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妊娠期抗凝血剂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妊娠期抗凝血剂主要用于治疗产科DIC 及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的患者. 1 用于治疗产科DIC治疗产科DIC 的原则是去除病因,并进行积极的支持疗法,在病因未去除前应及时采用抗凝剂以阻断凝血障碍,控制DIC 的发展,为去除病因创造条件.最常用的抗凝剂为肝素.1.1 肝素的应用肝素为硫酸粘多糖,具有强大的抗凝作用,可防  相似文献   

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AFE)病理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DIC造成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和红细胞破坏,并加重肺动脉高压,也是AFE出血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DIC,有助于AFE的诊断。减少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抗凝治疗可阻断DIC的进一步发展。肝素应在DIC高凝期或低凝期早期使用,同时需补充凝血因子,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DIC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救治方法,降低DIC的死亡率。方法对9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9例均应用肝索给予抗凝治疗。子宫切除6例,剖宫产3例;治愈7例,死亡2例。结论在DIC的抢救治疗中,早期诊断,及时除去病因,早期大胆合理使用肝素,补充凝血因子,必要时果断切除子宫是抢救DIC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肝素在某些产科并发症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素是具有抗凝作用和多种生物活性的一族天然糖胺聚糖。 1916年由Mcleen发现 ,1935年因其抗凝作用而开始应用于临床 ,是预防手术后血栓形成、治疗急性静脉血栓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的首选药物。近年来 ,肝素在产科方面的临床应用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主要原因有 :(1)妊娠期特别是妊娠晚期血液呈高凝状态 ,血液动力学、凝血及纤溶系统均发生改变 ,孕产妇易发生血栓及 DIC;(2 )围产医学的发展认识到胎盘局部梗塞与孕产妇患病及围产儿死亡息息相关 ;(3)低分子量肝素 (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 MWH)的发现 ,提高了用药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产科DIC多由其并发症引起,往往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危及母婴生命。本文分析总结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近10年中抢救治疗的17例产科DIC病例,以期探讨产科DIC的发生诱因、临床特点及成功救治的关键,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孕产妇急危症之一,抢救不及时将危及孕产妇的生命。我们根据产科DIC的病理特点,在救治过程中重视了纤维蛋白原的应用并取得满意疗效,现就我院12例DIC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CXCR4在儿童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儿童急性白血病WTI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低分子量肝素对儿童急性白血病DIC早期干预研究;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在小儿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急性自血病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凝血与纤溶功能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DIC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具有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条件,患者全身小动脉痉挛性收缩,损伤血管内皮,导致了凝血与纤溶的失衡,胎盘滋养细胞的肝素表达增强,出现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另外,全身小动脉痉挛性收缩,还可以引起胎盘缺血缺氧,使大量的破碎绒毛进入母体循环,这种滋养细胞在经过肺循环时被溶解后可以释放出大量凝血活酶,而导致  相似文献   

9.
产科急性DIC的诊断与处理体会(附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产科急性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 30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熟知产科急性DIC的早期临床表现作到早期诊断 ,积极治疗诱发产科急性DIC原发疾病 ,及时去除病因是抢救产科急性DIC的关键。根据诱发疾病及DIC病情选择性使用肝素。结论 :产科急性DIC发病急骤 ,病势凶险 ,死亡率高 ,只要做到早期诊断 ,正确治疗 ,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子痫前期(PE)是一种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引起孕产妇和围产儿病死率升高的产科常见并发症。凝血功能障碍与PE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对有高危因素的妊娠女性,应用阿司匹林和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应用凝血五项、血常规等常规实验室指标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因子(TF)、P-选择素(PS)和血栓弹力图等特异性指标进行早期筛查,发现血管内皮损伤,监控其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对已发生的PE甚至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早进行抗凝治疗,能够降低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以凝血为特征的中间病理过程。产科DIC多数起病急骤,病势凶险,母婴死亡率高,我院1997年1月~2004年9月共收治13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DIC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易在孕产期发生,抢救不及时,死亡率极高。在临床上,若能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迅速发现早期DIC,并及时给予积极抢救与适当的肝素治疗,则有的死亡并非完全不可避免的。现结合我院对产科DIC的抢救,一例失败及两例成功的病例,提几点在肝素应用中的体会.供同道们参考。例1.住院号57511。初孕40周,临产后宫缩强,产程进展快,宫口开全后自然破水,即刻出现寒战,随即会阴侧切自娩一活婴。继之出现胸闷,但无紫绀。阴道大量出血不止,先有凝块,继而不凝。血压呈80/60→0,呼出气体有严重的酮味。曾一时性昏  相似文献   

