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与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9年7月新诊断的58例Ph染色体阳性CML慢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伊马替尼组和干扰素联合化疗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马替尼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效应率、5年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干扰素联合化疗组(P〈0.05)。结论:伊马替尼和干扰素联合化疗都可作为CML慢性期的有效治疗方法,应依据不同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李长龙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9):3083-3084
目的:以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HHT)与伊马替尼联合及单用治疗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CP).观察血液学缓解率及慢性期变化。为不能全量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CML—CP患者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方法:联合治疗组服用伊马替尼100mg/d,HHT2mg/d,连续用药3~4周,间歇4~5周重复。单药组服用HHT2 mg/d,4~8周为1个疗程。结果:2002年2月至2007年2月间可供评估病例45例,超过5年无疾病进展率联合治疗组为94%.单药组为93%。仍保持完全血液学缓解者联合治疗组76%,单药组57%。结论:改变HHT用量及用法,与伊马替尼联合或单用.均能明显提高CML—CP患者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联合用药疗效优于单药治疗。[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目的旨在评价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23例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每日口服尼洛替尼600-800 mg,对他们的疗效、总体生存和耐受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3例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患者中,全部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19例(82.6%)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13例(56.5%)获得完全分子学缓解(CMR),中位尼洛替尼治疗时间13.5(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12-102)个月。尼洛替尼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大半为轻微的,而且可以逆转。结论: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患者疗效佳,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伊马替尼和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CML的患者2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手段随机分为伊马替尼组、IFN—α组和联合组,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完全分子遗传学疗效(CMR)均明显高于伊马替尼组和IFN—α组,CCyR明显高于IFN-α组;联合组的总体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与其他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并且联合组药物的不良反应更为广泛。结论联合应用伊马替尼和IFN-α能明显提高患者的CHR、CMR,并未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且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Mcl—l基因和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4l例cML病人(包括慢性期15倒、加速期6例、急变期6例、伊马替尼治疗后遗传学完全缓解8例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的未缓解的CML病人6例)骨髓标本Mel—l基因、Be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以1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CML各组Mcl—I和Bcr/Abl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X2=19.12—36.08,P〈0.05)。伊马替尼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Mel—l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z=2.547—3.254,P〈0.05);加速期、急变期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组之间Mcl—l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z=0.481一1.922,P〉0.05),但均明显高于慢性期(z=2.65—3.465,P〈0.05)。Ber/AblmRNA在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组之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z=0.48—1.196,P〉0.05)。CML患者Mel—l与Bcr/Abl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8,P〈0.05)。结论Mcl—l和Ber/Abl与CML的病情密切相关,参与cML的发生和发展,是判断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Lyn激酶在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性白血病(CML)中的作用。