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清远市6岁以下病毒性腹泻儿童中的轮状病毒、人杯状病毒、腺病毒及星状病毒4种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3年9月清远市区医院住院腹泻患儿粪便,采用ELISA法对轮状病毒进行检测,用PCR/RT-PCR对人杯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进行检测,并对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237份标本,轮状病毒、人杯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29.1%、32.5%、4.6%、0;混合感染率为5.1%。结论本地区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是人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秋冬季为发病高峰,7月~2岁儿童为发病高危人群,存在不同病毒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郑州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种类。方法 收集2011-2016年郑州地区5岁以下腹泻住院儿童粪便样本1 285份,采用ELISA法检测样本中的A组轮状病毒抗原,并对阳性者采用RT-PCR进行G/P基因分型;采用RT-PCR/PCR检测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及肠道腺病毒。结果 共检出阳性样本552份,其中混合感染样本29份,总阳性率为42.96%。4种病毒阳性率分别为:31.98%、6.54%、4.20%、2.49%。A组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全年均可检出,A组轮状病毒的发病高峰为秋冬季,基因分型以G9和P[8]为主;杯状病毒季节特征不明显,6月和9月阳性率稍高,以诺如Ⅱ型为主。1岁半以内儿童4种腹泻病毒感染率分别占93.67%、94.05%、90.74%、87.50%。结论 郑州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为A组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1岁半以内儿童是病毒性腹泻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3.
长沙地区秋冬季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病原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地区秋冬季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标本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流行现况,为病毒性腹泻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医院2009年9月-2010年3月间就诊入院的急性腹泻患儿粪便252份,采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HRV)、人杯状病毒(Human Caliciviruses,HuCV)、肠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EAdV)和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V)四种病毒抗原,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2例标本总的病毒检出率为73.02%(184/252)。单纯HRV阳性率为53.97%(136/252);单纯NV阳性率为10.32%(26/252),其中合并HRV感染3例;单纯AstV阳性率为4.76%(12/252),其中合并HRV感染2例;单纯EAdV阳性率为3.97%(10/252)。结论轮状病毒仍然是本地区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人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被认为是引起腹泻的常见病原,有病毒混合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杭州市5岁以下腹泻患儿病毒性腹泻病原分布以及主要病原流行病学特点,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14年9月-2015年8月杭州市儿童医院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大便标本共3 190份,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群轮状病毒、40.41型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血清型I和诺如病毒,并进行分布情况分析。结果 3 190例标本中A群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9.56%(943/3 190),40.41型肠道腺病毒阳性率为2.32%(74/3 190),星状病毒血清型I和诺如病毒阳性率为0.13%(4/3 190),其中12月份A群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不同性别病毒病原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群轮状病毒不同年龄段病原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群轮状病毒是杭州市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最主要致病原,40.41型肠道腺病毒感染居第二,有混合性病毒感染发生,3岁以下儿童是重点防控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玉溪市2013年和2014年5岁以下儿童冬季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及其特征,指导当地病毒性腹泻防控工作。方法收集玉溪市红塔区妇幼保健院冬季5岁以下门诊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使用Pro Spec T轮状病毒检测试剂盒检测轮状病毒,对ELISA阳性者进一步进行G/P分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的杯状病毒、腺病毒和星状病毒。结果共对261份粪便标本进行了检测,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6.40%(95/261),G基因型以G9为主,占93.15%(68/73),P基因型以P8为主,占79.45%(58/73),G/P优势组合以G9P8为主,占76.71%(56/73);杯状病毒阳性率为8.43%(22/261),感染以GⅡ型诺如病毒为主,占95.45%(21/22);星状病毒、腺病毒和混合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0.38%(1/261)、1.15%(3/261)和1.92%(5/261)。结论轮状病毒是玉溪市红塔区5岁以下儿童冬季病毒腹泻的主要病原,主要基因型为G9和P8;其次为诺如病毒,以GⅡ型诺如病毒为主;星状病毒和腺病毒呈散发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湖南省哨点医院2009-2010年常见腹泻病毒的病原学特征,为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湖南省哨点医院2009-2010年5岁以下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Dako公司酶免疫试剂盒检测轮状病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进行分型鉴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腺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星状病毒和杯状病毒,对部分PCR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加以验证。结果检测2009-2010年湖南省哨点医院婴幼儿腹泻标本759份,其中轮状病毒占22.79%(173/759)、杯状病毒占9.22%(70/759)、腺病毒占4.61%(35/759)、星状病毒占0.79%(6/759)、混合感染占2.50%(19/759)。173份轮状病毒G血清型与P基因型以G1、G3、P[4]型为优势株。四种病毒主要是感染2岁以下婴幼儿,且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测序结果证实12份阳性标本的PCR产物均为其所对应的病毒。结论轮状病毒是2009-2010年湖南省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原,杯状病毒、腺病毒和星状病毒也是本省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7.
