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食品中沙门菌的整合子携带情况及整合子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PCR检测细菌总DNA中1、2、3类整合酶基因,确定细菌携带整合子的情况。整合子阳性菌档进一步检测整合子的可变区,分析插入基因盒的序列。结果:69株大肠菌中25株携带1类整合子,集中分布在对4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菌株中。插入基因盒主要是dfr(甲氧苄氨嘧啶)和aadA(氨基糖甙类)基因盒,各种基因盒组合中最常见的是difrl—aadA1。结论:细菌的多重耐药性与整合子携带高度一致,但是单个菌株的耐药谱与整合子的耐药基因盒缺乏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3.
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及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分离自重症监护病房(ICU)铜绿假单胞菌(PAE)中,Ⅰ类整合子及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对ICU分离33株PAE,采用PCR方法检测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intⅠ1和qacE△1-sul1基因)及22种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结果33株PAE中,oprD基因均存在缺失突变,其他23种基因intⅠ1、qacE△1-sul1、blaIMP、blaVIM、blaTEM、blaSHV、blaOXA-10群、blaCARB、blaPER、blaVEB、blaGES、blaDHA、blaOXA-1群、blaOXA-2群、blaBEL-1、blaCTX-M-1群、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catB和cml1均阴性。结论 临床分离的PAE中不存在Ⅰ类整合子、oprD基因缺失突变率很高,oprD基因缺失突变是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志贺菌的耐药表型、携带的耐药基因及整合子的流行现状。方法:对2008年-2009年从闵行区腹泻病患者大便标本分离的63株志贺菌,用KB法测定其对9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情况;PCR筛查整合子种类;长片段扩增Ⅱ类整合子可变区并测序。结果:63株志贺菌均表现出明显的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现象,福氏志贺菌对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和萘啶酸的耐药率达90%以上。宋内氏志贺菌对复方新诺明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达85%以上。92.1%(58/63)的志贺菌中检出II类整合子,未检出I类整合子。58株II类整合子保守区阳性的标本,可变区扩增亦全部阳性,大小约3 kb~4 kb之间。测序结果显示耐药菌株含有编码对磺胺类抗生素耐药的基因dfrA1、对链丝菌素耐药的基因sat1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耐药的基因aadA1。结论: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在志贺菌中广泛存在;耐药志贺菌携带II类整合子,II类整合子与耐药表型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污水中大肠埃希菌携带第1类耐药整合子的分布、特征及所含基因盒的种类。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大肠埃希菌;纸片扩散法对9种抗生素进行耐药性监测和分析;PIER鉴定1类整合子阳性株;PCR产物测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份标本中分离出24株大肠埃希菌,为多重耐药菌株,耐药谱为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红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有3株(12.5%)鉴定出1.6kb 1类整合子,PCR产物测序得知携带pse-1-aadA1、pse-1-aadA2、pse-1-aacA1基因盒,传递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结论:1类整合子存在于污水来源的大肠埃希菌中,并携带相应的耐药基因盒,决定着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肉类食品中变形杆菌第1类整合子的分布、特征及所含基因盒的种类。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变形杆菌;纸片扩散法对9种抗生素进行耐药性监测和分析;PCR鉴定1类整合子;阳性株PCR产物测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1份标本中共鉴定出27株变形杆菌,有13株(48.1%)对至少4种以上抗生素表现多重耐药,耐药谱为复合磺胺-氨苄西林-红霉素-四环素-链霉素。13株中有3株鉴定出1类整合子,2株携带0,75和1.8kb2个整合子。1株携带1.0kb整合子,PCR产物测序,1.0kb整合子携带,aadA2基因盒。传递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结论肉类食品中变形杆菌携带第1类整合子,1.8kb整合子携带pse-1-aadA1-dfrA14基金盒,传递对β-内酰胺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携带复杂的基因盒,决定着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院大肠埃希菌的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qacEΔ1-sul1基因存在状况。方法对临床分离的34株大肠埃希菌,采用PCR方法检测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qacEΔ1-sul1基因。结果 34株大肠埃希菌qacEΔ1-sul1基因阳性有28株(82.4%)。结论 34株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性高与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qacEΔ1-sul1基因高检出率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3)
目的了解Ⅰ、Ⅱ类整合子在变形菌属中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25株变形菌属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Ⅰ、Ⅱ类整合酶基因,微量稀释法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率。结果 125株变形菌属中检出携带Ⅰ类整合子46株占38.60%,检出携带Ⅱ类整合子32株占25.60%,同时携带Ⅰ、Ⅱ类整合子17株,阳性率为13.60%;携带Ⅰ类或Ⅱ类整合子或同时两种整合子的菌株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吡肟耐药率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有Ⅰ、Ⅱ类整合子的变形菌属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均>60.00%;125株变形菌属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耐药率均<10.00%。结论临床分离的变形菌属中携带Ⅰ、Ⅱ类整合子的菌株比例较高,Ⅰ、Ⅱ类整合子与变形菌属的多药耐药具有相关性,临床上需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新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大肠埃希菌分离株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携带情况。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做耐药菌株的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检测intⅠ1、intⅠ2、intⅠ3基因,扩增产物纯化后基因测序。结果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60.0%,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为95.0%,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为100.0%(均为产ESBLs菌株),且与Ⅰ类整合子的存在密切相关,intⅠ1基因的阳性16株(80.0%),intⅠ2、intⅠ3基因均阴性。结论大肠埃希菌的耐药与耐药基因传递机制-整合子密切相关,Ⅰ类整合子的存在加快了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健康人群大肠埃希菌中Ⅰ类整合子携带情况及分子特征,分析其与细菌耐药性关系。方法 采用V itek32细菌分析仪和纸片扩散法,检测150株大肠埃希菌抗生素敏感性,PCR检测总DNA中Ⅰ类整合子,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测序确定携带基因盒种类,脉冲场凝胶电泳对整合子阳性菌株分子分型。