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手术显微镜下行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治疗33例慢性上颌窦炎患者,报告其手术方法及疗效,并与同期行传统上颌窦根治术(柯陆二氏手术)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手术疗效明显优于柯陆二氏手术。  相似文献   

2.
刘锋  周水淼  张速勤  许月 《上海医学》2004,27(5):352-354,i003
目的 探讨实验性上颌窦炎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扩大兔上颌窦自然开口对慢性上颌窦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5侧),假手术对照组(10侧)、窦口阻塞组(13侧),仅注入细菌组(10侧)窦口阻塞加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组(20侧),窦口阻塞加注入肺炎链球菌组(22侧);将鼻窦炎模型再分为窦口开放和窦口扩大两组,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的窦腔脓性分泌物和细菌培养情况。结果 对照组(空白对照组 假手术对照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3.3%(2/15侧),窦口阻塞组为84.6%(1l/13侧),仅注入细菌组为10.0%(1/10侧),窦口阻塞加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组均为100.0%(20/20侧,22/22侧)。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对实验性上颌窦炎的有效率达80.8%(21/26侧),开放上颌窦窦口对实验性上颌窦炎的有效率达50.0%(8/16侧)。结论 窦口阻塞加注入细菌的方法可成功制造实验性上颌窦炎模型,窦口扩大术对实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较窦口开放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中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对上颌窦炎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慢性上颌窦炎21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的手术范围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前、中、后组筛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切除部分肥厚明显的中鼻甲;B组手术范围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前、中组筛窦,不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尽量保留中鼻甲,特别肥厚者也行部分切除。结果:218例均随访1年以上。按海口1997年疗效评定标准,A组治愈100例,治愈率92%,B组治愈99例,治愈率91%;A组好转9例,好转率8%,B组好转10例,好转率9%。结论:鼻内镜手术范围的关键是切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是否扩大上颌窦口并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建立以筛窦为中心的各窦引流通畅是慢性鼻窦料内窥镜开放术的重要内容 ,上颌窦口的开放与否是鼻内窥镜手术疗效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我院从 1996年 11月起把纤维喉镜作为鼻外科手术的引导镜进行鼻腔鼻窦手术 ,收治以慢性上颌窦炎为主要病变患者 12 0例 ,分为 2组 ,比较上颌窦自然口扩大对其转归变化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996年~ 2 0 0 0年选择以慢性上颌窦为主要病变的患者12 0例 ,随机分为 2组 ,A组 6 0例 ,其中男 32例 ,年龄12~ 6 1岁 ,病程 1~ 2 5年。B组 6 0例 ,其中男 2 6例 ,女34例 ,年龄 15~ 6 5岁 ,病程 1~ 2 7年 ,大部分…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利用兔实验性上颌窦炎模型观察手术前后上颌窦黏膜纤毛运动的变化.方法:将4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成正常对照(35侧)、鼻窦炎(50侧)和鼻窦炎术后(40侧)3组,建立实验性上颌窦炎模型,并采用窦口开放、扩大术治疗鼻窦炎.分别采用99mTc-SC核素法和活性碳粉末法观察上颌窦黏膜纤毛的运动.结果:99mTc-SC核素法可很好显示纤毛的运动方向;活性炭粉末测量法显示纤毛运动速度正常对照>鼻窦炎术后>鼻窦炎,三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活性碳检测上颌窦黏膜纤毛运动是一种有效判断纤毛功能的方法.术后再生的黏膜纤毛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并对比下鼻道粘膜瓣开窗与经上颌窦自然窦口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7月间无锡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手术治疗的63例上颌窦黏膜囊肿患者的病历资料, 分为下鼻道粘膜瓣开窗和经上颌窦自然窦口手术2组, 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疗效.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下鼻道粘膜瓣开窗组发生下鼻甲黏膜肿胀2例, 经上颌窦口组发生病灶残留 (二次手术) 1例.结论 鼻道粘膜瓣开窗较经上颌窦自然窦口手术适用范围更宽, 在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时, 应合理选择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9.
