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创新性地以临床功能和膝关节稳定性结合股骨隧道位置和长度作为评估标准,以此评价前内入路和经胫骨隧道入路,哪一种手术方法更具优越性。 方法从2010年8月至2013年7月,烟台毓璜顶医院连续104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病人被纳入研究。纳入标准:随访至少1年,正常的对侧膝关节,无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获得术后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的病人。排除标准:伴有后交叉韧带损伤、伴有侧副韧带损伤、伴有骨关节炎的病人、翻修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经前内入路组为56人,包括男性46人,女性10人,平均年龄(30±12)岁;经胫骨隧道入路组是48人,包括男性40人,女性8人,平均年龄(32±11)岁。所有病人均前瞻性地于术前和最后1次随访时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IKDC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于最后1次随访时行屈膝30°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Pivot-shift试验)、KT-1000评估。于术后1周行基于CT的三维重建,以此评估股骨隧道位置,并于术中测量股骨隧道长度。对于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隧道长度,KT-1000和隧道位置均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Lachman试验和Pivot-shift试验结果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结果前内入路组平均随访时间(26±7)月,经胫骨隧道入路组平均随访时间(25±6)月。术前和最后1次随访时,两组间Lysholm评分(术前t=0.347,P >0.05;末次随访t=1.557,P>0.05),IKDC评分(术前t=-0.383,P>0.05;末次随访t=1.102,P>0.05)和Tegner评分(术前t=0.283,P>0.05;末次随访t=1.763,P>0.05)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最后1次随访时,两组间Lachman试验(Z=-0.482,P>0.05)、Pivot-shift试验(Z=-1.455,P>0.05)和KT-1000(t=-0.750,P >0.05)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前内入路组平均股骨隧道长度明显短于经胫骨隧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4,P<0.01);前内入路组隧道位置明显比经胫骨隧道组更深(t=-4.508,P<0.01)、更低(t=8.86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前内入路与经胫骨隧道入路的临床功能和膝关节稳定性没差别,但是前内入路股骨隧道长度明显短于经胫骨隧道,且位置更深、更低,更容易定位于前交叉韧带股骨端解剖足印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经胫骨隧道与髌下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的长度和角度。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102例ACL重建手术患者资料,其中50例采用经胫骨隧道建立股骨隧道(经胫骨隧道组):男39例,女11例;年龄15~49岁,平均(27.9±7.6)岁。52例采用经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前内侧入路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15~56岁,平均(30.5±10.7)岁。术中记录股骨隧道长度,术后行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的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经胫骨隧道组股骨隧道的平均长度[(50.9±5.0)mm]长于前内侧入路组[(37.8±4. 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83,P=0. 000);经胫骨隧道组冠状面股骨隧道角度(68.6°±7.0°)、矢状面股骨隧道角度(45.1°±8.1°)均大于前内侧入路组(49.8°±7.7°)、33.7°±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 874,P=0. 000;t =5. 877,P=0. 000)。 结论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中,采用前内侧入路制备的股骨隧道长度短、角度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疗效。方法 采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治疗21例ACL断裂患者。记录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股骨侧、胫骨侧骨隧道建立定位点良好。术后MRI检查显示重建的ACL信号均匀,连续性良好,张力良好。术后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显示患膝关节稳定性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活动度:术后4周伸直0°、屈曲90°,术后6周伸直0°、主动屈曲120°。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术后1、3个月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患者患膝关节均无弹响、打软腿情况,疼痛明显缓解,活动度正常,行走及上下楼梯正常。结论 采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治疗ACL断裂,在掌握良好的手术技巧前提下,可保障重建的韧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经胫骨隧道(TT)与经附加内侧入路(AM)钻取单股骨隧道膨胀界面钉内固定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生物力学。方法将6对新鲜冰冻尸体膝关节随机分为2组,一侧为经胫骨隧道组(TT组),对侧为经附加内侧入路组(AM组)。依次测试ACL完整、断裂及重建后3种状态下的胫前位移及胫骨内旋角度2个参数。结果中立位134 N载荷下胫前位移的比较:膝关节屈曲60°、90°时,AM组胫前位移比TT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立位5 N.m旋转载荷下胫骨内旋角度的比较:膝关节屈曲60°、90°时,TT组胫骨内旋角度比AM组和ACL完整状态下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M组与ACL完整状态下胫骨内旋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附加内侧入路单隧道膨胀界钉内固定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够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前后及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2009年2月~2011年12月,笔者采用后内侧入路辅助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PCL)治疗15例PCL断裂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18~50岁。车祸伤10例,运动伤5例。单纯膝损伤5例,合并多处损伤10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7例,合并半月板损伤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32 d。  相似文献   

7.
