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经过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检查的肝转移瘤患者103例进行图像分析。先行碘过敏试验,之后患者取仰卧位行CT检查,仪器为东芝320排容积CT,常规平扫后行标准动态三期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团注法经上肢静脉一次性团注非离子型对(300mg I/ml),用量80~100ml,注射速度为2.5-3.0ml/s,注射对比剂后20~30s为动脉期,40~60s为门脉期,150~180s为平衡期。结果其中动脉期边缘强化552个病灶,门脉期边缘强化549个病灶,平衡期边缘强化452个病灶,最后得出动脉期平衡期三组之间对病灶边缘强化显示率的关系为: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门脉期与动脉期两组间P0.05,差别没有特别意义);三组对病灶内部与病灶周围肝实质间密度差的表现率关系为:门脉期动脉期平衡期。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的优越性能,有利于肝转移瘤的检出、筛查、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可显著提高临床诊断率,避免病灶误诊的发生,对肿瘤具有增强信息的作用,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SCT在HMs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3例HMs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MSCT平扫,然后行双期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结果 平扫发现病灶78个;增强扫描于动脉期发现病灶102个、门脉期发现病灶105个.对直径<1cm的病灶检出.动态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平扫(P<0.05).CT表现: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按强化病灶数目多少分别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弥漫性强化、不均匀强化、尤强化.血管重建显示情况: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3级以下肝动脉,与DSA完全相符.显示率达100%;对4级以上肝动脉显示14例.显示率为60.9%.门静脉显示: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为较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能提高HMs的检出率.动态增强扫描在检出率方面优于平扫,尤其在直径<1cm病灶的检出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进行四期动态扫描对不同来源的肝转移瘤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分别从MSCT四期对微小肝转移瘤的检出数目、MSCT图像是否能清楚显示转移癌的特征以及MSCT图像判别诊断转移瘤的来源这3个方面,研究MSCT四期动态对不同来源的肝转移瘤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结果 MSCT四期都可以检测出肝转移以及其原发灶,观察平扫、动脉期增强和门脉期增强为主,其中门脉期检测微小病灶数目更多,更能具体显示微小病灶,门脉期与平扫和动脉期增强检测病灶数目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四期动态扫描均能准确显示转移癌的特征,门脉期增强图像的病灶显示能准确对转移瘤的来源进行判断。结论多螺旋CT四期动态扫描能清晰显示不同来源的肝转移瘤,反应了病灶特征、位置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利于临床的诊断和制定正确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腹部精原细胞瘤临床少见,由于患者难以启齿,一般临床均无提供隐睾病史,为影像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T,MSCT)血管重建对明确腹部肿瘤来源,诊断本病具有很大优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腹部精原细胞瘤的MSCT影像表现,评估了MSCT对腹部精原细胞瘤的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资料来源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湖 相似文献
5.
腹部精原细胞瘤临床少见,由于患者难以启齿,一般临床均无提供隐睾病史,为影像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T,MSCT)血管重建对明确腹部肿瘤来源,诊断本病具有很大优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腹部精原细胞瘤的MSCT影像表现,评估了MSCT对腹部精原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连荣 《中国CT和MRI杂志》2022,(5):137-138,153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且均经组织病理确诊的86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肝转移瘤的位置、大小、密度等影像学特征.结果 86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其原发病灶位于右侧29例,其中横结肠5例,升结肠21例,盲肠3例;... 相似文献
7.
