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介绍特发性胸椎侧凸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前路矫形手术的技术要点和手术适应证选择,并对其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2001年7月至2006年1月共进行胸椎侧凸小切口前路矫形手术37例,男4例,女33例,平均年龄14.1岁,冠状面Cobb角平均56°,Lenke分型Ⅰ A 14例,Ⅰ B14例,Ⅰ C 9例,均为胸椎右侧凸,Risser征++~++++,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矫正效果以及矫正丢失等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2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20 ml,平均固定节段7.8个,术后Cobb角平均16.8°,平均侧凸矫正率70%,随访18~36个月,平均矫正丢失4.6%,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结论 胸椎侧凸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矫形手术在减少手术创伤、降低麻醉要求、相对胸腔镜手术更为宽松的适应证选择基础上,可以达到传统开胸前路矫形或后路矫形手术的临床效果、且没有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术治疗特发性胸椎侧凸的初步临床结果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目的总结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术治疗特发性胸椎侧凸的临床应用初步结果,并分析其适应证的选择与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3年5月共施行胸腔镜下前路胸椎侧凸矫形术8例,均为女性特发性右侧胸椎侧凸患者,年龄13~16岁,平均14.8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40°~72°,平均54°。例为KingⅢ型,2例为KingⅡ型,1例为KingⅤ型。Risser征( )~( )。胸弯在Bending相X线片上的自动矫正率为60%~75%。胸椎矢状面形态正常,无明显后凸和前凸畸形。对8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固定节段、矫正效果以及近期的矫正丢失等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6.0h,平均术中出血量为629ml,平均术后引流量为500ml,平均固定节段7.4个,术后Cobb角平均15°,Cobb角矫正率平均74%。全部病例随访3~12个月,平均6.5个月。平均矫正丢失率为8.3%,但尚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开放前路或后路胸椎侧凸矫形手术相比,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术同样能使特发性胸椎侧凸获得满意的早期矫形效果;但该术式存在手术时间长、难度大、适应证相对较窄、术者过量接受X线等缺点,其远期效果和并发症的评估尚待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3.
Qiu Y  Wu L  Wang B  Yu Y  Zhu ZZ  Qian BP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284-1288
目的对特发性胸椎侧凸胸腔镜下前路矫形与开放小切口前路矫形的近期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23例特发性胸椎右侧凸患者分为两组,A组行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路Eclipse矫形术,共8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148岁,平均Cobb角54°,Risser征 ~ 。B组行开放小切口前路CDHTSRH矫形手术,共15例,男2例,女13例,平均年龄138岁,Cobb角平均57°,Risser征 ~ 。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术后引流量、矫正效果以及早期矫正丢失等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Cobb角、侧凸柔软性和固定节段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A组平均手术时间(360±7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29±145)ml,术后平均引流量(500±150)ml,平均固定节段(74±11)个,平均Cobb角矫正率(74±14)%,经6~18个月随访,近期矫正丢失率(86±27)%。B组平均手术时间(246±6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00±110)ml,术后平均引流量(210±90)ml,平均固定节段(78±09)个,平均Cobb角矫正率(70±12)%,近期矫正丢失率(46±19)%。A组与B组相比,侧凸矫正率相似(P>005),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早期矫正丢失率等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路矫形手术和开放小切口前路矫形手术具有各自的适应证和优缺点。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  相似文献   

4.
