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皮为芸香植物橘树G itrus rdticu latr B lanco的干燥成熟果皮。为常用的中药。陈皮的炮制方法加工方法为洗润切丝后晒干或阴干,这种方法加工陈皮适用于量少,夏秋季。而大规模加工陈皮都是使用烘干法完成。陈皮含有挥发油成分,如烘干温度不适宜发挥油易挥发掉,温度太低影响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陈皮主含的挥发油和橙皮甙为指标,对晒干、不同温度烘干及炒炭后的陈皮饮片做了含量测定、薄层层析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晒干与烘干的饮片质量无明显差异;陈皮制炭存性有一定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3.
贮存时间及炮制方法对陈皮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琼 《中医药学报》2003,31(1):27-28
目的:研究陈皮贮存时间、炮制方法对陈皮质量的影响。方法:以陈皮苷、挥发油含量为指标,考察贮存时间及炮制方法对陈皮质量的影响。结果:贮存时间越长则陈皮中挥发油的含量逐渐降低,而陈皮苷的含量则逐渐增大。炮制方法主要影响陈皮中挥发油的含量,而对陈皮苷(除炭制品外)的含量无显著影响。结论:贮存时间及炮制方法均对陈皮的质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加热炮制对陈皮饮片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清英 《中成药》1994,16(6):22-23
以药典方法和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方法对陈皮饮片加工炮制,并测定各炮制品的挥发性成分,橙皮甙含量。结果表明,加热蒸制法对陈皮挥发油和橙皮甙含量均有损失,建议以传统方法炮制陈皮。  相似文献   

5.
陈皮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明  徐小飞  陈康  汪金玉  黄佩宣 《中药材》2012,(7):1046-1048
目的:分析陈皮炮制前后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变化,为探讨炮制原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陈皮炮制品中的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所提取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陈皮蒸制后挥发油含量减少(1.13%→1.06%)。陈皮生品挥发油中检测出33个成分,制陈皮挥发油中检测出30个成分,分别鉴定出24个化合物。其中蒸制前后共有的有15种,蒸制后未检出的有9种,新检出的有9种。相对含量增加的有4种,降低的有10种。结论:陈皮蒸制后挥发油的组分及相对含量都发生了变化,为陈皮炮制后药性改变和不同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7,(4)
目的:研究不同加工方法对四川中江丹参化学成分的影响,为中江丹参规范化生产及适宜加工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进而为中江丹参的品质保证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采用直接晒干、不同温度(40、60、80℃)直接烘干、直接阴干、阴干至表面起皱后堆置"发汗"、阴干至表面起皱后晒干、阴干至表面起皱后再于不同温度烘干等共计10种加工方法,对四川中江同一批次丹参样品进行加工,以丹参酮类成分及丹酚酸B的含量作为指标,考察不同加工方法对其药效成分的影响。结果:就丹参酮类成分而言,晒干法相较于其他加工方法,使其含量显著降低,与低温烘干(40℃)相比减少了58.82%,与阴干法相比减少了36.36%;从丹酚酸B的含量来看,直接晒干法又优于其他加工方法,能有效保留丹酚酸B的含量。传统的"发汗"加工方法对丹参酮类成分的影响较小,却使丹酚酸B的含量显著降低。结论:从各药效成分的保留,节约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丹参的产地加工方法选择阴干或40℃低温烘干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挥发油质量及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GC-MS结合数据库检索对鲜品及不同干燥方法 (低温50℃烘干、晒干、阴干)所得药材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滤纸片扩散法和96孔板法测定抗菌活性,MTT法进行验证。结果共鉴定出44个化合物,干燥过程中单萜类含有量明显减少,晒干所得挥发油中芳香族化合物含有量超过单萜类。滤纸片扩散法显示,供试菌种对烘干所得挥发油最敏感。结论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50℃烘干不会减少佩兰挥发油含有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法干姜片炮制所得炮姜、姜炭中的挥发油成分,探求干姜不同加工方法对进一步炮制炮姜、姜炭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2种不同加工法制得的干姜片进一步炮制的炮姜、姜炭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8个成分,其中鲜切法干姜片制炮姜中有19种,传统法干姜片制炮姜中有17种;鲜切法干姜片制姜炭中有15种,传统法干姜片制姜炭中有18种。莰烯等成分传统法比鲜切法所得各炮制品中相对含量高;α-姜烯等成分则相对含量低。结论干姜片加工方法不同对进一步炮制炮姜、姜炭挥发油化学成分数量与质量均有一定影响,而炮制方法比加工方法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更明显。本研究为不同加工法干姜片进一步制得的炮姜、姜炭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陈皮炮制前及炮制后挥发性化学成分改变状况,为分析其炮制原理提供一些借鉴。方法:依据《中国药典》内水蒸气蒸馏法对生品陈皮炮制前后其挥发油进行提取,同时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挥发油内化学成分行对比分析。结果:蒸制以后陈皮内挥发油含量下降,从生品含量1.13%下降到1.06%,制陈皮内检出峰30个,有24种可鉴定物质;生品陈皮内检出峰33个,有24种可鉴定化合物。蒸制前及蒸制后都有的为15种,蒸制后有9种为新检出的,有9种没有检出。陈皮炮制前后都有化合物中,相对含量下降的有10种,相对含量增大的有4种,其中增加最显著的为柠檬烯,由炮制前68.790%上升至炮制后的76.925%。