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3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6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1.5%(65/563)。其中,男性与女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与中青年患者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HBs Ag阳性患者、复发患者、过量饮酒患者、治疗3个月内肝损害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均0.05)。而吸烟、营养不良患者的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与不吸烟、营养正常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与老年、HBs Ag阳性、复发、过量饮酒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应密切关注具有相关危险因素人群的肝功情况,及早发现、预防和治疗,采取适当措施以避免或减少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健脾疏肝法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法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10例初治肺结核化疗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抗结核强化治疗(HREZ或SHRZ)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54例单纯抗结核强化治疗(HREZ或SHRZ),对比两组抗结核治疗中药物性肝损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药物性肝损的发生率为8.93%,对照组药物性肝损的发生率为24.0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脾疏肝法对脾虚证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有干预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抗病毒治疗对应用抗结核药物的HBV DNA阳性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行2HRZE/4HR治疗的HBV DNA阳性病人7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初始合并使用拉米夫定(LAM),对照组初始未合并使用LAM。对两组抗结核治疗中肝损害的发生率、停药率、肝衰竭发生率、HBV DNA载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未初始合并使用LAM组肝损害发生率为77.42%,停药率为58.06%,肝衰竭发生率为9.68%,而初始合并使用LAM组肝损害发生率为10.64%,停药率为6.38%,肝衰竭发生率为0.00%,两组肝损率及停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衰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现HBV DNA高载量是肝损害、肝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HBV DNA阳性病人抗结核治疗期间容易出现肝损害,初始合并使用LAM抗病毒可有效抑制HBV DNA的复制,有助于病人顺利地渡过整个抗结核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具有药物性肝损害高危因素患者采取提前干预措施(适当调整化疗方案),对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2000年1月1日—2009年3月31日收治的初治菌阳且存在发生药物性肝损害高危险因素的肺结核患者300例。随机将其分成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各150例,并对两组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及临床疗效作比较。[结果]采取干预措施(干预组)150例,出现肝损害15例(15/150,10%),非采取干预措施(非干预组)150例,出现肝损害55例(55/150,36.9%),干预组肝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干预组(P<0.01)。干预组与非干预组2个月痰涂片抗酸杆菌转阴率分别为63.3%(95/150)和63.9%(96/150),疗程结束治愈率分别为93.3%(140/150)和95.3%(143/150),X线胸片病灶吸收分别为86.0%(129/150)和88.6%(133/150)。随访1年,复发率分别为4.0%(6/150)和3.33%(5/1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存在发生药物性肝损害高危险因素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时应提前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能有效的减少肝损害的发生,并确保抗结核疗效。  相似文献   

5.
沈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0):4547-4548,4644
目的 探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致重症药物性肝炎的护理,以提高对肺结核的治疗及护理水平.方法 对医院2001-2011年735例肺结核住院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引起药物性肝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35例肺结核患者在经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引起药物性肝炎的132例,总发生率为18.0%,其中重度20例、中度76例、轻度36例;在影响因素中,年龄>55岁对肝损害的影响较大,25例中发生药物性肝炎20例,发生率达80.0%;吸烟的影响也较大,253例发生药物性肝炎75例,发生率为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抗结核药物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肺结核患者有不同程度肝损害;轻者可继续抗痨治疗,重症则需减量或停用治疗药物并同时护肝治疗.结论 抗结核治疗期间,非常有必要密切观察病情、常规监测肝功能、及时发现肝损害、并认真做好用药安全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患者治疗中护理干预对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到2017年11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60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患者视为分析对象,数字随机划分法纳入参照组与干预组(n=30).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全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相较于参照组患者,干预组患者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相对较高,数值比较具有显著区别(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依从率为96.67%,参照组患者治疗依从率为80%,组间差异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患者治疗期间辅以全程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且患者临床护理评分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
周渊 《中国卫生产业》2014,(26):123-124
目的分析研究复方甘草酸苷针对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2月的100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提之上使用还原性谷胱甘肽加以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之上使用复方甘草酸苷加以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全部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和肝功能治疗情况,对结果加以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8.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甘草酸苷针对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黄蓉  高放  李春云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3106-3107,3110
目的调查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危险因素,为减少结核病化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100例化疗的结核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2SHR(Z)E/6HRZ化疗方案治疗,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肝功能1次。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计算各因素的OR值及OR95%可信区间。结果肝损害发生数与治疗时间呈正相关,治疗后3个月肝损害发生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大于60岁的、有肝炎病史、酒精依赖、糖尿病、营养不良是结核患者发生药物肝损害的高危因素,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发生药物肝损害的29例患者中,重度肝损害4例,占13.79%,均为男性,且年龄均大于60岁,两种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结核患者药物化疗的同时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同时在制定化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是否具备肝损害的高危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减轻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抗结核药物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自2006年10月~2011年1月收治的13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与同期收治的130例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肝功能损害及DNA水平变化的情况.结果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组共发生肝损104例(76.5%),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组共发生肝损22例(16.9%),两组在轻度肝损、中度肝损及重度肝损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组及阴性组发生肝损的时间段主要分布在31~60 d及16~30 d,两组在肝损发生>60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组年龄增加则肝损发生也增加.出现肝损的年龄主要分布在大于60岁组及41~60岁组,分布在45.2%及31.7%.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组主要分布在31~40岁及41~60岁组,分别为31.8%及27.3%.重度肝损与中度肝损与轻度肝损组比较(P< 0.05,P< 0.01).结论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比阴性者多,可能与用药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肝脏病理损害有一定的相关.因此针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肺结核患者应选用肝损害小的药物并积极采取保护肝功能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环醇片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6例初治肝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198例,两组均给予一线抗结核治疗,治疗组加用双环醇片保肝,对照组不加用任何保肝药物。结果:治疗9周时,治疗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11.1%,对照组为26.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环醇片对防治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有很好的效果,有利于抗结核疗程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分级分类管理模式对提高本区高危新生儿生存质量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加强医院高危新生儿的管理,规范高危新生儿保健服务流程,提高高危新生儿生存质量提供理论指导与参考借鉴.方法 本研究以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于本院同时常住在本区的高危新生儿207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家长意愿对评估异常的各类高危新生儿分为...  相似文献   

12.
