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3.
<正>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涨[1],2020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193万例[2],预测到2035年将有250万新发病例,结直肠癌的防治成为关系全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公共健康议题之一。从结直肠癌前病变到结直肠癌需要5~10年[3],提示人类有充足的时间防治结直肠癌。癌细胞的增殖受宿主基因突变、遗传累积和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在结直肠道中的癌细胞增殖,可通过产生特殊炎症因子浸润正常细胞,这种持续的浸润状态受肠道菌群的影响极大[4]。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约占全球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10%。肠道菌群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调节许多生理过程,如能量获取、新陈代谢和免疫反应等。随着测序技术及动物模型的功能研究的开展,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系列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能通过炎症、免疫调节及DNA损伤等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越来越多的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为结直肠癌的诊断、筛查、预防、治疗及预后评估等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与饮食、炎症、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加深对恶性肿瘤发病认识,对改善患者预后、延长其生存时间起积极促进意义.自代谢组学的发展及应用,使临床对结直肠癌的认识逐渐加深,尤其是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如肠道微生物紊乱则会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免疫异常等,并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是全球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受到生活方式西化的影响,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呈上升趋势。肠道菌群是肠道内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群体,以细菌为主。肠道菌群与宿主相互作用,共同维护人体健康。当体内外因素发生改变时,肠道菌群发生变化,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随着研究深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流行病学测序数据全面揭示了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以及肠道菌群作为结直肠癌诊断标志物的潜能,而动物实验则明确了包括具核梭杆菌在内的多种肠道菌群的致癌机制。本文通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推动结直肠癌相关研究和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道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疾病类型分为A组(50例,肠道腺瘤性息肉)、B组(30例,Ⅰ期、Ⅱ期结直肠癌)、C组(30例,Ⅰ期、Ⅱ期结直肠癌合并肠道腺瘤性息肉),以50例健康体检者为D组。分析4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及前3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丰度。结果 A、B、C组患者Chao指数、shannon指数均低于D组,C组低于A、B组,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水平丰度值高于A、B组,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水平丰度值低于A、B组,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道腺瘤性息肉、早期结直肠癌、早期结直肠癌合并肠道腺瘤性息肉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菌群多样性上存在差异,发生肠道癌变患者Chao指数、shannon指数下降,且癌变患者可见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水平丰度值低,而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水平丰度值高。 相似文献
9.
10.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奥沙利铂对结直肠癌术后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行结直肠癌术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结直肠癌术,术后给予常规化疗方案,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奥沙利铂辅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肠道菌群水平、白细胞介素 6(IL 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免疫球蛋白水平、血浆D 乳酸、粪便S lgA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粪肠球菌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 6、CRP及TNF 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4+及CD4+ /CD8+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浆D 乳酸低于对照组,粪便S lg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奥沙利铂辅助化疗可有效调节机体肠道菌群,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同时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且安全性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人体复杂生态系统的构成,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药疾病治疗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与人体肠道菌群的联系紧密,肠道菌群参与中药有效成分的生物转化,中药有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数量的作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肠道菌群途径将为中医药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一种最常见的全球性慢性病,属于身体各系统出现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心脑肾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目前尚有难以控制的恶性高血压发生,对高血压进行预防及治疗仍然是全球性的一个热点难题。肠道菌群在多方面影响着人体健康,包括影响宿主的代谢吸收能力、抗感染能力调节生理功能、抑制致病菌等等。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发育不良、菌群的失调与很多疾病存在关联性,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也存在一定关联性。本文对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方面进行总结,探讨肠道菌群高血压治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中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及其代谢产物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衰、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相关。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CVD影响的机制已有报道。本文将综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衰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在CVD防治方面的潜在价值,为CV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发病原因仍不十分清楚;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影响RA的发病及疾病进展。本文就肠道菌群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16.
17.
盐酸林可霉素造成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盐酸林可霉素对小鼠肠道菌群,肠道组织病理学改变,血中淋巴细胞数的影响规律,以期为科学研究正确使用盐酸林可霉素造成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提供参考资料。方法:盐酸林可霉素连续灌胃3d停止给药,于停药后第1天,第4天,第7天,和第10天检测肠球菌数,双歧杆菌数,血中淋巴细胞数和肠道病理改变,评价盐酸林可霉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规律。结果:灌胃3d停止用药后第1天和第4天双歧杆菌减少,肠球菌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黏膜皱褶变浅,上皮内杯状细胞减少。停药后第1天出现血中淋巴细胞数减少。结论:盐酸林可霉素短期大量给药,可造成小鼠菌群失调,肠道组织损伤,免疫功能受损,该损伤持续约1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生菌对于结肠癌化疗患者肠道菌群及化疗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11月收治的90例结肠癌术后需要化疗的患者(化疗方案均采用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氟尿嘧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在开始化疗的同时开始服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每次3粒,每天3次;对照组在开始化疗时不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观察两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收集两组患者的粪便,检测化疗前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的含量变化;检测两组化疗前后血中CD4~+、CD8~+T细胞的比例及CD4~+/CD8~+比值水平。结果在化疗期间,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下降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化疗后,治疗组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高于对照组,而肠球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CD8~+T细胞比例下降,CD4~+/CD8~+比值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益生菌有利于调整结肠癌化疗患者的肠道菌群,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化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
<正>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1]。根据2018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于第3位和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2]。我国人群癌症5年相对生存率40.5%,远低于发达国家,预后相对较差[3]。近年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CR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药对CRC有较好的干预作用,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探索中医药干预CRC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左金丸是代表方剂之一。本文对左金丸调控肠道菌群干预CRC的临床及基础性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