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来源于胸腺淋巴组织,可以表现为淋巴瘤、白血病或两者同时存在,它的发病同抗原受体基因、染色体异常、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激活等有关.根据临床表现、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等检查可以对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上仍以化疗为主.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关于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LMO2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 lymphoblastic lymphoma/acute lymphocytic leukaemia,T-LBL/ALL)与胸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4例T-LBL/ALL及38例胸腺瘤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进行LMO2标记。结果:29例T-LBL/ALL肿瘤细胞LMO2染色阳性(29/34,阳性率85.3%),38例胸腺瘤(A型3例、AB型14例、B1型10例、B2型5例、B3型4例、C型2例)肿瘤性T淋巴细胞LMO2均阴性。LMO2蛋白表达在T-LBL/ALL和胸腺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LMO2可作为T-LBL/ALL与胸腺瘤鉴别诊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16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右枕部疼痛,并可触及一类圆形花生米大小的包块,以淋巴结炎予抗炎治疗8天(具体用药不详)后疼痛减轻且包块缩小。患者于7年半前因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行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淋巴结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图1~3),同时骨髓涂片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病变控制并于4年前结束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扁桃体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扁桃体T淋巴母细胞瘤/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及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17岁,女,常规抗感染治疗未见缓解后行扁桃体活检;免疫组化结果:瘤细胞呈Td T(+)、CD34(+)、CD43(+)、CD5(+)、CD3(+)、CD2(+)、PAX-5(+)阳性;CD20(-)、Ki-67增值指数为70%;经会诊后病理诊断为扁桃体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该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出现多发淋巴结肿大及呼吸困难,未行规范性化疗,预后不佳。结论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淋巴瘤,原发于扁桃体则更为罕见,该疾病进展快,预后差,若临床发现扁桃体进行性增大,表现为难以控制的急性扁桃体炎时,应早期行扁桃体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巩固治疗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6年4月至2017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接受auto-HSCT的41例T-LB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41例T-LBL患者中,男30例,女11例,中位年龄24(11~53)岁,12例(29.3%)纵隔累及,20例(48.8%)骨髓累及,Ann Arbor分期Ⅲ期及以上33例(80.5%);移植前疾病处于第1次完全缓解(CR1)期26例(63.4%),非CR1期15例(36.6%);移植前国际预后指数(IPI)中低危组(<3分)29例(70.7%),中高危组(≥3分)12例(29.3%)。②移植后中位随访29(3~98)个月,全部41例患者的3年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64.3±8.2)%、(66.0±7.8)%,3年累积复发率(CIR)为(30.7±7.4)%,3年非复发死亡率(NRM)为(4.8±4.6)%。③CR1组、非CR1组患者3年OS率分别为(83.4±7.6)%、(38.9±1...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诱导及再诱导治疗期间发生化疗相关性高血糖对预后的影响.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2008年6月-2012年5月160名初发ALL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随访至2013年5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年(0.08-4.9年).根据含有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及地塞米松两种药物化疗期间的血糖值将患儿分为高血糖组及无高血糖组,采用x2检验分析高血糖的好发因素,Kaplan-Meier法及对数秩检验比较高血糖组与无高血糖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及无复发率.结果表明,高年龄组(≥10岁)患儿高血糖的发生率高于低年龄组(43.33%vs19.2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且中、高危组的化疗相关性高血糖发生率高于低危组(26.62%vs4.76%,P=0.017),而与性别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9);高血糖组患儿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83.1±6.3%,低于无高血糖组患儿(94.2±2.9%)(P=0.014);高血糖组的5年无复发率(64.1±8.9%)明显低于无高血糖组(88.6±3.8%)(P<0.001).结论:高年龄(≥10岁)、中高危ALL患儿易发生化疗相关性高血糖,高血糖患儿的5年总体生存率及无复发率均低于无高血糖组.  相似文献   

7.