邱勇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4):1559-1560
后路矫形一直是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矫形的标准术式。随着对脊柱侧凸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矫形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前路手术通过矫形力直接作用于侧方移位和旋转的椎体,可获得更好的矫正冠状面畸形、重建平衡以及减少椎体水平面旋转,另外通过压缩椎体螺钉矫正侧凸畸形,可以有效恢复胸椎正常后凸,并通过缩短而不是延长脊柱而矫正侧凸,因此减少了因牵拉脊髓而致神经损伤的可能性,使得胸弯前路矫形在近年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国外又涌现出很多前路矫形手术的报道,特别是胸腔镜微创矫形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胸腔镜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前路矫形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08年11月行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患者8例,均为女性Lenkel A-型AIS患者,平均年龄为13.8岁。对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胸椎侧凸Cobb角、腰椎侧凸Cobb角、顶椎中点与C7中点垂线或骶骨平分线垂直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顶椎旋转角、胸椎后凸Cobb角及双肩高度差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胸椎侧凸Cobb角平均改善率为71%、矫形丢失率为6%;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改善率为60%、矫形丢失率为6%;AVT改善率为73%,丢失率为6%。所有患者顶椎旋转角度均无改善;胸椎后凸Cobb角无改变。双肩高度差除1例患者随访时丢失50%,其余改善率均为100%。结论柔韧度好的Lenkel A-型AIS行胸腔镜下前路矫形可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形,但矢状面矫形及椎体去旋转效果不佳,长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6.
关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矫形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路矫形一直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标准术式。随着对脊柱侧凸理论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国外出现了很多前路矫形手术的报道,并产生了很多新的前路内固定器械和手术方法,使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治疗有了更多的手术方案选择,但目前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采用前路矫形还是后路矫形,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Cotrel和Dubousset于1984年创立了脊柱侧凸三维矫形理论,并发明了后路CD矫形技术。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通过对凹侧预弯棒的旋转,把原脊柱侧凸在额状面上的弯曲弧度部分转向矢状面,使在矫正额状面畸形的同时重建矢状面正常的…  相似文献   

7.
在胸椎侧凸的手术治疗上,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后路进行矫形内固定,前路以松解手术为主,进行内固定的较少,即使内固定后大多也需要再行后路的融合固定。随着对脊柱侧凸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手术技术的提高,前路矫形内固定手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通过与后路手术的比较,对胸椎侧凸的前路矫形内固定手术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后路凸侧胸廓成形术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自1999年1月~2006年9月,共有410例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在我科施行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同时行同一切口下的凸侧胸廓成形术,男86例,女324例。年龄11~18岁,平均14.7岁。术前剃刀背畸形15°~48°,平均32°。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凸侧胸廓成形的肋骨切除数平均4.2根,术后剃刀背畸形0°~14°,平均6°。无手术死亡病例。24例(5.8%)术中发生壁层胸膜穿孔,6例(1.5%)术后胸腔积液,3例(0.7%)术后气胸,1例(0.2%)术后呼吸困难需间歇性吸氧,34例(8.3%)术后有局部反常呼吸,17例(4.1%)术后诉不同程度的胸壁疼痛,9例(2.2%)诉局部皮肤麻木或感觉减退,3例(0.7%)早期手术的患者术后肋骨残端突出明显,1例(0.2%)皮下血肿,1例(0.2%)皮肤压疮。