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42例45个病灶,其中乳腺癌病灶22个,乳腺良性病变23个(乳腺炎9个,乳腺纤维瘤4个,乳腺增生性疾病10个),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平扫,并于增强后60、120、180、300、480 s进行多期增强扫描.结果:(1)CT表现:乳腺癌多为不规则肿块,伴分叶、毛刺及周围浸润的表现;明显不均匀强化.乳腺炎为乳腺密度增高,边缘模糊,多无明确肿块,伴有邻近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混浊,多明显强化.乳腺纤维瘤为等密度、边界清、轮廓光整肿块,均匀强化.乳腺增生性疾病呈腺体增厚,增强为多发或弥漫性分布的强化灶,强化弱且不均匀.(2)时间密度曲线(TDC):乳腺癌和乳腺炎呈速进速退型,乳腺纤维腺瘤表现为持续上升型,乳腺增生性疾病表现为缓慢上升型.(3)各组病灶平扫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后延迟60 s和120 s时乳腺增生组CT值增强幅度△CT值与乳腺炎和乳腺癌的△CT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180、300、480 s时纤维腺瘤的△CT值与乳腺炎、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组的△CT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乳腺肿块性病变的显示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8例乳腺肿块性病变,其中浸润性导管癌57例,粘液癌4例,纤维腺瘤1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CT检查先平扫,而后分别于静脉注射对比剂后28、90s时进行二期增强扫描,并应用MIP、VRT对动脉期轴位图像进行重建。回顾分析所有病例中乳腺肿块本身、周围结构及淋巴结的CT表现。结果 88%的浸润性导管癌及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均在动脉期明显强化;4例粘液癌及92.31%的纤维腺瘤在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恶性肿块中45.90%呈不规则形,54.10%呈边缘有分叶、毛刺的类圆形,55.74%呈不均匀强化,44.26%呈均匀强化;而良性肿块中94.12%呈类圆形,64.71%呈边缘光滑,76.47%呈均匀强化。在61例乳腺癌中,8例出现乳晕粘连,14例伴局部皮肤增厚、凹陷,5例伴胸壁浸润,24例CT术前检出腋窝淋巴结转移。结论 多层螺旋CT对乳腺肿块性疾病具有较高的显示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DCE-MRI鉴别诊断(附4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ynamic enhanced MRI,DCE-MRI)对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3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19例,对DCE-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病灶形态学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intensitycurve,TIC),早期强化率。结果 30例乳腺癌中,形态不规则、有毛刺、边界模糊毛糙26例,强化方式多为不均匀或环形强化,TIC曲线多为III型和Ⅱ型。乳腺纤维腺瘤19例中,形态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光整,17例。强化方式多为均匀强化或无明显强化,TIC多为I型和IV型。乳腺癌和纤维腺瘤在形态学特征、强化方式及TIC类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CE-MRI依据病灶的形态特征、强化方式、早期增强率及TIC类型可以很好地鉴别乳腺癌和纤维腺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高频超声对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将该院2009年9月—2011年12月患有乳腺癌的25例女性患者和患有乳腺纤维腺瘤的75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乳腺癌组和乳腺纤维腺瘤组。对这100例患者分别进行乳腺高频超声检查,对其乳房肿块的形态、边缘回声、内部回声、后方回声作出描述及诊断。结果乳腺纤维腺瘤组患者乳房肿块较规则,基本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较清晰、光滑,内部回声较均匀,后方回声衰减较少;乳腺癌组患者肿块较不规则,边缘较不光滑,内部回声较不均匀,后方回声不改变和增强较纤维腺瘤组无明显差异,但回声衰减稍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了个别直径较小的肿块外,乳腺高频超声检查对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的准确率较高,是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在乳腺良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乳腺良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9月~2003年7月收治的2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良性疾病的术前CT资料.患者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行MPR、MIP、SSD后处理.结果 23例乳腺良性疾病中,乳腺纤维腺瘤12例,CT平扫7例呈圆形密度较高肿块,5例呈轻度分叶状肿块,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有5例中心无强化;乳腺导管扩张并囊肿形成8例,CT平扫见乳腺内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20 Hu,边缘光滑,5例周边可见较高密度囊壁;乳腺炎2例,CT表现不规则形块影,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强化不均匀,皮肤增厚;乳腺脂肪瘤1例,CT表现为圆形肿块,边缘光滑,密度均匀,CT值-80 Hu,增强后轻度强化.结论 MPR、MIP、SSD后处理技术对乳腺良性疾病的显示各有优势.MSCT能够较准确地诊断乳腺良性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声像图特点。方法:对1996年9月-2001年3月共2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病例的声像图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乳腺肿块声像图改变主要为实质性弱回声肿块。