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我院2000—02/2008—02收治的濒临截肢的四肢严重创伤31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4例,女17例,年龄14~62岁。致伤原因:机械绞轧伤11例,冲床冲压伤7例,交通事故伤10例,锐器刺伤1例,刀砍伤1例,电击伤1例。其中上肢严重挤压绞轧伤、剥脱伤、多发骨折并血管神经伤,近于毁形,远端无血运6例;下肢挤压剥脱伤、多发骨折并血管神经伤5例;足踝部严重挤压伤、毁形、组织缺损、多发骨折并血管神经伤4例,  相似文献   

2.
严重多发伤患者在急诊的抢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直线上升 ,严重多发伤正在逐年增加。我国每年因创伤致死的人数至少有 10余万人 ,伤数百万[1 ] 。由于多发伤来势凶、发展快、病死率高而成为创伤急救中的难点 ,也是当前急诊医学界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课题。现将近年我院在急诊抢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情况总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严重多发伤患者4 80例 ,其中男 35 8例 ,女 12 2例。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 4 0 1例 ,坠落伤 5 3例 ,其他伤 2 6例。损伤部位 :颅脑伤390例 ,胸部伤 2 70例 ,腹部伤 92例 ,四肢骨盆伤 2 5 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损伤控制理论(DCO)在骨科严重多发伤中救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9例严重多发伤骨科患者,应用简化手术处理后,进入ICU复苏,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采取确定性手术的方法,并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39例严重多发伤骨科患者临床治愈35例(89.74%),4例死亡(10.26%);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对于严重多发伤骨科患者,合理应用DCO可以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严重多发伤急救一体化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多发伤涉及多个专科 ,如何提高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 ,减少早期死亡率是急诊医学的一个新的而又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我们 2 0 0 1年 1~ 12月共收治严重多发伤病人 4 0 6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本组 4 0 6例中男 2 82例 ,女 12 4例 ;年龄 3~ 76岁 ,平均 36岁。其中开放性损伤 2 6 8例 ,闭合性损伤 138例。4 0 6例中休克 2 92例。多发伤以颅脑损伤为主 98例 ,胸部损伤为主 116例 ,腹部损伤为主 134例 ,脊柱、骨盆和四肢损伤为主 5 8例。本组诊断严重多发伤的标准是指单一致伤因素造成二个或二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严重程…  相似文献   

5.
刘瑛 《护理研究》2005,19(12):1074-1074
严重多发伤的特点是伤情变化快 ,损伤部位互相影响 ,病死率高 ;伤势重 ,休克发生率高 ;严重低氧血症发生率高[1] 。一旦延误抢救即可造成伤员的死亡。急诊抢救是挽救严重多发伤病人生命的关键 ,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工作的成功至关重要。 2 0 0 4年 1月— 4月我院急诊科抢救严重多发伤 8例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8例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最大 78岁 ,最小 4岁 ,平均42岁。车祸伤 5例 ,刀砍伤 3例。其中 3例病人处于休克状态。2 急救护理2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多发伤病人多伴有呼吸道梗阻 ,甚至引起窒息 ,护…  相似文献   

6.
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后患者早期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的变化。方法 自严重多发伤患者 (2 4例 ,多发伤组 )和健康人 (13例 ,对照组 )外周血分离出树突状细胞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DC数量 (CMRF 4 4标记法 )及DC表面HLA DR、CD80、CD86表达水平以及DC诱导的T细胞反应性增殖。结果 多发伤组DC数量〔 (7 3± 3 4 )× 10 6 /L〕明显低于对照组DC数量〔 (14 1± 5 3)× 10 6 /L〕 ,P <0 0 1。多发伤组DC表面HLA DR及CD80、CD86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调 (P <0 0 1)。DC诱导的T细胞增殖能力多发伤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外周血DC数量少 ,功能低下 ,与创伤早期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创伤指数(TI)在涉及腹腔脏器的多发伤诊治中的临床意义和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76例重度创伤和危重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I分为三组:Ⅰ组10~15分,Ⅱ组16~20分,Ⅲ组21~28分。观察其TI与脏器受累数、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Ⅰ组27例,多发伤6例(22.22%),病死率为0,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Ⅱ组32例,多发伤18例(56.25%),病死率9.38%,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其中多发伤病死率为11.11%,多发伤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Ⅲ组17例,多发伤14例(82.35%),病死率为35.29%,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58.82%,其中多发伤病死率为35.71%。多发伤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71.42%。结论多发伤不是几个单一伤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涉及多方面病理变化的严重损伤,当其TI≥16分时,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中、重度的创伤尤其是多发伤在诊治中常遗漏隐蔽脏器损伤的诊治,而TI的临床应用可以判断多发伤伤情的严重程度,减少漏诊率,早期防治严重并发症,提高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治疗。方法:严重多发伤患者72例,进行三级抢救和综合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获1~5 a随访(平均2.4 a),其中死亡6例(8.3%),截肢5例(6.9%)。结论:三级抢救和多学科参与综合治疗是提高严重多发伤治疗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5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急诊急救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研究。结果 5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经过急救治疗后,46例治愈,2例自动出院,6例死亡,其中2例为颅脑严重受损,2例休克,2例多器官功能障碍。医务人员必须对严重多发伤严重进行及早诊断和治疗,并对其并发症进行预防和治疗,以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临床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正>多发伤指在单一致伤因素打击下,机体同时或相继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严重多发伤患者由于多伴有开放性损伤,且伤后机体免疫抑制,以及放置腔内置管和使用呼吸机等侵入性操作,极易诱发细菌感染[1]。严重多发伤患者一旦发生感染很难控制,易诱发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死亡。据统计,严重多发伤后感染所致的死亡占全部死亡的78%[2]。2012年10月,本院ICU收治1例多发伤伴30%  相似文献   