13.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母婴死亡率居首位。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8年1月~2004年12月入住我院的孕产妇共9180例,30例发生DIC。DIC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及血液学检查确诊,发生率为0.33%。  相似文献   

14.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诱发因素很多,以产科并发症引起者尤为常见。产科DIC常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母婴死亡率相当高。本研究对我院10年间收治的55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产科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凝血检验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7月产科收治的DIC产妇20例作为试验组以及健康产妇2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检查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凝血酶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结果试验组的血小板指数为(88.70±17.82)×109/L,凝血酶时间为(22.88±4.87)s,凝血酶原时间为(45.08±3.78)s,检验率为40%,由于试验组的血小板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在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检验率的比较中,试验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DIC患者进行凝血检验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例体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产科DIC早期诊断及把握时机、正确治疗、抢救DIC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发生的3例产科DIC,根据诱发DIC的病因、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尽早作出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抗休克,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适当使用肝素等抗凝治疗.在此基础上输入新鲜血,补充凝血因子及抗纤溶药物.对无法控制的阴道出血,以手术切除子宫.结果3例产科DIC均治愈.结论早期正确诊断,尽早去除病因,阻断促凝物质继续进入母血循环,在产科方面尽快结束分娩.阴道分娩条件不成熟者,可行剖宫产.产后出血不止,应果断做子宫切除术.同时产科DIC临床以大量出血为特点,在治疗原则上则以输入大量新鲜血及纤维蛋白原为主,抢救患者的失血性休克,此时肝素应用要慎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在羊水栓塞导致大出血、DIC产妇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产后5h产妇因羊水栓塞导致失血性休克、DIC,血色素32 g/L,切除子宫后仍不能止血.遂运用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策略进行救治:①停止晶体液输注,给予压积红、血浆、血小板按比例输注;根据凝血监测结果补充纤维蛋白原、冷沉淀等;②小剂量肝素终止DIC对凝血因子的消耗;③控制性低血压.结果 启动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后半小时患者出血逐渐减少,1h后成功关闭腹腔,6h后意识恢复,凝血监测显示PT、APTT逐渐恢复(降低);15 h后尿量恢复正常,20 h后停止血管活性药血压稳定,成功避免了输血后肺损伤、休克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多学科协作、运用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在救治产后大出血、DIC作用明确,并能成功避免多脏器衰竭.  相似文献   

18.
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产科DIC治疗中使用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个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复杂中间病理过程。其特征是血液凝血酶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引起循环内广泛血栓形成,因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及血小板,使血液从高凝状态转化为低凝状态,继发纤维蛋白溶解出血,随之发生更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和组织坏死。为阻止上述病理过程的发展,除治疗原发病外.在早期投予肝素治疗,以抑制凝血酶的产生,抑制血  相似文献   

19.
作者结合最近1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经验,对DIC的一般治疗作了讨论。一、DIC的诊断: 患有可能引起DIC的妇产科并发病,如发生全身出血倾向及受累器官的功能障碍时,即应考虑有DIC的可能,并需迅速作下述的化验检查。 1.血沉:是一种重要而简单的检查,DIC时由于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沉常减慢。 2.出血时间:DIC多延长。 3.全血凝固时间和血栓弹力图(TEG):重症患者全血凝固时间延长甚至不凝或虽有凝血块也很脆弱,较快地出现全部或部分溶解,表明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TEG实验有助于全面了解凝血和纤溶的过程。 4.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溶亢进时,纤维蛋白(原)经纤溶酶作用使FDP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妇产科围手术期脓毒症的病例特点,为脓毒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1年1月—2017年12月诊断为脓毒症的病例14例,分析其病例特点,并根据病原学分为G-杆菌组及G+球菌组(真菌感染患者仅有1例,未作统计学分析),对比组间差异。结果:妇产科围手术期脓毒症的病原体多为G-杆菌,占71.4%,脓毒症患者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水平均较正常参考值显著升高,G-杆菌组纤维蛋白原(FIB)较G+球菌组显著减低(P=0.045),G-杆菌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0.043)及D-二聚体(D-D)(P=0.039)较G+球菌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均为G-杆菌感染。结论:妇产科围手术期脓毒症以G-杆菌感染为主,炎症反应强烈,同时伴随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易发生脓毒性休克,及早发现、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及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