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T淋巴细胞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骨髓MSCs,并通过形态学特征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加以鉴定.将不同数量的MSCs(5×103、1×104、5×104个细胞/孔)分别与PHA激活的T细胞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体系共培养,并将不同浓度(25%、50%、75%)的MSCs培养上清和MLR体系共培养.应用ELISA分别检测各培养上清液中T细胞分泌IL-2、IL-4的水平.结果骨髓MSCs能抑制PHA作用下的T细胞分泌IL-2、IL-4(P<0.05),并呈MSCs数量相关性(P<0.05),且对IL-2的抑制作用更显著;也可抑制MLC体系中T细胞分泌IL-2、IL-4(P<0.05),但各数量组的MSCs的抑制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MSCs培养上清均可抑制MLC体系中T细胞分泌IL-2、IL-4(P<0.05),但不同浓度的MSCs培养上清组对IL-4抑制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髓MSCs及其培养上清均可抑制PHA或异体抗原作用下的T细胞分泌IL-2、IL-4,提示MSCs可能是直接作用于T细胞或通过分泌可溶性因子调节 Th1/Th2反应平衡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在体外对异体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骨髓中分离、培养MSC,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L-亮氨酸甲酯去除单核细胞,以2-氨乙基硫脲溴化物(AET)处理绵羊红细胞(SRBC)的花环形成法,去除T淋巴细胞获得纯化的B淋巴细胞.用羊抗人IgM单克隆抗体(anti-IgM)刺激与或未与MSC或其培养上清共培养3d的B淋巴细胞,应用MTT法测8淋巴细胞的增殖,ELISA法测培养上清中免疫球蛋白IgG、lgM的产生,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与MSC共培养24、48h后B淋巴细胞的凋亡.结果 MSC及其培养上清抑制由anti-IgM诱导的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泌IgG、IgM,且随着MSC细胞数量及其培养上清浓度的增加,这种抑制越明显.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MSC共培养不同时间的B淋巴细胞的凋亡变化无统计学意义,MSC抑制B淋巴细胞的增殖存在暂时性和可逆性.结论 MSC对异体外周血8淋巴细胞存在免疫调节作用,并且这种调控机制是复杂的,不仅与MSC细胞数量有关,还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MSC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MDS来源的MSC,按照不同比例加入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共同孵育,3 d后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和ELISA法检测其表面抗原以及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MDS来源的MSC能明显抑制共孵育体系中的CD8 +T细胞亚群和IFN-γ的分泌,轻度抑制IL- 4的分泌,与正常来源的MSC抑制性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SC在体外能明显抑制CD8 +T细胞(CTL)和Th1细胞,轻度抑制Th2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体外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Ficoll分离和体外贴壁、传代培养,扩增出骨髓MSCs;通过Ficoll分离法和尼龙棉柱法获取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经丝裂霉素(MMC)处理后不同数量(2×103、1×104、5×104 cells/well)的MSCs作为基底层细胞,接种体外分离纯化的异体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别于2 d、4 d、6 d后各自收集培养上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动态测定T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 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IFN-γ较正常人高(P<0.05),IL-4、IL-10较正常人低(P<0.05)。MSCs可显著抑制ITP患者或正常对照组T淋巴细胞分泌IL-2、IFN-γ(P<0.05),且随MSCs数量的增加,抑制增强(P<0.05),共培养4 d、6 d时作用明显强于2 d时(P<0.05);MSCs可促进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IL-4、IL-10 (P<0.05),且随MSCs量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P<0.05),对IL-10的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强(P<0.05),但对IL-4的作用在培养第2 d、4 d、6 d时无显著差异(P>0.05);在正常对照组,当MSCs数量>1×104可以促进T淋巴细胞分泌IL-4 与IL-10 (P<0.05),且随MSCs数量的增加,作用增强(P<0.05),共培养4 d、6 d时作用明显强于2 d时(P<0.05)。结论: MSCs能够在体外调节ITP患者辅助性T细胞1 (Thl)和辅助性T细胞2 (Th2)反应平衡,可使ITP患者Th1极化状态部分改善。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异体T细胞几种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异体T淋巴细胞分泌IL-2、IL-4、IL-10、IFN-γ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MSC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将培养了3代后的MSC经照射后作为基底层细胞,接种分离的异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7天后,用ELASA方法检测上清中的上述四种细胞因子的蛋白含量,同时计数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与MSC共孵育前后T淋巴细胞CD3、CD4、CD8、CD25的变化。