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髋关节置换包括全髋和半髋置换,是治疗髋关节严重病损的有效手段,但假体松动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早期假体松动归因于应力遮挡引起的骨质重新塑形导致骨溶解,晚期假体松动的原因主要是假体微动和磨损颗粒引起骨溶解,近年来对股骨假体松动的研究更为广泛。从宏观动力学研究到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对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松动作一系统性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42例(51膝),其中单膝置换31例,Ⅰ期双膝置换10例.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的后稳定型假体45膝,旋转半月板平台6膝.精技假体18膝,普鲁士假体12膝,施乐辉5膝,台湾联合7膝.术后1年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患者术后都有不同程度KSS评分较术前增加明显(P<0.05),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终末期的较好选择.术中截骨、软组织平衡,术后功能锻练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工全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溶解问题.方法:对26例患者28髋进行随访,骨水泥组16例17髋,无骨水泥组10例11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诊断方面采用匹配性研究.最短随访时间9个月,最长10年6个月.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的方法定量研究骨密度改变的规律.结果:26例(28髋)患者股骨近端均发生不同程度骨溶解,最早术后9个月,术后2至4年内骨溶解改变最明显,第6年呈减缓趋势.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骨溶解在骨水泥假体和无骨水泥假体都存在,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半陶瓷、全陶瓷全髋关节置换对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60例,根据其置换使用材料不同,分为全陶组和半陶组,其中全陶组90例(103髋)采用陶瓷头-陶瓷髋,半陶组70例(79髋)采用陶瓷头-高交联聚乙烯髋材料,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髋臼外展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拐杖使用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24~60个月,平均(40.32±16.45)月,两组均无因磨损而致翻修情况,其中全陶组无影像学松动和骨溶解表现,而半陶组有4例(4髋)出现髋臼周围少量骨溶解,1例(1髋)X线片出现线性透亮带。结论陶瓷头-陶瓷髋与陶瓷头-高交联聚乙烯髋两种材料在全髋关置换术治疗中均有较好近期疗效,均无因磨损而致翻修情况,但半陶材料远期会出现少量骨溶解和透亮带情况,远期比较陶瓷头-陶瓷髋材料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张瑞忠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0):105-105
目的:以扫描电镜的方法观测人工全髋假体聚乙烯内衬的磨损类型,并探讨磨损类型与长期随访结果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聚乙烯内衬的磨损行表面形貌的观察与测量,在人工全髋假体聚乙烯内衬上取不同部位的5个点,分别进行观测,对其磨损情况作磨损机理及磨损类型的分析。结果:对关节负重面行扫描电镜分析后发现,8髋的聚乙烯内衬均为疲劳磨损、摩擦磨损及粘着力磨损3种磨损机理的混合,其中粘着力磨损为主要磨损机理。结论:扫描电镜分析显示人工全髋假体聚乙烯内衬磨损机理多为3种磨损机理的混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固定方式假体周围溶解X线征象差异与磨损颗粒迁移特点及其易聚积部位之间的联系,分析磨损颗粒在假体无菌性松动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因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的39个国产人工髋关节术前X线片,按部位及固定方式分组统计假体周围不同区域衬性和膨胀性骨溶解的发生率,并测算溶骨带宽或溶骨面积。结果 非骨水泥固定髋巨假体周围各区(Delee分区法)衬性骨溶解发生率明显高于骨水泥固定组(P〈0.05),溶骨带  相似文献   

7.
