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肿瘤及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肿瘤及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共59个椎体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其中血管瘤2例2个椎体、骨质疏松症11例16个椎体、椎体恶性肿瘤24例41个椎体。在X线定位下,将不透X线骨水泥(在骨水泥甲基丙烯酸树脂多聚体PMMA粉剂中加入2ml造影剂以透视显影)按粉剂与液体为3:2比例混合调制成糊状,用1ml注射器匀速缓慢注入病变椎体。结果: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后,脊柱CT和平片随访观察骨水泥密度、形态与术后所见无变化,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止痛从注入骨水泥开始到术后7天显效,随访12个月。13例良性病变全部达到止痛效果,恶性肿瘤止痛效果达95.8%。本组没有发生并发症。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适用于椎体血管瘤、骨质疏松症、转移瘤等溶骨性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及护理椎体转移瘤患行经皮椎体硬化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止痛的效果。方法42例椎体转移瘤患在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引导下行椎体硬化成形术。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止痛有效率100%,38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结论经皮椎体硬化成形术对椎体转移瘤有良好的止痛效果,明显改善患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59例脊柱单发椎体病变的骨显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骨显像单发椎体病变资料,将脊柱单发椎体放射性异常分布情况分成5种:椎体局部点状浓聚、椎体半侧放射性异常浓聚、椎体整体放射性异常浓聚、椎体扁平状放射性异常浓聚、椎体放射性稀疏缺损。结果:59例单发椎体病变中,椎体转移瘤29例,余下30例为椎体良性病变。10例(100%,10/10)椎体局部点状浓聚者均为良性病变(椎体局部增生退变);12例(100%,12/12)椎体半侧浓聚者全部为椎体转移瘤;在21例椎体整体浓聚者中,椎体转移瘤占13例(61.9%,13/21);在15例椎体扁平状浓聚者中,12例(80%,12/15)为良性压缩骨折,另3例为转移瘤所致的病理性骨折;1例椎体放射性稀疏、缺损为转移瘤。结论:脊柱单个椎体病变的骨显像具有一定影像特点,掌握其特点有助于其良恶性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3D-CT扫描成像应用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骨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4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共62个椎体的术前影像资料,经患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穿刺并注入骨水泥.配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3D-CT扫描成像观察穿刺针在椎体和椎弓根内的位置、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和椎体外泄漏情况等,观察术后1周的止痛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椎体内骨水泥注射量为2.0~5.0 mL.术后1周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止痛总有效率为91.3%(42/46),并发症发生率为17.4%(8/46).结论 DSA 3D-CT可以更直观地监测PVP穿刺过程,更快速有效地了解骨水泥的分布、使用剂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在缓解脊柱转移瘤疼痛方面效果更加显著,增加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结果:(1)52例共累及209节椎体,167节附件,“跳跃征”发生率占71.7%。(2)病灶T1WI均表现为低信号,T2WI因其类型不同而分为高(24.4%),低(30.1%)和混杂(45.5%)信号,“晕征”出现率占26.9%。(3)椎旁肿块、椎管受累和椎间隙狭窄发生率分别为57.1%、60.7%和64.3%。结论:MRI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 选择134例证实的脊柱转移瘤,分别观察椎体、附件、椎间盘的破坏、局部肿块、淋巴结肿大及其他转移征象,椎管狭窄及其原因。结果 单个椎体破坏41例(30.6%),多个椎体破坏93例(69.4%)为相邻、跳跃及混合型椎体破坏。T1WI均为信号减低,T2WI信号改变可以多种多样,附件破坏64例(47.8%),局部肿块29例(21.6%),伴淋巴结肿大45(33.6%)及其他转移征象50例(37.3%),椎间盘均无破坏。结论 脊柱转移瘤有特征性的表现,注意观察椎体破坏的方式、信号、高度及椎体外其他原发灶及转移灶征象是诊断的判断,横断位扫描有利于原发灶及其它的转移灶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脊柱转移瘤的低场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临床证实的脊柱转移瘤89例,男58例,女31例,年龄10~82岁,平均55.5岁,分析其MRI表现。