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通道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09年6月共收治脑积水患者146例,其中采用后通道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脑积水19例(观察组),并与同期行常规前通道手术的127例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74.19%的临床症状术后明显好转或消失,84.2%术后脑空系统缩小,无一例感染和分流管梗阻;对照组76.44%临床症状术后明显好转或消失,83.5%术后脑室系统缩小,并发感染3例(2.36%),堵管5例(3.9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通道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安全、有效,可作为常规(前通道)脑室-腹腔分流术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卢科 《海南医学》2012,23(10):50-51
目的 探讨囊性脊柱裂修补联合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先天性小儿囊性脊柱裂合并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6例非洲先天性小儿囊性脊柱裂合并交通性脑积水黑人患儿采用脊柱裂修补联合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疗效,评估疗效.结果 术后脑脊液漏4例,脑脊液漏并颅内感染2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头痛呕吐症状、小便功能、下肢溃疡、肌力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复查CT显示双侧脑室额角宽度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先天性小儿囊性脊柱裂合并交通性脑积水患儿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应尽量囊性脊柱裂修补、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一次同步完成,可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为患儿争取宝贵的康复时机,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预防和减少小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3月间经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34例小儿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总结预见性护理经验。结果:34例患儿术后并发右颞部切口感染1例,引流管阻塞1例,低颅压综合征2例,消化道症状3例,经治疗后减轻消失。出院随访3~6月,患儿脑室不同程度缩小,脑积水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预见性护理可预防和减少小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疗效。方法85例脑积水患者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分流装置主要为美国PS中压脑室-腹腔分流管。结果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参照Salmon的脑积水分流术疗效评定标准,有效79例(93%)。其中75例(88%)获满意效果。无变化5例,1例恶化。无直接手术死亡者。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脑积水并获得满意效果,选择合适的分流装置,适当的手术时机,减少各种并发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韦刚 《华夏医学》2009,22(5):854-855
目的:评价小儿先天性脑积水的手术疗效。方法: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42例先天性脑积水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出现消化道反应2例(4.8%),分流管阻塞2例(4.8%),病死率0。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先天性脑积水的好方法,术后患儿脑积水得到纠正,可基本获得正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手术适应征、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55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患者采取脑室外引流、侧脑室-腹腔分流术进行治疗。结果:55例患者中行脑室外引流11例,侧脑室-腹腔分流术44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41例,无明显改善9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全脑室系统缩小者46例,脑室无明显缩小者9例;手术并发症分流管堵塞7例、感染2例、分流管脱落1例、癫痫1例。结论:重视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发生,及时采取脑室外引流、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治疗脑积水的手术方法技巧及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60例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行随访,平均12个月,术1周、1个月及3个月行头颅CT检查。术后症状明显改善,脑室缩小至正常43例,好转15例,症状无明显改善2例。5例术后分流管堵塞,经调整后情况恢复,3例有颅内感染及腹腔感染,硬膜下血肿1例,硬膜下积液1例。结论正确选择分流装置的置放路径,采用规范的手术操作和严格的无菌技术可有效降低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第三脑室底造瘘和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脑积水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治疗脑积水的两种手术方式之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梗阻性脑积水21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40例。结果造瘘组症状缓解20例(95.2%),术后并发症5例(23.7%),均为非感染性发热;分流组症状缓解40例(100%),术后并发症18例(45%)。两组均无死亡。结论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脑积水疗效相当,但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并发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应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脑积水的疗效.方法 对31例脑积水患者,全麻下应用体外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结果 31例术后1周脑室明显缩小23例(56.5%),略有缩小5例(21.7%);无缩小3例(21.7%).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26例(73.9%),症状缓解不明显5例(26%),经过调压后症状缓解.本组术后需调整阀门压力的患者10例(43.4%).结论 应用体外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应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脑积水的疗效. 方法 对31例脑积水患者,全麻下应用体外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 结果 31例术后1周脑室明显缩小23例(56,5%),略有缩小5例(21.7%),无缩小3例(21.7%).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26例(73.9%);症状缓解不明显5例(26%),经过调压后症状缓解.本组术后需调整阀门压力的患者10例(43.4%). 结论 应用体外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明辉 《医学综述》2014,20(18):3449-3450
