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MRI对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行磁共振平扫检查,同时行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 5例位于胸段、2例位于颈段、2例位于腰骶段.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6例呈等T1WI信号,2例呈长T1WI信号,1例呈短T1WI信号,9例呈长T2WI信号影,增强扫描4例明显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3例无明显强化.MRI信号因海绵状血管瘤反复出血不同时期出血成分沉积及血栓形成、胶质增生而表现多样.结论 MRI对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确诊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并与硬膜外其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5例中,4例位于胸段,1例位于胸腰段,均沿脊椎纵轴生长,呈梭形或长椭圆形;病变平面脊髓明显受压,3例肿块呈"钳"状包绕脊髓;5例均表现为T2WI高信号,T1WI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一致明显强化;2例肿瘤沿相邻的椎间孔呈"哑铃"状生长,并使椎间孔扩大。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需与硬膜外其他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内与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4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MRI检查45例,CT检查30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42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轻度水肿.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27例,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 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或类圆形较均匀的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脑内与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优于CT像,特别是MRI的T2 WI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CT、MRI与DSA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与DSA检查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CT平扫22例,其中增强扫描17例。MRI检查22例,其中增强扫描13例。DSA检查5例。结果CT表现为高密度,略高密度,等密度。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与T2WI均呈高信号,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T1WI与T2WI均呈低信号。病灶无占位效应或占位效应轻微,病灶多为不强化及轻微强化。DSA检查无肿瘤染色。结论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典型,比CT表现更具特异性,与CT检查结合是诊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参考DSA表现有利于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I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旁海绵状血管瘤行T1WI、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扫描,分析其形态及信号特点.结果 肿瘤主要位于鞍旁,并不同程度涉及鞍内,呈"哑铃"形、内小外大的"葫芦"形、不规则形或类圆形,周围均无水肿.T2WI呈较明显高信号,T1WI呈稍低或较低信号,DWI呈等或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异常强化.6例平扫或增强扫描信号欠均匀.结论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MRI在鉴别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的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鞍旁肿瘤MRI影像表现,观察MR影像特征.结果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均可同时侵犯鞍内及鞍旁,但两者MRI信号有特征性,海绵状血管瘤T1WI呈等或稍低于脑灰质信号,T2WI信号强度类似脑脊液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强化显著,可见延迟强化.脑膜瘤呈等T1、T2信号,T2WI信号强度与脑灰质信号近似,增强扫描病变呈中等度弥漫性强化,相应部位可见脑膜线样强化.结论 MRI平扫加增强能明确显示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及脑膜瘤的不同信号改变、强化特点及内部结构特点,其MRI信号特点对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影像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资料,经CT检查18例,6例增强扫描,MR检查28例,10例增强扫描,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做伽马刀治疗,14例随诊证实。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稍高或混杂密度影,边界清晰,病灶内可见单发或多发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少数可表现为血肿密度,增强扫描轻度不均匀强化或无强化。MR典型表现为T2WI及T1WI高低不均匀信号,呈"爆米花"样,周边可见低信号环,部分病灶为T2WI中央高、周边低信号,T1WI略低信号,边界模糊;T2WI为高信号,T1WI中央高、周边低信号;少数病灶表现为T2WI、T1WI均为高信号且信号均匀。DWI呈中间混有高信号的不均匀黑色低信号或均匀黑色低信号且较T1WI及T2WI范围加大,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或无明显强化。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以MRI表现更典型,MRI检查T2WI及DWI序列是诊断及随访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方法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4~74岁,使用1.5T超导MRI,常规SE/VE序列,T1WI、T2WI,均注射Gd-DTPA.结果 MRI平扫表现:4例长T1长T2信号,8例等T1长T2信号,3例短T1长T2信号(压脂),1例等T1等T2信号;其中2例肿瘤内可见血管流空影.增强表现:7例呈明显均匀强化,5例呈中度略不均匀强化,4例分别为轻度强化、边缘强化及结节强化.结论 根据MRI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态、信号、强化表现及好发年龄等特点综合分析可以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平扫、脂肪抑制成像(SPIR)及增强扫描的表现特点.结果 11例患者MRI扫描T1WI呈等信号8例,稍低信号3例,T2WI高信号11例,SPIR稍高信号11例.增强后动脉期中心轻度强化7例.MRI诊断8例为眶内海绵状血管瘤,3例为球后占位血管性肿瘤不除外.结论 MRI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全部患者均有MRI平扫和增强扫描,12例有X线平片检查,10例有CT检查。结果单发病灶31例,2~4个多发病灶者4例,共检出43个病灶。SE序列T1WI上33个病灶呈中等略高信号,T2WI上全部病灶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33个病灶内及周边可见高信号的病变,Flash2d序列21个病灶T1WI上高信号被抑制,12个病灶内T1WI上高信号未被抑制。Gd-DTPA增强扫描39个病灶呈明显强化,但强化不甚均匀,其内可见点条状不强化影。