结论:生品陈皮蒸制前后其发挥有内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其含量和组分都出现了变化,为临床应用和探究陈皮炮制以后其药性变化提供了一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更好地控制丹参药材的质量,提高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方法:采用阴干、晒干、烘干、鲜切、发汗法加工处理丹参药材,用HPLC测定丹酚酸B,热浸法测定醇溶性浸出物,考察不同加工方法对丹参中丹酚酸B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影响。结果:不同加工方法的丹酚酸B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差异较大,丹酚酸B含量以丹参洗后晒干最高;40℃烘发汗后60℃烘干最低;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以洗后鲜切40℃烘干最高;洗后100℃烘干最低。相对于晾晒、发汗、晒干法,洗后晒干法处理的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升高4.7倍,洗后鲜切40℃烘干法处理的丹参中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升高3倍。结论:该方法重复性好、精密度高,可用于控制丹参药材的丹酚酸B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提高丹参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方法和加工方法对杭菊质量的影响。方法:以绿原酸含量为主要指标,挥发油含量为参考指标,对不同采收方法和加工方法的杭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收时间对绿原酸含量的影响较明显,但对挥发油含量的影响不明显,11月中旬前采收,绿原酸含量差异比较小,11月中旬后绿原酸含量有所下降;胎菊中绿原酸含量为最高,达到0.619%;杀青回潮烘干法杭菊中绿原酸含量为最高,达到0.426%,挥发油含量也为最高,达到0.005mL·g^-1。结论:杭菊应适时采收,11月中旬前采收的鲜花品质较好,采收时花朵开放程度以胎菊比较好;加工方法采用杀青回潮烘干法比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不同加工方法和成熟阶段对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辽宁新宾地区不同加工方法和成熟阶段对五味子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五味子药材中五味子醇甲和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采用电位滴定法测定总有机酸的含量,采用高碘酸钠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总糖的含量,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测定挥发油的含量.结果:晒干和50℃烘干的样品中五味子醇甲含量较高;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5-羟甲基糠醛含量明显增加,而挥发油含量逐渐降低;有机酸和总糖含量变化不明显.不同成熟阶段的五味子,果实越成熟,五味子醇甲和挥发油含量越低,5-羟甲基糠醛、有机酸和总糖含量则越高.结论:不同加工方法和成熟阶段对五味子质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香薷传统切制与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工艺的对比,为香薷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技术实施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以软化时间、切制段长、烘干温度作为传统切制工艺的考察因素,以切制段长、烘干温度、烘干时间作为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工艺的考察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香荆芥酚、麝香草酚、挥发油含量为综合评价指标,分别优化传统切制和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工艺,并对2个优选出的工艺进行对比研究。采用Agilent 12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ECOSIL-C18色谱柱测定香荆芥酚和麝香草酚含量,以乙腈-0.2%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波长274 nm,流速1.0 m L/min,进样量20μL。按照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挥发油测定法甲法测定挥发油含量。结果优化的香薷传统切制工艺为:3倍量水淋润软化1 h,切制1.0 cm,50~60℃烘干;优化的香薷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工艺为:趁鲜切制1.0 cm,50~60℃干燥36 h。香薷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最佳工艺条件下测得的香荆芥酚、麝香草酚、挥发油含量均高于传统切制工艺。结论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技术简单方便,能弥补传统切制工艺繁琐、有效成分易流失等不足,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豆汁制虎杖的炮制工艺进行优化,为虎杖炮制工艺的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依据。对豆汁制虎杖的辅料用量、炮制温度及炮制时间进行工艺优化。方法以白藜芦醇和大黄素的含量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对豆汁用量、烘干温度以及烘干时间进行考察并工艺优化。结果通过对豆汁用量、烘干温度以及烘干时间的考察,可以看出此3个因素为影响虎杖炮制工艺的主要因素。结论经综合评价,确定了虎杖的最佳炮制工艺是豆汁用量为6.20ml,烘干温度为50℃,烘干时间为8.2h。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方法和加工方法对杭菊质量的影响。方法:以绿原酸含量为主要指标,挥发油含量为参考指标,对不同采收方法和加工方法的杭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收时间对绿原酸含量的影响较明显,但对挥发油含量的影响不明显,11月中旬前采收,绿原酸含量差异比较小,11月中旬后绿原酸含量有所下降;胎菊中绿原酸含量为最高,达到0.619%;杀青回潮烘干法杭菊中绿原酸含量为最高,达到0.426%,挥发油含量也为最高,达到0.005mL·g^-1。结论:杭菊应适时采收,11月中旬前采收的鲜花品质较好,采收时花朵开放程度以胎菊比较好;加工方法采用杀青回潮烘干法比较好。  相似文献   

16.
