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予强心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扩血管药物,同时予胺碘酮200mg,口服3次/d,1周后改为2次/d,2周后改为1次/d,逐渐减小到维持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80mg/d口服,如无不适,改为160mg/d。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治疗后较对照组的疗效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后较对照组的疗效显著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河南医学研究》2017,(18)
目的观察分析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0月叶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治疗+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接受基础治疗+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心电图变化(包括心率、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后壁厚度及QT间期离散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后壁厚度及QT间期离散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可有效控制患者心率,改善其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在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胺碘酮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厄贝沙坦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心率、射血分数、QT离散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应用于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不仅能够提高其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心功能,增强其心脏射血分数,降低心率,而且能够减少心肌耗氧量,促进心脏供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配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2例,给予口服厄贝沙坦(商品名伊达力)配合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10周。结果治疗后观察心律失常改善总有效率88.04%,心功能明显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31.3±3.9)%升高至(35.9 3.7)%(*P<0.05),QT离散度(QTd)由(66.06±1.31)ms减至(30.66±6.27)ms(△P<0.01)。结论厄贝沙坦配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副作用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6.
仝英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5):2269-2270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7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在一般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采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结果使用胺碘酮治疗的对照组有效20例,无效16例;使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的观察组有效29例,无效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观察组患者心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8.
李生奇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17(8):813-813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VA)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本文应用胺碘酮治疗CHF合并VA,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10.
白帆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4):310-311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联合常规强心、利尿和扩血管治疗,观察组加用厄贝沙坦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29例,有效率90.6%,对照组有效22例,有效率68.8%,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4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胺碘酮片治疗,第1周200mg,3次/d;第2周服药频率改为2次/d;第3周及以后改为1次/d,规律服药8周,用药期间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剂量。对两组的总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临床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充血性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小剂量胺碘酮对充血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伊贝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伊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72例CHF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研究组 36例 ,服用伊贝沙坦 15 0mg d ;对照组 36例 ,行常规治疗 ,疗程均为 12周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ESV)、 6分钟步行试验的疗效。结果 两组疗效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治疗前LVEF、LEDV、LESV均值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 0 5 ) ,而治疗后两组各均值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治疗前步行距离间差别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治疗后步行距离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伊贝沙坦治疗CHF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8):88-90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老年医学科治疗的280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左心功能改善情况、心率及血压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LVEDd、LVESd明显较对照组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R、DBP、SBP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效果明确,利于降低心率和血压,改善左心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伊贝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7例老年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即:伊贝沙坦(150mg/d,28例)组与卡托普利(75mg/d,29例)组,疗程为6个月。结果疗程结束后,伊贝沙坦组临床显效率46.43%,有效率50%,无效率3.57%;卡托普利组分别为48.28%、48.28%、3.44%。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等相关参数均有显著改善;血压有所下降,血钾略有升高,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血肌酐无明显变化;两组各有1例因心力衰竭恶化而再次住院,无死亡病例;除刺激性干咳发生率伊贝沙坦组明显低于卡托普利组外,组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伊贝沙坦治疗老年CHF与卡托普利疗效相似,且耐受性、安全性更高,对老年CHF患者更为有益,可作为不能耐受ACEI老年CHF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室重塑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常规治疗,观察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观察、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心功能及心室重塑指标和两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LVESV、LVEDV和LVEF得到显著的改善(P<0.05),且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间LVESV和LVEF间的变化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能有效防止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长期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6.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2例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经抗心力衰竭治疗病情稳定后,室性心律失常仍持续存在者应用胺碘酮0.2 g,每日3次,连服1周后改为0.2 g,每日2次连服1周,以后以0.2 g每日1次维持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室性心律失常改善、校正后Q-T间期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112例患者中心功能提高Ⅰ级以上79.5%,室性心律失常总有效77.7%。治疗期间校正后Q-T间期延长,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改用维持量12周后,校正后Q-T间期接近治疗前(P>0.05)。用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17.9%,窦性心动过缓3.6%,经对症治疗或停药后恢复正常。结论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明显并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81例,常规监护,分别在在第2、4、6、8周进行复查,评估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例。结果:第2、4、6、8周末显效率分别为13.58%、29.63%、44.44%、66.67%,第4周、第6周、第8周无效率分别为4.94%、6.17%、4.94%,低于第2周19.75%,左心室射血分数、心率、QT离散度均逐周下降,其中第2周下降幅度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副作用反应发生率与疗程有关,初期集中在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后期副作用类型逐渐增多;医师应注重疗程后期综合干预,科学调整使用剂量水平,降低副作用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葱白提取物(FOB)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相关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n=15)、CHF模型组(CHF,n=15)和CHF+FOB干预组(FOB组,n=15)。CHF模型制备经兔耳缘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0.3 mg· kg-1· d-1,连续注射3周)诱导,后继续喂养6个月成功完成。利用记录在体心脏左心室单相动作电位(MAP)相关静息膜电位(RMP),动作电位幅度(APA)、最大上升速率(Maxdv/dt)、动作电位复极化恢复10%、20%、50%、90%(APD10、APD20、APD50、APD90)和短阵快速刺激观察心律失常刺激周长(BCL)、诱发率和持续时间在各组变化。酶解法分离单个心室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在用药前后改变。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CHF组RMP、APA、Maxdv/dt显著减小, APD10、APD20、APD50和APD90明显延长,并且BCL、诱发率明显增加,持续时间更长(P均<0.01);与CHF组比较, FOB组RMP、APA、Maxdv/dt明显增加,各APD显著缩短,且BCL严重缩短,诱发率和持续时间均降低(P均<0.01)。FOB能明显抑制CHF心室肌细胞ICa-L电流密度(P<0.01),当钳制电压为+20 mV时,与Control组比较,CHF组ICa-L电流密度由(7.1±0.3) pA/pF增加为(10.9±0.5)pA/pF (P<0.01);当加入FOB作用CHF组心室肌细胞后,ICa-L减小为(6.4±0.2) pA/pF (P<0.01)。FOB能使CHF组ICa-L的I-V曲线明显上调,超过Control组。结论 FOB能显著改善CHF心室肌电生理易损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起到抗CHF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其机制可能与FOB抑制CHF心室肌细胞ICa-L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胺碘酮长疗程个体化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7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个体化治疗,疗程1年以上,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控制率、QT间期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37例患者胺碘酮的维持量为(152±32)mgd,比推荐的用量(200~400mgd)要小,而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仍高达89.2%;QT间期轻度延长[(391±49)msvs(436±50)ms,P<0.05),不良反应少。结论胺碘酮长疗程个体化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切,维持用量较小,相关的不良反应也减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