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1 毫秒
1.
李艳  吴艳  王豫蓉 《重庆医学》2011,40(29):2959-2961
目的研究性别、生长型与骨性Ⅲ类错患者侧位唇形的关系。方法 选取138例恒牙列初期骨性Ⅲ类错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测量唇部矢状向及垂直向伸展度。结果 恒牙列初期骨性Ⅲ类错患者中,男性唇矢状向及垂直向伸展度均大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型对骨性Ⅲ类错患者唇形影响表现为:水平生长型相对平均生长型和垂直生长型患者的上下唇较短、较厚且外翻明显。垂直生长型患者相对平均生长型和水平生长型患者的上下唇较长、较薄但无明显外翻。结论 性别及生长型与恒牙列初期骨性Ⅲ类错患者的唇侧位形态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利用功能性矫治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殆,并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 对30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恒牙列早期临界病例采用非拔牙矫治,进行双期治疗.第一期利用功能性矫治器抑制上颌骨生长,推磨牙向后,扩大上、下牙弓,引导下颌正常生长;第二期采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技术,适当配合Ⅱ类牵引,矫正下颌后缩,直至达前牙的覆盖、覆(牙合)正常.对两期相关的软、硬组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 利用功能性矫治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使颌骨、牙齿、软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利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选择合适的功能矫治器可以使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邻界病例非拔牙矫治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西安地区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颅颌面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西安地区安氏Ⅰ类错(牙合)成人的颅颌面结构特征.方法:通过普查选取西安地区汉族大学生101人为研究对象,男53人,女48人,年龄18~23岁.选用传统12种硬软组织测量分析法及新增的Alabama分析法、第四军医大学优选项目测量分析法,对颅颌面部有关角度、线距及线距比进行测量,并将各项测量数据与该地区正常(牙合)成人测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安氏Ⅰ类错(牙合)成人下颌相对于上颌位置靠后,下颌斜度大,颏部后缩,呈Ⅱ类趋势;上中切牙突距、下中切牙倾斜度、(牙合)平面、腭平面、下颌平面倾斜度、下颌角及鼻唇角均较大;下颌长度、下颌长度与上颌长度比值、上下颌突度、面凸角、Z角及上下唇凸距均较小;其生长型垂直向大于水平向,并向后下;男性上颌长度及上面高与全面高比大,下面高与全面高比小,女性上下中切牙角小.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成人呈现颌面部在矢状方向上发育欠佳,以下颌更为显著;下颌在垂直方向上发育异常,并呈现向后向下趋势,从而使软硬组织发生趋向Ⅱ类变化的特征.其中男性表现为上面部比例偏大、下面部偏小,而女性表现为前面部比例适宜,但下颌较正常(牙合)趋于向后向下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恒牙列初期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的颅颌结构变化,确立该类错牙合的矫治时机.方法:随机抽取临床40例恒牙列初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进行近1年时间的观察.对观察前、后患者的侧位定位x线头影片做Downs法测量分析及配对t检验.结果:处于恒牙列初期的女性患者,上下颌骨关系已无明显变化,但上颌切牙表现的更加前突,下颌切牙更加舌倾;男性患者的下颌骨表现为向前、向上方向旋转生长,其变化数值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需及早施以矫治.  相似文献   

5.