结果:(1)ELASA检测IFN-γ分泌量为667·07±14·76pg/ml;IL-10为46·19±1·41pg/ml;IL-2为33·01±5·92pg/ml;IL-4为0·15pg/ml。(2)共孵育组T淋巴细胞在数量上明显减少。(3)CD8+细胞数增多,CD25+细胞减少。结论:骨髓MSC在体外与异体T淋巴细胞共孵育后IFN-γ高分泌,可能与共孵育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有关。这一研究结果为预防HLA不相合的骨髓移植的GVHD的发生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异源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从脐带中分离和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以鉴定纯度;用Brdu法测定细胞增殖率,观察UC-MSCs对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体系中CD4 、CD8 水平检测及UC-MSCs对T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且用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L-4、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从脐带获得的MSC免疫表型分析显示,其不表达HLA-Ⅱ抗原.对PHA刺激的脐带血T淋巴细胞,UC-MSCs对其的增殖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呈细胞数量剂量依赖性;UC-MSC与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体系中,CD8 细胞比例降低,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CD4 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UC-MSC抑制了共培细胞养体系中IFN-γ分泌,然而促进了IL-4的分泌,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UC-MSCs抑制PHA刺激的T淋巴的增殖,能够改变T细胞亚群及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这种抑制特性表明,UC-MSCs对免疫反应具负调节作用,可能为GVHD的防治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有助于UC-MSC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细胞因子分泌及Th细胞亚群的作用。方法分离SLE患者及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加入MPA或对照药物地塞米松(DEX)培养48h,用ELISA法测培养上清中IL-10、IL-12及IFN-γ的水平,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中CD4^+IFN-γ^+IL-10^-T细胞、CD4^+IFN-γ^-IL-10^+T细胞及CD4^+IFN-γ^+IL-10^+T细胞百分率。结果①MPA可使SLE患者PBMCs培养上清中IL-10、IL-12及IFN-γ的分泌显著降低,而DEX却使IL-10分泌水平增高。②MPA可降低SLE患者培养的PBMCs中CD4^+IFN-γ^+IL-10^-T、CD4^+IFN-γ^-IL-10^+T及CD4^+IFN-γ^+IL-10^+T细胞比率,而DEX在使CD4^+IFN-γ^+IL-10^+T细胞亚群比率增高的同时,却使CD4^+IFN-γ^+IL-10^-T细胞亚群的比率降低。结论MPA可抑制SLE患者PBMCs细胞因子分泌,并降低SLE患者外周血培养的PBMCs中Th亚群比率。  相似文献   

8.
哮喘患者外周血DC参与Th2型偏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外诱导和扩增树突状细胞(DC)并从形态学、细胞超微结构、特异性表面标志、分泌的细胞因子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五方面予以鉴定并研究其在哮喘中的生物学功能。采用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贴壁去除悬浮细胞,加入细胞因子(IL-4、GM-CSF)培养7 d后,LPS刺激其成熟。通过形态学观察、特异性表面标志、分泌细胞因子IL-12的能力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予以鉴定,ELISA法检测DC分泌的细胞因子IL-12以及与自身T细胞反应后,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分泌的胞内细胞因子IL-4和IFN-γ水平。结果显示正常人外周血诱导的D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突起和超微结构,高表达特异性表面标志物CD1a和CD83,分泌细胞因子IL-12以及很强的促进T细胞增殖功能。DC诱导培养第8天,哮喘组DC分泌的IL-12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混合培养第7天,哮喘组IFN-γ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IL-4和IL-4/IFN-γ比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因而PBMC经细胞因子的序贯培养,可获得高纯度、功能性的DC,且该DC能通过调节IL-12的分泌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DC在肿瘤免疫、感染免疫、抗移植排斥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mycin,RPM)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B、T淋巴细胞弱化子(BTLA)表达的影响,为其在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然后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分离PBMCs中的T细胞。