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CD4+ T细胞主要通过其表面的S1P1受体与外界的第一信使1磷酸鞘氨醇(S1P)相互作用调节免疫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供者外周血CD4+ T细胞S1P1表达的影响。17例allo-HSCT供者于rhG-CSF动员前及动员后第4天采集外周血,使用磁珠分选法纯化CD4+ T细胞,提取微量RNA,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S1P1的表达。结果显示,rhG-CSF动员前后CD4+ T细胞均表达S1P1,且动员后S1P1在CD4+ T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动员前。结论:rhG-CSF动员使allo-HSCT供者外周血CD4+ T细胞S1P1的表达明显下调。  相似文献   

2.
中剂量rhG-CSF动员对供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研究观察12例健康供者在使用10μg/(kg·day)rhGCSF动员前后白细胞总数变化。应用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对白细胞进行形态学分类,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发现,动员前1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6.25(4.7-7.8)×109/L,其中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07(1.63-3.1)×109/L,单核细胞中位数为0.163(0.078-0.414)×109/L;动员第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37.47(24-72.57)×109/L,其中淋巴细胞中位数为3.22(1.46-5.31)×109/L,单核细胞中位数为1.2(0.706-3.627)×109/L。供者外周血白细胞的增加为动员前的6.26±2.14倍(P<0.01),其中淋巴细胞的增加为动员前的1.45±0.76倍(P<0.05),单核细胞数增加为动员前的7.48±4.41倍(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动员前CD3 T淋巴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46.96%[(32.36-57.45)%],动员后为40.94%[(25.31-48.9)%];动员前CD4 /CD8 淋巴细胞比例为1.27±0.46,动员后为1.36±0.51;动员前CD4 CD8 T淋巴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0.41%[(0.16-1.51)%],动员后为0.49%[(0.09-2.0)%];动员前CD16 CD56 NK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13.98%[(4.08-25.08)%],动员后为16.65%[(12.06-33.05)%];动员前CD3 CD16 CD56 NK-T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2.75%[(0.37-6.38)%],动员后为3.13%[(0.46-5.95)%];动员前CD20 B淋巴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9.28%[(5.97-16.33)%],动员后为9.94%[(7.36-20.41)%];动员前CD14 单核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12.48%[(3.54-19.35)%],动员后为29.52%[(16.51-36.76)%]。动员后CD14 单核细胞在PBMNC中的比例比动员前增加2.87±1.51倍(P<0.05);动员前后T淋巴细胞、NK细胞、NK-T细胞、B淋巴细胞在PBMNC中的比例以及动员前后CD4 /CD8 淋巴细胞比均无显著变化(P>0.10)。结论:rhGCSF动员引起的单核细胞增加可能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相关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中等剂量600μg/d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正常供者CD34 细胞的动员效果及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对2002-2004年我科31例健康供者给予rhGCSF600μg/d,在动员的第4天开始采集外周血干细胞(PBSC),并检测动员前后白细胞总数、动员后的有核细胞(NC)数、单个核细胞(MNC)数、CD34 细胞数及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同时观察动员及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对12例供者GCSF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600μg/d组与既往使用的300μg/d组相比,rhGCSF动员后的外周血细胞中NC、MNC和CD34 细胞及CFUGM显著增加(P<0.05),受者造血重建时间缩短(P<0.05),动员和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上升(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动员后CD3 细胞在PBMNC中的比例较动员前下降(15.05±3.3)%,(P<0.05)。动员前后CD4 /CD8 淋巴细胞的比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600μg/d的GCSF对正常供者的动员效果好,受者造血重建快,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动员后PBMNC中CD3 细胞的下降及CD4 /CD8 淋巴细胞比值无明显变化,从而使得移植后急性GVHD的发生率无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健康供者特征对rhG-CSF预激的骨髓(G-BM)采集物造血和免疫细胞成分的影响.