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诊治问题。方法 总结分析我院1997年3月至2001年3月所收治的9例临床资料。结果 9例按Sevitt分型:暴发型2例,完全型2例,亚临床型5例。除2例暴发型死亡外其余7例因早期发现并及时正确治疗均治愈。结论 正确认识该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早期及时正确的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加强创伤后复苏抢救措施可明显降低FE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医护配合与协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脂肪栓塞综合征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水平,提高疾病治疗疗效。方法总结我科11例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疗效。结果2例暴发型病人抢救无效死亡,1例完全型病例留下严重后遗症,其余8例治愈。结论早期诊断、早期处理、积极预防以及医生和护理人员之间的良好配合与协作是疾病治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与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体温变化规律,为临床观察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84例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和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3d、手术当天至术后12 d每日6:00、10:00、14:00、18:00、21:00、1:006个时间点的体温进行观察.[结果]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当天至术后7d的体温普遍高于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两种类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8~12d的平均体温、每日体温无明显差异.[结论]医务人员对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体温变化要区别对待,做好观察及时处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9年6月,采用广泛切除肿瘤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7例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男11例,女6例;年龄38~65岁,平均52.6岁。病程3~485d,中位时间18d。骨肉瘤2例,软骨肉瘤2例,骨转移性肿瘤3例,骨巨细胞瘤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骨囊肿2例,骨囊肿复发1例。肿瘤大小范围为4cm×3cm~8cm×4cm。结果患者手术时间100~180min,平均138min;术中输血量600~1500mL,平均923mL;住院时间14~22d,平均16.5d。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脱位、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60个月,平均47.4个月。3例骨转移性肿瘤、1例骨肉瘤于出院后11~37个月因肿瘤肝、肺转移死亡。术后1年存活的16例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关节功能:获优5例,良8例,中2例,差1例。X线片均未见肿瘤复发、髋臼磨损、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与假体周围骨折。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早期疗效满意,可以重建髋关节功能,肢体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结果21例中假体柄周围骨折7例,术后早期脱位5例,下肢深静脉栓塞8例,下肢不等长1例。经治疗后效果满意。结论术中正确的手术操作、术后早期进行功能康复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少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 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2000年3月至2010年3月,对19例(23髋)Crowe 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例,女14例;年龄41~72岁,平均61.3岁。髋臼侧采用小臼杯结合髋臼内陷技术安置臼杯假体,股骨侧采用粗隆下短缩截骨放置股骨假体。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8年,平均4.2年,术后X线片显示髋臼假体均位于真臼内,无髋臼假体松动。股骨侧截骨处均骨性愈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4.0±6.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5.0±7.5)分。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11例,包括股骨劈裂骨折3例,神经并发症3例,截骨延迟愈合2例,术后脱位3例。结论:采用小臼杯、假体内陷技术、股骨短缩截骨对Crowe Ⅳ型DDH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可以重建关节功能,恢复下肢长度,早期疗效满意,但并发症发生率高。后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青年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3年4月-2007年10月,采用生物型假体对18例(23髋)青年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男12例(17髋),女6例(6髋);年龄19~34岁,平均26.4岁。左侧8例,右侧5例;双侧5例。合并髋关节病变5~8年,平均6.8年。术前髋关节屈伸活动度为(30.3±21.4)°,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43.2±2.7)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年6个月~8年,平均6年。术后2例(2髋)发生异位骨化,1例(1髋)自觉大腿轻度酸痛。术前步态异常患者中除1例仍存在轻度摇摆外,其余患者步态均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假体脱位及翻修发生。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90.3±3.5)分,髋关节屈伸活动度达(95.3±27.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青年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合并糖尿病老年髋部骨折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4月至2006年4月用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35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髋部骨折,其中包括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置换27例.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8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通过围手术期,术后5例出现并发症,对症治疗后均治愈。33例获得随访,随访期间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结论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此类患者,患者可以早期下地,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通过完善术前准备及术中操作,加强术后护理,可以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67例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42例)或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5例),观察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4周恢复行走能力,经过3~26个月(9.5±0.5)的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23例。良38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91%。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早期重建髋关节功能,术后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晚期髋关节病变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技术可行性及操作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8年6月因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而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5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11例11髋,女24例28髋;平均年龄(52±6.7)岁.CroweⅢ型27例31髋,Ⅳ型8例8髋.术前平均Harris评分(42.5±5.3)分.均采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假体.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1~7年,平均46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6.3±3.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优33髋,良5髋,可1髋,优良率97.4%.随访期间未发现髋臼假体周围透光带及松动表现.2例出现术中髋臼骨折,根据骨折稳定性,经多枚螺钉或结构性植骨后卧床6周愈合.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5例6髋出现Brooker Ⅰ级或Ⅱ级异位骨化.1例于术后1年因外伤发生假体远端骨折.结论 对伴有晚期髋关节病变的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时,术前应进行精确测量与评估,术中彻底松解软组织,正确处理髋臼和股骨,术后近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9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患者髋部疾病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回顾我院2003年2月至2010年2月期间,因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分别进行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8例(A组),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5例(B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7例(C组),对全部病例就术中术后出现的问题和术后功能恢复进行对比。