后交叉韧带(P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一条重要韧带,随着对后交叉韧带的生理解剖功能及其损伤后继发的膝关节病变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倾向于对PCL进行积极的外科重建,以达到维持膝关节后向稳定性和防止骨性关节炎发生的目的。但由于后交叉韧带的解剖位置深在,重建中制作胫侧骨道时其后交叉韧带下位止点显露困难,给韧带重建带来难题。2003-2005年在关节镜下联合后内侧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15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胫骨入路与经辅助内侧入路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位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解放军第九〇四医院骨科收治的47例ACL断裂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A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为(29.5±4.8)岁;采用经胫骨入路可调袢钢板固定重建ACL。B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为(31.2±9.6)岁;采用经辅助内侧入路可调袢钢板固定重建ACL。比较两组患者的股骨隧道位置、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IKDC)、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47例患者术后获18~27个月(平均22.3个月)随访。四格表法定位股骨隧道内口中心位点:A组和B组患者的X轴位点分别为25.6%±2.5%、26.7%±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轴位点分别为19.8%±2.0%、30.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和B组患者膝关节Lyholm评分分别为(90.9±3.4)、(92.4±3.9)分,IKDC评分分别为(89.9±3.5)、(90.2±3.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之间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胫骨入路和经辅助内侧入路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ACL,前者位点较后者更接近髁顶位置,二者术后近期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三入路和传统前内侧技术确立股骨骨道的位置、长度和冠状面角度以及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早期疗效.方法:2018年12月到2019年6月收集36例诊断为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而且接受手术的患者,患者均有明确膝关节扭伤史,共分为两组,其中16例采用三入路技术钻取股骨骨道重建前交叉韧带,其中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3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胫骨侧采用PushLock锚钉联合干预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7-03—2017-06在关节镜行韧带重建术治疗35例前交叉韧带断裂,股骨侧采用Endobutton带袢钢板皮质外固定,胫骨侧用1枚干预螺钉及1枚PushLock锚钉固定。结果 35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3(13~24)个月。术后膝关节MRI显示骨道位置及移植物走行良好,无PushLock锚钉拔出及韧带断裂情况发生。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患侧胫骨较健侧前移差值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时采用胫骨侧双固定技术是可行的,可充分利用PushLock锚钉的持续加压作用,增加移植肌腱的整体稳定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的不足,术后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下股骨双隧道胫骨镶嵌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方法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后交叉韧带损伤病例,切取一端带骨块的自体股四头肌腱并制备"Y"形双束移植物,股骨侧双隧道,胫骨侧胫骨镶嵌技术固定.[结果]24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4.5个月.术后2年进行疗效评定.主观评定中,Lysholm评分从术前(49.20±1.44)分增加至术后(87.91±1.52)分,优7例,良16例,差1例,优良率为95.8%;术前KT-1000测定屈膝70°位胫骨后移值(12.85±1.10)mm,术后(3.98 ± 1.99)mm,失效1例.[结论]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及胫骨镶嵌技术手术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重建方法,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胫骨Inlay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单纯PCL完全断裂接受关节镜下胫骨Inlay技术重建.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Lachman试验及后抽屉试验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从术前(48±12)分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改良三入路技术定位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骨道的疗效。方法 2015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45例ACL断裂患者。男29例,女16例;年龄18~42岁,平均27.5岁。左膝18例,右膝27例。运动伤28例,交通事故伤13例,其他伤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36 d,平均21.6 d。单纯ACL损伤25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或内、外侧半月板损伤20例。Lachman试验均为阳性;轴移试验均为阳性,其中Ⅰ度27例、Ⅱ度13例、Ⅲ度5例。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为(70.28±6.12)分,Lysholm评分为(63.27±7.62)分。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ACL单束重建,术中通过前外侧、高位前内侧及附加低位前内侧入路建立胫骨骨道。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4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2个月,平均18.7个月。术后3 d三维CT测量胫骨骨道中心点位于矢状面胫骨平台前后径36.81%~43.35%处,冠状面上胫骨骨道内缘位于胫骨内侧髁间隆起外侧。术后3例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2例关节肿胀及疼痛,3例膝关节僵硬,均对症处理。末次随访时,患者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42例轴移试验阴性,3例阳性(均为Ⅰ度)。IKDC评分为(92.59±4.36)分,Lysholm评分为(93.15±5.53)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t=11.35,P=0.00;t=12.27,P=0.00)。结论关节镜下ACL重建时采用改良三入路技术定位胫骨骨道操作简便、定位准确,术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4.