76例CML患者分为初治组、伊马替尼耐药组和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Lyn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患者Lyn的表达差异,分析Lyn与I临床特征、BCR/ABL融合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结果表明,76例CML均表达Lyn;伊马替尼耐药组Lyn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初治组及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P〈0.05),初治组和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的Lyn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Lyn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平均血红蛋白水平、平均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和脾脏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相关(P〈0.05)。Lyn表达与BCR/ABL融合基因定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10例伊马替尼耐药的CML中,1例患者存在t(6;22)和t(2;9)改变,与Ph染色体共存,其余9例患者仅存在Ph染色体改变。结论:CML患者和正常人骨髓细胞均表达Lyn,Lyn在伊马替尼耐药的CML中表达明显增高,Lyn高表达与CML患者初诊时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伊马替尼和IFN-α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55例CML慢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伊马替尼组和伊马替尼联合INF-αt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率(CCyR)、主要分子学反应率(MMR)和完全分子学反应率(CMR)以及总体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结果 在用药6个月时联合组的CCyR率高于伊马替尼组(60.6%对41.6%,P<0.05),从12个月时开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6个月和12个月时联合组的MMR+CMR率高于伊马替尼组(71.2%对34.8%,77.3%对52.8%,P<0.05),从24个月时开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Sokal积分进行风险分层后,低、中危患者的CCyR率在6个月时联合组均高于伊马替尼组(77.8%对52.6%,75.0%对46.7%,P<0.05),从12个月开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中危患者的MMR+CMR率在6和12个月时联合组均高于伊马替尼组(6个月:85.2%对36.8%,90.0%对36.7%,P<0.05;12个月:88.9%对57.9%,90.0%对56.7%,P<0.05),从24个月时开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高危患者之间差异一直无统计学意义.伊马替尼组和联合组在用药6、12、24和36个月时的OS率分别为100%、100%、96.8%、90.0%和100%、100%、97.9%、93.1%,PFS率分别为97.8%、95.5%、91.9%、85.5%和98.5%、95.5%、91.5%、86.2%,OS率(μ=0.427,P=0.514)、PFS率(μ=0.556,P=0.4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常见不良反应均有血细胞减少、水肿、体重增加、骨痛、皮疹和肌肉痉挛,联合组还有流感症状、肝功能损伤、甲状腺功能异常和肢体感觉障碍等,联合组有Ⅲ、Ⅳ级血细胞减少发生率增加的趋势.结论 联合应用伊马替尼和IFN-α能够更快地获得细胞遗传学反应和分子学反应,尤其对于低、中危患者,而高危患者联合用药无明显意义.在用药36个月内,联合用药并未明显提高生存率,且有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100例Ph^+CML第1次慢性期(多为干扰素仅治疗失败的晚慢性期)患者持续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93例)或600mg/d(7例)。结果中位追踪49.0(4,5—58.0)个月,累积获得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为100%,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率为86.0%,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为76.0%,CCyR患者中主要分子学缓解率为68.8%,完全分子学缓解率为26.6%,预计54个月无疾病进展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0.0%和92.6%。治疗中,18.0%和28.0%的患者分别出现了Ⅲ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P=0.033,RR:4.196)和治疗前外周血中嗜碱粒细胞比例≥0.05(P=0.012,RR=4.173)为独立预示Ⅲ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的危险因素。非血液学毒性发生普遍,大多程度轻微。10.0%和13.0%的患者分别检出了Ph^+和Ph^+细胞克隆演变,除个别Ph^+细胞克隆演变者外多数处于疾病稳定状态。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骨髓中存在高比例(100%)的Ph^+细胞(P=0.027,RR=0.523或P=0.004,RR=0.424)和治疗中出现Ⅲ级白细胞减少(P=0.001,RR=0.306或P=0.004,RR=0.337)为独立影响MCyR或CCyR获得时间和比例的不利因素。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明显提高Ph^+CML慢性期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无疾病进展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费城染色体阳性(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Ph^+)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高危因素之一,甲磺酸伊马替尼作为一种靶向药物,可用于治疗Ph^+ALL。方法Ph^+ALL患者共157例,年龄为1~21岁,分为2组,A组(n=92)予伊马替尼340mg/(m^2·d)联合化疗和B组(n=65)仅予相同方案化疗,不予伊马替尼;A组病例又进一步分为A1、A2、A3、A4及A5组,其中A1组(n=7)间歇用药累计42d,A5组(n=50)连续用药累计280d,然后进入维持治疗;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配型相合同胞供体者,进行外周血与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此后再予伊马替尼治疗6个月;评价A组和B组患者的疗效,并比较其毒副作用。结果比较各组患者的3年无事故生存(event—free survival,EFS)率,A5组达80%±11%(95%CI,64%~90%),较历史对照病例高两倍(35%±4%;P〈0.0001);A5组与接受BMT患者的疗效相当,分别为88%±11%(95%CI,66%~96%)和57%±22%(95%CI,30.4%~76.1%);加用伊马替尼后化疗毒性无明显增加。A5组增加伊马替尼剂量可改善疗效,可能是由于增加剂量可降低诱导缓解治疗后较高的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负荷。