结果 150株大肠埃希菌中,83株菌耐受>3种抗生素,耐多药率55.3%;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5株,阳性率3.3%;携带Ⅰ类整合子42株,扩增子150~3 000 bp,有8种带型;耐药基因盒主要是dfr和aadA类,最常见基因盒排列dfr17~aadA5;整合子分布在不同基因型菌株中。结论 健康人携带的大肠埃希菌中广泛存在Ⅰ类整合子,与细菌耐多药性密切相关;分子分型结果提示整合子能在细菌种内水平传播,整合子是介导细菌耐药性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的整合子流行现状,探讨其与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常规方法收集肺炎克雷伯菌,用K-B法测定其对13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PCR扩增肺炎克雷伯菌整合子基因,产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判断整合子基因与敏感耐药之间的关系。结果 115株肺炎克雷伯菌检出整合子49株,检出率42.6%;整合子阳性的菌株耐药性较高,特别是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及左氧氟沙星等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较为明显。结论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与整合子基因密切相关,整合子对细菌的耐药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1类整合子与耐药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48株(国内28株,美国20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的耐药特点以及1类整合子的分布,探讨整合子中耐药基因盒的种类及与细菌耐药性的相互关系。方法琼脂稀释法对18种抗生素进行耐药性监测和分析;PCR法鉴定1类整合子阳性株;PCR产物测序及分析。结果48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中23株为O157:H7;2个地域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大多无差别,只存在对氨苄西林和红霉素耐药率的差异,前者为国内分离株(60.7%)高于美国分离株(30%),后者为美国分离株(95%)高于国内分离株(60.7%)。耐3种以上抗生素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18株(美国3,中国15)。48株分离株中有11株(22.9%)鉴定出1类整合子,PCR产物测序分析可见,9株携带aadA1基因盒,2株携带aadA2基因盒,传递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结论1类整合子及其相关的基因盒广泛存在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中,而且决定着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转座子、插入序列和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1-12月国内某县级市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方法分析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tnpUt、np513I、S26、ISaba1i、ntⅠ1。结果 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均有检出,各种基因tnpU、tnp513、IS26、ISaba1i、ntⅠ1阳性率分别为75.0%、75.0%、90.0%、85.0%、75.0%。结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的高耐药率可能与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高检出率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鲍氏不动杆菌耐消毒剂-磺胺基因、Ⅰ类整合酶基因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8,他引:12
目的了解鲍氏不动杆菌耐消毒剂-磺胺基因(qacE△1-sulI)、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inoglycoside-modifying enzymes,AMEs)基因存在情况.方法自临床分离20株鲍氏不动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qacE△1-sulⅠ、intI1及9种AMEs基因.结果 qacE△l-sulⅠ、intⅠ1、aac(3)Ⅰ、aac(3)-Ⅱ、aac(6')-Ⅰ、ant(3")-Ⅰ和aac(6')-Ⅱ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90.0%、20.0%、55.0%、15.0%、35.0%、60.0%和5.0%,而aac(3)-Ⅲ、aac(3)-Ⅳ、ant(2")-Ⅰ和aph(3')-Ⅵ基因均阴性.结论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严重,耐消毒剂-磺胺基因及AMEs基因携带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Ⅰ类整合子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株及敏感株中分布的差异,初步阐明Ⅰ类整合子是否与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性形成相关。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别检测临床分离的67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62株敏感株中Ⅰ类整合子的阳性率,并进一步用PCR证实Ⅰ类整合子阳性菌中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存在。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株中,32株(47.76%)为Ⅰ类整合子阳性;敏感株中仅1株(1.61%)为Ⅰ类整合子阳性,多重耐药株的Ⅰ类整合子分布显著高于敏感株(χ2=36.02,P〈0.05)。PCR进一步证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Ⅰ类整合子基因盒,而敏感株携带空整合子。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高的Ⅰ类整合子阳性率,Ⅰ类整合子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志贺菌属中非典型1类整合子的分布及其与耐多药性的关系。方法对实验室保存的90株志贺菌属进行8种抗生素药敏实验,针对非典型1类整合子的耐药基因盒区域设计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对代表性菌株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90株志贺菌属中有86株(95.6%)对≥3种抗生素耐药;有66株(73.3%)对氨苄青霉素(AMP)、四环素(TET)和氯霉素(CHL)联合耐药;非典型1类整合子分布于65株(72.2%)志贺菌属中;RFLP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酶切产物的带型均一,测序分析发现序列为blaoxa-30-aadA1;非典型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AMP-TET-CHL联合耐药率(81.5%)高于阴性菌株(52.0%),经双侧χ2检验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志贺菌属非典型1类整合子阳性与其对AMP-TET-CHL联合耐药有关,可能参与耐多药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肾盂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健康人通过FISH技术检测3、7、17号染色体及9号染色体p16位点的变异情况,建立阚值.15例影像学提示肾脏占位的血尿患者留取晨尿,分别进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和FISH技术检测.以至少两种探针检测结果超过阈值或一种探针检测结果存在至少两种异常为诊断阳性.结果 15例血尿患者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肾盂尿路上皮癌8例,肾透明细胞癌5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1例.8例肾盂尿路上皮癌FISH技术检测均为阳性,3、7、17号染色体畸变阳性率均为100%(8/8),9号染色体p16位点畸变阳性率为75%(6/8).尿脱落细胞学检查仅1例阳性.7例非肾盂尿路上皮癌6例FISH技术检测阴性,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则均为阴性.结论 FISH技术是一种无创快速诊断方法,在肾盂肿瘤诊断中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