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竹叶青蛇咬伤中毒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竹叶青蛇咬伤中毒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竹叶青蛇咬伤中毒合并DIC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予伤口清创,应用抗蛇毒血清,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山莨菪碱,补液;3例中度贫血予输血,1例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予输血小板,6例均输新鲜血浆。结果:6例DIC均获纠正,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平均时间6.3天(5-8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4.5天(3-8天),纤维蛋白原5.0(4-6天),3P试验6.5天(5-8天)。结论:及早应用足量有效抗蛇毒血清,补充足够血容量,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人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凝血和纤溶异常的变化及其与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高低的关系。方法初治APL病人43例,其中外周血WBC计数≥10×109/L(高白细胞组)21例,WBC〈10×109/L(低白细胞组)22例。应用ATRA60 mg/d分3次口服治疗,外周血WBC〉4.0×109/L者给予柔红霉素20 mg/d×3 d+阿糖胞苷100 mg/d×7 d方案小剂量化疗,血小板〈20×109/L伴出血倾向者给予血小板悬液输注,感染发热者给予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监测病人诱导缓解治疗前、治疗后1、2、4周外周血WBC及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骨髓常规变化。结果治疗前高白细胞组FIB低于低白细胞组(t=-3.082,P〈0.05),而PT高于低白细胞组(t=3.720,P〈0.05),APTT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7,P〉0.05)。36例病人完全缓解,3例达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3例因脑出血死亡。APL病人治疗后第1周外周血WBC升高,至第4周逐渐恢复正常(F=9.041,q=2.825~6.786,P〈0.05);病人的出血症状迅速得到改善;同时,血浆FIB、PT指标亦逐渐恢复,达到完全缓解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F=15.346、37.147,q=4.012~13.673,P〈0.05)。结论 APL病人外周血WBC高低是有无DIC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ATRA诱导缓解治疗后因出血所致的早期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出血是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首要死亡原因.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减少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使APL患者出血风险增高.初治APL患者合并DIC的比例高达77.6%.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rFⅦa)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凝血因子Ⅷ(FⅧ)或FⅨ抑制物阳性的血友病、获得性血友病、先天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及血小板无力症等.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我们应用rFⅦa治疗8例合并重度出血且常规止血措施无效的APL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r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m,DIC)中的意义。方法: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30例正常对照组,6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进行检测并分组比较。结果:(1)APL-初诊组PLT、Fb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D-Dimer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APL-CR组各项纤溶及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差异无显著性(P>0.05)。(3)动态监测APL并DIC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发现,APL-CR组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早于获得CR的时间,而且凝血指标的恢复早于纤溶指标的恢复。结论:凝血及纤溶指标的监测,对APL患者早期DIC的诊断、指导临床积极进行纠正治疗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ATRA联合As2O3治疗初治APL患者38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ATRA)25mg/(m^2·d),分2~3次口服,三氧化二砷(As2O3)0.16mg/(kg·d)静脉滴注。根据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不良反应等调整用量。结果34例完全缓解(CR),2例死亡。完全缓解(CR)率为89.5%,取得CR所需时间为(24.4±5.2)d。2例出现不良反应均经对症治疗好转。结论ATRA联合As2O3治疗APL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达CR时间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APL合并DIC住院患者18例,在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及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加用低分子量肝素的疗效。结果:18例APL合并DIC患者中有12例治愈,显效5例,1例死亡,有效率94%。结论:低分子量肝素用于治疗APL合并DIC是经济、安全及有效的;而积极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ATRA25mg/(m^2·d)及As2O3 0.16mg/(kg·d)治疗APL直至获得完全缓解(CR)。根据白细胞计数、维甲酸综合征及肝功能调整ATRA和As2O3的剂量。观察CR率、获得CR的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26例患者中早期死亡2例,24例获CR,CR率92.3%,获得CR的平均时间为(28.1±5.9)d。在治疗中,61.5%的患者出现白细胞增高,15.4%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多在1周内恢复。结论:ATRA联合As2O3治疗APL疗效好,能缩短获得CR的时间,不良反应少,可考虑作为初发APL的首选诱导缓解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的相关因素,以便早期诊断和积极预防DIC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38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确诊并发DIC46例,将确诊DIC前3~5d可能相关的17个因素与未发生DIC患者比较。结果外周血白细胞计数、M3在两组中所在比例差异显著(P<0.01),D二聚体含量、血浆组织因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6个因素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血红蛋白、血小板、血脂、血糖、肌酐、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年龄、性别和体温等因素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白细胞计数升高及D二聚体、血浆组织因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水平高,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以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M3)患者应注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北方地区蝮蛇咬伤引起DIC样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情况。方法:对2010-06-2011-09来本院就诊的97例蝮蛇咬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确诊为DIC样综合征的9例病例进行血小板计数及凝血系统指标D-二聚体、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时间检测及分析。结果:北方地区蝮蛇咬伤后DIC样综合征的发生率约为9.3%;9例患者分别于伤后1~8d内出现DIC现象,持续时间约2~7d,均无临床DIC表现。结论:北方地区蝮蛇咬伤可引起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异常,出现DIC样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周红卫 《中国临床研究》2013,(10):1046-1047