高屈曲度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高屈曲度假体(PFC-RPF)与传统旋转平台假体(PFC-RP)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早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期间97例(142膝)行PFC-RPF和PFC-RP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膝关节炎患者,根据手术部位以及假体使用情况随机分为4组。对手术后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及胫股角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术后随访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单膝置换胫股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双膝置换胫股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关节假体均能达到效果,但是单膝置换采用PFC-RPF者屈曲度优于PFC-RP,双膝同时置换屈曲度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滚动式人工髋关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开发滚动式人工髋关节,提高髋炎节置换远期疗效。方法 (1)改变人工髋关节主要摩擦副的运动方式,采用组织相客性良好的标准型号的不锈钢轴承,将运动幅度最大的在负亟情况下行使的伸屈运动由滑动运动副改变为滚动运动副。(2)人工髋关节相互滑动界面不采用高分子聚乙烯材料,避免聚乙烯磨损颗粒的产生。结果 明显减少假体磨损和松动,预期寿命经实验测定超过15年。结论 假体主要运动发生在股骨头内,从而减小股骨头对髋臼的磨损作用,以半髋置换的方式可以获得全髋置换的效果。简化手术过程,减轻患者负担。不采用聚乙烯材料,杜绝了它的生物毒性作用,明显减少骨质吸收。从而减少关节柄松动,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水泥聚乙烯内衬技术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在新郑市人民医院行髋关节翻修术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68例患者分为单纯聚乙烯内衬更换组(30例)和骨水泥聚乙烯内衬置换组(38例),两组患者均随访15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骨盆前后正位X射线检查情况以及翻修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单纯聚乙烯内衬更换组和骨水泥聚乙烯内衬置换组的疼痛、功能、畸形、关节活动及Harris总分均高于手术前(P<0.05),且两组末次随访时的疼痛、功能、畸形、关节活动及Harri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单纯聚乙烯内衬更换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00%,骨水泥聚乙烯内衬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连续性复查X射线片对比结果显示均未出现假体周围骨溶解、髋臼杯前倾角及外展角改变、假体松动等情况;围手术期内,单纯聚乙烯内衬更换组出现1例假体脱位,发生率为3.33%,骨水泥聚乙烯内衬置换组无假体脱位发生,且两组均未出现切口及假体周围感染、术区血肿。结论骨水泥聚乙烯内衬技术对于需要进行髋关节翻修术且保留稳定性良好的髋臼杯患者的修复效果显著,并且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初步临床结果,与传统手术进行疗效差异的比较,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其优势与不足。方法:自2010年至今行计算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32例32膝(导航组);自2000年至今用传统手术治疗的满足配对条件的病人中随机抽取40例62膝(机械组),全部94膝均为初次置换,两组病人的原始疾病、年龄、HSS评分行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术后X线资料、软组织平衡、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髋膝踝经线(mFTA)、软组织平衡角度变量、软组织平衡分离变量、术后24h引流量及手术时间统计学分析显示以上几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假体位置角度的比较上α、β、γ、δ及Q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导航组的分布更类似于标准正态分布;取值较为集中,极值范围小。结论:红外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具有出血少、不干扰股骨髓腔、下肢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同时能够恢复下肢的机械轴线,假体位置安装更为准确,软组织平衡更佳,避免了髌-股关节并发症,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人工关节置换术作为一种治疗关节疾病、重建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临床上已广泛开展。本研究就是对近年来的全陶瓷人工髋关节的研究进展进行一个综述。方法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尽管随着假体设计的改良、外科技术的进步及骨水泥技术的发展,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的寿命较早期有所延长,15~20年的生存率已达90%。结果陶瓷碎屑可被看做是惰性物质,不散发出离子也不发生生化反应,用高纯度的氧化铝陶瓷可以消灭或者至少显著延迟和减少聚乙烯磨损颗粒所引起的广泛溶骨。随着材料及制造工艺的进步,全陶瓷大直径全髋假体也显示出了新的希望。结论陶瓷材料具有很好的耐磨损率及可湿性(wettability),陶瓷假体的磨损微粒体积和形状特点亦属于低生物活性类型。全陶人工髋关节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是未来生物型人工关节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国产Wagner SL假体置换治疗高龄粉碎性粗隆间骨折短期疗效.方法 选取国产Wagner SL假体置换治疗的高龄EvansⅢ型粗隆间骨折患者17例,其中男6例,女11例,75~84岁,平均79.8岁.选取同期骨水泥型长柄假体置换治疗的高龄EvansⅢ型粗隆间骨折患者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77~85岁,平均81.1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功能评分等.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骨质疏松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国产Wagner SL假体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骨水泥型长柄假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及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国产Wagner SL假体置换治疗高龄粉碎性粗隆间骨折手术创伤小、治疗效果好,相对进口假体住院费用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1):62-64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60例,年龄≥60周岁,其中30例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设立为A组,30例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设立为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B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少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2.3±2.4)d、明显短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均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坠积性肺炎及褥疮等近期并发症。其中,A组发生远期并发症包括假体松动1例、异位骨化1例,B组发生远期并发症包括髋臼磨损1例、异位骨化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而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双极股骨头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方法 选用笔者科室2009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96名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分别实施双极股骨头与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和影像学检查随访4年,手术并发症、髋关节功能及髋臼的侵蚀程度在两组均被记录.