西安地区成人安氏Ⅰ类错颅颌面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西安地区安氏Ⅰ类错牙合成人的颅颌面结构特征。方法 :通过普查选取西安地区汉族大学生1 0 1人为研究对象 ,男 5 3人 ,女 4 8人 ,年龄 1 8~ 2 3岁。选用传统 1 2种硬软组织测量分析法及新增的Alabama分析法、第四军医大学优选项目测量分析法 ,对颅颌面部有关角度、线距及线距比进行测量 ,并将各项测量数据与该地区正常牙合成人测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安氏Ⅰ类错牙合成人下颌相对于上颌位置靠后 ,下颌斜度大 ,颏部后缩 ,呈Ⅱ类趋势 ;上中切牙突距、下中切牙倾斜度、牙合平面、腭平面、下颌平面倾斜度、下颌角及鼻唇角均较大 ;下颌长度、下颌长度与上颌长度比值、上下颌突度、面凸角、Z角及上下唇凸距均较小 ;其生长型垂直向大于水平向 ,并向后下 ;男性上颌长度及上面高与全面高比大 ,下面高与全面高比小 ,女性上下中切牙角小。结论 :安氏Ⅰ类错牙合成人呈现颌面部在矢状方向上发育欠佳 ,以下颌更为显著 ;下颌在垂直方向上发育异常 ,并呈现向后向下趋势 ,从而使软硬组织发生趋向Ⅱ类变化的特征。其中男性表现为上面部比例偏大、下面部偏小 ,而女性表现为前面部比例适宜 ,但下颌较正常牙合趋于向后向下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进行双期矫治,观察矫治前后的牙、颌面结构变化.方法用肌激动器(Activator)和固定矫治器对16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进行双期矫治,分析比较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结果用肌激动器对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进行第一期矫治后,颌骨和磨牙的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前牙覆盖减小.主要是下颌向前生长及位置变化所致.上切牙舌倾和下切牙唇倾对减小覆盖也有一定作用.结论对于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I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应在早期用功能性矫治器进行第一期治疗,主要纠正骨骼的矢状关系不调.第二期用固定矫正器对牙位及咬(牙合)关系作精细调整.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早期Twin-Block(TB)功能矫治器矫治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 对42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进行早期TB功能矫治器矫治,通过X线正中(牙合)位头颅侧位定位片分析功能矫治前、功能矫治后患儿软组织和硬组织相关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 早期TB功能矫治器矫治能够促进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使下颌基骨长度、下颌升支高度明显增加(P<0.05),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得到改善,同时发生以下颌磨牙区牙槽骨高度增加为主的牙槽骨代偿性改建;还可使软组织上唇突距明显缩小,上唇基部厚度、上唇紧张度、下唇突距、颏突度、软组织面突角明显增大(P<0.05或P<0.01)。结论 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进行早期TB功能矫治器矫治,可改变硬组织颌骨间关系,使软组织颏部突出,改善鼻、唇、颏软组织形态结构,使患儿拥有良好的侧貌面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拔牙矫治后牙颌面软硬组织形态学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随机选择30例经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并以直丝弓技术矫治完成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18.4±1.0岁(16~24岁)。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患者矫治前后牙颌面软硬组织形态进行测量分析,并建立以上下唇突距变化值为因变量、相关硬组织变化值为自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结果矫治前后的显著性改变主要发生在牙齿和面部软组织,颌骨变化不具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上下唇突距的变化与上下切牙突距,上下切牙倾斜度及面高比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上下切牙突距变化对上下唇突距的变化最具影响。结论拔牙矫治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齿和面部软组织变化明显,软组织形态与切牙位置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前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24例,拔牙后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测量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突度的7个项目和硬组织侧貌突度11个项目的变化值.结果 (1)鼻唇角、下唇倾角、上唇厚度增大,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减小(P<0.05);(2)ANB角、U1-NA角、L1-NBmm、 U1-SN角、U1-Namm 、L1-MP角、OJ减小,U1-L1角增大(P<0.05).结论 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表现为上前牙突度减小和上下唇突度减小,软硬组织侧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秦朴  杜跃华  肖遥  赵蔚萍 《重庆医学》2007,36(4):312-313
目的 评价前庭盾对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对25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上颌骨向前生长受到抑制,下颌骨生长得到充分表达,上下颌骨矢状不调得以改善.上颌第1恒磨牙伸长并向远中移动,上颌切牙唇倾角度减小,第1恒磨牙关系恢复至中性(牙合),覆(牙合)、覆盖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同时发现,腭平面角、腭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庭盾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有明显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成人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探讨其治疗前后硬软组织的改变及意义. 方法:选择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非拥挤错牙 合患者21 例(男7例,女14例),所有病例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对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X 线片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正畸治疗后上前牙及上唇发生了明显的后退(U1- NA, U1-L1°,↓);颌骨的改变不明显,下颌部分发生了轻微的后下旋转(OP- SN°↑),下前牙有压低并有轻微的唇倾(L1- NB°L1-MP°↑);软组织上下唇均有后退(Z 角,NLA↑,上下唇突度减少). 结论:上颌单颌减数矫治非拥挤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改变主要发生在牙及牙槽骨.此方法适用于牙性或轻度骨性的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安氏Ⅱ1类和Ⅱ2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特征.方法 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人60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Ⅱ2类错(牙合)各30例,对12项硬组织测量指标和15项软组织测量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 与正常(牙合)相比,安氏Ⅱ1类错(牙合)ANB角、U1-SN角、U1-NA距离、L1-MP角、L1-NB距离、面凸角、上唇突角、上下唇突角、上唇突距、下唇突距、下唇凸厚增大(t=2.344~8.148,P<0.05),S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Z角减小(t=-6.916~-2.517,P<0.05).安氏Ⅱ2类错(牙合)A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上下唇突角、上唇凸厚、下唇凸厚明显增大(t=2.794~8.668,P<0.05),SNB角、SN-MP角、U1-SN角、U1-NA距离、L1-NB距离、下颌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下唇突角、上唇突距减小(t=-9.160~-2.256,P<0.05).其余测量指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安氏Ⅱ1类与Ⅱ2类错(牙合)具有各自的软硬组织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生长型与牙颌补偿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未经治疗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86例.通过X线头影测量的方法对骨性Ⅱ类错合矢状向及垂直向不调程度同上下颌中切牙倾斜程度与(牙合)平面及下颌平面倾斜角度做相关性分析.选择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夹角(ANB角)与前颅底平面与上中切牙长轴的交角...  相似文献   

14.