11.
一体化的创伤急诊模式在突发灾害事故急救中的优越性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讨新的急诊模式在突发灾害事故急救,尤其是创伤中的应用。方法在一体化急诊医学模式下,采用急诊医学系统、损伤控制外科和整体监护治疗等对多发伤进行整体化治疗。结果5年内我院共收治创伤患者1764例,其中1256例为多发伤,402例为严重多发伤,死亡32例,救治存活率为97.5%,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为91%。结论新的急诊医学模式明显提高了多发伤尤其是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了创伤等突发灾害事故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2年5月收治的1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情况.结果:随访8个月~4年,恢复良好6例,中度残废1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4例.结论: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全身严重多发伤救治,早期明确诊断,多学科联合并积极规范治疗可获得良好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创伤评分预警表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7月~2013年12月应用修正创伤评分预警表评估11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创伤评分预警表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方法。结果:11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治愈成功率为93.75%,死亡率为6.25%。结论:根据修正创伤评分设置分级预警表,将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作为评分参数予以量化、预警提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质量和效率,推动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李铁良 《临床医学》2010,30(10):62-63
目的分析交通事故所致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9年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88例车祸所致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248例,死亡40例。结论①车祸所致严重多发伤,病情重,易漏诊,死亡率高。②救治中加强院前急救,抢救及时,正确处理多发伤各部位关系,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钟一敏 《现代护理》1998,4(11):44-45
严重多发伤后急性低氧血症发生率很高,可达90%以上,尤其是颅脑胸部外伤伴有昏迷、休克的伤员。动脉血氧(PO2)可低至4.0~5.3kPa,大约1/3伤员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1]如何及时发现与正确处理ARDS是提高严重多发伤救治成功率的重要一环,因此,机械通气在这类伤员的抢救中是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其应用也日趋广泛。我院1996年四月~1998年4月共应用机械通气救治15例严重多发伤后继发ARDS的病人,痊愈1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5例严重多发伤病人,男10例,女5例,年龄22~54岁,连枷胸并发肺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多发伤患者伤后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规律及相互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13例创伤患者,其中单发伤患者184例及多发伤患者529例,并依据创伤严重程度将多发伤患者分为普通多发伤组、严重多发伤组及危重多发伤组.观察伤后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规律,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与休克的关系.结果 多发伤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为8.1%,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7.6%;酸中毒发生率为18.9%,致死性三联征的发生率为7.8%,均高于单发伤组患者(P <0.05,P<0.01).致死性三联征的发生率随着多发伤患者创伤严重的增加而升高,其中在普通多发伤亚组发生率为2.0%,在严重多发伤亚组发生率为7.1%,在危重多发伤亚组发生率为11.1%,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休克的多发伤患者,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及致死性三联征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不伴休克的多发伤患者(P<0.01).结论 多发伤患者伤后易出现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而休克是其其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7.
严重多发伤患者即使度过最初的复苏期,后期仍可能继发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死亡。在没有直接肝胆损伤及胆道梗阻的情况下,严重创伤后肝功能的改变多以转氨酶升高为主,黄疸多为轻、中度的肝细胞性黄疸[1]。严重多发伤患者经早期损伤控制、外科处理及复苏治疗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淤胆型肝病的情况极为少见,通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本文报道1例应用血浆分离胆红素吸附成功治疗严重多发伤伴重度淤胆型肝病的病例,结合文献讨论血浆分离胆红素吸附在严重多发伤器官支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及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在早期诊断严重多发伤患者脓毒血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记录5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SIRS病情变化,检测伤后(d0)及伤后第1天早晨血清PCT、IL-6及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6例患者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而无全身感染(SIRS组),14例患者在并发脓毒血症(Sepsis组);血清PCT及IL-6在Sepsis组伤后第1天就有明显升高(P<0.05),但是CRP相近;血清PCT及IL-6水平结合SIRS表现诊断多发伤后脓毒血症特异性和敏感性更高。结论:严重多发伤后第1天血清PCT和IL-6水平变化可以作为脓毒血症的早期指标,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发伤后血清酶含量及肌红蛋白、肌钙蛋白I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9例多发伤患者分别在伤后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含量及血清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严重多发伤组血清CPK、LDH、ALT、AST及血清Mb水平伤后第1天均显著增高(P<0.01或P<0.05),第14天接近正常参考值。结论严重多发伤后血清酶含量及Mb水平升高显著,反映机体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急诊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的3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2例患者经急诊抢救,死亡6例,收入病房26例;入院后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为68.7%。结论急诊多发伤的抢救必须及时、迅速,并应与相关科室合作,强调时间是抢救重症多发伤的关键之关键"黄金一小时"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