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妄想性和非妄想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不但在临床特征、治疗方法、遗传和预后方面不同,在自杀行为方面也有差别。我们于1994年曾经对住院的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进行过回顾性比较研究,发现妄想性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是非妄想性抑郁症的2.87倍。为了进一步研究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之间发生自杀行为存在的差别,同时探讨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在自杀前发出的自杀信号及自杀遗传史,我们采用问卷的方法对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方式、自杀信号及自杀遗传史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妄想性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有关标准,收集住院的妄想性抑郁症及非妄想性抑郁症病人各81例,方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妄想性抑郁症与绝望(相对危险度RR=2.590)、自责(RR=2.809)自杀行为(RR=3.018)、联用抗精神病药(RR=4.385)及药物显效时间(RR=1.027)呈正相关。结论 提示自责、绝望,及自杀行为是妄想性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妄想性抑郁症的药物显效时间较迟,往往需要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对71例妄想性抑郁症与92例非妄想性抑郁症病人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妄想性抑郁症早醒、幻听、焦虑、自杀观念、自杀行为出现率较高,自杀相对危险性是对照组的2.56倍,尤以流露自杀观念;女性双相患者危险最大。联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可根据其有无妄想症状分为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两个亚型。国外从上世纪80年代始,对妄想性抑郁症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妄想性抑郁症与非妄想性抑郁症相比较,除了临床表现不同外,在生化、自杀、遗传和对抗抑郁剂治疗的反应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但研究得比较多的是治疗,发现妄想性抑郁症对单独的抗抑郁剂治疗效果较差,往往需要合用抗精神病药或行电抽搐治疗。对于妄想性抑郁症与非妄想性抑郁症的心理社会应激及面临应激时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有何不同,这方面的研究不多。我们也曾经对妄想性抑郁症的治疗,自杀和遗传进行过研究,发现两者有差异,但其心理社会应激和应对方式方面是否有差异,目前不清楚。对此,我们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麦普替林并舒必利治疗妄想性抑郁症48例。结果显示:显效率为77.1%,有效率为89.6%;治疗前后HAMD量表均分和各因子均分自身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麦普替林并舒必利治疗妄想性抑郁症显效快,疗效高且持续稳定,副反应少而轻微,病人易耐受。  相似文献   

6.
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不但在临床特征、治疗方法、遗传和预后方面不同,在自杀行为方面也有差别.我们于1994年曾经对住院的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进行过回顾性比较研究,发现妄想性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是非妄想性抑郁症的2.87倍[1,2].为了进一步研究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之间发生自杀行为存在的差别,同时探讨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在自杀前发出的自杀信号及自杀遗传史,我们采用问卷的方法对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方式、自杀信号及自杀遗传史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7.
利培酮并阿米替林治疗妄想性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狭义而客观的妄想性抑郁症是指除具有抑郁症的一般表现外伴有幻觉妄想等明显的精神症状[1] 。治疗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单一应用抗抑郁剂疗效欠佳 ,需合并抗精神病药、ECT和 /或加服锂盐等治疗。但普遍存在疗效差及副反应重的缺陷。利培酮属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为 5 HT和DA受体平衡拮抗剂 ,对α、β、M受体的亲和力较弱 ,因而心血管、胆碱能不良反应少 ,对妄想性抑郁症应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国内尚无利培酮合并阿米替林治疗妄想性抑郁症这方面的报道 ,特作此研究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样本为 1999年 10月~ 2 0 0 0年 8…  相似文献   

8.
妄想性抑郁症系重性抑郁障碍的一个特殊亚型。为了探讨妄想性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本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一、对象研究组 :收集 1998年 10月至 2 0 0 2年 2月住院的妄想性抑郁症资料 81例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2版修订本情感性精神障碍 (抑郁发作 )的诊断标准。其中有被害妄想 5 3例、罪恶妄想 19例 ,嫉妒、疑病及虚无妄想各 3例。伴有幻听 16例。对照组 :按 1:1抽取与病例同院、同性别、年龄相差小于 3岁患有抑郁症而无妄想症状的病例。二、方法参照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及CCMD 2…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麦普替林并舒必利治疗妄想性抑郁病48例,结果显示:显效率为77.1%,有效率为89.6%,治疗前后HAMD量表均分和各因子均分自身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麦普替林并舒必利治疗妄想性抑郁症显效快,疗效高且持续稳定,副反应少而轻微,病人易耐受。  相似文献   

10.
妄想性抑郁症系重性抑郁障碍的一个特殊亚型.为了探讨妄想性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本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曹长安  郭金宏  高欢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2):431-431,439
目的:探讨妄想阵发的临床特征和转归。方法:选择1994年1月~2000年9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符合妄想阵发诊断标准、资料完整的58例患者,进行为期5~10年的随访研究,平均随访时间(9.24-3.6)年。结果:妄想阵发以被害妄想、关系妄想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短暂的幻觉,情绪多变及行为紊乱,预后良好,病程小于2个月。追踪期间无复发者占41.4%,有复发者占58.6%,维持原诊断者占81.0%,修改诊断者占19.0%。结论:妄想阵发有其独特的临床相,临床表现及疾病转归与分裂样精神病及偏执性精神病均有显著的不同,系不同的精神疾病单元。  相似文献   

13.
妄想阵发患者临床观察及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妄想阵发的临床特征和转归.方法选择1994年1月~2000年9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符合妄想阵发诊断标准、资料完整的58例患者,进行为期5~10年的随访研究, 平均随访时间(9.2±3.6)年.结果妄想阵发以被害妄想、关系妄想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短暂的幻觉,情绪多变及行为紊乱,预后良好,病程小于2个月.追踪期间无复发者占41.4%,有复发者占58.6%,维持原诊断者占81.0%,修改诊断者占19.0%.结论妄想阵发有其独特的临床相,临床表现及疾病转归与分裂样精神病及偏执性精神病均有显著的不同,系不同的精神疾病单元.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产前抑郁与产后抑郁的关系。方法:选取进行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孕妇487例为研究对象,于孕龄>35周时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问卷调查,于产后28 d内再次进行SDS问卷调查,评定为产前抑郁患者209例做为研究组,评定无产前抑郁患者278例做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后抑郁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产后抑郁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抑郁增加了产后抑郁的危险性,对于产前抑郁应积极治疗,以减少或减轻产后抑郁。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从临床现象学角度分析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n=200)与单相复发抑郁组(n=563)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对与双相障碍相关的临床特征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患者起病年龄早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首次发病年龄<25岁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1);不典型抑郁症状中,性欲亢进者的比例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较高(P<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双相抑郁障碍发作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的认知障碍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起病年龄、首次发病年龄<25岁、双相障碍家族史、性欲亢进、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认知障碍因子分与双相障碍独立相关,优势比(OR)分别为1.54、1.50、3.25、1.99、1.89、1.48、1.63、1.63、1.42。结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是两类疾病,在抑郁发作时存在显著差异的临床特征可能是双相障碍的潜在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Blossom J 《JAMA》2006,296(2):167-168
  相似文献   

20.
Postpartum depression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Miller LJ 《JAMA》2002,287(6):762-7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