结果89例病灶均累及椎体、椎体附件,脊柱转移灶单个椎骨者有7例,多个椎骨转移者82例,出现病理性骨折10例,溶骨性转移77例,成骨性转移7例,混合性转移5例,转移瘤累及脊膜者9例,脊髓内有转移者5例,椎旁形成软组织肿块者31例。结论MRI是诊断脊柱转移瘤重要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儿童脊柱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脊柱结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3月我院手术、病理活检或抗结核治疗痊愈后证实的儿童脊柱结核的28例CT资料,与同期159例成人脊柱结核的CT表现对照,观察两者椎体和附件破坏的情况、椎体旁脓肿长度与椎体高度之比、椎旁脓肿以及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分析儿童脊柱结核的特征性CT表现。结果儿童脊柱后凸畸形率75%(21/28),明显大于成人发生率17.0%(27/159);椎体受累以胸椎多见53.7%(51/95)。儿童颈椎受累率为10.5%(10/95),与成人3.3%(16/479)相比,P=0002〈0,05,而儿童腰椎受累率为31.6%(30/95),与成人44.5%(213/479)相比,P=0.02〈0.05,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童以中心型破坏为主的椎体破坏率57.1%(16/28)与成人组25.6%(41/159)相比,P=0.001〈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以边缘型破坏为主的发生率7.1%(2/28)与成人组24.5%(39/159)相比,P=0.04〈0.05,结果亦有统计学意义。在椎体旁脓肿长度与椎体高度之比、椎体旁脓肿最大厚度、累及附件病例方面,两者均无明显统计学上差异。而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发生率在儿童中的发生率达78.6%(22/28),与成人的发生率49.7%(79/159)相比,P=0.005〈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脊柱结核在CT上有一定特征性表现,脊柱后凸畸形常见,颈胸椎受累率高,中心型脊柱结核多见,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受压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9.
脊柱结核骨破坏类型及CT表现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骨破坏类型及CT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脊柱结核的CT表现。结果:4种骨破坏类型中粉碎型最常见(33.3%),溶骨型28.4%,骨膜下型18.5%,局灶硬化型19.8%。附件及肋骨破坏发生率分别为34.6%和25%,椎间盘破坏占40%,椎旁软组织肿出现率为80%,且波及范围广(平均3.5个椎体),硬膜外脓肿出现率为40%,椎管内碎骨块达27.5%。结论:粉碎型骨破坏是脊柱结核最具特征的CT表现,而局处性骨硬化伴死骨形成,椎体骨破坏伴椎旁软组织肿块内出现骨碎块或钙化也是脊柱结核比较特征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过伸体位复位后行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的折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用新鲜老年性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31例31椎,过伸体位复位后向伤椎注入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骨折情况。结果31例患者术后48h内疼痛均明显缓解,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为(42.3±20.5%),平均椎体中线高度恢复率为(46.5±21.7)%,平均椎柱后凸矫正率为(44.2±21.9)%;术前和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中线高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术前和术后椎体后凸畸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随访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能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椎结核与脊椎转换瘤的CT形态差异。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27例脊椎结核和24例脊椎转移瘤的CT表现,拟定出两类病变的CT形态差异指标进行鉴别诊断。结果:脊椎结核多发生于椎体前中部、多以多发及弥散形式出现,病灶内可有死骨;脊椎转移瘤多以单发形式出现,多发生于椎体中后部和附件骨、病灶内少有死骨;结核的椎旁肿块常有钙化、多无强化或仅周边强化,而转移瘤的椎旁肿块少有钙化但强化明显;结核常累及椎间盘和相邻椎骨,而转移瘤罕有累及椎间盘和相邻椎骨。结论:上述CT形态差异指标的应用,有助于脊椎结核与脊椎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柱软骨肉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对33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软骨肉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脊柱软骨肉瘤患者共33例,其中男17例,女16例,平均年龄(41.4±11.6)岁。