目的探讨在治疗小脑及第四脑室出血时微创软通道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德州市市立医院收治的29例小脑及第四脑室出血患者采用微创软通道技术进行穿刺,分析患者的引流时间、清除血肿的比率、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患者术后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运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法进行分级。结果引流时间在424 h的患者20例(68.97%);患者的清除率达到90%以上者18例(62.07%),清除率为80%24 h的患者20例(68.97%);患者的清除率达到90%以上者18例(62.07%),清除率为80%90%者10例(34.48%),清除率为70%90%者10例(34.48%),清除率为70%80%者1例(3.45%);发生了颅内感染患者3例(10.34%),无再出血、脑脊液漏、脑积水等其他并发症;治疗效果显著19例(65.5%);治疗有效7例(24.1%);治疗效果差3例(10.3%),总有效率为89.7%;随访3个月后,ADLⅠ级和Ⅱ级的患者19例(65.52%)。结论应用微创软通道技术行小脑和第四脑室穿刺,能够迅速降低压力,改善脑干的供血症状,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或辅助治疗颅内病变。方法应用蛇牌硬直内镜对27例颅内病变进行治疗或辅助治疗,其中侧脑室蛛网膜囊肿7例;三脑室颅咽管瘤8例;三脑室脑囊虫病2例,丘脑胶质瘤3例;松果体区肿瘤2例(以上22例均合并单侧或双侧梗阻性脑积水),血管母细胞瘤2例;桥小脑角胆脂瘤3例。结果随访12—36个月,24例有效,3例死于肿瘤扩散,病变全部或部分切除,合并脑积水患者高颅压明显缓解,13例患者术后行伽玛刀治疗。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适合治疗颅内病变合并脑积水,脑囊虫病,脑深部胆脂瘤,并可以辅助显微外科手术,并与伽玛刀结合治疗颅内肿瘤有它的独到优势,而且手术创伤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黄晓明  张瑜  陈世平 《西部医学》2012,24(10):1914-1916
目的探讨低颅压交通性脑积水治疗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将有临床表现和经影像学证实的低于正常颅压脑积水患者29例,随机分为可调压组(16例)和固定压组(13例)。可调压组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固定压组固定压式分流管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对二者进行治疗效果和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3~6个月全部随访,无死亡和恶化病例。按照Salmon标准评定脑积水分流术疗效:基本恢复正常(3级);明显好转(2级);轻度改变(生活自理,1级);没有无变化(0级);恶化(-1级)及2个月内手术死亡(-2级)。可调压组恢复正常和明显好转14例(87.5%),固定压组恢复正常和明显好转6例(46.1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可调压组并发症发生1例(6.25%),固定压组并发症发生6例(46.1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低于正常颅压脑积水会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室镜在梗阻性脑积水中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06~2010-04间,采用脑室镜下行第三脑室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17例病例,术前均行头部CT、MRI显像检查。结果 17例造瘘成功。7例手术后发热,1例手术后6个月发生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经钻孔引流后痊愈),1例术后6个月手术侧发生硬脑膜下积液(因无特殊不适,予以随访观察)。随访2~20个月,17例手术后临床症状均缓解。17例造瘘术后7 d颅内压显著下降,复查CT、MRI示:7例侧脑室体部横径较术前缩小,平均缩小2.3(0.7~4.6)mm;3例侧脑室大小无变化。本组17例侧脑室旁水肿均消失。1例术前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者手术后7 d复查MRI,见: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向上移位4.0 mm。结论脑室镜手术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66例,分为内镜组36例和引流组30例。内镜组在神经内镜下行脑室血肿清除术,引流组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分析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感染率、脑积水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结果①术后48 h内镜组36例中12例血肿清除〉90%,21例清除60%~90%,3例清除〈60%,引流组30例中1例血肿清除〉90%,8例清除60%-90%,21例清除〈6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Zc=5.146,P〈0.01)。②内镜组1例(2.7%)发生颅内感染,引流组4例(13.3%)发生颅内感染,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5,P=0.252);内镜组2例(5.6%)发生脑积水,引流组11例(36.7%)发生脑积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3,P=0.004)。③术后6个月内镜组ADLⅠ级17例,Ⅱ级9例,Ⅲ级6例,Ⅳ级2例,Ⅴ级1例,死亡1例,恢复良好率为88.89%(32/36);引流组ADLⅠ级5例,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2例,Ⅴ级1例,死亡2例,恢复良好率为66.67%(20/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c=2.907,P=0.004)。