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年,平均5.8年。从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C组)较其他两组少,从术后疼痛率对比高于A组低于B组,住院天数三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相对年轻,身体条件较好的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例应选择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75岁以上患者由于身体限制可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包括双极头),骨水泥型全髋只适用于髋臼缺损和骨质疏松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形状记忆环抱接骨板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同侧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采用形状记忆环抱接骨板固定3例(VancouverB1型),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假体全髋翻修术1例(VancouverB2型).结果 4例均获随访,时间8~18(13±5)个月.4例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6±2)个月.术后Harris评分,3例B1型平均(89±4)分,1例B2型75分.结论 形状记忆环抱接骨板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B1型)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简单、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实用可靠的治疗方法,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骨关节病的疗效。方法应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骨关节病55例(65髋),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25~65岁,平均48岁。结果本组经过0.5~8年随访,所有人工髋关节临床效果良好。影像学检查显示人工髋关节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和下沉。结论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符合股骨近端生理顺应性,可防止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引起假体松动和下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脱位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方法对首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98例,发生术后髋关节脱位5例,其中3例为后脱位,1例为前脱位,股骨假体下沉脱位1例。结果 5例脱位患者中3例麻醉后手法整复成功;1例前脱位以后脱位手法整复未成功,术中证实为髋臼前倾角过大;1例为股骨假体过小术后下沉,术中更换大一号股骨假体。结论假体位置异常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脱位的主要原因;规范医生操作及假体放置、正确指导患者术后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早期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原因探讨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早期脱位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1996年3月至2005年12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早期脱位作回顾性研究,X线评价术后髋关节脱位情况。结果本组63例。术后3~10d内有3例发生人工全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为4.8%。术后髋关节活动幅度过大,大粗隆骨折致假体柄松动、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各1例。第1例在麻醉下手法复位,第2例需手术复位固定骨折和假体,第3例需重置髋臼假体位置。结论术后髋关节活动幅度过大,大粗隆骨折致假体柄松动、髋臼假体位置不良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髋关节早期脱位的常见原因,正确处理有利于预防髋关节脱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活动期髋关节结核治疗中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本组12例患者自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年龄24~61岁,平均(42.5±1.0)岁。其中临床上均有疼痛,血沉偏高。其中3例有髋部皮肤窦道,手术时候皮肤完好。均采用髋关节前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8例获得随访,随访观察6~24个月,平均(8.0±0.5)月,Harris评分进行术后临床评定,x线检查观察假体周围有无松动,结核有无复发,评价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假体脱位、松动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结核复发髋关节。术前Harris评分20—38分,平均(25.0±2.0)分;术后Harris评分59~90分,平均(76.4±0.4)分,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系统治疗结核基础上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活动期髋关节结核治疗中的近期疗效是可以肯定的,可明显改善髋关节的活动功能,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2000年3月-2006年1月,对24例27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男7例,女17例;年龄26~63岁,平均49.6岁.单侧21例,双侧3例.主要症状为髋部疼痛及跛行.Crowe分型:Ⅰ型15例16髋,Ⅱ型4例4髋,Ⅲ型3例4髋,Ⅳ型2例3髋.术前除3例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外,余患者下肢不等长2~7 cm.结果 24例患者无术后感染、关节脱位、股骨干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随访9个月~6.5年,平均3.2年.18例髋部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恢复良好;3例术后跛行,经积极臀中肌锻炼后逐渐消失;3例末次随访时仍有轻度跛行,但较术前明显减轻.3例术后双下肢不等长>1 cm,其余均≤1 cm.2例下肢延长4~5 cm.所有患者均无坐骨神经牵拉伤情况.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6.5±7.2)分提高至(84.0±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真臼位置加深髋臼,选用小号人工臼体的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疾患已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但双髋均需全髋置换病例的治疗仍是一个难题 ,国内报道亦不多见。自 1998年 6月~ 2 0 0 1年 10月共开展 6例双侧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取得了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例中男 4例 ,女 2例。年龄 2 9~ 6 5岁 ,平均 4 3 8岁。其中强直性脊柱炎 1例 ,双髋关节各方向活动度为 0 ;双髋臼发育不良、陈旧性髋关节脱位 2例 ;双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3例。1 2 手术方法 术前根据各个病例的不同特点 ,选择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假体 ,利用模板 ,大致确定假体型号。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发现不完全型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方法:①及早发现管状长骨骨折病人早期突发出现难以解释的脑部症状及发热。②采用Lihiri法查找血液标本中脂肪滴,阳性具有诊断意义。结果:12例病人中,2例病人死于迅速转变为暴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余10例病人经有效治疗与护理,均转归良好,重要脏器无一发生器质性损害。结论:及早发现管状长骨骨折病人在早期突发出现难以解释的脑部症状及发热是早期发现不完全型脂肪栓塞综合征比较可靠的方法之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发现本症向完全型脂肪栓塞综合征转变的关键措施,可有效避免重要脏器发生不可逆的器质性损害及死亡。  相似文献   

20.
改良小切口技术在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下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 自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1月 ,采用改良小切口技术进行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临床应用 18例 19髋 ,男 11例 ,女 7例 ;体重指数 17 5~ 2 4 ,平均 2 1 2 ;年龄 5 5~ 78岁 ,平均 6 5 8岁 ;股骨颈骨折 7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1例 (12髋 ) ;切口长度为 9~ 14cm ,平均 11 2± 0 8cm。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在术前设计的切口下顺利进行 ,术中无需对周围组织过分牵拉 ;术后随访 2 0~ 2 7个月 ,平均 2 5 7个月 ,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 ;除 1例术后出现切口轻度脂肪液化经治疗痊愈外 ,其他患者无术后并发症出现。结论 在术前准备充分、解剖入路熟悉的前提下 ,采用改良小切口技术进行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确实可行 ,且具有创伤小、愈合快、瘢痕小、外形美观等优点 ,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