<正>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起源于前体T淋巴细胞的高度侵袭性淋巴瘤,其特征性标记物TdT阳性常常作为诊断T-LBL的主要依据,因此当TdT阴性时,可能会给诊断带来困难。本文结合1例TdT阴性的T-LBL讨论如何进行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D56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情况,分析CD56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系白血病(ALL)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7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CD56的表达情况,分析CD56+AML和CD56+ALL的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CD56在AML患者中表达的比例为32.1%(18/56);在AML亚型中,CD56阳性患者在M1、M2、M3及M5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3.3%(3/9)、47.6%(10/21)、9.1%(1/11)及28.6%(4/14).CD56在ALL患者中表达的比例为30.0%(6/20);在T-ALL中,CD56阳性患者的比例为44.4%(4/9);10例B-ALL患者中有1例表达CD56,比例为10.0%;1例NK细胞白血病表达CD56.此外,与对照组相比,CD56+AML患者中CD33的表达率明显增加(P=0.021),而CD56+ALL患者中CD7的表达率亦明显增加(P=0.024).结论 伴CD56阳性的急性白血病细胞,其在各型白血病细胞中的免疫表型各有特点,多见于M2和T-ALL.且CD56+AML患者中CD33的表达率较高,CD56+ALL患者中CD7的表达率较高,研究结果将为CD56+AL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分析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T细胞性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20例T-LB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CHOP样或ALL样化疗,其中10例衔接干细胞移植。结果 20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17岁,男女比例为2.3∶1。全组患者评估疗效,获得完全缓解(CR)8例,部分缓解(PR)2例,其中衔接移植6例获得CR。单纯化疗和移植两组2年预估总体生存期(OS)分别为13.9%、53.3%。Ki-67≥50%、高LDH水平、疾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仅接受单纯化疗是T-LB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P<0.05)。结论 T-LBL是一类侵袭度高、预后差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经过诱导化疗后衔接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前体淋巴细胞恶性肿瘤以T细胞来源为主,而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B-lymphoblastic lymphoma,B-LBL)仅占约10%,常累及皮肤或骨骼,纵隔受累少见。B-LBL与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B-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可归为一类,骨髓中淋巴母细胞比例≥25%时为B-ALL,比例在5%~25%时应诊断为B-LBL骨髓浸润[1]。肾脏淋巴瘤少见,且多为继发性。本研究观察B-LBL/ALL肾脏浸润的18 F-FDG PET/CT表现。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索miR-223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血浆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表达特点。选取北京儿童医院2005年5月至2012年1月住院ALL患儿64例,包括初诊患儿30例,缓解患儿30例,复发患儿4例。直接使用血浆进行逆转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样本中miR-223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miR-223在初诊患儿血浆中表达较低,在缓解患儿中表达升高。由于复发例数太少,暂未发现差异性;在初诊或缓解患儿中,miR-223在TEL-AMLI阳性组和无融合基因B系ALL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结论:miR-223在初诊患儿血浆中表达较低,在缓解患儿中表达明显升高,可能起着抑癌基因的作用,并可作为白血病的分子标志物以及监测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miR-146a和miR-221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初诊T-ALL患儿130例(T-ALL组)和体检健康者50例(对照组)。T-ALL患儿以治疗前作为初发组,诱导治疗d 33达完全缓解者作为缓解组(n=98),未完全缓解者作为难治组(n=3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PBMNC的miR-146a及miR-221表达水平。ROC曲线分析miR-146a及miR-221对T-ALL的诊断价值,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T-ALL患儿miR-146a及miR-221表达与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T-ALL组PBMNC的miR-146a及miR-221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83±1.54 vs 0.96±0.17)(7.13±2.60 vs 1.64±0.51)(P<0.01)。难治组PBMNC的miR-146a及miR-221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初发组(8.74±2.35 vs 1.70±0.63,5.83±1.54)(11.316±4.83 vs 2.62±0.85,7.13±2.60)(P<0.01)。