目的探讨在创伤性凝血病治疗中采用早期输注重组人凝血因子FVII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线资料匹配的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按1∶1∶1输注浓缩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及重组人凝血因子FVII,对照组按1∶1∶1输注浓缩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后24、48 h凝血指标和输血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4、48 h,凝血因子FVII治疗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均分别低于对照组(P均〈0.01);输注的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的量分别少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早期输注重组人凝血因子FVII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少输血量,明显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8例产科DIC产妇为观察对象,DIC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的测定,并进行对比。结果28例发生DIC的产妇治疗前DD明显上升,FIB减少,APTT延长,PLT进行性下降,治疗后各指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检测D-D、FIB、APTT、PLT对产科DIC的诊治具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监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正常孕妇妊娠各期及产科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单体(FM)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对照组妇女、90例正常妊娠妇女(妊娠早期30例、妊娠中期30例、妊娠晚期30例)及10例产科早期DIC患者的PT、APTT、TT、FIB、D-D及FM水平。结果正常孕妇组妊娠早期的PT及妊娠中、晚期的APTT、TT、FIB、F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产科早期DIC组与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差异(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中、晚期PT、APTT较妊娠早期明显缩短(P〈0.001),FM水平明显升高(P〈0.001);TT、FIB、D-D水平在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中均有差异(P〈0.05、P〈0.001)。结论妊娠不同期,正常孕妇凝血机制会发生改变。一旦有早期DIC的发生FM水平会有较明显的升高,因此,FM指标的检测相对于D-D检测在确定早期DIC有着较明确的标识。对发现早期凝血异常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孕产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成分输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抢救孕产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参照DIC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成分输血方案制订详细的孕产妇DIC治疗方案,分析在去除病因前、后输注成分血,特别是新鲜冰冻血浆(FFP)对血常规及出凝血相关指标的影响及临床出血情况。结果符合条件的25名病人在去除病因前,成分输血(如FFP)对临床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3P试验等指标的纠正不明显(P>0.10),但在病因去除后得到明显改善(P<0.001)。在输注浓缩血小板前静脉注射微量肝素10mg是比较安全的。羊水栓塞孕产妇在密切观察下及时静脉注射小剂量肝素(25~50mg)可阻止DIC的进展。结论成分输血抢救孕产妇DIC出血有一定疗效,在去除病因后疗效更好,早期输注成分血对去除产科病因,赢得抢救时间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产科待产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活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用凝固、光散射等方法对148例待产孕妇和健康体检者的PT、APTT、FIB以及TT。结果 148例待产孕妇的PT为(9.59±1.32)s、APTT为(26.18±5.56)s、FIB为(5.40±0.83)g/L、TT为(11.92±2.83)s;健康对照组PT为(12.91±1.43)s、APTT为(33.40±3.87)s、FIB为(2.75±0.98)g/L、TT为(13.52±2.87)s,孕妇组的PT、APTT、TT比健康对照组明显缩短;FIB明显增高,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和健康对照组的凝血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时监测待产孕妇的PT、APTT、TT、FIB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防止产妇异常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确保母婴平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围术期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DIC 产妇40例(DIC 组),选取在我院体检正常的健康孕妇40例(健康孕妇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非孕妇(健康非孕妇组)为研究对象,对三组凝血与纤溶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孕妇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显示,PLT、FIB 明显升高,PT、T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孕妇组比较发现,PLT、FIB 明显降低,而 PT、TT 和 APTT 明显延长,D-D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PLT、FIB 降低,而 P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 APTT 与 PT 之间无关外,DIC 组组内其他的凝血与纤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P <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围术期产妇 DIC 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APTT、PT 和 TT 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而 D-D 的升高则说明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注射用血凝酶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局部应用的止血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诊治的6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用药组30例和空白对照组30例.两组术前一天给予注射用血凝酶2U肌肉注射;术前30 min注射用血凝酶2U静脉注射;术后注射用血凝酶2U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续用药3d.用药组术中应用注射用血凝酶4U+生理盐水10 ml局部喷洒.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视野清晰度、手术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并检测术前及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PLT),并于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用药组手术视野有效改善率为70.0% (21/30),空白对照组手术视野有效改善例数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术中手术出血量[(680.00±95.22) ml],少于空白对照组[(790.00±47.00)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患者术后PLT计数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但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随访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好,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注射用血凝酶局部喷洒用于神经外科手术可改善手术术野清晰度,减少手术出血量;不会影响患者凝血功能,不会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民  周文杰  王峰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3):2573-2574,2577
目的观察不同输血量对患者出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相应的输血对策。方法对185例普通失血患者(A组)和56例容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B组)进行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测定。结果 A1组(输血量小于或等于6 U)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A3组(输血量大于或等于12 U)的患者输血后比输血前有明显变化(P0.01)。B1组(输血量小于或等于6 U)的患者与A1组相比,输血后凝血功能有变化(P0.01)。结论普通失血患者输血量大于或等于6 U,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输血量大于或等于3 U时,可结合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和患者临床症状适当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和冷沉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救治前后 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酶活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8例DIC产妇为观察对象,在患者DIC发生前后及至救治成功进行动态DD、FIB、APTT、PLT(每6 h一次,病情稳定后每天1~2次)的测定,观察治疗前后的测定结果。【结果】28例产妇发生DIC时,DD明显上升,FIB减少,APTT 时间延长,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治疗后各指标明显改善,两阶段比较差异明显(P <0.05)。28例患者经救治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对产科DIC患者动态检测DD、FIB、APTT、PLT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监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