用刀豆蛋白A刺激、活化人外周血T细胞。用MTT比色法测定T细胞的增殖。用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IFN-γ的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上BTLA的表达。结果:用不同浓度(10~1 000 mL)的RPM处理的T淋巴细胞上BTLA的表达无显著差别;而与未经RPM处理组比较差别显著(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RPM与未处理组相比均能显著抑制IL-2和IFN-γ的分泌(P<0.01),并可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P<0.01)。结论:RPM对BTLA的表达影响较小,而对T淋巴细胞增殖和IL-2、IFN-γ的分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提示RPM适宜用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B7同源物1(B7H1)的表达及其对T细胞增殖活化的调节作用。方法:分别应用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B7H1在γ-干扰素(IFN-γ)处理或B7H1小干扰RNA(siRNA)转染前后panc-1细胞中的表达。采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人外周血T细胞体外增殖,加入IFN-γ处理或B7H1-siRNA转染前后panc-1细胞混合培养72 h,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T细胞的增殖,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共培养上清中的IFN-γ、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分泌。结果:panc-1细胞组成性表达B7H1。IFN-γ处理可以显著上调B7H1表达,抑制共培养T细胞的增殖和IFN-γ、IL-2分泌,但是促进IL-10的分泌。相反,应用B7H1-siRNA阻断B7H1表达后则显著促进T细胞增殖和IFN-γ、IL-2的分泌,但下调IL-10的分泌。结论:B7H1分子在体外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和Th1类细胞因子分泌来下调T细胞功能。应用siRNA技术阻断B7H1有望成为治疗胰腺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分泌的信号分子3-O-C12-HSL对脂多糖诱导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s)成熟及Th细胞极化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经重组人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IL-4诱导其分化为Mo-DCs.CCK-8法检测3-O-C12-HSL对Mo-DCs活性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3-O-C12-HSL对Mo-DCs表型(CD11c、CD40、CD80、HLA-DR)的影响;ELISA检测Mo-DCs培养上清IFN-γ和IL-12浓度;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3-O-C12-HSL对Th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 3-O-C12-HSL终浓度200μmol/L时可影响Mo-DCs活性.与脂多糖对照组比较,终浓度50 μmoL/L和100 μmoL/L的3-O-C12-HSL明显下调脂多糖诱导的Mo-DCs表面分子CD40、CDS0和HLA-DR分子表达水平,抑制Mo-DCs分泌IL-12,促进Mo-DCs分泌IL-10,抑制Th细胞增殖和IFN-γ、IL-12分泌,促进Th细胞分泌IL-10.结论3-O-C12-HSL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Mo-DCs成熟,诱导Th2细胞极性分化,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支持造血、多向分化及免疫调节作用,后者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尤其是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其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不清。 目的:体外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条件培养液对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功能的影响。 方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反复贴壁进行纯化;用尼龙棉柱法纯化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条件培养液体对植物血凝素刺激下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ELISA方法检测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水平变化。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条件培养液体对植物血凝素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和浓度依赖性。ELISA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条件培养液抑制T淋巴细胞γ-干扰素的分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白细胞介素4的分泌,但其条件培养液对白细胞介素4的分泌无影响。