肝转移瘤124例螺旋CT多期扫描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是转移瘤的好发部位,25%~50%死于癌症的患者有肝转移。作者搜集了经证实为肝脏转移瘤的病例124例,对其螺旋CT多期扫描的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MSCT增强扫描对胃间质瘤术前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4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胃间质瘤的MSCT表现,记录肿瘤平扫和增强后的相关数据.结果 MSCT诊断胃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正确率为9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肝转移MSCT三期增强扫描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CT影像学特征及病灶转移灶分布情况。结果原发病灶位于左侧55例,右侧20例。癌肿位于升结肠9例,横结肠10例,降结肠9例,乙状结肠16例,直乙交界处5例,盲肠5例,直肠21例。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27例,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脾静脉的患者有31例,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的患者有17例。共发现了320个转移病灶;经MSCT诊断正确的病灶有279个,总的诊断正确率为87.19%。原发病灶有25例位于右侧,50例原发病灶位于左侧,左右结直肠癌肝内转移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场MR对HMs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1例HMs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高场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及血管重建。结果共检出病灶111个:平扫发现病灶80个,动态增强扫描于动脉期发现病灶104个,门脉期发现病灶107个,延迟60min之后新发现4个直径〈1cm的病灶。对直径〈1cm的病灶检出,动态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平扫(P〈0.05)。血管重建显示情况:MRA成功显示16例3级以下肝动脉,图像可与DSA相媲美,余2例由于患者呼吸配合欠佳而使血管显示不理想;成功显示16例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3例显影较淡而不能清晰,余2例由于患者呼吸配合欠佳而使血管显示不理想。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高场MR能提高HMs的检出率,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总结术前MSCT肝静脉成像技术对第二肝门部肿瘤切除时主肝静脉损伤的预测价值和预防损伤的指导价值。方法对60例第二肝门部肿瘤患者术前常规行MSCT检查及主肝静脉三维成像,观察记录肿瘤大小、数目、与主肝静脉之间的关系及距离,评估肿瘤切除术中主肝静脉损伤的机率大小以及避开主肝静脉损伤的操作途径,然后实施肿瘤切除,并对术前评估的准确性作出评价。结果术前MSCT肝静脉成像技术对第二肝门部肿瘤切除时主肝静脉损伤预测的准确性为100%,并且有助于指导预防主肝静脉损伤的手术方案的制定。结论术前MSCT肝静脉成像技术可以准确预测主肝静脉损伤的可能性并指导制定预防损伤的相应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肠癌多发肝转移瘤行肝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癌多发肝转移患者共86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肝动脉介入组46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全身静脉化疗组40例采用全身静脉化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以及12、24、36个月的生存率。结果肝动脉介入组有效率与全身静脉化疗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肝动脉介入组12、24、36个月总生存率高于全身静脉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项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身静脉化疗比较,肝动脉介入治疗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肝脓肿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5s,60s和120s。结果:肝脓肿增强扫描的典型CT表现为:①动脉期灶周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②门脉期显示环靶征,簇状征;③延迟期脓肿壁及水肿均为等密度,仅坏死区无强化呈低密度。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脓肿具有特征性,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介入栓塞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化疗联合介入栓塞术治疗)和对照组(化疗)各32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有效率达65.6%,明显高于对照组(46.9%)(P<0.05)。实验组临床获益率达81.25%(26/32),对照组达68.75%(22/32),实验组临床获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7个月,对照组为8.1个月。两组在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方面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但实验组周围神经毒性Ⅲ+Ⅳ级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发热Ⅱ+Ⅳ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疗联合介入栓塞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毒副反应轻,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钝性肾损伤(BRI)诊断和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经临床证实为BRI患者237例,其中交通事故伤92例,高空坠落伤57例,钝击致伤57例,挤压致伤3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扫描,并以CT平扫检查结果作对照,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钝性肾损伤临床分级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MSCT扫描诊断出BRI患者共213例,其中46例患者还行排泄期扫描。其中BRIⅠ级75例,Ⅱ级43例,Ⅲ级44例,Ⅳ级共27例,Ⅴ级24例,MSCT增强扫描对BRI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和V级的符合率分别为89.29%、86.00%、88.00%、93.10%和100.00%;CT平扫检查诊断出BRI患者共185例,其中BRIⅠ级65例,Ⅱ级38例,Ⅲ级37例,Ⅳ级共24例,Ⅴ级21例,符合率分别为77.38%、76.00%、74.00%、82.76%、87.50%。MSCT增强扫描符合率均明显高于CT平扫检查,两种诊断方法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增强扫描是临床鉴别BRI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肾脏损伤术前分级的理想诊断措施、对钝性肾损伤的定性诊断和分类准确率相对较高,给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6月—2014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72例患者中小肠肿瘤24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6例,肠道血管发育不良32例,息肉6例,小肠憩室4例。CT诊断和临床诊断吻合率97%。结论多层螺旋CT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作为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36例共发现42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0.5%强化,9.5%无明显强化;门脉期76.2%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前,结直肠癌已成为一种常见疾病,并逐渐朝着年轻化的趋势发展。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最常见的部位为肝脏,占50%以上,原因是结直肠静脉血通常是经过门静脉进入肝脏,癌细胞极易转移至肝脏。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CRLM)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此外,随着手术观念和技术的革新以及综合治疗手段的不断完善,初始不可切除的CRLM、CRLM同时合并肝外转移(肝门淋巴结、肺、骨、腹腔转移等)已经不再是绝对的手术禁忌证。本文将对初始可切除CRLM、初始不可切除CRLM、CRLM同时合并肝外转移三种情形的手术治疗及相关问题分别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的诊断是临床诊治的第一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硬、软件的飞速发展,CT冠状动脉成像成为现实,实现了冠状动脉无创造影检查。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状动脉狭窄判断、斑块诊断、钙化积分测定、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评价及左室心功能分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可代替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该文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