经相应处理后,患者大多恢复满意。319例平均随访28个月,仅4例仍残留有胸壁皮肤感觉减退。结论:凸侧胸廓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改善"剃刀背"畸形的手段。提高手术技巧,术后积极处理,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前路松解术在重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前路松解在重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26例重度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结果,其中男7例,女19例;年龄平均15岁(10~21岁).24例可根据King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分型,其中King Ⅰ 4例,King Ⅱ 9例,King Ⅲ 5例,King Ⅳ 4例,King Ⅴ 2例;另2例为胸腰段侧凸.术前站立位主侧凸平均89.8°,重力悬吊牵引位平均66.5°,反向弯曲位平均67.7°,支点反向弯曲平均为61.2°,胸椎后凸平均43.5°.术前顶椎偏离骶正中线的距离为39.7 mm.前路松解后一期行后路手术6例,2周后二期行后路手术治疗20例. 结果 20例二期后路手术者,前路松解术后脊柱活动度与术前悬吊位X线片比较,平均增加了17.8°.术后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平均52.6°,胸椎后凸28.4°.冠状面平均矫正38.2°,矫正率平均43.1%,术后顶椎偏离骶正中线的距离为9.9 mm.随访时间平均2.3年(6个月~4年),随访时主侧凸平均Cobb角54.9°,矫正丢失6.4%,无断棍、植骨不融合及假关节的病例. 结论重度侧凸术前侧凸的柔韧性<20%的患者,单纯前路松解对增加脊柱的活动度意义不大,术后畸形的矫正效果不佳,应考虑前路的截骨来增加脊柱的柔韧性以使侧弯得到最大限度的矫正.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光像 ,对侧凸类型、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躯干偏移及胸腰段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和分析。患者 12例中男 2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 15 1(13~ 18)岁。侧凸均为KingⅡ型 ,其中PUMCⅡb1型 9例 ,Ⅱc3型 3例。所有病例均行选择性胸椎融合 ,平均随访 3 5 (1~ 10 5 )年。结果 手术前后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5 4 0°、19 0° ,平均矫正率 6 2 7% ;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 34 6°、12 5° ,自动矫正率为 6 4 7%。最后随访时 ,胸、腰弯的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 18 8°、15 9°;腰弯冠状面Cobb角、顶椎偏距及顶椎旋转度与术后相比无显著变化。术后发生胸腰段后凸 1例 ,最终随访时未见进一步加重。无躯干失平衡现象发生。选择性胸椎融合较后路融合双弯平均减少 3 5个融合节段。结论 对腰弯柔韧性好且度数较小的KingⅡ (PUMCⅡb1和部分Ⅱc3)型特发性脊柱侧凸 ,可安全有效地行选择性胸椎融合  相似文献   

11.
胸腔镜与开胸前方松解在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吴亮  邱勇  王斌  朱锋  朱丽华 《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2):742-746
目的比较胸腔镜与开胸前方松解对脊柱侧凸后路矫形的作用,评估胸腔镜脊柱侧凸前方松解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1月~2002年9月共施行14例胸腔镜脊柱侧凸前方松解手术和22例开胸前方松解手术,所有病例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凸。胸腔镜组男1例,女13例;平均年龄15.9岁;其中KingⅡ型9例,KingⅢ型5例;Cobb角88°±10.4°,柔软度(Bending片侧凸矫正率)25.5%±6.1%;松解节段5.8±0.9个。开胸组男5例,女17例;平均年龄15.5岁;其中KingⅡ型13例,KingⅢ型9例;Cobb角90°±15.2°,柔软度24.8%±7.8%;松解节段6.0±1.1个。两组患者均于前方松解后2周行后路TSRH矫形手术。对两组的术后侧凸矫正率以及半年后的矫正丢失率进行比较。结果胸腔镜组术后Cobb角39.6°±10.8°,侧凸矫正率54.7%±10.3%,半年后矫正丢失率2.9%±1.1%;开胸组术后Cobb角41.9°±13.2°,侧凸矫正率53.2%±12.5%,半年后矫正丢失率3.2%±1.3%。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结论胸腔镜脊柱侧凸前方松解手术能达到开胸前方松解手术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前路矫形手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评价前路矫形手术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特发性脊柱侧凸34例,男5例,女29例;年龄8~17.5岁,平均15.7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Ⅰa型1例、Ⅰb型8例、Ⅰc型6例、Ⅱc1型4例、Ⅱd1型15例。