miR-146a及miR-221表达水平与白细胞计数、危险度分型和MRD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iR-146a及miR-221诊断T-ALL的最佳截值分别为3.90和5.28,2项联合诊断T-ALL的AUC(95%CI)为0.835(0.764-0.892),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0%和77.2%。相关分析显示,T-ALL患儿PBMNC的miR-146a及miR-221表达水平与白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r=0.705,r=0.653,P<0.01),miR-146a与miR-221呈正相关(r=0.784,P<0.01)。结论:miR-146a及miR-221在T-ALL患儿中表达上调,且与T-ALL患儿预后密切相关,2项联合检测对T-ALL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索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transforming gene,PTTG)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ALL发病机理的关系,同时探讨PTTG在Ph1染色体阳性和阴性ALL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28例ALL患者及28例正常对照骨髓中PT-TG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LL患者PTTG的表达水平(1.9428E5±1.8372E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5766E3±1.1817E3)(P<0.05),一个周期诱导缓解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患者中PTTG的初始表达水平低于未缓解(non-complete remission,non-CR)患者;Ph1染色体阳性ALL(Ph1+ALL)患者中PTTG的初始表达水平高于Ph1染色体阴性ALL(Ph1-ALL)患者。结论:PTTG的过度表达可能和ALL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与Ph1染色体阳性ALL的发生关系更加密切,这为ALL的发病机制及其基因靶向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Netrin-1蛋白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8例ALL患儿(初诊、复发)外周血血清中Netrin-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27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对照样本表达水平的差异,进而分析ALL外周血Netrin-1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体外培养ALL细胞Jurkat、Molt-4、SUP-B15和Raji,经不同浓度重组人Netrin-1蛋白处理后,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CCK-8法测定Netrin-1对细胞增殖的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FAK、Erk1/2、PI3K、Akt等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ALL患儿外周血中Netrin-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Netrin-1表达水平的上调,WBC水平(r=-0.290,P<0.05)呈下降趋势,Plt水平(r=0.483,P<0.05)呈上升趋势,且与年龄、Hb水平、骨髓幼稚细胞比例无显著相关性;Netrin-1浓度在25-50 ng/ml水平时,Netrin-1水平与WBC(r=0.886,P<0.05)呈正相关;WBC>50×10^9/L和Plt<20×10^9/L的患儿Netrin-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42,P=0.001);Netrin-1的表达水平在危险度分级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7),与低危组与中危组相比,高危组Netrin-1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Netrin-1在性别、肝脾淋巴结肿大、MRD、复发、染色体异常等分组中的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Netrin-1对4种细胞的侵袭能力有促进作用(P<0.05),随着Netrin-1浓度的提高,细胞数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Netrin-1浓度为100 ng/ml时,侵袭下室的细胞数最高;Netrin-1浓度为25 ng/ml时,4种细胞存活率显著增加(P<0.05),其中SUP-B15细胞在浓度为100 ng/ml时,细胞存活率最高;4种细胞存活率呈现低浓度升高及高浓度降低的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etrin-1使FAK、Erk1/2、PI3K、Akt等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磷酸化水平提高(P<0.05)。结论:ALL患儿血清中存在Netrin-1的异常表达,Netrin-1可能通过增加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来影响ALL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ALL的危险因素或生物治疗中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566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ALL)和586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LL)的细胞遗传学进行对比分析。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分析,部分患者进行了FISH检测。结果表明:aALL与cALL的染色体异常存在明显的差异。aALL中异常核型占62.0%,染色体异常较多见的为t(9;22)(q34;q11)、亚二倍体、超二倍体(47—50)、abn(6q)、abn(9p)、-7等,预后不良的占多数。cALL中异常核型占39.2%,染色体异常较多见的为高超二倍体、亚二倍体、TEL/AML1(+)、+8、超二倍体(47—50)、+21等,预后良好的占多数。