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绝经激素治疗(MHT)方案的研究目前已明确,有子宫的女性一定要加用孕激素保护子宫内膜,因为单用雌激素显著增加使用者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较多的研究提示,雌、孕激素序贯方案不增加或轻微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而雌、孕激素连续联合方案比较确切地降低了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但是有关长期用药(10年以上)的研究还不多,而影响药物对子宫内膜作用的因素很多,诸如年龄、体重、器官基础状况和其他疾病等。这些都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绝经前单纯子宫切除对卵巢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探讨绝经前行单纯子宫切除后卵巢功能变化机制及相关疾病多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利用放免方法测定36例绝经前单纯切除子宫患者血中R(雌二醇)、P(孕酮)、LH(促黄体生成素)、FSH(促卵泡生成素)、PRL(泌乳素)和T(睾酮)的变化。结果随着术后评价时间的延长,单纯子宫切除患者的卵巢激素R、P、T水平呈降低趋势;垂体激素LH、FSH、PRL水平呈升高趋势。结论单纯子宫切除后患者卵巢功能降低,且随着术后时间间隔的延长而日渐明显。故应慎重对待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亦应适当行激素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3.
三苯氧胺治疗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经三苯氧胺治疗后血清性激素,癌组织雌、孕激素受体及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的改变,探讨三苯氧胺治疗的作用机理及效果。方法:40例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分为绝经前组(28例)及绝经后组(12例),给予三苯氧胺每次20mg,每天3次,口服10天,观察血清性激素等指标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癌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有一定程度改变,表现为癌细胞向分化好的方向发展,以核浆比例下降、核分裂相减少、核形态向圆形转变为特征。用药后,绝经前患者促卵泡刺激素升高,癌组织雌激素受体(ER)含量或升高或下降,孕激素受体(PR)含量增加。绝经后患者卵泡刺激素下降,癌组织ER、PR含量以增加为主。结论:三苯氧胺对子宫内膜癌有一定治疗效果。对绝经前患者,三苯氧胺表现为抗雌激素作用;对绝经后患者,则表现为弱雌激素样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发病高危因素、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未绝经子宫内膜癌患者182例,与同期绝经后子宫内膜癌328例进行比较。结果 (1)发病高危因素:绝经前组平均发病年龄小,初潮早,孕次、产次少;未孕、未产比例高,合并高血压比例低,但在合并肥胖、糖尿病及肿瘤家族史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理特征:绝经前组G1比例高、特殊病理类型少、子宫深肌层浸润少、P53阳性率低、Ki-67低,PR阳性率高;在FIGO分期、宫颈间质受累、淋巴结转移、淋巴脉管浸润、附件转移、腹水肿瘤细胞阳性、ER阳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预后:绝经前患者3年总生存率99%,无瘤生存率98.1%,显著高于绝经后组(92.9%,P=0.021;88.5%,P=0.004)。结论绝经前子宫内膜癌初潮早,孕、产次少,肿瘤分化好、子宫深肌层浸润少,特殊病理类型少并且P53阳性率低、PR阳性率高,预后较好。因此,应该针对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制定诊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与治疗不足。  相似文献   

5.
关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绝经激素治疗(MHT)的研究尚有限,大部分医生考虑到雌激素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并不建议给予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MHT。目前认为子宫内膜癌并不是MHT的绝对禁忌证,选择恰当的剂量和药物种类不会引起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以及病死率增加,并可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和起到适当保护作用。由于数据大部分来自具有选择偏差的回顾性研究或小型前瞻性非随机研究。因此,医生在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是否需要MHT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利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他莫昔芬(TAM)对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和转移期的姑息治疗有重大意义,并且适宜预防乳腺癌,主要用于绝经后妇女。绝经前16%~39%可引起闭经和其他月经周期障碍。TAM在绝经后可引起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内膜癌。作者报道8例TAM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绝经与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绝经期组21例,未绝经组21例,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绝经组平均发病年龄(60.40±10.07)岁,未绝经组平均发病年龄(48.40±5.40)岁。绝经后的子宫内膜癌合并高血压者多于绝经前,差异有显著性(P=0.044)。在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程度、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情况、合并糖尿病、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二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绝经后妇女的子宫内膜癌合并高血压者多见,子宫内膜癌在病理分化、病理分期、病理类型上等方面与绝经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8.
<正>子宫内膜癌又称为子宫体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发达国家中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首位,在我国位于宫颈癌之后居第2位。按照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发病因素、病理类型、恶性程度及预后将其分为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Ⅰ型子宫内膜癌所占比例较高,常见于相对较年轻的患者,其发病与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孕激素类药物治疗子宫内膜癌已有30多年历史,具有一定疗效,但孕激素类药物的作用环节尚不明确。本研究用己酸孕酮治疗14例子宫内膜癌前期病变患者,观察用药前后生殖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促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与促黄体生成激素比值(LH/FSH),均比用药前明显下降(P<0.05,P<0.01)。提示:孕激素类药物的作用是多环节的,其中作用于垂体部位,选择性的影响LH分泌和LH/FSH是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0.
孕激素类药物治疗子宫内膜癌已有30多年历史,具有一定疗效,但孕激素类药物的作用环节尚不明确。本研究用已酸孕酮治疗14例子宫内膜癌前期病变患者,观察用药前后生殖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促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与促黄体生成激素比值(LH/FSH),均比用药前明显下降(P<0.05,P<0.01)。提示:孕激素类药物的作用是多环节的,其中作用于垂体部位,选择性的影响LH分泌和LH/  相似文献   