10.
对于慢性上颌窦炎的鼻窥镜功能性手术治疗是否应该扩大上颌窦自然孔目前还存在着争议。本文报告我科开展52例扩大上颌窦自然孔手术疗效的观察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52例 ,男28例 ,女24例 ,年龄17~47岁 ,平均29岁。患者主要症状是反复鼻堵、脓涕 ,有的伴有头痛。病史为2~14a。鼻腔检查 ,9例中鼻道积脓 ,36例可见鼻腔息肉 ,7例可见钩突及筛泡充血水肿。CT检查 ,上颌窦均为密度增高影 ,41例伴有前筛窦或鼻道复合体炎症 ,4例伴后筛及蝶窦炎症 ,8例伴有额窦炎。1.2手术方式行钩突、筛泡切…  相似文献   

11.
慢性鼻窦炎患者上颌窦粘膜细胞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慢性鼻窦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 ,对两型慢性鼻窦炎患者上颌窦粘膜内白细胞介素 1 (IL 1 )、IL 3、IL 5、IL 8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 5种细胞因子进行原位检测。结果 :慢性鼻窦炎Ⅰ型患者窦粘膜中IL 1、IL 3、IL 8、TNF及Ⅱ型患者窦粘膜中IL 5、IL 8、TNF阳性细胞数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鼻窦炎Ⅰ型窦粘膜IL 1和IL 3高于Ⅱ型 (P <0 .0 1 ) ,Ⅱ型中IL 5高于Ⅰ型 (P <0 .0 1 )。结论 :IL 1和IL 3在慢性鼻窦炎Ⅰ型IL 5在慢性鼻窦炎Ⅱ型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慢性鼻窦炎上颌窦开口处黏膜中溶菌酶 (lysozyme ,LZ)、乳铁蛋白 (lactoferrin ,LF)、IgA、IgG、补体等分泌免疫成分在局部防御慢性炎症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 ,检测LZ、LF、IgA、IgG、补体C3在慢性鼻窦炎 2 0例 (Ⅰ型与Ⅱ型各 10例 )和健康对照 10例的上颌窦自然开口处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鼻窦炎Ⅰ型中LZ、LF明显高于健康对照 (P <0 .0 1)。鼻窦炎Ⅱ型中LF、补体C3明显高于健康对照 (P >0 .0 1)。 2例鼻窦炎Ⅰ型IgA为阴性 ,余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结论 :上颌窦窦口黏膜中LZ、LF、IgA、IgG补体等在慢性鼻窦炎病理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两型鼻窦炎局部免疫状况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陈思全 《吉林医学》2009,30(13):1261-1262
目的:189例慢性上颌窦炎手术体会,探讨治疗慢性上颌窦炎合理的手术方案。方法:189例242侧慢性上颌窦炎患者根据病因病情病变范围分为3类,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结果:第1类53侧治愈48侧,好转5侧;第2类115侧,治愈98侧,好转13侧,无效4侧;第3类74侧,治愈61侧,好转9侧,无效4侧;总治愈率为85.5%,总有效率96.7%。结论:对慢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治疗应视患者病变范围病情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朱蓉  熊国军 《广州医药》2004,35(5):41-43
目的 观察慢性上颌窦炎置管药物冲洗后的治疗效果,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窦腔黏膜纤毛变化。方法 经CT诊断慢性上颌窦炎32例,在鼻内镜下经下鼻道行上颌窦钻孔后置硅胶管,定期用甲硝唑加庆大霉素和妥佳注射剂反复冲洗窦腔3个月。治疗前后取窦腔黏膜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2例中30例治愈,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治疗前窦腔黏膜细胞间隙扩大,纤毛大部分脱落缺失,治疗后纤毛再生,数目增多,恢复正常形态。结论 慢性上颌窦炎行置管加药物冲洗可获得一定疗效,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窦腔黏膜纤毛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真菌球性上颌窦炎患者术后黏膜恢复的过程,为术后处理提供参考。