其中异常核型、总亚二倍体、总超二倍体(47—50)、t(9;22)(q34;q11)、-7、abn(7q)、abn(14q32)、+Ph在aALL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eALL;cAu.正常核型(N)、高超二倍体、+8、+21*2、TEL/AML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ALL。Ph(+)在aALL中的检出率为20.5%,伴有附加异常的占63.8%。Ph(+)aALL附加异常中+Ph、-7、i(9q+)、9p-、+8、+21、+x、6q-、abn(14q32)、+14出现的比例较高。Ph(+)在cALL中的检出率为4.4%,明显低于aALL(P:0.000),伴有附加异常的占42.3%,附加异常中abn(9p)、abn(7p)、-7、17p-、+21出现的比例较高。结论:本组病例染色体数目异常及结构异常几乎涉及到每一条染色体,复杂核型多见。aALL与cALL的染色体异常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化抗原CD20在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临床特征与及其对治疗转归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血液科诊断和治疗的B-ALL患者126例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比较CD20阳性患者及CD20阴性患者第1疗程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复发率及2年生存率、2年无事件生存率。结果:126例B-ALL患者中CD20阳性患者31例(24.4%),CD20阴性患者95例(75.6%);在性别及年龄分布中,CD20阳性组和CD20阴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20阳性与阴性患者经第1疗程诱导治疗后获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8.2%(15/17),90.5%(57/63)(P0.05),复发率分别为53.3%(8/15),38%(19/50);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1%,92.3%;2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33.7%,70.8%。结论:CD20在B-ALL CD20表达与临床特点方面无明显相关性,但其表达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跨系列抗原表达是白血病免疫表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跨系表达方式,目前国内尚缺乏大样本多参数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探讨505例ALL(431例B—ALL,74例T—ALL)患者23种系相关抗原的跨系表达方式。结果显示:全部ALL病例中,髓系抗原的表达率为56.4%,其中以CD13(32.7%)的表达最常见,其次为CD33(29.5%)、CD15(19.2%)和CD11b(7.7%)。CD13/CD33在CD34^+病例中的表达高于CD34^+病例。在B—ALL中,T系抗原CD4、CD5、CD7和CD2的表达率依次为6.3%、2.8%、1.9%和1.4%,并且CD7^+、CD2^+和CD4^+病例通常共表达CDl3和(或)CD33。在T—ALL,B系抗原cCD79a、CD19和CD22的表达率分别为8.1%、6.8%、和2.8%,而全部CD19和CD22表达者均伴CD13/CD33表达。结论:ALL的跨系袁达多存在未成熟的阶段,以跨髓系抗原的表达最常见(B^+M^+,T^+M^+),偶有B系、T系和髓系抗原的共表达(B^+T^+M^+),仅有B系和T系跨系表达的极少(B^+T^+M^-)。  相似文献   

18.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研究探讨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免疫表型特点。应用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和CD45/SSC设门的三色流式细胞术对140例T-ALL进行免疫表型检测。结果显示,白血病细胞表面T系抗原表达依次为CD7〉CD2〉CD3〉CD5,近20%患者CD10表达阳性。140例患者中12例带有B系抗原标记,阳性率达8.57%;136例中31例带有髓系抗原标记,阳性率达22.79%,所有病例均无CD14表达。干/祖细胞标记CD34表达阳性率31.06%,41例CD34+T-ALL髓系抗原表达15例,阳性率36.59%,91例CD34-T-ALL髓系抗原表达14例,阳性率15.38%,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儿童T-ALLCD3表达高于成人(p〈0.05),而CD33表达明显低于成人(p〈0.01)结论:免疫表型分析是诊断T-ALL的重要手段,T-ALL免疫表型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表达,分析伴有SET-NUP214的T-ALL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运用RT-PCR检测5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SET-NUP214的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检测9q34缺失,基因测序法检测PHF6和NOTCH1基因突变。结果表明,仅在6例T-ALL患者中检测到SET-NUP214融合基因的表达。除T系抗原标记外,这些患者均表达髓系抗原CD13和(或)CD33,其中4例患者经FISH检测到9q34缺失,3例患者经Array-CGH检测到del(9)(q34.11q34.33)。6例SET-NUP214阳性的T-AL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PHF6基因突变,5例检测到NOTCH1基因突变。结论:SET-NUP214融合基因多由染色体9q34的缺失所致,SET-NUP214阳性的T-ALL常伴有PHF6及NOTCH1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20.
目前危险指向性治疗使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接近80%。白血病细胞的分子基因分析和宿主的遗传药理研究是进一步改善预后的基础。评估微小残留病的早期治疗效应以综合反映白血病细胞的药物反应和宿主的遗传药理学,是调整治疗强度最可靠的指标。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有望鉴定个体化治疗的分子靶向。本文综述目前用于儿童ALL预后评估的危险因素及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