早期家庭干预对早产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一凡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136-1138
目的探讨早期家庭干预对早产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100例早产高危儿,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各50例。同时随机选取正常婴幼儿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干预组出生后即从产科和新生儿科开始建立专科档案,采用家庭式干预模式对干预组患儿进行早期干预,三组儿童均定期随访,以《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进行发育评估。结果 1岁时,干预组语言、个人社交、精细动作、大运动、适应行为和总发育商(DQ)均高于未干预高危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个人社交、语言、精细动作和总DQ,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适应行为DQ、大运动DQ均比正常对照组儿童低(P〈0.01)。高危儿对照组5个能区和总DQ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危儿早期家庭干预能促进早产高危儿的智能发育,1岁时在语言、个人社交、精细动作方面可与正常儿童相近。早起家庭干预对早产高危儿智能发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对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后自护能力的变化、足部损伤发生情况和生存质量情况,探讨开展舒适护理临床效果,以期为预防糖尿病足提供更有效的护理模式。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86例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舒适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后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护能力的变化、足部损伤发生情况和生存质量情况。结果干预组生存质量各领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自护能力总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足部损伤率为4.65%,对照组为18.60%,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糖尿病足高危患者施行舒适护理,比普通常规护理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自护能力和减少足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系统干预管理对脑损伤高危儿神经发育及脑瘫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足月脑损伤高危儿198例,按家长意愿随机分为干预组103例和对照组9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按医院-家庭管理模式给予系统化早期干预管理。比较两组高危儿3、6、12、18月龄时原始反射异常、肌张力异常发生率,以及6、12、18月龄时的发育商及脑瘫发生率。结果 两组高危儿在3月龄时原始反射异常率、肌张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18月龄时,干预组原始反射异常率(13.59%)、肌张力异常率(5.83%)、脑瘫发生率(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6、12、18月龄时干预组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01)。结论 系统干预管理有助于促进脑损伤高危儿神经发育、提高智力发育水平,降低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高危儿社区早期干预内容及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危儿社区早期干预的内容和模式,研究高危儿在社区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将高危儿分成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干预组根据0~3岁早期干预大纲干预训练,未干预组未进行系统干预,另设正常对照组,3组定期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评价。结果:早期干预组与未干预组在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行为、语言和个人-社会性行为5大能区发育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早期干预内容及模式有助于促进高危儿智能的发育,有效减低残疾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危儿早期干预措施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 将2008年12月-2010年06月就诊的253例高危儿随机分为干预组(125例)和未干预组(128例),并设立正常儿对照组( 105例);对干预组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智能发育测试。 结果 干预组高危儿的智能发育及运动发育均明显高于未干预组,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组高危儿的智力发育及运动发育、后遗症的发生率与正常儿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干预对高危儿的智能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可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早期干预模式以家庭为中心,方法简单、易行,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特点,探讨其病变特点与发病时间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行常规药物治疗,于发病2周后接受冠脉造影加支架术患者83例,根据其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二组:上午组(6:01-12:00,n=52)、其他时间组(12:01-次日06:00,n=31),由两名医师双盲进行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光盘阅读和测量,结合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明确梗死相关血管病变特点,包括部位、梗死血管病变形态、类型及狭窄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午组、其他时间组间梗死相关血管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心性病变上午组较其他时间组显著多见(P〈0.0125),同心型、复杂型病变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而血栓性病变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型病变上午组较其他时间组显著多见(P〈0.0125),B型病变、C型病变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冠脉病变狭窄程度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血管中,A型病变及偏心狭窄病变与发病时间有关且多发生于晨起及上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对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9月在陕西省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手术未接受临床药师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干预患者纳入未干预组(n=136),而对2013年7月~9月在同一家医院进行剖宫产手术后接受临床药师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干预的患者纳入干预组(n=145)。对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及住院情况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陕西省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后,干预后组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药物选择合理率及术后使用时间合理率方面较未干预前组有显著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221.38;P=0.01,0.00);两组用药时机合理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t=1.36,1.60;P=0.24,0.11);两组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药品总费用及人均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9,5.10,4.23;P=0.00,0.00,0.00)。结论经临床药师干预后,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对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有显著提高,减少了患者住院费用。临床药师对围手术期剖宫产患者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干预的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RV)肠炎与心、肝、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64例腹泻患儿行大便RV抗原检测,按照大便RV抗原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大便RV抗原阳性组)64例及对照组(大便RV抗原阴性组)100例,对2组婴幼儿心、肝、肾主要生化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心、肝损害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肾功能生化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失水程度与心肌、肝、肾损害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RV肠炎常合并心、肝功能损害,而肾功能无明显异常,且发生率与失水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肠道外器官损害多随腹泻症状的好转而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
抗结核药物致高危人群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主要因素,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674例抗结核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出现肝损伤的例数,总结患者分析导致肝损伤的高危因素,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结核病的类型、抗结核药物疗程、并发症,结果使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越大、有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其肝损害更容易发生,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时间长、合并肝炎患者容易发生肝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发生肝损伤与年龄、并发症、治疗疗程和抗结核类型均有关系,针对此类患者需要医生积极给予保肝护肝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