镇江市5岁以下腹泻住院儿童病毒性腹泻感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镇江市5岁以下腹泻住院儿童病毒性腹泻感染状况,为制定儿童病毒性腹泻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0月~2008年9月镇江城区和农村5岁以下腹泻住院儿童的粪便标本517份,进行轮状病毒(rotavirus,RV)、杯状病毒(humancali civirus,HuCV)、腺病毒(adenovirus,AdeV)及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V)病原检测,得到4种病原的阳性率、三间分布和RV的毒株分型情况。结果 517份合格粪便标本,总体阳性率为38.68%,城区儿童病毒性腹泻阳性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P〈0.05)。4种病原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排序:RV为21.47%、AstV为16.83%、HuCV为8.12%、AdeV为1.35%、混合感染22.5%,以RV混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占82.22%(37/45)。城区与农村的病原谱不一致,城区AstV和混合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的RV、AdeV阳性率高于城区,HuCV阳性率两地区无明显差异。4种肠道病毒阳性率最高的月份依次为11月、10月、12月、1月,高峰期阳性率为69.50%。13~24月龄患儿病毒性腹泻阳性率较其他年龄组高。结论镇江市城区病毒性腹泻的阳性率较农村地区高,两地区的病原谱不一致。秋冬季节是镇江市病毒性腹泻的高发季节,其病原以轮状病毒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徐州地区感染性腹泻病人常见病毒组成,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全市3个地区7家哨点医院急性腹泻患者的271份粪便标本,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腺病毒和星状病毒。结果检测的271份标本,5种病毒的阳性率为20.66%,其中轮状病毒2.58%、诺如病毒8.49%、札如病毒0.74%、腺病毒1.11%,星状病毒9.96%。5种病毒主要是感染15岁以下(0~4岁组阳性率35.29%,5~14岁组阳性率33.33%);且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发病高峰在每年10月、11月和12月为主。结论星状病毒是导致徐州地区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其次为诺如病毒。并存在病毒混合感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深圳市儿童病毒性腹泻的季节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从5岁以下腹泻儿童粪便标本中选取已排除细菌感染的标本,用RQ-PCR检测人双埃可病毒、轮状病毒A组、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及星状病毒,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20份标本中病毒的阳性率为39.2%,其中人双埃可病毒的阳性率为12.5%,A组轮状病毒的阳性率为14.2%,诺如病毒的阳性率为15.8%。夏季是人双埃可病毒的感染高峰,秋、冬季是轮状病毒及诺如病毒的感染高峰,A组轮状病毒发病人群都集中在2岁以下低年龄段儿童,双埃可病毒及诺如病毒在5岁以下儿童中普遍易感。结论除轮状病毒及诺如病毒外,双埃可病毒在儿童腹泻中也占有较大比例,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河南省腹泻儿童轮状、杯状、星状及肠道腺病毒病原谱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集2010-2015年四个哨点医院5岁以下儿童腹泻粪便1 963份,ELISA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并进行G/P基因分型,多重RT-PCR/PCR检测B/C组轮状、杯状、星状与肠道腺病毒;对阳性病例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阳性样本1 234份(包括混合感染样本76份),总阳性率62.9%:轮状病毒887份(A组802份,B组18份,C组67份),阳性率45.2%;杯状病毒264份(诺如I型52份,诺如II型173份,扎如39份),阳性率13.4%;星状病毒131份,阳性率6.7%;肠道腺病毒28份,阳性率1.4%。A组轮状病毒以G9P[8]优势型别,存在秋季和春季两个较显著高峰;杯状病毒以诺如II型为主,存在一个春夏季感染高峰。阳性病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腹泻、呕吐等临床症状,性别及城乡分布存在病原学差异。结论 河南省5岁以下儿童中存在较高的腹泻病毒感染率,以A组轮状与诺如II型病毒为主,不同类别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11.