方法:68例鼻内镜术后定期随访,36例应用氟康唑冲洗术腔,32例应用生理盐水冲洗。结果:氟康唑组平均术腔清洁时间为1.58周,生理盐水组为1.63周。氟康唑组15例出现新生病变,生理盐水组16例出现。氟康唑组术腔完全上皮化时间为5.20周,生理盐水组为5.63周。三项对比,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菌球性上颌窦炎手术彻底清除病变后,至少要定期术腔处理6周,无需用抗真菌药行局部冲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慢性筛窦、上颌窦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27例慢性筛窦、上颌窦炎患者中,381例行常规鼻内筛窦开放术、鼻内上颌窦根治术,46例在鼻内窥镜下行鼻内筛窦开放术、鼻内上颌窦根治术。结果 随访6个月,14年,常规方式手术的381例治愈好转率为95.54%,发生并发症31例,占8.14%,所有并发症经过治疗均痊愈;用鼻内窥镜手术的46例治愈好转率为97.83%,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熟悉筛窦及邻近结构的解剖位置,坚持在明视下手术,鼻内筛窦开放术和鼻内上颌窦根治术将是治疗慢性鼻窦炎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能借助鼻内窥镜,则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上颌窦根治术后上颌窦骨质增生瘢痕形成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莉  邱建华  陈福权  黄华  薛涛 《医学争鸣》2006,27(20):1904-1906
目的: 研究传统上颌窦根治术后上颌窦局部骨质增生与瘢痕形成的病理改变情况,并讨论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曾行传统上颌窦根治术,后因复发鼻窦炎或鼻息肉来我院就诊且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CT扫描分析上颌窦骨质增生及窦腔容积变化程度以及术中内镜下观察上颌窦腔及下鼻道开窗情况. 结果: 在136例中有48例(35%)术前CT检查发现上颌窦腔密度增高,明显骨质增厚. 手术发现窦腔明显缩小,腔内大量瘢痕. 在48例骨质增生患者中有22例(46%)下鼻道开窗闭锁. 在术前CT显示无上颌窦腔密度增高及骨质增厚的88例病例中,有26例(30%)术中发现有单纯性下鼻道开窗闭锁. 结论: 传统上颌窦根治术可引起上颌窦腔骨质增厚瘢痕形成,降低并发症的重要方法是严格掌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术腔黏膜上皮化的影响。方法:随访59例行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患者术后均用布地奈德喷鼻,1月后头孢菌素组37例加用头孢丙烯500 mg,口服,每日1次,共3周;阿奇霉素组22例加用阿奇霉素500 mg,口服,每日1次,共3周;观察2组术腔黏膜上皮化的情况和时间。结果:随访6个月,头孢菌素组28例上皮化,9例在随访期间未上皮化;阿奇霉素组22例均上皮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3,P=0.033)。头孢菌素组22~126 d黏膜上皮化,平均(51.143±27.655)d,阿奇霉素组11~83 d上皮化,平均(33.046±18.874)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4,P=0.006)。结论: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后术腔黏膜慢性炎症、促进术腔黏膜上皮化有良好的疗效,可作为患者术后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为了提高慢性上颌窦炎的治疗效果,探讨简便有效的手术方式。研究背景经典的Caldwell-Luc术式疗效不理想,常伴有并发症,需寻求新的治疗手段。研究方法根据鼻解剖及窦粘膜生理功能,进行以上颌窦自然孔为中心的中鼻道“开窗”,并在直视下清除窦内病变、观察疗效。结果通过14例19侧手术体会,良好率90%,好转率10%。认为此术式损伤小,无并发症,符合窦粘膜生理功能,疗效较高。结论上颌窦开窗术可取代上颌窦根治术及下鼻道开窗术,优于单纯自然孔开大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