黄俊强 《中国医学工程》2005,13(5):545-546,552
目的通过评估安氏Ⅱ错(牙合)及双颌前突拔牙矫治病例硬组织垂直向的变化,探讨Ⅱ类错(牙合)及双颌前突的治疗机制,探讨Tweed-Merriffield矫治技术特点及其在具体病例中的具体表现.方法Ⅱ类错(牙合)及双颌前突患者15例.男2例,女13例;年龄12~24岁,平均17.4岁.拔牙4/4|4/4或84/84|48/48,采用Tweed-Merrifield技术矫治,并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颌骨垂直生长型未改变,SN-MP、FH-MP、PP-MP角有轻微减少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下颌磨牙高度得到控制,表现为FH-OP角SN-OP角略有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矫治结果没有出现不利于Ⅱ类错(牙合)及双颌前突错颌侧貌的垂直生长;ANB角减少,并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有效的垂直控制,有利于矢状方向的改善.结论Tweed-Merrifield技术通过定向力系统的施行,促使下颌平面、颌平面向逆时针旋转,有利于突侧貌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安氏Ⅱ1类错(牙合)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进行减数治疗后,软、硬组织的突度变化. 方法: 选择26 例11~16岁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例,用方丝弓矫治技术, 矫治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正畸治疗后,SNA减小1.1°,⊥-NA角度减小13.3°, ⊥-T角度增加19.9°,上唇倾角增加10.4 °,下唇倾角增加5.9°,上下唇角增加15.8°,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Ⅱ1类拔牙矫治可取得明显的软、硬组织突度的改变,主要是上颌及上颌前牙突度减小和上下唇突度减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用功能矫治进行矫治,观察矫治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 用双(牙合)垫功能矫治器(twin-block)对15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进行矫治,分析比较矫治后的头颅侧位片.结果 患者除SWA角无明显变化外,SNB角增大,ANB角减小,前牙的覆盖(is/r-ii/r)减小,磨牙关系(ms/Y-mi/Y)在矢状方向变化明显.结论 对于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应在早期用功能矫治器进行第一期治疗,主要纠正骨骼的矢状关系不调.第二期用固定矫正器,对牙位及牙合关系作精细调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改良型Activator矫治儿童安氏Ⅱ类错牙合 ,以评价矫治器对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 :改良型Activator矫治 2 0例安氏Ⅱ类错牙合儿童 ,2 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 ,分别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 ,并进行治疗前后的电子计算机 头影测量研究。结果 :治疗组SNA角减小 ,SNB角明显增大 ,ANB角减小 ,下颌骨水平向生长趋向正常。结论 :Activator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不仅能抑制上颌生长 ,减小上颌突度 ,还能有效地促进下颌生长  相似文献   

18.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是比较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对该病例治疗的各种报道不少,而成人病例的治疗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临床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拔牙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成人错(牙合)患者,比较矫治前后颌面硬组织及牙位的变化,探讨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Twin-block矫治器对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运用Twin-block矫治器通过上下(牙合)垫接触面间的导斜面来转移咬合力,诱导下颌功能性前移.结果:应用合适的上下颌垫间的导斜面斜度可产生有利于正常颌面生长的矫形力,12例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结论:Twin-block矫治器是矫治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错畸形的患者进行双期矫治 ,观察矫治前后的牙、颌面结构变化。方法 用肌激动器 (Activator)和固定矫治器对 1 6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进行双期矫治 ,分析比较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结果 用肌激动器对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进行第一期矫治后 ,颌骨和磨牙的Ⅱ类关系得到改善 ,前牙覆盖减小。主要是下颌向前生长及位置变化所致。上切牙舌倾和下切牙唇倾对减小覆盖也有一定作用。结论 对于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患者 ,应在早期用功能性矫治器进行第一期治疗 ,主要纠正骨骼的矢状关系不调。第二期用固定矫正器对牙位及咬关系作精细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