兰州地区2004-2005年度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主要四种腹泻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5岁以下全部住院腹泻患儿400例的粪便标本,分别采用Dako公司酶免疫试剂盒检测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杯状病毒检测采用酶免疫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轮状病毒、星状病毒阳性标本用RT-PCR进行毒株分型鉴定.结果400份标本中四种病毒检测阳性率依次为轮状病毒47.3%、杯状病毒15.5%、星状病毒9.5%、腺病毒7.5%.其中有混合感染的病例数占13.5%.轮状病毒毒株G血清型分型结果为G2(34.4%)、G3(32.8%)、G1(1.1%)、不同型混合感染(5.8%)、未能分型(25.9%),P基因型分型结果为P[4](45%)、P[8](22.1%)、未能分型(32.9%).G型与P型组合P[4]G2(43.6%)、P[8]G3(25.6%),P[4]G3(13.8%)、P[8]G2(3.2%)、P[4]G1和P[8]G1各1例.星状病毒血清分型结果为1型(57.8%)、3型(2.6%)、8型(2.6%)、未能分型(36.8%).病毒性腹泻的高发季节轮状病毒最为明显为10-12月份.发病年龄主要为2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的高发年龄是6-23月龄.结论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复杂,轮状病毒仍是最主要病原,该年度轮状病毒的主要流行株为P[4]G2,与往年明显不同,病原混合感染比例较大,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唐山市5岁以下儿童腹泻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腹泻的防治提供数据,进而提出对儿童腹泻的长期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随机抽取唐山市300例儿童急性腹泻的粪便样本,除去细菌性腹泻180例以外,对120例病毒性腹泻用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用半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PT-PCR)方法检测星状病毒、腹泻腺病毒、人杯状病毒。结果:唐山市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中16.33%是轮状病毒感染,10.33%是星状病毒感染,8.67%是腹泻腺病毒感染,4.67%是人杯状病毒感染。细菌性腹泻发病在各个年龄段差异不明显。不同病毒引起的儿童腹泻高峰期不同,轮状病毒的发病高峰期在6个月龄~,星状病毒发病高峰期在12个月龄~,腹泻腺病毒的发病高峰期在12个月龄~、18个月龄~,人杯状病毒的发病高峰期在12个月龄~。而季节变化对腹泻原因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细菌性感染是引起儿童腹泻的最重要原因,而病毒性腹泻中则以轮状病毒为主要诱发原因。对细菌性腹泻的预防控制要在儿童成长的每个年龄段都加以注意,对不同病毒引起的儿童腹泻则可根据发病年龄高峰期的不同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开封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种类。 方法 以2012-2014年开封地区650例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标本中的轮状病毒(RV)抗原、对抗原阳性的标本进一步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进行RV基因分型,所有标本均采用(RT-PCR)法进行星状病毒(AstV)、杯状病毒(HuCV)检测,腺病毒(AdV)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 结果 650例样本中轮状病毒占47.69%(310/650);星状病毒占4.92%(32/650);杯状病毒占21.85%(142/650);腺病毒占2.15%(14/650);混合感染占7.85%(51/650),发病年龄大多在2岁以内。310例RV阳性样本进行G、P分型,结果显示G型102例(32.90%),以G9型比例最高;P型168例(54.19%),以P(8(为主;杯状病毒中诺如2型为主要流行株。 结论 轮状病毒为开封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G9型和P(8(型为主要血清型;除此之外,杯状病毒亦是不可忽视的病原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腹泻标本病毒学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婴幼儿秋季腹泻中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及肠道腺病毒的感染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胶体金方法检测婴幼儿秋季腹泻大便标本中的轮状病毒和腺病毒抗原,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检测星状病毒。【结果】105份大便标本中,轮状病毒阳性86例,腺病毒阳性77份,星状病毒阳性4份,轮状病毒及腺病毒均阳性56份,轮状病毒及星状病毒均阳性2例,腺病毒及星状病毒阳性2例。