颈胸椎、腰椎及骶椎分别为25例、5例和3例,分别占75.8%、15.2%和3%。病变位于脊柱、脊柱旁和椎管内的分别为22例、9例和2例,分别占66.7%、27.3%和6%。19例可见骨破坏,14例骨破坏不明显,分别占57.6%和42.4%。骨破坏位于椎体、附件、椎体和附件均累及的分别占15.1%、27.3%、42.4%。15例肿瘤呈外生性生长,占45.5%,29例合并椎旁软组织肿块。15例骨破坏程度与软组织肿块不成比例。24例肿瘤伴钙化,钙化形态多样,呈点状(9例,37.5%)、环状(2例,8%)或不规则形(13例,54.1%)。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普通型26例、间叶型5例、透明型1例、去分化型1例。结论:脊柱软骨肉瘤主要位于颈胸椎,腰骶椎少见;伴或不伴骨破坏;肿瘤以椎体和附件均累及多见,位于椎体及椎管内的少见,肿瘤可呈外生性生长,椎旁软组织肿块及钙化的多见。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脊椎骨折碎骨片可进入椎管造成神经功能损伤,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主要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性质和程度,并与脊髓受损的范围有关.早期影像学的分析可评价脊髓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初步评价患者的治疗手段和预后.目的探讨MRI对脊柱外伤及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功能预后评估价值,为早期康复介入干预提供依据.设计以良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回顾性研究.单位河南省鹤壁矿务局总医院的影像科,两所大学医院的放射线科.对象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MRI行脊椎检查者125例,对诊断为良性椎体压缩骨折且临床资料完整者107例(123个椎体),外伤组65例(71个椎体),骨质疏松组42例(52个椎体),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07例(123个椎体)由急性外伤或原发性骨质疏松所致的压缩椎体的MRI征象进行对比分析.分别由两名副主任医师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盲法评价,根据变形椎体前后高度差别及形状将椎体压缩定位"楔形"、"扁形"2种,并观察有或无骨碎片及典型的骨折线.结果变形椎体内完全保留骨髓信号并混有高信号,椎体后上角突向椎管;T1椎体终板下带状低信号;椎体前后缘外形正常或略凹陷、边缘光滑;椎体静脉显示清晰是骨质疏松压缩的MRI表现.椎体较为均匀的低信号并部分保留骨髓信号、椎体变形明显、椎旁血肿、有骨折线或多伴脊髓水肿、囊变是外伤性压缩的MRI表现.椎体强化是骨折修复期的重要表现,是判定新鲜、陈旧骨折的一个参考标准.结论脊柱外伤及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及骨折时间的判定可通过MRI进行鉴别,并可初步评价患者的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脊柱转移瘤的CT表现及分型(附8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脊柱转移瘤CT表现,探讨新的CT分型。材料与方法:8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均有脊柱病变区或原发肿瘤的组织学证实。使用Siemens Somatom Plus 4螺旋CT扫描。结果:83例患者共发现222个椎骨受累,溶骨型169个,成骨型21个,混合型32个;每一型根据病灶的边缘和范围再分为:局灶性病变209个,弥漫性病变13个。结论:根据CT表现,以椎骨为单位的脊柱转移瘤分类方法,反映了各个病变的生物学与影像学的联系,较传统X线分型更具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核素平面骨显像(BoneScan,BS)与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诊断脊柱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受试者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27~84岁,平均年龄558岁,全部病例均在接受骨显像前后约二个月内行磁共振检查。分析判断图像时,将脊柱分为颈椎、胸椎上段(T1-T4)、胸椎中段(T5-T8)、胸椎下段(T9-T12)、腰椎上段(L1-L2)、腰椎下段(L3-L5)和骶椎7个区段。结果:22例患者骨显像示10例患者发现至少有一个区段骨转移,阳性率为455%,MRI示13例患者有至少一个区段骨转移,阳性率为591%,P>005;具有可比性的83个区段中,骨显像示30个区段阳性,阳性率为361%(30/83),MRI为33个区段阳性,阳性率为398%(33/83),P>005;有69个区段两种显像诊断相同,诊断一致率为831%。结论:MRI对脊柱骨转移瘤诊断的灵敏度不低于核素平面骨显像。核素平面骨显像可作为筛选肿瘤患者骨转移的首选检查,MRI是其必要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体髂骨移植椎管成形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椎管狭窄的手术技巧、疗效及适应症。方法 对1996年以来34例胸腰椎骨折伴椎管狭窄病人采用自体髂骨移植椎管成形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全部病例经18个月~5年的随访,椎体高度恢复良好,cobb’s角纠正理想,除2例术前Franke1分级为A级者外,其余均有一级以上改善,硬膜囊及神经根无压迫,无1例出现腰腿痛者。