陈皮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专著及相关研究文献资料、比较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及各地方炮制规范,对陈皮炮制历史沿革、现代炮制规范、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陈皮的历代炮制方法以净制、切制和炒制为主;历版《中国药典》中收录的陈皮炮制方法均为净制、切制;现代各地方炮制规范中主要有炒、蒸、制炭等炮制方法。陈皮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经炮制后挥发油总量普遍降低,挥发性及黄酮类成分种类及含量发生了不同变化,这可能是造成陈皮炮制前后药效差异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陈皮炮制工艺的优化主要集中在蒸制、醋制及烘烤。关于陈皮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品降血脂、止咳平喘化痰及抑制肺纤维化等方面,比较陈皮炮制前后药效变化的研究较少,尚需深入阐释陈皮炮制前后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规范其炮制方法、建立专属性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香附质量的影响,确定最佳加工方法。方法:将香附药材分别经直接晒干、蒸制和加压蒸及煮制不同时间,测定不同加工品中稀醇浸出物含量及挥发油含量。结果:不同加工方法对香附药材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加压蒸10min和直接晒干法对药材质量影响较小,其次是蒸法,煮法影响最大;煮制和蒸制时间越长,有效成分损失越严重。结论:香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为加压蒸10min,如当地条件不允许,蒸15min左右也是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陈皮加压蒸制新工艺的适应性并优选加压蒸制陈皮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以闷润时加水量、闷润时间、蒸制温度、蒸制时间为考察因素,以陈皮的外观性状、气味、挥发油总量、柠檬烯的含量和橙皮苷的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陈皮加压蒸制的最佳工艺。结果确立了加压蒸制陈皮的最佳炮制工艺为:闷润时加水量为陈皮量的100%,闷润时间为2 h,蒸制时间为40 min,蒸制温度为115℃。结论陈皮加压蒸制工艺合理可行、稳定可靠,可为陈皮炮制新方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犍为县干姜GAP基地干姜最适宜的加工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和挥发油测定法,以干姜辛辣成分6-姜酚、挥发油含量、药材性状为指标对犍为县不同加工方法的干姜进行质量对比研究。结果不同加工方法对干姜质量有显著影响。结论犍为县产干姜最适宜的加工方法为:用不去皮完整块姜在55℃低温烘干。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何首乌初加工技术中干燥方式及发汗前烘干时间对其质量的影响,为不同类型优质何首乌的定向加工奠定基础。方法:以顺式二苯乙烯苷为毒性指标,以反式二苯乙烯苷、两结合蒽醌含量之和和两游离蒽醌含量之和为功效指标,考察干燥方式和发汗前烘干时间对指标成分的影响。结果:不同干燥方式、发汗前烘干时间的何首乌中顺式二苯乙烯苷质量分数均低于0.1%;反式二苯乙烯苷含量晒干处理下最高,其次为阴干、40~60℃烘干;两结合蒽醌含量之和以晒干和阴干最高,且含量与烘干温度呈负相关,两游离蒽醌含量之和以真空干燥和80℃烘干含量最高;反式二苯乙烯苷、两结合蒽醌含量之和均以烘5、10 h后再发汗时最高,发汗前烘干时间过长则其含量降低,两游离醌蒽含量之和规律则与之相反。结论:建议烘5~10 h后发汗最后晒干或阴干定向加工高含量反式二苯乙烯苷型何首乌,烘5~10 h后发汗晒干定向加工高含量结合蒽醌型何首乌,烘25~30 h后发汗最后真空干燥、阴干或70~80℃烘干定向加工高游离蒽醌型何首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