结果 随访到第4年时,在双极股骨头置换术组,对患者进行了X线片评估,10人出现了髋臼的侵蚀,占12.0%(10/83).在随访第4个月时,全髋关节置换术组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双极股骨头置换术组,并持续到随访的第4年(P<0.05),在随访的第1年时,全髋关节置换术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髋关节疼痛程度评分及髋关节功能均优于双极股骨头置换术组,并持续到随访的第4年(P<0.05).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式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对没有认知功能障碍、全身状态较好、预期寿命较长及活动量大的患者可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髋关节功能优于双极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选择固定平台或活动平台的疗效。方法检索并获取2000~2013年间发表的所有对同一患者行双侧膝关节置换术中比较选择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术后结果的随机对照试验,对其提取数据、评估偏倚风险及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显示,在再手术率膝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患者满意度、假体周围影的出现等几个指标中,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在膝功能评分这一指标上,尽管结果更有利于固定组(P〈0.000 1),但在临床角度看来,该项差别无意义。结论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固定平台或活动平台并无明显优劣,但仍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来检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3):5-8
目的通过数字模型评估4 mg唑来膦酸单次静脉注射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术后早期假体移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0例股骨头坏死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纳入研究队列,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实验组术后第2~7天给予唑来膦酸静脉滴注,对照组予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均定期通过薄层CT扫描(层厚0.3 mm)获取数据,利用Mimics 15.0软件的图像配准技术,将同一患者不同时期的数据融合为一个数据集,然后利用Segmentation功能分割图像获得不同时期骨骼及假体的3D模型,最后使用Measurements功能进行位移测量,对比假体移位率(术后7周、6个月、1年、2年),所有患者均完成2年随访。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末次随访时假体(髋臼杯平均内移、上移)移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使用唑来膦酸在提高假体初始稳定性方面效果满意,因此可能有望提高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指征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通过对我院近50年来人工关节技术的演变、假体改进、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总结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指征及关键技术的运用技巧。结果:随着假体材料的不断改进、手术技巧的提高以及规范化的操作与管理,关节置换手术已成为治疗严重髋、膝疾患的临床常用手术。结论:我院骨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至今愈1100例患者接受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关节外科技术在我院骨科得到不断发展及改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人工髋关节的稳定性取决于髋臼假体的精确安置。适当的髋臼角度,能够避免发生髋关节脱位以及撞击征和关节过度磨损,进而维持人工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方法应用术中C臂X光机移位测量髋臼的前倾角、外展角来确定术中髋臼假体的置入角度,并与手术前后测定的髋臼位相参数和传统髋臼假体定位器置入假体的患者全髋术后的髋臼位相参数对比,探讨这种测定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髋臼杯的精确安置可以使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得以优化,减少髋关节的脱位率和避免撞击。结论术中准确的纠正骨盆的前后倾斜、内外旋转和外展内收,以及髋臼杯的精确安放,可以提高假体置换术手术质量,减少术后脱位、假体撞击、关节活动受限以及聚乙烯磨损等并发症,促使人工关节的保存率得以延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高龄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致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以期为高龄患者术后感染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1例高龄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31例未发生感染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BMI值、手术时间、血清白蛋白水平、基础疾病并发率、其他感染病灶存在率、引流管留置时间及髋膝部位创伤史率,同时以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感染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年龄、BMI值、手术时间、基础疾病并发率、其他感染病灶存在率、引流管留置时间及髋膝部位创伤史率分别为(78.42±5.21)岁、(25.16±2.32) kg/m2、(2.56±0.30) h、58.06%、35.48%、(31.64±2.76) h及32.26%,均高于对照组的(72.60±4.81)岁、(22.87±2.14) kg/m2、(1.98±0.22) h、32.26%、12.90%、(24.08±2.53) h及12.90%,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1.82±3.85) g/L,低于对照组的(37.67±4.2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指标均为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BMI值、手术时间、血清白蛋白水平、基础疾病并发率、其他感染病灶存在率、引流管留置时间及髋膝部位创伤史率均是高龄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上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及时采用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张勇 《医学综述》2012,(21):3717-3719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和髋关节表面置换对髋臼骨折后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菏泽市立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61例(61髋)随机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31例)和髋关节表面置换组(30例),术后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随访时间为9个月至5.5年,所有患者髋关节活动显著改善,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无神经血管损伤、假体松动、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发生。全髋关节置换组3髋有X线片透亮区,1髋有局灶性骨溶解。髋关节表面置换组术后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大于全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年轻患者和对运动要求较高的老年患者,可选择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后关节功能改善明显,髋关节屈伸活动度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