采用前路三维矫形手术,内固定器械包括TSRH16例、MossMiami8例、CDH10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顶椎及下融合椎的旋转度、下融合椎与骶骨夹角,并观察有无假关节形成。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63个月,平均21个月。术中出血量200~1200ml,平均255ml。融合3~7节椎体,平均4.42节。融合弯冠状面畸形矫正率平均为73.4%,矢状面手术前后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7例胸腰段或腰椎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11.9°,术后矫正为前凸6.8°。19例双弯患者术后上弯冠状面自动矫正率为39.5%(P<0.01);融合弯顶椎旋转改善率32%(P<0.01),下融合椎旋转亦有明显改善(P<0.05),上弯顶椎旋转无明显改善。凸侧Bending像融合弯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弯(PUMCⅠb型、Ⅰc型)者术后即刻躯干偏移增加7.3mm,1年后较术前改善7.5mm;双弯者术后躯干偏移持续改善。凹侧Bending像下融合椎与骶骨的夹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路矫形融合术具有较强的冠状面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椎弓根螺钉的误置模式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椎弓根螺钉不良置入的模式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收集从2008年7月至9月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70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58例;年龄12~19岁,平均(14.5±2.7)岁;术前Cobb角40°~125°,平均62.0°±18.2°.术中根据解剖标志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所有患者术后均行CT检查.在PACS系统上通过PacsClient软件测量螺钉穿破椎弓根内、外壁以及椎体前缘的距离.定义穿破任一壁超过2 mm为不良置钉.不良置钉中穿破内壁超过4 mm或钉尖使主动脉变形定义为高危置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不良置钉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030枚,胸椎773枚,腰椎257枚.不良置钉108枚(10.5%),其中穿破外壁35枚,穿破内壁56枚,穿破椎体前缘33枚(其中有16枚既穿破了椎体前缘又穿破了外壁).高危置钉16枚(1.6%).顶椎、顶椎近端第5节段和顶椎远端第4节段的不良置钉率高于其他节段,其中顶椎左侧和顶椎近端第5节段右侧不良置钉率均高于对侧.顶椎区高危置钉率最高,达4.8%.Cobb角>90°组不良置钉率高于Cobb角40°~90°组,椎体旋转Ⅲ~Ⅳ度组不良置钉率高于椎体旋转0~Ⅱ度组.结论 AIS不良置钉集中在顶椎、顶椎近端第5节段和顶椎远端第4节段3个区域,高危置钉多发生在顶椎区,危险因素包括Cobb角大小、旋转程度以及与顶椎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选择性胸椎融合术时采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胸椎矢状面形态及远端腰椎代偿模式的影响.方法 行胸弯后路矫形内同定术且有2年以上(2~3年)完整随访资料的lenke 1、2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51例,按内固定方式分为A组(全钩组)、B组(钩钉混合组)和C组(全钉组).测量术前及术后随访的胸弯Cobb角、腰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远端交界性后凸、胸腰段交界性后凸及C7铅垂线偏离S1后上缘的距离.结果 三组患者主弯矫正率均大于60%,继发弯也获得较满意的自发性矫正.三组患者术前及随访中腰椎前凸角、C7铅垂线偏离S1后上缘的距离均保持正常.随访2年时,A组远端交界性后凸、胸椎后凸角、胸腰段交界性后凸分别达3.6°、23.0°、6.4°,其中远端交界性后凸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钩型同定可以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形,且在随访中能保持腰椎前凸和欠状面平衡.但钩的固定不如椎弓根螺钉牢固,全钩型固定患者胸椎后凸角有增大趋势,胸腰椎交界区有失代偿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评价应用胸腔镜和传统开胸手术两种方法进行脊柱侧弯前路矫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胸腔镜组和开胸组,各6例. 结果胸腔镜组出血量 (260±40.0)ml少于开胸组(390±57.3)ml,(t=-4.557,P=0.001).术后上肢功能评分:胸腔镜组(术后1.3±0.3,3个月1.1±0.1)优于开胸组(术后2.1±0.2,3个月 1.5±0.3)(t=-5.435,-3.098;P=0.000,0.001).术后脊柱侧弯平均矫正率: 胸腔镜组平均矫正率59%,开胸组平均矫正率62%,P=0.628.