恶性肿瘤多于良性肿瘤。乳腺癌多为圆形或挖圆形肿块,无包膜,边界不规整,有后方声衰减,CDFI为高速高阻血流。良性肿瘤多椭圆形,有包膜,边界规整,血流信息稀小。结论:B超对乳腺肿块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乳腺纤维腺瘤临床特点、MRI征象及其与乳腺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4例经手术或穿刺检查证实为乳腺纤维瘤(n=29)及乳腺癌(n=15)患者的MRI影像学检查资料,总结乳腺纤维瘤临床特点,分析及与乳腺癌MRI征象差异。结果本组15例(19个病灶)乳腺癌均经MRI检出,检出率为100.0%;29例(38个)纤维腺瘤MRI检出27例,2例误诊为乳腺癌,检出率为93.10%。结论清晰边界,包膜完整,无强化分隔,内部信号均匀为乳腺纤维腺瘤MRI征象,当乳腺肿瘤MRI形态与表现功能不符时,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在临床工作的应用价值及体会.方法 收集300例2010年8月~2011年4月全数字化乳腺摄影的图片,经过病理证实基本位置为CC和MLO,必要时加局部点片侧位片.结果 乳腺癌9例癌前病变3例,22例纤维腺瘤,22例囊性增生.结论 FFDM对于检查乳腺疾病是非常重要,特别是未触及肿块的乳腺癌和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腺瘤并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07年-2008年病理诊断为乳腺纤维腺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乳腺非典型增生及恶变的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纤维腺瘤并乳腺癌的41例病例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声影像分析。结果:超声影像诊断分三种:1.乳腺纤维腺瘤;2.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待排;3.乳腺癌。病理诊断结果3708例乳腺纤维腺瘤中,伴有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12例(12/3708),伴有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小管癌1例(1/3708),乳腺纤维腺瘤及乳腺癌29例(29/3708)。结论:乳腺纤维腺瘤可发生恶变,也可与乳腺癌并发,体检及超声检查均不易检出。体检、超声和病理综合检查是避免漏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红外线扫描诊断各种乳腺良性疾病和乳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红外线扫描仪诊断各类乳腺疾病3709例,结合临床体检、乳腺钼靶X线、病理检查等综合诊断结果,分析红外线扫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红外线扫描对纤维腺瘤、乳腺增生和炎性肿块的诊断符合率较高,达95%以上;诊断乳腺癌107例,诊断符合率87.9%。结论:红外线扫描具有无创性、快捷、科学性强等特点,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的三种重建方法对乳腺肿块性病变的显示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7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性病变,其中乳腺癌61例、乳腺良性病变16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的薄层轴位扫描及MPR、MIP、VR重建,重点分析多层螺旋CT三种重建方法对肿块本身、周围结构及淋巴结的显示情况.结果61例乳腺癌中28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肿块,33例呈边缘有分叶、毛刺的类圆形肿块,34例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8例与乳晕黏连,14例伴有局部皮肤增厚,5例侵犯胸壁,24例合并腋窝淋巴结转移.16例乳腺良性病变均呈类圆形肿块,其中13例边缘光滑,11例增强后呈均匀强化.结论以轴位薄层扫描信息为基础,MSCT的三种重建方法对显示乳腺肿块的位置、内部结构、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腋窝淋巴结情况更为直观,为准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全面、精确、直观的图像信息.  相似文献   

12.
近红外线在诊断乳腺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红外线在扫描诊断乳腺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红外线扫描仪检查2750例乳腺疾病患者,535例同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近红外乳腺扫描诊断与病理确诊的病例相比较,符合率分别为:乳腺增生性疾病为88.9%;纤维腺瘤为92.0%;乳腺癌为76.00%;乳腺囊性疾病为68.4%;副乳腺为100%;乳腺结核病,乳腺脂肪坏死乳腺内的疤痕诊断差,综合符合率为87.7%。结论:红外线乳腺扫描是一种经济、简便、成像清晰、准确度较高的无损伤检查方法,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是检查筛选乳腺疾病及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 CT诊断结果显示存在乳腺异常病灶,占位性病变有106例。术中所见证实乳腺癌78例、良性病变21例。随访病例共计99例,对所有患者的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106例患者中有99例乳腺病变患者,按照肿块大小分类,56例≤2.0 cm、35例 2.0 cm;按照病变程度分为乳腺癌(n=68)和良性病变(n=31)。术中所见证实78例乳腺癌、21例良性病变。经多层螺旋CT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乳腺对应胸壁结核5例、脂肪瘤3例、纤维腺瘤8例、乳腺增生12例,其中有乳腺癌的确诊率为87.18%;良性病变中存在1例漏诊、13例误诊。平扫对乳腺癌、纤维腺瘤、乳腺炎及乳腺增生性疾病的诊断意义不大,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后,可见乳腺炎、乳腺癌增强前后的ΔCT值差异均无明显差异(P 0.05),增强60 s、120 s后,乳腺炎、乳腺癌的ΔCT值与乳腺增生性疾病存在显著差异(P0.05);增强后300、480 s后,乳腺炎、乳腺癌的ΔCT值与纤维腺瘤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术中所见证实78例乳腺癌,其乳腺癌病灶特征性钙化率为30.77%,多层螺旋CT检查出特征性钙化率29.41%。