【结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肠道腺病毒及星状病毒,且存在混合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017年宁波市北仑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方法2017年在北仑区人民医院共采集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204份,进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肠道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检测。结果204份粪便标本中,有95例患者至少感染一种病毒,总阳性率为46.6%(95/204),其中以轮状病毒感染最常见,共59例,检出率为28.9%(59/204),分型全部为A群轮状病毒。其次为诺如病毒感染共48例,检出率为23.5%(48/204),其中诺如病毒1型有6例,占12.5%(6/48),诺如病毒2型有42例,占87.5%(42/48)。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2型混合感染有16例,未发现3种或3种以上病毒混合感染。肠道腺病毒感染有4例,占2.0%(4/204)。未感染星状病毒和札如病毒。结论A群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2型是引起病毒性腹泻主要的病原体,诺如病毒1型、肠道腺病毒也是重要的病原体,同时存在着混合感染,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中国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中星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确定流行毒株血清型。方法 选择国内7个地区收集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标本,应用酶联免疫或PCR方法检测星状病毒,对星状病毒阳性标本应用RT-PCR方法分型并经测序确证。结果 1998—2005年在7个地区的调查点共收集1668份急性腹泻粪便标本,检测出星状病毒阳性标本91份,平均检出率为5.5%;病例全年均有发生,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10月份到次年1月份;95%患儿年龄在2岁以下,其中以9~11月龄儿童发病最多,检出率为7.4%,12~17月龄、6~8月龄、0~6月龄儿童的检出率依次为6.1%、5.6%、5.6%。确定型别的49份标本中45份为HAstV-1型,1例为HAstV-3型,2例为HAstV-5型,1例为HAstV-8型。结论 星状病毒是中国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流行毒株以1型为主,同时存在多个型别的散在流行。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分析2011-2014年河南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感染状况、季节流行特征及轮状病毒(HRV)血清型基因分型。方法 收集2011年12月-2014年12月单中心郑州市儿童医院住院腹泻患儿粪便共506份。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轮状病毒(HRV),人星状病毒(HAstV)、人杯状病毒(HuCV)、肠道腺病毒(EAdV)及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血清型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检测的506份标本中HRV(224)44.26%、HAstV(83)16.40%、HuCV(诺如病毒II型为主)(58)11.46%、EAdV(32)6.32%、未定型(109)21.54%,HRV是导致河南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每年秋冬季节患儿病毒阳性率检出明显升高;病毒性腹泻各组间所占比例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腹泻患儿发病的高峰年龄为6~24月龄,占51.54%(183/355);224份RV检测阳性标本G血清型和P基因型分布特征,G血清型流行优势毒株为G3型90份(40.17%),未发现G8型。P基因型分型结果显示,最常见的毒株是P8型99份(44.19%)。基因型组合:以G3P[8]为主;506份检测标本中混合感染共24份(4.74%),以轮状病毒混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占50%(12/24),轮状病毒和人星状病毒混合感染最多,占29.16%(7/24);其次,轮状病毒和人杯状病毒混合感染占20.83%(5/24)。混合感染的患儿中<2岁的占83.33%(20/24)。结论 河南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分型复杂,以轮状病毒检出率高,发病高峰在每年秋冬季节,以6~24月龄婴幼儿为主,HRV主要亚型G3[P8],同时存在不同病原混合感染的现象,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和人群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