椎管矢状径较相邻椎管矢状径大。本组损伤节段矢状径与相邻节段矢状径平均值比率在138.46%和160.00%之间,平均为145.16%。结论 自体髂骨移植椎管成形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椎管狭窄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安全,解除神经及硬膜囊压迫的同时扩大了椎管,杜绝了继发性椎管狭窄,重建了后柱结构包括棘突及脊上韧带,增加了脊柱稳定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CT与MRI对脊柱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及随访证实的110例脊柱结核的完整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平扫检查,部分同时行增强检查。结果颈椎9例,胸椎25例,腰椎42例,胸腰段31例,骶椎3例。脊柱结核CT主要表现为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椎旁脓肿、死骨、钙化等;脊柱结核MRI主要表现为椎体和附件骨破坏、椎间盘信号变化、椎旁脓肿、硬膜囊和脊髓受累、韧带的扩散等;CT对死骨及钙化的显示优于MRI,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MRI对骨髓水肿、硬膜囊及脊髓受累、韧带下播散的显示优于CT,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脊柱结核表现各种各样,CT和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都有很高的价值,CT对死骨及钙化的显示更有优势,MRI在显示早期病变、硬膜囊及脊髓受累、韧带下播散等更有优势,二者联合有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李涛  陈卓夫  龚辉  彭霞舞 《临床医学》2011,31(11):20-22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途径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安全性,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6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均〉60岁,女性均〉50岁;受累椎体分布在第7胸椎~第4腰椎,其中单个椎体骨折患者42例,同时有2个椎体骨折患者14例,2个以上椎体骨折患者4例,骨折经MRI证实为新近骨折,均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PKP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55 min,平均骨水泥填充量3.85 ml,平均住院时间5.5 d。平均随访3个月,对于术前及第3个月分别采用VAS评分以及活动能力分析。结论单侧椎弓根途径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社区颈椎病患者运动康复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全身性拳操运动结合局部颈椎操锻炼(定量运动)对社区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对上海市南京东路街道某社区35—74岁常驻居民1457人进行社区慢性疾病的入户问卷调查,检出既往医院有明确诊断的颈椎病患者,由专业医务人员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对其中114名颈椎病患者实施为期3个月的运动康复治疗,包括中等强度的全身性拳操运动及局部颈椎操,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14例颈椎病患者经过3个月运动康复后,治愈44例(38.6%),显效40例(35.1%),有效25例(21.9%),无效5例(4.4%),治愈显效率73.7%,总有效率95.6%。研究发现,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愈显效率要显著高于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患者(P<0.01),且病程越短疗效越佳,病程在5年以内的颈椎病患者治愈显效率远高于病程在5年以上的患者(P<0.01)。结论:在社区范围内组织颈椎病患者进行定量的拳操运动并结合颈椎操锻炼,可有效治疗颈椎病。  相似文献   

20.
Metastatictumorsinspinearecommoninclinic,whichpro-ducedseverepainandhemiparalysisinseriouscases.Resectionofaffectedsegments,aspartofcomprehensivetherapy,caneffectivelyrelievepainandimproveneurologicalfunction.Largedefectinlo-calbonematrixandshortenedsegmentsfollowingextensiveresec-tioncannotberepairedcompletelyusingsimplebonegraft-ing.Since1997,byreplacingaffectedvertebralbodywithself-madeadjustableartificialhollowvertebralbodyincombinationwithresectionofaffectedvertebralbo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