11.
绝经前子宫切除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根据病例观察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发现绝经期前妇女行子宫切除术后并发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者竟3倍于未行子宫切除的妇女。他认为:绝经前切除子宫并发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心绞痛)而死亡是常见的。文献资料复习:Cole与Berlin等1974年观察了11,455名30岁妇女子宫切除术后并发冠心病的机会,比未切除子宫者高2%。Robinson等1979年报道,在112名行绝经前子宫切除但保留卵巢组织的45岁妇女中,有5例确诊并发冠心病,较同时期未行子宫切除者对比,术后冠心病并发率要高5倍(P<0.05)。Weiss(1972年)观察54例主动脉髂动脉分支梗塞病人,其中9例为43岁以前作过保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可以用孕激素等进行内分泌治疗,主要用于早期年轻患者保留生育治疗及晚期复发患者姑息治疗。内分泌治疗应有足够的用药时间,并注意观察副反应。目前指南不推荐术后常规应用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13.
将子宫内膜癌39例以双盲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己酸孕酮、氨基导眠能或两药联合治疗。结果:(1)氨基导眠能使雌二醇(E2)、孕酮(P)含量下降,己酸孕酮使血中P含量增加,联合治疗后P增加、E2下降(P〈0.05 ̄0.01)。(2)己酸孕酮使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略下降(P〉0.05),氨基导眠能及联合用药后ER阳性率显著下降(P〈0.05)。(3)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后均出现癌细胞  相似文献   

14.
己酸孕酮对子宫内膜癌疗效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己酸孕酮对子宫内膜癌疗效相关因素的研究包胜英石一复(浙江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用合成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内膜癌)的有效率始终徘徊在30%左右〔1〕,因其疗效受若干因素的影响。因银染性核仁组成区(argyropilnucleolarorganizerr...  相似文献   

15.
绝经后妇女激素治疗中发生子宫内膜癌五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由于生殖内分泌激素的变化,尤其是卵巢分泌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机体发生许多生理病理改变,导致妇女血管舒缩功能失调,不仅影响她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还促使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因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而行宫腔镜检查的2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62.2±7.5)岁,平均绝经时间(11.5±7.4)年,平均子宫内膜厚度(9.5±3.6) mm。术后病理提示:2例(1%)子宫内膜癌、1例(0.5%)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03例(98.5%)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包括子宫内膜息肉187例(90.8%)、萎缩性子宫内膜13例(6.3%)、增殖期子宫内膜1例(0.5%)、子宫肌瘤2例(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孕次、产次、绝经时间、体质指数(BMI)、糖尿病、高血压、应用他莫昔芬、子宫内膜厚度均对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无影响(P0.05)。结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低,严密随诊观察是可行的。如患者出现阴道出血或内膜厚度明显增加,需行组织学诊断。  相似文献   

17.
雌、孕激素联合周期治疗与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之间的关系尚不确定,为此进行病例对照研究。1985~1991年美国华盛顿州三座城市中1 154例45~74岁,有组织学证实的子宫内膜癌的妇女,其中100例已经死亡,63例的医生拒绝提供资料,158例拒绝参与研究,余832例参加研究。同时,在该三座城市中根据电话号码招募对照组。2 620例在年龄及居住地等方面符合条件者中1 114例做为对  相似文献   

18.
人子宫内膜癌耐醋酸甲羟孕酮细胞株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子宫内膜癌孕激素耐药细胞株Ishikawa(ISH)/醋酸甲羟孕酮(MPA),为子宫内膜癌耐孕激素的发病机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逐步递增MPA浓度方法进行Ishikawa细胞株耐药体外诱导。采用MTS法测定药物敏感性;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和计算群体倍增时间。结果 (1)成功建立了MPA诱导的人子宫内膜癌耐MPA细胞株ISH/MPA,其对MPA耐药指数为3.35;(2)ISH/MPA在含MPA 10μmol/L的培养基中的细胞倍增时间与Ishikawa在普通培养基中的倍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生长曲线比较一致。结论成功建立人子宫内膜癌MPA耐药细胞模型ISH/MPA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癌耐孕激素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诊断、评估、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对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初始治疗情况和复发情况是主要评估内容。局部复发可以行放疗或手术切除,广泛复发以化疗为主。化疗、放疗、手术是常规方式,而基于分子分型的内分泌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及靶向治疗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辅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子宫内膜癌是较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2 0 0 3年美国新发病例约 3 83 0 0例 ,死亡约 660 0例 [1]。大约 75%的患者为早期 (Ⅰ期 ) ,手术治疗后 5年生存率达 80 %~ 90 % [2 ]。但是 ,对于晚期 (Ⅰ期以上 ,即肿瘤病灶超出子宫体 )和复发患者 ,以及合并有高危因素的早期患者 ,需辅助放疗、化疗和 (或 )激素治疗。目前 ,较有争议的是早期患者若合并有高危因素如肿瘤低分化、深肌层浸润、特殊病理类型等是否需要辅助放疗 ;晚期和复发患者辅助化疗的一线及二线方案 ,以及子宫内膜癌患者激素治疗的适应证、常用药物及临床疗效等。现就子宫内膜癌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