方法 150名健康供者体内应用rhG-CSF 5 μ·kg-1·d-1连续4~5 d,第4,5天采集骨髓和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测定G-BM采集物中的CD3+、CD3+CD4+、CD3+CD8+、CD14+、CD34+细胞以及CD3+CD4-CD8-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并分析供者性别、年龄、体重、是否妊娠等特征对G-BM成分的影响.结果 150名健康供者G-BM所含有核细胞,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CD14+、CD34+细胞以及CD3+CD4-CD8-调节性T细胞的中位值分别为31 050(12 200~58 100)、2122(506~6618)、1344(307~4791)、692(145~3038)、616(112~2575)、986(265~2958)、63(11~505)和83(9~390)/μl.年龄≤38岁的供者G-BM中的有核细胞、CD34+细胞以及CD3+ CD4-CD8-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分别为33800(18600~57100)、76(22~505)和97(11~380)/μl,显著高于年龄>38岁的供者[分别为28 000(12 200~58 100)、49(11~220)和65(9~389)/μl],P值分别为<0.05,<0.001和0.001.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0.37×109 /L的供者G-BM中有核细胞的数量[33550(12 200~57 100)/μl]显著高于≤0.37×109 /L的供者[27 150(13 800~58 100)/μl](P=0.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外周血单核细胞是G-BM中有核细胞采集量的影响因素[HR值分别为0.41和2.87;P值分别为0.01和0.003];年龄是G-BM中CD34+细胞采集量的唯一影响因素(HR=0.26;P值=0.001);年龄还是G-BM中CD3+ CD4-CD8-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影响凶素[HR值为0.31;P=0.001].结论 年龄是影响G-BM中有核细胞、CD34+细胞和CD3+ CD4-CD8-调节性T细胞采集数量的因素,年龄≤38岁的供者更易采集满足临床需要的有核细胞和CD34+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0.37×109 /L的供者采集的G-BM含有较多数量的有核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rhG CSF体内对T淋巴细胞增殖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HLA相合的同胞供者应用rhG CSF前后的静脉血和单采物 ,用MTT法测定去除单核细胞前、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MNC)对PHA增殖反应的改变。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绝对数的改变、抗原呈递细胞 (包括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 )协同刺激因子CD80 (B7 1 )、CD86(B7 2 )的表达以及贴壁前、后CD1 4+细胞比例。结果 rhG CSF体内作用后 ,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绝对数升高了 (4.2 0± 1 .74)倍 ,T细胞在去除单核细胞后增殖能力部分恢复 ,但仍较G CSF作用前平均降低 2 0 .58%。单核细胞表达共刺激信号CD86下降了 (66 .96± 1 3 .87) % ,相对平均荧光强度降低了 (31 .31± 1 2 .91 ) % ,B淋巴细胞中表达CD80 降低了 (45 .77± 2 6 .58) %。结论 G CSF体内作用后 ,单核细胞数量的改变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 ,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释T淋巴细胞的反应低下 ,而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表达低水平的B7分子 ,提示这些抗原提呈细胞功能的改变可能参与T淋巴细胞增殖改变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外周血采集物(G—PB)与稳态骨髓(SS—BM)中CD4^+、CD8^+初始、记忆T细胞亚群的差异。依据细胞表面CIM5RA和CD62L的表达将CD4^+、CD8^+T细胞划分为初始T细胞(naive,CIM5RA^+CD62L^+)、中心记忆T细胞(centralmemory,TCM,CIM5RA—CD62L^+)、效应记忆T细胞(effeetor memory,TEM,CIM5RA^-CD62L^-)、终末分化效应记忆T细胞(terminally difierentiated effeetor memory,TTTp,CIM5RA^+CD62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G—PB与SS—BM中CD4^+、CD8^+初始和记忆T细胞的比例组成,并计算每微升采集物中各细胞亚群的绝对数量。结果表明:G—PB中CD4^+、CD8^+T细胞的比例组成及CD4^+/CD8^+比值均高于SS—BM(P〈0.05);G—PB中CD4^+初始T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SS—BM(P〈0.001),而CD4^+TEM比例显著高于SS—BM(P〈0.001);G—PB中CD8^+初始和记忆T细胞亚群的比例与SS—BM无显著差异(P〉0.05);与SS—BM相比,G—PB中CD4^+CD62L^+T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P=0.001),每微升G—PB移植物中的各淋巴细胞亚群均明显高于SS—BM(P〈0.001)。结论:G—PB与SS—BM中CD4^+、CD8^+初始和记忆T细胞亚群在相对和绝对数量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影响G—PB和SS—BM移植后急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及其程度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人重组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产生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行性及其表型和功能。