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条件培养液对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影响T淋巴细胞分泌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4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BP对小鼠T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在体外用MBP刺激淋巴细胞,通过MTT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反应;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MBP免疫小鼠后,ELSPOT检测MBP刺激脾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细胞频数;免疫组化检测MBP与T细胞的结合作用.结果:MBP以剂量依赖关系促进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促进淋巴细胞分泌IL-2和IFN-γ,轻微抑制IL-4的分泌;ELSPOT检测细胞分泌IFN-γ结果显示,MBP可诱导特异性Th1活化,也可刺激非特异性Th1活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抗MBP抗体可与经MBP刺激的淋巴细胞发生反应,阳性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的37.7%,当MBP采用 1∶2 000抗MBP抗体中和后,再与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未见阳性细胞.结论:MBP可作用于淋巴细胞诱导非特异性Th1活化,也可通过免疫诱导大量特异性Th1活化;MBP可作为新的免疫增强剂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IL-12对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小鼠脾淋巴细胞经抗CD3单克隆抗体(mAb)和不同浓度的重组小鼠IL-12刺激, 3 d后使用ELISA方法观察培养物上清液中IL-17的产生情况.并使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的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CD3 mAb和重组小鼠IL-12刺激对Th1和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Th17细胞不分泌IFN-γ、 IL-5、 IL-10等细胞因子, 不表达Foxp3, 是一个独立的细胞亚群.不同浓度的重组小鼠IL-12可以诱导抗CD3 mAb 的T细胞分泌IFN-γ, 并向Th1细胞方向分化.同时, IL-12可以抑制活化的T细胞分泌IL-17, 抑制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结论: IL-12可以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对脾脏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检测其细胞表面特征分子表达情况。MTT法测定经刀豆蛋白A(ConA)刺激后,不同数量MSCs对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ELISA法检测MSCs对T细胞分泌IFN-γ和IL-4水平的影响。FCM检测MSCs对脾脏T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MTT法测定MSCs对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cells,CTL)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经不同数量MSCs作用后,脾脏T细胞增殖水平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而且MSCs比例越高,其抑制作用越强(P<0.01)。经MSCs作用后,T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明显降低,而分泌IL-4的水平明显升高,且这种作用随MSCs比例的增加而增强(P<0.01)。MSCs能够抑制在体外培养过程中T细胞的自发凋亡。与MSCs共培养后,T细胞对L1210细胞的杀伤活性和单独培养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结论:MSCs能够抑制T细胞增殖反应和CTL活性,该作用可能与MSCs改变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有关,但与诱导T细胞凋亡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卡介苗多糖核酸(BCG-PSN)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H1/TH2反应的作用,并与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进行比较. 方法缓解期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16例,对照组健康成人13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BCG-PSN(1、10、100、1000 μg/ml)、TB-PPD(10 μg/ml)、尘螨抗原(DerP, 10 μg/ml)体外培养4 d,不加刺激剂者为阴性对照.收集培养上清,ELISA检测IFN-γ、IL-5浓度的变化. 结果 PSN(1~100 μg/ml)刺激正常人PBMC分泌IFN-γ水平均高于哮喘患者(P<0.05).BCG-PSN(10 μg/ml)可以刺激哮喘患者PBMC分泌IFN-γ(358.7 pg/ml,范围0~2433.0 pg/ml),但显著低于同等浓度的TB-PPD刺激作用(13 036 pg/ml,范围600.5~35 100.0 pg/ml,P<0.01).PSN刺激PBMC分泌IFN-γ呈浓度依赖性,当浓度达到100 μg/ml时,与低浓度相比刺激作用显著增强(P<0.01),与TB-PPD的刺激作用类似.DerP刺激哮喘患者PBMC分泌IL-5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BCG-PSN刺激PBMC分泌IL-5的作用较弱,显著低于TB-PPD和DerP的刺激作用. 结论 BCG-PSN具有一定的TH1刺激作用,但低于TB-PPD的刺激作用,有待对BCG-PSN组分进一步优化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种新型霉酚酸衍生物(代号JU95-07B、JU100-07E)在体外对小鼠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脾细胞用抗CD3单克隆抗体(mAb)刺激,同时加入不同浓度(10-4、10-5、10-6、10-7、10-8mol/L)及在不同时间点(刺激细胞后第0、6、12 h)加入同一浓度(10-5mol/L)的霉酚酸衍生物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2的水平。