所有病例术后随访平均12个月,均获得良好骨融合. 结论胸腔镜和传统开胸技术进行前路脊柱侧弯矫形均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围手术期及术后3个月以内的临床评估,胸腔镜技术在减少术中出血量、胸痛和上肢功能障碍等方面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单向和多向椎弓根螺钉用于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2月~2004年9月,55名Lenkel型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用后路Mossmiami内固定系统进行矫形融合手术。其中30例应用单向钉,25例应用多向钉。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超过2年,分别测量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上胸弯、主胸弯、胸腰弯Cobb角,肋骨椎体比以及肋骨分离距离等。结果平均融合椎体分别为7.9个(单向钉组)和7.2个(多向钉组)。2种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主胸弯的矫正效果,矫正率单向钉组为65.9%,多向钉组60%。单向钉用于矫正剃刀背畸形明显优于多向钉。2组患者都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单向钉和多向钉对于主胸椎侧凸冠状位矫形都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单向钉比多向钉具有更好的去旋转以及恢复胸椎对称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闫伟强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07,20(4):247-250
目的:评价前路松解联合后路三维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僵硬型胸椎侧凸的效果,探讨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青少年特发性僵硬型胸椎侧凸34例,男5例,女29例;年龄8~21岁,平均14.7岁。均为右侧凸。均采用经前路松解植骨融合联合后路三维矫形内固定治疗,其中前路经胸入路26例,胸腔镜前路松解植骨融合矫形术8例。随访时均摄全脊柱X线片。术前、术后所摄X线片进行以下各项测量指标比较:Cobb角、顶椎的旋转度、下融合椎旋转度、躯干偏移距离。随访时观察有无脊柱失平衡、假关节形成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22个月。所有患者Cobb角术后平均矫正率80.62%,其中18例患者出现矫正度数丢失,丢失度数3°~10°,平均4.3°(术后平均14.2°,1年后随访平均18.5°)。所有患者术后胸椎生理性后凸得到重建。术后胸椎融合弯顶椎的旋转改善率62.91%,下融合椎旋转改善率47.60%,躯干偏移平均距离3.3mm,未见脊柱失平衡现象。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1例,胸腔积液2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6个月肺功能检查,未见有明显下降。脊柱胸弯融合段未发现假关节形成。结论: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僵硬型胸椎侧凸可明显改善顶椎的旋转度,得到满意的三维矫形效果。术前积极准备、合理手术设计,术中严格操作,术后重视预防并发症能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oplanar(共平面)矫形技术在胸椎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的应用及其矫形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共27例脊柱侧凸患者接受一期后路CDH Legacy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植骨融合手术,术中均采用Coplanar矫形技术,女26例,男1例;年龄11~23岁,平均15.9岁.均为特发性胸椎脊柱侧凸:Lenke 1AN型9例,1A-型2例,1BN型4例,1B-型5例,1CN型3例,1C-型2例,2AN型2例.术前Cobb角平均49°(40°~70°).术中在所有目标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后,在胸椎主弯凸侧椎弓根螺钉上安装Coplanar延长杆,依次将两根Coplanar矫形棒插入延长杆顶部,此时侧凸已有一定矫形,两端使用压棒器械将矫形棒压向底端,所有椎弓根螺钉基本排列成一条直线,完成侧凸矫形;根据理想的胸椎后凸角度,在延长杆之间插入不同大小的Spacer;在胸椎主弯凹侧安装矫形棒,螺帽固定完毕后取出CoPlanar装置,再安装凸侧稳定棒,完成侧凸矫形.结果 术后Cobb角平均14°(6°~25°),矫正率为70.7%.手术前后胸椎后凸角度分别为18°和25°.手术时间210~300min,平均245 min;出血量600~2100ml,平均1500ml.平均随访15(12~18)个月,末次随访主弯矫正丢失3°,矫正丢失率为6.1%,无冠状面或矢状面失代偿.所有患者术后无须凸侧胸廓成形术,无死亡、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 Coplanar矫形技术可作为脊柱侧凸矫形的一个新选择,在获得良好冠状面矫形的同时,可获得良好的水平面去旋转和胸椎后凸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