方法收集本院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供者rhG-CSF动员前外周血(PB组)和动员后的外周血采集物(G-PB组)各10例,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出CD4+CD25?T细胞,并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进行诱导,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RT-PCR和细胞增殖、抑制试验测定诱导后细胞的CD25、Foxp3表达和免疫抑制功能,比较2组之间CD4+CD25+T细胞转化率、抑制功能的差异。结果1)G-PB和PB来源的CD4+CD25?T细胞在抗-CD3 M cAb和TGF-β1作用下CD25+分子表达不同,分别为:(77.9±2.3)%和(65.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GF-β1诱导产生的CD4+CD25+T细胞高表达Foxp3;3)PB、G-PB来源的TGF-β1诱导产生的CD4+CD25+T细胞具有免疫抑制功能,cpm值分别为:11 739±352和18 732±437(P<0.05)。结论G-CSF动员的外周血可作为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T淋巴细胞黏附和极化过程的完成需要依赖细胞表面的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与其配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结合。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健康人外周血CD4^+T细胞的黏附和极化的影响。采集12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使用免疫磁珠分选法纯化CD4^+T细胞,加入rhG-CSF体外培养24 h,检测CD4^+T细胞接受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和ICAM-1信号刺激后细胞的黏附和极化的能力。结果显示,实验组(体外rh G-CSF作用后的健康志愿者)CD4^+T细胞的黏附比例为(61.9±5.9)%,对照组(健康志愿者)为(68.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体外rh G-CSF作用后的健康志愿者)CD4^+T细胞的极化比例为(24.3±4.3)%,对照组(健康志愿者)为(47.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rh G-CSF能抑制健康者外周血CD4^+T细胞黏附和极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rhG-CSF对健康供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对健康供者的影响。方法 :1998年 1月至 2 0 0 3年6月年间 2 2例接受rhG CSF 10 μg·kg-1·d-1动员的健康供者 ,观察动员及分离过程的不良反应 ,检测动员前后血常规、CD3、CD4、CD8细胞比例 ;采集物进行单个核 (MNC)、CD3 4+细胞计数 ;所有供者随访至 2 0 0 3年 10月 3 0日。结果 :2 2例供者在rhG CSF动员过程中出现 1~ 2级 (按WHO急性毒副作用分级标准 )肌肉或骨痛 ( 4 5 5 % )、头痛( 2 2 7% )、食欲减退 ( 5 0 % )等副作用 ,无需终止动员。动员后白细胞较动员前显著升高 ,停止动员后 7d基本恢复至动员前水平。血红蛋白及血小板、CD3 +、CD4+、CD 8+和CD 4/CD8比值于动员前、动员第 4天及停止动员后 7d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绝大多数健康供者可耐受rhG CSF剂量为 10 μg·kg-1·d-1的短程动员和PBSC采集过程 ;rhG CSF对健康供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健康人及处于完全缓解的恶性肿瘤患者 ,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期间 ,其骨髓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  12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健康供者和 16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 ,在接受G CSF(30 0 μg/d ,共 5d)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期间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骨髓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结果 ①恶性肿瘤患者未应用G CSF时 ,骨髓细胞中CD34 细胞的初始值为 (0 .5 2± 0 .31) % ,同等条件下正常供者骨髓细胞中CD34 细胞的测定值为 (1.2 0±0 .6 8) % ,两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1)。应用G CSF 4 8h后 ,两者的测定值分别为 (1.2 2± 0 .4 2 ) %和(2 .0 7± 0 .5 2 ) % ,CD34 细胞均较前有明显增加 (P <0 .0 1) ,且两者之间仍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1)。CD34 细胞的高峰值出现在应用G CSF 96h后 ,分别为 (2 .2 3± 0 .34) %和 (2 .4 4± 0 .5 4 ) % ,分别较未应用G CSF时差异显著 (P <0 .0 1) ,两者之间无差异 (P >0 .0 5 )。②无论是否应用G CSF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处于倒置状态 ,而正常供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则比例正常。