结论神经内镜下行脑室内血肿清除术较脑室穿刺外引流术血肿清除效果好,并发症及后遗症相对较少,能改善患者预后,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田勇  杨开创  张建民 《浙江医学》2011,33(11):1583-1585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腰大池置管引流在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所致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医生采取预防性诊疗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8年1至12月收治的Hunt—Hess分级Ⅰ-Ⅲ级,且在围术期间行腰大池置管引流的80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分流依耐性脑积水的有关因素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有15例(18.75%)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单因素分析提示,不同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患者脑积水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不同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及有无发生脑室扩大患者脑积水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进一步作多因素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和脑室扩大是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入院时Hunt—Hess分级高、出现急性脑积水的aSAH患者,即使腰大池置管引流,还是容易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而年龄、性别、动脉瘤治疗手段(手术治疗与栓塞治疗)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李群 《四川医学》2014,(7):849-852
目的:总结彝族地区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探讨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71例临床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住院患儿病例资料。结果①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7~14岁组最多,男女比例为2.38:1。彝族患病率为1.56%,汉族患病率为0.1%。农村儿童患病率为0.77%,城镇儿童患病率为0.29%,彝族与汉族比较,农村与城镇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②本组患儿卡介苗接种率、阳性接触史和 PPD 阳性率均较低,分别为5.6%,8.5%,和36%。③本组患儿中中晚期病例占85.9%。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占94.4%。早期几乎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性格改变,而颅内高压、抽搐、意识障碍则是突出的临床症状。④71例患儿中脑脊液检查90.1%有细胞数增高,而糖降低50%以上者占41.5%。46.9%胸片或胸部 CT 检查异常,其中6例为粟粒性肺结核。60.8%(42/69)头部 CT 检查异常。其中33例表现为脑积水占表现异常者的47.8%(33/69)。结论①彝族、农村儿童结脑患病率高于汉族、城镇儿童患病率。②彝族地区卡介苗接种覆盖率低,发病率高,应重视宣传及加强对基层的防御工作。③性格改变是结脑早期最普遍的临床特点,应高度重视。④发热伴颅内压增高,脑神经损害是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常见的表现。⑸头颅 CT 是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比较有效的方法。肺结核的血行转移仍是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疑诊患儿或脑脊液不典型患儿应早期行头部 CT 及胸片检查。  相似文献   

18.
罗欣友  赵斯君  李赟 《湖南医学》2014,(10):1975-1976
【目的】探讨硬性支气管镜技术在儿科气管及食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1998年9月至2012年6月6370例接受硬性支气管镜检查治疗的患儿资料。【结果】应用硬性支气管镜技术检查、治疗小儿疾病共6370例,其中男3623例(56.9%),女性2747例(43.1%);年龄1个月至12岁,平均1.5岁。主要病因为气管或支气管异物(5475例),支气管肺炎(786例),支气管内膜结核(5例),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15例),纤维素性支气管炎(12例),气管狭窄(13例),咯血(5例),食道狭窄(35例),食道异物取出(16例),气管食管瘘(3例),气管内肿瘤(3例),肺内真菌病(2例)。所有行支气管镜检患儿均接受全身麻醉。6171例一次手术成功,199例实施二次或二次以上手术。术后出现并发症363例,其中死亡病例2例。【结论】硬性支气管镜检查损伤小,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是诊治儿童气管及食管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与探讨低颅压脑积水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总结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低颅压脑积水患者共30例,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分为A组(15例)与B组(15例),A组患者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进行分流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固定压式分流管进行分流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死亡,A组患者术后显效共10例,有效共4例,无效共1例,总有效率为93.3%;B组患者术后显效共7例,有效共4例,无效共4例,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1例,堵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B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3例,分流过度共2例,分流不足共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低颅压脑积水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时,选用可调压式分流管进行分流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佳,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患者l1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9例,早期行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对照组45例,采用每天腰穿术放脑脊液。通过比较2组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发生率评定疗效。结果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慢性脑积水发生率治疗组分别为27.5%和1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8%和26.6%,2组急性脑积水分别为7.2%和11.1%,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能够有效地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慢性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