结论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可改善儿童及青少年Ph^+ALL患者的3年EFS率,且毒性无明显增加。BMT联合伊马替尼并不优于单独接受BMT。为明确伊马替尼对长期EFS的影响,以及化疗联合伊马替尼可否取代BMT,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提高对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伴V299L突变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myeloidleukemia,CML)患者的临床认识。收集我院2例伴V299L突变的CML患者尼洛替尼治疗前后的骨髓标本,采用巢式PCR扩增并测序的方法检测A砚突变,分析临床特征。结果表明,2例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患者均发生V299L突变,1例经尼洛替尼治疗6个月后V299L突变转为阴性,并取得完全血液学缓解;另1例经尼洛替尼治疗7个月后V299L突变转为阴性,并取得明显分子学缓解。结论: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伴V299L突变的CML患者安全性和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评价达沙替尼治疗原发或继发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对27例原发或继发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或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给予达沙替尼100-140 mg/d口服治疗,评估疗效、总体生存和耐受情况。结果表明:27例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中位达沙替尼治疗时间8(1-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4(3-75)个月。27例接受达沙替尼治疗的患者中,88.8%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CHR),44.4%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37%获得完全遗传学反应(CCyR),18.5%获得主要分子学反应(MMR)。伊马替尼耐药的进展期(CML-AP、CML-BC、骨髓复发Ph+ALL)患者接受达沙替尼治疗获CCyR率低于疾病稳定期(CML-CP、骨髓缓解Ph+ALL)患者(P=0.0377),且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达沙替尼治疗后获得CCyR的患者生存期(OS)较未达CCyR者明显延长(63个月vs 9个月,P=0.0126)。达沙替尼治疗后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反应如血小板减少(51.8%)、中性粒细胞减少(48.1%)、贫血(33.3%)和非血液学反应如胸腔积液(18.5%)、肺部感染(18.5%)、心包积液(11.1%)。3-4级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疾病进展期时改服达沙替尼者,均发生于服药12个月内。结论:达沙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有效,且在疾病稳定期改服达沙替尼疗效和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12.
13.
本研究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影响甲磺酸伊马替尼疗效的因素。85例CML慢性期患者口服伊马替尼300-600 mg/d。监测血常规指标、染色体核型及bcr-abl P210转录本表达。结果表明:中位随访21(9-78)个月,累积获得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100%,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MCyR)为80%,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为67.1%,完全分子学缓解(CMoR)率为36.4%。中位达CHR时间为1(1-3)个月,中位达CCyR时间为6(1-24)个月,1年、2年和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8.7±1.3)%、(96.5±2.5)%、(90.1±6.6)%;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97.6±1.6)%、(96.1±2.2)%、(90.0±1.4)%。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获CHR、MCyR、CCyR率无统计学差异;初治组与复治组之间CHR、MCyR、CCyR率无统计学差异。达到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或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的患者OS与仅达到血液学缓解(CHR)的患者OS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6),但PFS尚无差别(p=0.20)。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WBC数100×109/L,Hb水平≥130 g/L,外周血嗜碱粒细胞比例≤0.05为预示患者易于达到MCyR或CCyR的独立有利因素(p值分别为0.024、0.036、0.024)。结论:伊马替尼治疗可以使CML慢性期患者获得极高的血液学缓解率和较高的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无论对于初治患者还是复治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均应作为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热疗联合吉西他滨静脉滴注化疗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41例不可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实验组采用HIFU联合吉西他滨静脉滴注化疗治疗;对照组单纯接受HIFU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受益率、肿瘤标记物CA19-9的变化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生存率及12个月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生存率。结果实验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0.22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76.2%(16/21)和42.9%(9/21);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7.4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50.0%(10/20)和15.0%(3/20),实验组12个月生存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5)。