随两者应用G CSF后CD34 细胞的逐渐增加 ,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结论 完全缓解的恶性血液病患者 ,在应用G CSF4 8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与骨影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量的关系。对70名亲缘健康供者均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连续5天。第4天和第5天分别采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首次干细胞采集时用EX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供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数量。结果表明:rhG—CSF动员的70例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数量为(1.15±0.60)×10^9/L;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总量分别是(5.854±2.93)×10^7和(1.33±0.77)×10^8;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的CD34^+细胞总量是(1.92±0.86)×10^8。Pearson和Spearman分析显示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10^9/L)与骨髓采集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相关系数:r=0.265,P=0.027)、外周血采集物中CD34^+细胞总量(r=0.340,P=0.004)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r=0.398,P:0.001)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骨髓采集物、外周血采集物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027、0.004和0.001)。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对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总量预测的敏感性是71%,特异性是70%(P=0.007)。结论: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可有效预测输注给受者的CD34^+细胞总量即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新途径,用抗CD49d单克隆抗体和rhG-CSF及二者联合给小鼠皮下注射,动态观察小鼠外周血的白细胞总数和CD34^ 细胞数的变化,并将各种动员方法所获得的干细胞分别进行干细胞移植。结果发现,给予动员剂后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CD34^ 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以rhG-CSF和抗CD49d单克隆抗体联合给药效果最佳。移植后各组小鼠均获造血重建,以联合动员组造血恢复速度最快。结论:抗CD49d单克隆抗体能有效动员小鼠外周血干细胞,与rhG-CSF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CD4+CD25+T调节细胞具有低反应性和免疫抑制性两大特点,分为天然CD4+CD25+T调节细胞和诱导CD4+CD25+T调节细胞两群,除表达CD25外,还表达胞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和糖皮质激素诱导肿瘤坏死因子受体,Foxp3是它的特异性转录因子。CD4+CD25high T细胞是CD4+CD25+T细胞中发挥调节功能的亚群,与多种免疫细胞有复杂的相互关系。近年来发现CD4+CD25+T调节细胞在多种血液系统疾病中,存在数量变化和功能异常。骨髓移植后,输注供体CD4+CD25+T细胞,能够抑制GVHD,同时保留GVL作用。本文对此作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观察重组人干细胞因子 (rhSCF)和 (或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 ,本研究将 15只正常成年猕猴分成 3组 ,每天 1次 ,连续 14天分别皮下注射赋形剂、rhG CSF 10 μg/ (kg·d)和rhSCF5 0 μ/ (kg·d) +rhG CSF 10 μ/ (kg·d)。结果表明 ,单独给rhG CSF组的外周血白细胞数最高值在给药后第 7天出现 ,为给药前值的 4 11% ,其后很快下降。联合给药组外周血白细胞数最高值在第 9天出现 ,为给药前值的 5 38% ,第 7至第 9天的外周血白细胞数在 5 35 % - 5 38%之间。单独给药组外周血CFU GM最高值在给药后第 5天为给药前值的 937% ,联合给药组在第 9天为 1175 %。结论 :rhG CSF对外周血干 /祖细胞有明显的动员作用 ,rhSCF +rhG CSF联合动员的效果优于rhG CSF单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rhG CSF体内应用诱导健康供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对 15例病人进行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借助三色和四色荧光标记技术 ,对供者rhG CSF动员前后外周血T细胞上共刺激分子CD2 8的表达、树突状细胞 (DC)亚群以及CD8 CD2 8- 抑制性T细胞的变化进行了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显示 ,rhG CSF动员后外周血采集物中CD3 CD2 8 细胞的相对数显著升高 (P <0 .0 1) ,CD2 8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降低 (P<0 .0 5 ) ;CD8 CD2 8 细胞的相对数也显著升高 (P <0 .0 1)。但在T细胞上CD2 8总体表达的相对荧光强度无变化 (P >0 .0 5 )。