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十二指肠球溃疡患者中,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的情况,了解两者的相关性。方法经胃镜、24h食道pH监测、^14C-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Warthin—starry染色检查,将50名Hp阳性不伴GERD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分为两组,A组(根除Hp组);B组(对照组):单纯抑酸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Hp根除及GERD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2%。疗程结束1周后,Hp根除者与对照组GERD发生率均为0;疗程结束3个月后,Hp根除患者中GERD发生率为8.7%,对照组GERD发生率为8.3%,两组间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无显著差别。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并不会显著增加或减少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提示幽门螺杆菌可能既不具有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保护作用,也不具有加重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无明显相关性。溃疡治愈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可能与强抑酸剂停用后酸分泌反跳作用强化有关,而与幽门螺杆菌是否根除无关。  相似文献   

2.
郑庆芬  贺新禹 《中外医疗》2010,29(18):35-35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相关性。方法经胃镜、24h食道pH监测、14C-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Warthin-starry染色检查,将50名Hp阳性不伴GERD的消化性溃疡(PU)患者分为2组,A组(治疗组;根除Hp组);B组(对照组;单纯抑酸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Hp根除及GERD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2%。疗程结束1个月后,治疗组中GERD发生率为8.7%,对照组GERD发生率为8.3%,2组间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无显著差别。结论 PU患者根除HP后和GRED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及根除Hp在GER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56例GERD患者及1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别进行Hp检测,并对Hp阳性的GER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抗Hp治疗,6周后行治疗前后症状的比较。结果:156例GERD患者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Hp阳性的30例治疗组及28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相比较。治疗组症状级别改善不理想,而对照组症状改善程度较治疗组好(P〈0.05)。结论:Hp感染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有关,且Hp可能在GERD发生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 Hp)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抽取2011-09~2013-09间入我院治疗的Hp感染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随机分为根除组和观察组两组,A组30例为根除Hp治疗,B组26例为单纯抑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几率。结果:A组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为43.33%,B组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为42.31%,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停药后1、3个月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与B组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根治情况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GERD患者为研究组,以Tytagar五级分类法对GERD的内镜诊断进行分级,并选取同期就诊的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Hp感染率。结果:GERD组Hp感染率明显低于慢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RD组各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Hp感染与GERD有关,且Hp感染为GERD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RED)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 将确诊的GERD患者50例及对照组健康体检者50例,均行14C呼气试验或抗Hp-IgG抗体血清学检测,并对GERD患者Hp阳性与Hp阴性组症状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50例GERD患者Hp感染率为60%,50例对照组Hp感染率64%,GERD患者Hp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RD组患者各级之间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与Hp阴性组症状频率积分、症状程度积分和症状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Hp感染无关,并且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严重程度与Hp感染也无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3):82-8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30例,其中正常5例、A级6例、B级9例、C级6例、D级4例,另外选择同期我院消化科经胃镜检查确诊的慢性胃炎伴糜烂患者30例,比较GERD组与胃炎组的Hp感染率以及不同分级GERD患者Hp感染率。结果 GERD组Hp感染率20.0%,胃炎组Hp感染率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RD组中,正常级别患者的Hp感染率20.0%、A级患者的Hp感染率16.7%、B级患者的Hp感染率11.1%、C级患者的Hp感染率16.7%、D级患者的Hp感染率50.0%、不同分级GERD患者Hp感染率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Hp感染可能对GERD的发生可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由于样本数较少,因此,仍需扩大样本数对Hp感染与GERD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从而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文  胡伏莲 《中国医药导刊》2007,9(2):94-95,103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可定植于人体胃黏膜,全球平均感染率50%以上,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指食管黏膜异常暴露于胃内容物所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反流性食管炎、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NERD)和Barrett食管。近年来随着临床对Hp感染的重视,很多感染Hp的患者得到了成功的根除治疗,与此同时有学者观察到随着Hp感染率下降,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使得Hp感染与GERD发生之间的关系成了近几年来颇具争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Hp)前后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及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变化的比较,进一步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机制,从而达到指导临床治疗的目的。方法对消化内科2009年5月-2012年5月,具有反流症状的患者32例,通过胃镜、14C呼气试验、食管24hpH动态监测诊断为GERD且合并HP感染的患者,进行抗H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食管上括约肌压力(UESP)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变化。结果 32例患者中,26例患者抗HP治疗前后UES压力及LES压力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Hp感染对UESP、LESP无直接影响,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可能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状况及其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相关性。方法:抽取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病人中有上消化道症状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用中文版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s,RDQ)调查GERD患病情况,分析Hp感染与GERD患病的关系。结果:共调查219例,Hp感染率63.01%,男女比例1:1.607,各年龄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与非吸烟组、饮酒组与非饮酒组Hp感染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调查者GERD患病率低于Hp阴性调查者(P<0.05)。结论:Hp在有上消化道症状的人群中感染率高,Hp阳性者GERD患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口周皮炎的关系,以及抗Hp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的VI周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VI周皮炎患者196例、健康志愿者30例,均行14C一尿素呼气试验进行Hp检测,比较2组的Hp阳性率。再将Hp阳性的121周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使用5%硫磺霜适量涂患处,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予以抗Hp三联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皮损症状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Hp清除率和口周皮炎复发率。