实验组临床受益率76.2%(16/21)优于对照组的45.0%(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P〈0.05);实验组疼痛缓解率66.7%(14/21)较对照组的45.0%(9/20)为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3、4、5、6个月实验组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5、2.133、1.743、2.599、2.278,P均〈0.05)。结论HIFU联合吉西他滨静脉滴注化疗较单纯应用HIFU治疗疗效为优,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接受维甲酸和砷剂诱导治疗早期的分子动力学及其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本研究对32例初治APL进行动态检测,利用实时定量PCR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PML-RARα转录本水平(PML-RARα/ABL)和细胞遗传学。结果表明,诱导14 d时PML-RARα转录本水平比治疗前显著升高(40.10%和57.74%,P<0.01),诱导28 d和巩固治疗结束时PML-RARα转录本分别为:6.97%和0%。在诱导治疗14 d和28 d分别有65.62%和31.25%患者发生PML-RARα转录本增加。治疗前、诱导14 d和诱导28 d PML-RARα拷贝数/每个APL细胞为0.9,2.2,1.4(PML-RARα/ABL×2/APL细胞%)。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32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PML-RARα表达上调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接受维甲酸和砷剂联合诱导治疗过程中一个普遍现象,对疾病预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Mcl-1基因和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41例CML病人(包括慢性期15例、加速期6例、急变期6例、伊马替尼治疗后遗传学完全缓解8例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的未缓解的CML病人6例)骨髓标本Mcl-1基因、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以1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CML各组Mcl-1和Bcr/Abl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χ2=19.12~36.08,P〈0.05)。伊马替尼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Mcl-1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Z=2.547~3.254,P〈0.05);加速期、急变期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组之间Mcl-1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Z=0.481~1.922,P〉0.05),但均明显高于慢性期(Z=2.650~3.465,P〈0.05)。Bcr/Abl mRNA在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组之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Z=0.480~1.196,P〉0.05)。CML病人Mcl-1与Bcr/Abl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8,P〈0.05)。结论 Mcl-1和Bcr/Abl与CML的病情密切相关,参与CML的发生和发展,是判断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引起的骨髓形态学变化 ,并探讨其与血液学、遗传学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117例Ph阳性CML患者 ,包括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期 5 4例、加速期 4 1例、急髓变期 2 2例 ,日服伊马替尼 4 0 0或 6 0 0mg,持续 18个月以上。结果 治疗18个月内 ,各期患者骨髓增生程度显著降低、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显著减少、骨髓无CML特征的比例显著增加 ,慢性期和加速期患者粒、红细胞比例显著降低、巨核细胞数量显著减少 (P值均 <0 0 5 )。获得血液学疗效者骨髓形态持续正常。治疗中发生骨髓增生低下或极度低下还是增生活跃以上与血液学和遗传学疗效密切相关 :慢性期患者其遗传学有效率分别为 5 8.8%和 86 .5 % (P =0 .0 35 ) ,加速期患者血液学完全缓解率分别为 2 6 .3%和 75 .0 % (P =0 .0 0 4 ) ,急变期患者生存期短于 6个月者比例分别为 77.8%和 16 .7% (P =0 .0 0 9)。在CML进展期 ,治疗 1个月时骨髓形态学无CML特征与有CML特征者相比 ,加速期患者 18个月疾病进展率显著降低 (分别为 2 5 .0 %和 75 .0 % ,P =0 .0 2 8)、总生存率显著升高 (分别为 75 .0 %和 11.8% ,P =0 .0 0 4 ) ;急变期患者获得血液学效应的比例显著增加 (分别为 10 0 .0 %和 4 0 .0 % ,P =0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51例CML病人给予伊马替尼治疗,观察其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学反应以及不良反应、总生存和疾病进展情况。结果CML慢性期病人治疗3个月时97.8%(45/46)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用药1年后,79.4%(27/34)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5.9%(2/34)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2.9%(1/34)获得次要细胞遗传学缓解,5.9%(2/34)获得微小细胞遗传学缓解,5.9%(2/34)未获得遗传学反应,29.4%(10/34)获得完全分子遗传学缓解;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7.0%、91.6%,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0%、85.3%、73.1%。3例CML加速期病人1例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1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1例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2例CML急变期病人均死亡,总病程分别为9、15个月。结论伊马替尼治疗CML慢性期病人,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高,且不良反应少,但对加速期和急变期病人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