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80例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在24h后以及随访3个月后预后情况,同时通过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和发病时临床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溶栓后出血等和患者早期好转呈现负相关性。而溶栓后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患者早期恶化密切相关。结论:高龄、脑卒中程度严重患者、合并短暂性缺血性发作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相对较差,在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应密切监视,避免出现溶栓后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的疗效.方法 筛选收治的发病6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其中17例有房颤证据并骤然起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首选机械取栓或动脉溶栓,其中机械取栓15例,动脉溶栓2例;34例非房颤相关脑梗死患者给予0.9 mg/kg的静脉rt-PA标准剂量治疗.完成术后24 h、72 h头CT检查,了解术后颅内出血情况;采用术后72 h NIHSS评分改善>4分及90 d改良的Rankin Scale(mRS)评分≤2分作为良好结局指标,评价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的风险及疗效.结果 17例房颤相关急性脑梗死入组患者72 h颅内出血3例,其中症状性出血2例占11.8%,造影剂外渗3例,同单纯静脉rt-PA标准剂量溶栓相比颅内出血增加( P <0.05);90 d mRS评分≤2分、获得良好结局者11例占64.7%,明显高于单纯静脉rt-PA标准剂量溶栓获得良好结局的35.3%( P <0.05).结论 房颤相关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急性期(发病6 h内)首选机械取栓或动脉溶栓治疗是可行的,对于时间窗内的急性脑梗死,应根据不同病因,给予不同优先治疗方案,以期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 占我国卒中的69. 6% ~70. 8% [1].急性轻型脑卒中是指NIHSS 评分≤3 分的患者.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类型, 其起病时症状轻微, 溶栓治疗存在的颅内出血风险, 考虑到溶栓治疗的风险/效益比不高, 既往大部分重要的静脉溶栓试验研究将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排除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共计90例,并为该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射阿替普酶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多模态MRI评价溶栓后24 h及3个月时疗效,采用卒中量表(NHISS)评价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和预后。结果 90例患者溶栓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者63例占70.00%、不良者27例占30.00%,治疗前后NHISS的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行多模态MRI检查者阻塞血管完全再通17例占42.50%、部分再通5例占12.50%、闭塞18例占45.00%,与溶栓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预后良好者79例占87.78%、不良者11例占12.22%,与溶栓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射阿替普酶行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爱通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在犬血栓栓塞性卒中模型中的动、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放射介入法建立犬自体血栓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血管造影证实大脑中动脉(MCA)完全阻塞后3小时,随机双盲地选取经MCA注射rtPA(0.4mg/kg),静脉滴注rtPA(0.8mg/kg)或生理盐水对照,治疗后24小时进行病理学评定.结果动、静脉溶栓组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缺血性脑梗死容积显著小于对照组.而动、静脉溶栓二组之间的血管再通率、脑梗死容积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rtPA动、静脉溶栓疗效均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动脉内超选择性溶栓或/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或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38例因粥样硬化所致急性或进展性脑血管栓塞病例,分为治疗组21例(选择性脑动脉内接触溶栓辅以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和对照组17例(单纯选择性脑动脉内接触溶栓),进行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治疗急性或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其血管再通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临床预后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管再狭窄、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症状性出血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选择性脑动脉内接触溶栓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或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积极、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因素。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实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根据m RS评分,将110例患者分为A组(预后良好,n=65)、B组(预后不良,n=45),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发病90 d病死率等,分析影响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治疗后,出现颅内出血的有9例,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6例;发病后90 d,死亡6例。A组、B组在年龄、发病到治疗时间、糖尿病史、溶栓前血糖、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等方面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溶栓前血糖、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与预后不良具有相关性。结论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因素包括糖尿病史、溶栓前血糖、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等,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治疗过程中准确识别这些高危因素,并进行有效干预,以提升静脉溶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颜伟 《中国实用医药》2008,3(34):103-104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急性梗死患者进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45例,对照组24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2周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记录溶栓组的不良反应。结果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 h与2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24 h、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 h、2周静脉溶栓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内颅内出血、颅外出血、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的病例分别占8.9%、21.4%、3.6%。结论早期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不良反应率低,适用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静脉溶栓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4例,依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则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62%,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为(2.69±1.10)分,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为(4.64±1.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颅内出血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以及病死率分别为4.26%、2.13%、4.26%,对照组分别为2.13%、2.13%、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效果明显,且安全性有保证,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卒中亚型与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以收集发病4.5h内给予rt-PA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并根据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记录溶栓后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及90d时病死率。结果预后良好组(55例)与预后不良组(46例)相比,两组在卒中亚型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94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卒中亚型与溶栓预后无关(P=0.608,OR为0.605,95%CI为0.089~4.123),也与症状性颅内出血无关(P=0.267,OR为0.974,95%CI为0.929~1.020)。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相比较,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型的卒中患者在90d内溶栓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是P=0.987,P=0.763,P=0.578)。结论卒中亚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1.