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确诊率较高,对确诊良恶性病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女性乳腺肿块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乳腺肿块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回声、有无微钙化、纵横比、后方衰减及肿块血供情况。结果:乳性肿块48例中,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43例,超声诊断符合率89.58%,包括乳腺癌18例,纤维瘤2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脂肪瘤样增生2例,乳腺单纯性囊肿1例,乳腺乳汁潴留囊肿1例。误诊5例,包括2例分叶状良性纤维腺瘤、1例脂肪坏死、1例乳腺腺病伴局部感染误诊为乳腺癌,1例小乳癌误诊为纤维腺瘤。结论:高频超声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乳腺纤维腺瘤的乳腺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影像学特征,探讨DCE-MRI在乳腺纤维腺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上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1年5月间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并有病理证实的单发女性乳腺纤维腺瘤患者56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了乳腺DCE-MRI检查.总结在DCE-MRI影像上乳腺纤维腺瘤的形态、边缘、强化和曲线特征.统计依据DCE-MRI诊断乳腺纤维腺瘤的准确度.结果本组乳腺纤维腺瘤病灶在形态上,DCE-MRI显示为类圆形34枚,分叶状13枚,不规则形9枚;在边缘上,DCE-MRI显示为规则者49枚,不规则者5枚,毛刺者2枚;在DCE-MRI强化上,显示为无明显强化者10枚,均匀性强化者37枚,不均匀强化者9枚;其中,表现为向心性强化者5枚,表现为“中心—边缘”型号强化者51枚;在TIC曲线上,显示为Ⅰ型者40例,Ⅱ型者9例,Ⅲ型者7例.依据DCE-MRI上病变的形态、边缘、强化和曲线特征对本组乳腺纤维腺瘤病灶进行诊断,诊断准确度为83.93%.结论 DCE-MRI在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具有突出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检查在乳腺肿瘤术前诊断的应用价值,明确乳腺肿瘤的CT表现。方法:收集分析100例经手术验证的乳腺肿瘤的CT摄影资料。结果:乳腺良性肿瘤69例,肿块的CT征象为圆形、椭圆形,表现为软组织、囊性及脂肪密度影,11例伴爆米花样、蛋壳样及环行钙化,临床触诊质地较软;31例乳腺癌CT征象为不规则形肿块20例、类圆形7例、有微小钙化21例、局部浸润4例,触诊质地较硬。结论:CT检查是乳腺肿瘤术前重要检查方法,显示乳腺肿瘤的主要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在乳腺肿瘤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郁郁 《当代医学》2010,16(25):7-8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在诊断乳腺肿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高频二维超声对58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肿块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纵横比、有无微小钙化及腋下淋巴结肿大等,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肿块的血流分布情况。结果 58例中,术前诊断乳腺癌6例,乳腺纤维腺瘤39例,乳腺增生结节13例,误诊10例,诊断符合率为82.76%(48/58)。结论高频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在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吴洁 《华夏医学》2010,23(1):51-52
目的:分析临床检查未发现腋淋巴结肿大、乳头及乳房皮肤无异常、肿块小于3 cm的乳腺实性肿块术后病理情况,探讨手术干预治疗对于早期发现和预防乳腺癌的作用.方法:对352例临床检查发现乳腺肿块,经B超证实为实性占位的患者行肿块切除活检.结果:病理报告良性肿块占96%,恶性肿瘤占4%,依次排列为:纤维腺瘤68.2%,乳汁瘤22.7%,乳腺癌4%,乳腺增生3.4%,其他良性肿瘤1.7%.纤维腺瘤主要分布在18~30岁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常有多年乳腺增生史或家族肿瘤病史.结论:乳腺肿块主要由良性病变构成,部分可能是一种癌前病变或早期癌肿,手术干预可以起到预防增生组织恶变及早期发现乳腺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纤维腺瘤的超声、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以2013年2月~2016年2月经病理证实的10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均接受超声、MRI检查,观察各自影像学表现,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MRI对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影像表现:术后病理证实乳腺纤维腺瘤共118枚,超声显示圆形、类圆形形态93枚,包膜样回声86枚,内部均匀回声76枚,伴钙化28枚,血流信号0级60枚,1级50枚;MRI显示圆形、类圆形形态96枚,边缘清晰90枚,T1WI等信号108枚,T2WI高信号94枚,均匀强化78枚,不均匀强化19枚,TIC分型:I型93枚,占78.81%。超声对乳腺纤维腺瘤诊断符合率为90.00%显著低于MRI的9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MRI通过典型影像学征象显示有助于乳腺纤维腺瘤诊断,其中MRI相比超声诊断乳腺纤维腺瘤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申作强 《吉林医学》2011,32(14):2795-2796
目的:探讨乳腺高频钼靶X线检查对现代乳腺疾病诊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 262例有临床症状的乳腺疾病患者进行常规乳腺高频钼靶X线检查。结果:1 15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93.6%),8例重度增生(0.6%),22例良性纤维腺瘤(1.7%),23例乳腺癌(1.8%),28例正常(2.2%)。结论:乳腺高频钼靶X线检查具有方便、无痛苦、无损害、图像清晰等特点,是诊断现代乳腺疾病的最有效检查方法。特别是对乳腺癌诊断具有独特之处。对乳腺增生症的诊断,根据X线的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