同时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霉酚酸衍生物对T细胞IFN-γ和IL-2的分泌、表面分子CD25的表达以及增殖的影响。结果 2种霉酚酸衍生物对抗CD3刺激条件下诱导的小鼠脾细胞产生的IFN-γ和IL-2均具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并且在抗CD3刺激的不同时间点分别加入2种霉酚酸衍生物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小鼠脾细胞产生IFN-γ和IL-2;同时,与单独使用抗CD3刺激相比,分别加入10-5mol/L浓度的2种霉酚酸衍生物后,均能抑制小鼠T细胞表面分子CD25的表达以及增殖。结论体外实验表明2种霉酚酸衍生物均对小鼠T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该研究提示这2种霉酚酸衍生物可以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IFN-γ通过137-H1/PD-1通路正向调节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免疫抑 制作用机制,为MSC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首先体外获得纯化鼠源MSC 并进行三向分化鉴定;间充质干细胞和淋巴细胞反应体系进行共培养,3H掺入试验测定细胞增殖水 平;ELISA检测共培养上清中IFN-γ、TGF-β、TNF-α、IL-10因子的表达水平;流式检测共培养中MSC B7-H1分子的变化;siRNA干扰MSC B7-H1后,3H掺入试验测淋巴细胞增殖水平的改变,采用Tr-answell培养方法 确认MSC通过细胞间接触发挥作用.结果 体外鼠源MSC经过5代的反复贴壁纯化之后,形态均一纯度高,并具有向脂肪细胞、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MSC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on A刺激的淋巴细胞反应以及anti-CD3/CD28刺激活化的淋巴细胞反应混合共堵养,3H掺入试验结果 均显示增殖反应被抑制(P=0.0167,0.0081,<0.0001),其抑制作用呈现对MSC细胞的剂量依赖;共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均显著升高,而TGF-β、IL-10未检测到,同时共培养中MSC表面B7-H1分子明显表达上调(P<0.05);经B7-H1特异siRNA干扰MSC后,共培养并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细胞增殖水平明显较干扰前提高(P<0.05),Transwell膜分隔后MSC抑制干细胞活化明显减弱(P<0.05).结论 MSC经共培养环境中IFN-γ刺激后,表面B7一H1分子的表达上调并通过B7-H1/PD-1通路抑制T细胞活化增殖.将来这种MSC可以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对不同刺激作用下T淋巴细胞向Th1及Th2亚群转化的影响。方法将MSC植入24孔板中,在第3天加入经佛波脂(PMA)及离子霉素(ionomyc in)刺激的T淋巴细胞,或者按照不同比例将MSC加入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T淋巴细胞亚群和内因子IL-4、IFN-γ的分泌变化情况,从而间接了解Th1及Th2亚群的改变。结果对于共刺激作用下单独培养的T细胞,MSC能轻度抑制其Th1细胞的转化;而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MLC)中,MSC能够明显抑制其中的CD8 T细胞亚群和Th1细胞,轻度提高Th2细胞比率。结论MSC在体外能抑制CD8 T细胞(CTL)和Th1细胞,升高Th2细胞。所以在临床上可能有减轻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生,而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GVL)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同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对同种异体胰岛刺激的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对共培养胰岛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胰岛作为刺激原,Lewis大鼠MSC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作为共培养细胞,分为三组:实验组(A)20IEQ胰岛细胞、1×108 L-1 T淋巴细胞和1×107 L-1 MSCs共培养;药物对照组(B)20IEQ胰岛细胞与1×108 L-1 T淋巴细胞共培养并加入0.25μg/ml CsA;阳性对照组(C)20IEQ胰岛细胞与1×108 L-1 T淋巴细胞共培养。CCK-8检测共培养3天时T淋巴细胞对同种异体胰岛刺激的反应性,ELISA检测共培养3天时上清液IFN-γ、IL-2、IL-4和IL-10的含量,以及共培养胰岛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MSC与CsA均可抑制同种异体胰岛刺激的T淋巴细胞增殖,A组T淋巴细胞增殖率(17.10±2.7)%与B组(14.65±1.8)%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IFN-γ、IL-2含量显著高于A组及B组,IL-10含量显著低于A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含量在A、B、C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胰岛的胰岛素分泌水平显著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刺激指数(2.37±0.52)显著高于B组(1.8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与CsA均可通过减少Th1类细胞因子的表达使受者Th1/Th2平衡向Th2方向偏移,抑制同种异体胰岛刺激的T淋巴细胞增殖。相对于CsA,MSC可以保持胰岛素高分泌水平和良好的糖刺激反应性,避免了CsA可能带来的毒性和副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优势及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