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究静脉溶栓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经静脉溶栓治疗的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为发病时间〈3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医生根据患者经济条件选用UK进行静脉内溶栓治疗,并观察患者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中,经溶栓治疗后3h内症状完全消失者12例,占37.5%;溶栓治疗后症状好转及症状未有发展者18例,占56.25%;治疗后症状继续加重者2例,占6.25%。结论静脉溶栓疗法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越早,安全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2.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尿激酶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 0例急性脑梗死 (发病≤ 8h)患者分为动脉溶栓、静脉溶栓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表 (NIHSS)于治疗前 ,治疗后 2 4h、1周、2周记录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临床症状恶化者复查头颅CT ,明确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尿激酶溶栓治疗后 2 4h治疗组NIHSS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1周后差异更加显著(P <0 0 1) ,但溶栓治疗组之间 (经动脉或静脉溶栓 )NIHSS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三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 6 6 7%、9 5 2 %和 14 2 9% ,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 ,动脉溶栓的疗效并不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连续纳入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分成≥80岁组(16例)和〈80岁组(79例),并收集同一时段住院的30名年龄〉80岁未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统计分析溶栓治疗患者的并发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 MRS)对三组患者3个月预后进行分析。结果:①年龄〈80岁和年龄≥80岁溶栓治疗组比较,两组溶栓后24h颅内出血(ICH)发生率分别为13.9%和18.7%,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分别为5.1%和6.3%,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预后极差比例明显低于后者(P〈0.05);③年龄≥80岁组的3个月预后良好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预后极差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脑梗死患者静脉使用阿替普酶溶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正>抗血小板药物和静脉溶栓已经成为目前缺血性脑卒中公认的最有效的的治疗方法,而二者共同的不良反应就是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很多患者在卒中症状发生时都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而临床医生和患者家属都会担心其会增加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风险。本研究对既往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实施了静脉溶栓的患者进行分析,观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AIS患者203例,按照其溶栓前7 d内是否服用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房颤相关急性脑梗死首选机械取栓或动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发病6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1例,分为房颤组(n=17)和非房颤组(n=34).房颤组:有房颤证据并骤然起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例,经家属充分知情并签署同意书,首选机械取栓或动脉溶栓,其中机械取栓15例,动脉溶栓2例;非房颤组:非房颤相关脑梗死患者34例给予0唵.9 mg/kg的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则激活物(rt-PA)标准剂量治疗.完成术后24 h、72 h颅脑CT检查,了解术后颅内出血情况;采用术后72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率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4分及90 d改良的Rankin Scale(mRS)评分≤2分作为良好结局指标,评价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策略的风险及疗效.结果 房颤组72 h颅内出血3例,其中症状性出血2例,为11.8%,造影剂外渗3例,同单纯静脉rt-PA标准剂量溶栓相比颅内出血有所增加(P<0.05);90 d mRS评分≤2分、获得良好结局者11例,占64.7%,明显高于单纯静脉rt-PA标准剂量溶栓获得良好结局的比率(P<0.05).结论 在条件成熟的高级卒中中心,房颤相关急性脑梗死患者首选机械取栓或动脉溶栓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模式CT指导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卒中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6例。其中,研究组患者进行多模式CT指导下rt-PA(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对照组患者根据时间窗溶栓,行CT平扫、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mRS评分、NIHSS评分、治疗有效率、预后良好率。结果 经过rt-PA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55.56%,高于对照组的22.22%;研究组预后良好率为44.44%,高于对照组的11.11%(P 0.05)。结论 多模式CT指导下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显著,预后与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39例,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10%注射用阿替普酶(0.9 mg/kg)iv,其余90%在1 h内静脉滴注完毕,后给予生理盐水iv,24 h后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试验组48例,在相同方法静脉溶栓后立刻给予银杏内酯注射液,6 mL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14 d,溶栓24 h后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所有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90d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事件,治疗后14、90 d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次、检测BI指数1次。按照TOAST分型将两组患者进行分类,并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用药后90 d,试验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I指数显著升高;试验组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用药后90 d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BI指数显著升高;而小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 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性高,且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rt-PA)进行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临床纳入120例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间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60例。其中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作为静脉溶栓组,使用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的作为动脉溶栓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果以及组间安全性差异等。结果:静脉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动脉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h、14dNIHSS评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评分具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预后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再通率、预后良好率均较高,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ICH发生率、死亡率均较低,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短期治疗与长期治疗均有良好预后效果及再通率,临床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良好,不良反应相似,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19.
溶栓治疗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的有效治疗方法 ,但同时有再灌注损伤、症状性颅内出血、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且起病至溶栓治疗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年龄、溶栓药物剂量、高血压、糖尿病、抗血小板药物等因素均可能增加溶栓并发症的发生及影响临床预后,在临床应用时应充分考虑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以此指导溶栓治疗。现将临床常见影响溶栓治疗预后的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临床治疗办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16例,参考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办法,给予观察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2.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较低,患者的生命质量明显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