结果口周皮炎患者Hp阳性率为85.7%,健康志愿者Hp阳性率为13.3%,2组Hp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性意义(x2=9.87,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皮损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t=8.70,5.67,P〈0.01),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t:4.1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5%和6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1,P〈0.05);Hp清除率分别为90.5%、8.3%(x。=8.68,P〈0.01),口周皮炎复发率分别为3.6%、19.0%(x。=6.73,P〈0.叭)。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口周皮炎患者Hp检出率较高,抗Hp三联疗法有效地缓解了口周皮炎的皮损症状,清除了Hp感染,降低了口周皮炎的近期复发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口周皮炎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直肠肛门运动及直肠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14C尿素呼吸试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测60例IBS—D患者,根据是否有Hp感染分为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采用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消化道检测仅检测IBS—D患者肛门直肠运动功能及直肠感觉。以25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增加腹压时,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IBS—D肛门括约肌净增压分别为(3.1±0.9)和(3.0±1.0)kPa,低于正常对照组(3.6±1.6)kPa(P〈0.05)。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IBS—D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最低敏感量、最大耐受性、顺应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直肠静息压、肛门括约肌压力、最大缩窄压、模拟大便时括约肌净减压、增加腹压时,肛门括约肌净增压,Hp阴性组与Hp阳性组差异无统计学竞义(P〉0.05)。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最大耐受性Hp阳性组低于Hp阴性组(P〈0.05)。结论:IBS—D直肠对容量刺激存在高敏感、低耐受、低顺应性和肛门自控能力减弱。Hp感染对IBS—D患者肛门直肠动力无影响,但可能影响IBS—D患者直肠对容量刺激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蜂胶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爪沙鼠胃黏膜的影响.方法 5周龄长爪沙鼠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组和蜂胶组.所有沙鼠禁食24h后,感染组和蜂胶组灌胃Hp菌液109cfu/ml,0.5 ml/只,连续灌胃3次,感染后4周每隔5d灌胃一次,感染后第16周连续5d每天灌胃一次加强感染;对照组灌胃无菌肉汤;蜂胶组在第22周和第24周灌胃蜂胶溶液,感染组和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27周处死所有试验动物,测量肝、肾、脾重量并计算脏器系数,测定血清IL-8,取胃黏膜进行Hp定量培养和病理学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血清IL-8显著降低(P<0.05),与感染组相比,蜂胶组血清IL-8显著升高(P<0.01);各组肝脏、肾脏和脾脏脏器系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蜂胶组的Hp数量(246±172 cfu/mg)显著低于感染组(1075±688 cfu/mg)(P<0.05);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感染组胃黏膜炎症较严重.结论 蜂胶可抑制沙鼠胃内Hp的生长,具有一定的黏膜修复和器官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及抗HP治疗在ITP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71例确诊为ITP的初治总者,采用14碳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分为HP阳性者48例和HP阴性者23例。HP阳性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24例,泼尼松组24例,HP阴性者23例为对照组,联合用药组予抗HP治疗及泼尼松治疗,泼尼松组、对照组仅用泼尼松治疗。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3个月血小板计数均呈递增趋势,联合用药组增加最明显,同时与泼尼松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泼尼松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联合用药组、泼尼松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67%、62.50%、56.52%,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泼尼松组(P〈0.05)、对照组(P〈0.01);泼尼松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对HP阳性的ITP患者行抗HP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PKRP)与传统电切术(TUV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疗效。方法80例行手术治疗的BPH患者中PKRP治疗的40例患者设立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行TUVP治疗的40例患者设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两组患者术前术后IPSS、最大尿流率(Qmax)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观察组Qmax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观察组的IPSS术后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无一例发生电切综合症,其并发症发生率达5%(2/4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达25%(10/4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PKRP)较传统电切术(TUV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n)、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幽门螺杆菌(Hp)在人体的感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06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的冠心病患者92例作为冠心病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9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CPn、HC-MV、Hp三种微生物的感染状况。结果冠心病组CPn-IgM、IsA,HCMV-IgM、IgG情况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组CPn-IgG,Hp-IgM、IgG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Pn、HCMV长期反复慢性混合感染与冠心病关系密切,是区别于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加量心宝丸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对照组和加量心宝丸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和心电图心率在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升高的心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4.3%,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8.1%,统计学分析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加量心宝丸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序贯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HP感染性胃溃疡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序贯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三联疗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HP根除率为96.6%(57/59),溃疡面直径为(1.29±0.48)mm,临床总有效率为94.9%(56/59),对照组HP根除率为78.9%(30/38),溃疡面直径为(3.62±0.57)mm,临床总有效率为84.2%(32/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周,观察组HP再感染率、临床症状积分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疗法能显著提高HP感染根除率和临床疗效,对预防HP再感染和溃疡复发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通过经皮冠脉介入术(PCI)进行早期再灌注后其血中B型钠利尿肽(BNP)的动态变化及对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9月~2012年9月入住我院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PCI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值、BNP、CPK、CK-MB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等。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相比,差异也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BNP、CPK、CK-MB与心功能指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PCI可以隆低AMI患者血中BNP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以及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