结论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在MRI表现上有一定特征性,MRI对诊断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MRI、MRA认和DSA表现并比较四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A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经影像学及临床随访证实。20例进行CT和MRI平扫、MRA认,13例行CT增强扫描,15例行MRI增强扫描,12例行DSA检查。结果: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以单发多见(17/20,占85%)。20例CA检出25个病灶。CT和MRI平扫均发现所有病灶。CA的CT平扫均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13例CT增强扫描发现15个病灶,其中10个病灶无强化,5个病灶轻度强化。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12个,高信号8个,混杂信号5个;T2WI全部病灶均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23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2个病灶周围有水肿带,无占位效应;15例MRI增强扫描发现17个病灶,其中7个病灶出现瘤体血管床轻中度强化,2个病灶边缘强化,8个病灶无强化。20例CA行3D TOF MRA认均未见异常血管影。12例行全脑DSA检查未见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4例表现为毛细血管期或静脉窦期富血管性病变。结论:CA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MRI优于CT;CA的CT和MRI增强扫描无特征性表现;MRA和DSA对诊断CA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2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21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13例行MRA检查。结果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72.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 T1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均匀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结论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CT和MRA可明确诊断;脑外型者易误诊,对CT和MRI表现类似的中颅窝脑膜瘤,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l4例。12例行CT平扫,10例行CT增强扫描;10例行MM检查,6例行Gd—DTPA增强扫描;9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 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以单发病灶多见。12例CT平扫发现16个病灶,全部病灶均呈高密度或稍高密度,7个病灶可见钙化;10例CT增强扫描发现病灶14个,9个病灶无强化,5个病灶呈轻度强化。10例MRI检查发现13个病灶,3个在T1WI上是等信号,10个为高信号;在T2WI上全部病灶为高低混杂信号,其中9个病灶周围伴有环形低信号,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无占位效应。结论 CA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对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MRI优于CT。正确诊断有赖于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4.
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经临床证实的11例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其中7例经病理证实,男4例,女7例,年龄9~62岁.主要临床表现有反复发作性背部疼痛、肢体疼痛、感觉、运动障碍.MR扫描行矢状位T_1WI、T_2WI,横轴位T_2WI,冠状位T_1WI,增强扫描6例.结果 9例病灶为单发,2例为2个病灶,病灶位于颈段脊髓内8个、胸段脊髓内5个.11个病灶呈类圆形、卵圆形,2个病灶呈梭形.病灶均呈稍长T_1、长T_2信号,其中1个卵圆形病灶、2个梭形病灶内见点条状稍短T_1、短T_2信号分隔,周边均绕以形态不一的短T_2信号环,1个病灶周围有稍长T_1、长T_2信号水肿.6例增强检查,2例病灶未见明显强化,4例病灶显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MR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提高该病诊断准确率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MRI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 MRI特征。方法 :经 MRI诊断、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脊髓海绵状血管瘤 6例 ,其中活检 3例 ,手术 3例 ,分析了该组病变的分布范围 ,MRI异常信号特征 ,并与病理切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6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中 4例位于胸段 ,2例位于颈段 ,均为单发 ,脊髓粗细正常或稍增粗。 MRI特征性表现为瘤巢呈爆米花状或桑葚状混合信号团块 ,周围可见短 T2 低信号环。镜下瘤组织由高度扩张的血窦所构成 ,内衬扁平内皮细胞 ,壁薄 ,管腔内可见红细胞 ,血窦间为少许纤维组织分隔 ,并见新旧出血病灶。结论 :MRI诊断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特异性高 ,对病灶不同时期变化如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胶质增生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不同类型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 对33例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的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海绵状血管瘤11例(髓内8例,髓外硬脊膜外3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单发2例,多发2例),动静脉病变18例(动静脉瘘12 例,动静脉畸形6例).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 椎管内血管性病变好发年龄在40岁左右,临床多表现为渐进性的神经系统受损症状.海绵状血管瘤髓内较髓外相对多见,髓内病变颈段好发,病变多局限,病灶周围T2低信号环较具特征性,强化多不明显;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少见,多发生在胸段,常为边界清楚梭型肿物,均匀明显强化.血管母细胞瘤较少见,可单发亦可多发,多发生在颈、胸段,当伴有较大范围脊髓空洞或囊变,并有明显强化结节时,诊断不难;动静脉病变最多见, MRI多能发现蜿蜒血管流空信号,较易诊断,但具体分型有赖于DSA或手术. 结论 椎管内不同类型的血管性病变具有相对特异的影像表现,MRI可较好地显示病变,并能准确定位,同时可以显示脊髓变性的程度和范围,有利于病变的诊治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sinus hemangiomas,CSHAs)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CSHAs的MRI表现,并复习文献资料。结果:海绵状血管瘤位于左、右侧海绵窦各1例,MRI呈分叶状,边缘清晰,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均匀,未见出血及钙化。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垂体,并表现出渐进性、向心性强化的特点。结论:CSHAs的MR表现具有特征性,MR检查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