动员前外周血中DC2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骨髓 (P <0 .0 1) ,动员后采集物中DC2的数量较动员前和正常骨髓均有显著增加 (P <0 .0 1) ,DC的数量也显著增加 (P <0 .0 1) ,DC1 DC2比值倒置 (P <0 0 1) ,而DC1在动员前后无变化 (P >0 .0 5 )。CD8 CD2 8- 细胞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较动员前明显增加 (P <0 0 5 )。结论 :rhG CSF体内应用后 ,采集物中DC2和CD8 CD2 8- 抑制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可能是外周血T细胞免疫耐受产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作为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与CD34^ 细胞动员效果的关系。对26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在G—CSF动员前后收集外周血标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动员前后CD3^ 、CD3^ CD4^ 、CD3^ CD8^ 、CD3^ CD4^ CD8^ 及CD3^ CD4^-CD8细胞绝对数量的变化并与外周血CD34^ 细胞的动员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GCSF动员后外周血CD3^ 、CD3^ CD4^ 、CD3^ CD4^ CD8^ 及CD3^ CD4^-CD8细胞的绝对数量分别增加2.23,2.62,2.99及10.96倍,而CD3^ CD4^ CD8^ 细胞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243)。各亚群细胞的变化与CD34^ 细胞动员效果比较,仅CD3^ CD4 CD8细胞的变化与CD34^ 细胞动员效果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96,P=0.000。结论:G—CSF将造血干细胞由骨髓动员到外周血的同时,使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绝对数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各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 CD8^-细胞的增加与CD34^ 细胞的动员效果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1-磷酸鞘氨醇(SIP)是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磷脂代谢产物,多种生长因子均能通过影响细胞鞘氨醇激酶(SphK)活性而调节SIP的生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dIG—CSF)是一种广泛用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一种细胞因子。本研究主要了解rhG—CSF动员对供者血浆SIP含量的影响。分离供者rhG—CSF动员前和动员第5天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用RT—PCR检测动员前后单个核细胞SphK mRNA表达情况,并应用γ-^32P-ATP掺入法和SphK酶促反应检测动员前后血浆SIP变化。结果表明,供者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均表达SphK mRNA;在rhG—CSF动员前后供者血浆中均含有SIP,且SIP浓度在rhG—CSF动员前和动员后第5天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rhG—CSF动员对供者血浆SIP含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CD4+CD25+和CD8+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节性T细胞(Treg)主要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既能抑制不恰当的免疫反应,又能限定免疫应答的范围、程度及作用时间,对CD4^+和CD8^+效应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起抑制作用,因此在移植物抗宿主病、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等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重点介绍CD4^+CD25^+Treg和CD8^+Treg的作用机制,并简述调节性T细胞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CD4^ CD25^ 调控T细胞是一群表型和功能特异的T细胞亚群,能抑制CD4^ CD25^-和CD8^ 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以及IL-2和IFN-γ的产生,在移植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免疫调控机理仍不明确。CD4^ CD25^ 在体外能有效地被分离、活化和扩增,并能保持其免疫调控能力,其活化后的免疫抑制功能是抗原非特异性的。体外活化和扩增的CD4^ CD25^ 调控T细胞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CD4+ CD25+调节性T细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机体的免疫系统维持着对感染性抗原的反应和自身耐受的平衡,而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耐受则是防止发生自身免疫病的关键。阴性选择中的克隆清除、免疫无能和克隆忽略被认为是控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主要机制。近些年随着研究的深入,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维持自身耐受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