)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DS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对其中冠状动脉畸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824例冠状动脉成像中检出CCA共43例(2.36%),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4例(1.32%),冠状动脉走行异常18例,均为心肌桥,占CCA总数的41.9%,占总例数的0.99%。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中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9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窦仅1例。结论 DSCT能够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畸形,特别是对心肌桥的敏感性高于其他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适用于门诊冠脉疾病的"一站式"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畸形(CA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7例经DSCT冠脉成像检出的冠状动脉畸形患者的MPR、VR、MIP及CPR图像,其中31例患者的图像与常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进行对照。结果:DSCT冠脉成像检出的357例冠状动脉畸形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7例,包括冠状动脉高位起源15例,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13例,回旋支起自左冠状窦7例,回旋支起自右冠状窦1例,单一冠状动脉1例;本组冠状动脉走行异常均表现为心肌桥(MB),其发现MB319例326处;冠状动脉终止异常中冠状动脉瘘1例。其中31例于DSCT冠脉造影后行CAG检查,DSCT冠脉成像检出27例29处MB者CAG仅检出21例22处,但3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1例冠状动脉瘘行CAG全部检出。结论:DSCT冠脉成像能清晰地显示各种冠状动脉畸形,为术前评估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亦可作为随诊复查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面神经及耳科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成人头部标本,以与眦耳线(CML)相垂直的直线为基线,获得间隔为1.0mm,厚度为1.0mm的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摄影术(HRCT)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将其制成厚为1.0mm的连续冠状薄层切片.标本切片与HRCT图像对照,对颞骨内面神经、听小骨、骨半规管、前庭、耳蜗等结构进行观测.结果:颞骨冠状HRCT扫描,有30~32层,膝状神经节居第5~7层,面神经水平段起始部和面神经迷路段居第7~8层,面神经垂直段居第16~17层,面神经隐窝、锥隆起、锥隐窝三者在第14~15层从外向内呈"M"字型排列.结论:耳颞区火棉胶冠状薄层断面标本能良好显示面神经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可直接与高分辨率CT冠状扫描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其结果对耳科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受压迫时冠脉血流储备的影响。方法11例冠脉造影显示心肌桥患者运用冠脉内多普勒检查即刻测定冠脉前降支的血流储备与28例冠脉造影正常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差异,11例心肌桥患者均有心绞痛病史,心肌桥均位于前降支(中段8例、中远段3例),收缩期及舒张期冠脉狭窄分别为(79.3±7)%和(13.7±3)%,血流储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1±0.5和3.6±0.7,P<0.01)。结论心肌桥患者血流储备降低可能是患者心绞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