前交叉韧带(ACL)是膝关节重要的前向稳定结构,损伤后可以产生膝关节前向不稳,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继发软骨、半月板等结构损伤,导致关节退变和关节疾病的早期发生.关节镜技术的成熟与完善使得关节镜下ACL重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提出的双束韧带重建手术方法更符合解剖学要求,对重建ACL的翻修也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该文就近几年有关ACL重建在移植物、手术方法、重建韧带翻修及组织工程等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内侧和外侧半月板同期移植的微创手术技术.方法 2008年8月对1例实施膝关节双束双通道前交叉韧带重建、内侧和外侧半月板切除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实施内侧和外侧半月板同期移植微创手术.内侧半月板移植采用前后角骨栓固定方法,外侧半月板移植采用前后角骨桥固定方法.术后结果采用VAS疼痛评分、C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分级评价.关节稳定性检查包括Lachman试验、抽屉试验和轴移试验.结果 术后随访26个月,患者膝关节屈曲、伸直和负重行走功能正常.VAS膝关节疼痛评分较术前降低2分,Lysholm评分较术前升高20分.IKDC分级由术前C级上升到B级.膝关节稳定性检查基本正常.术后1年MRI检查显示,重建前交叉韧带连续性完整,内侧和外侧移植异体半月板外形均较好,内侧半月板后角和外侧半月板前角有轻微萎缩.术后18个月关节镜复检观察到,外侧和内侧移植半月板均愈合良好,形态完整,但前角表面均有轻度磨损现象.结论 对膝前交叉韧带损伤和内、外侧半月板切除的患者,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同期实施内侧和外侧半月板移植术可以尽量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力学平衡,对年轻患者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术中建议采用同一供体的内侧和外侧异体半月板,制作各骨道时须注意其方向以避免骨道相互交通.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minimal invasive arthroscopic surgery technique and clinical results of both the medial and lateral meniscal transplantation following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with double bundles and bone tunnels.Methods In August 2008 a minimal invasive surgery of both the medial and lateral menisc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 follow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was preformed for 1 case with both the medial and lateral menicectomy by arthroscopic surgery.The method of two bone plugs attached on tibial plateau was employed for medial menisc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 and the technique the bridge in slot for lateral menisc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The VAS,Lysholm score and IKDC rating were recorde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The stability of knee was assessed by Lachman test,drawer sign and pivot shift test.Results The patient was followed up 26 month after the operations.The degrees of knee flexion,extension and function of walk were normal.The Lachman test,drawer sign and pivot shift test were nearly normal.The VAS after operation was 2 point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The Lysholm score post-operation was 20 points higher than pre-operation.The IKDC became B degree in late following-up from C degree before the operation.MRI reveale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graft was continuous and the meniscal allograft was normal shape on year 1 after the operation.The posterior horn of medial meniscal allograft and anterior corner of lateral meniscal allograft showed slightly shrunk.The second-look arthroscopy showed that the healing occurring between meniscal allograft and the capsule and meniscal allograft was normal shape on month 18 after the operation.The anterior horn of medial and lateral meniscus was slightly worn.Conclusions Both the medial and lateral meniscal transplantation following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in appropriately selected patients with the medial and lateral meniscus-deficient knee may recover the knee mechanic balance and stability,which is a option of treatment for that young and activity patients.It is proposed that the medial and lateral meniscal grafts harvested from a single donator.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bone tunnels fixing the horns of the meniscus in order to avoi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tunnels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国人经前内侧入路行 Rigidfix横穿钉内固定系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操作过程中发生股骨关节面软骨损伤的可能性. 方法选取9具防腐成人膝关节标本,男5具,女4具;左膝6具,右膝3具,平均死亡年龄为34.8岁(26~45岁).在标本上采用Rigidfix内固定系统分别于水平位0、45°、90°模拟ACL重建术,并统计3个角度横穿钉导入口与股骨外髁关节软骨面的位置关系. 结果 Rigidfix股骨导向器位于水平位90°时,9个样本均有发生医源性软骨损伤(100%).Rigidfix股骨导向器位于水平位45°时,9个样本中有6个发生医源性软骨损伤(66.7%).Rigidfix股骨导向器位于水平位0°时,9个样本中仅有2个发生医源性软骨损伤(22.2%). 结论在使用Rigidfix 横穿钉内固定系统行前内侧入路重建ACL时,均有损伤股骨关节面软骨的危险,因此不建议Rigidfix系统经前内侧入路确定股骨隧道内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采用后方入路与前方入路行胫骨隧道定位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疗效。方法关节镜下行PCL重建手术98例,其中38例采用经后方入路定位胫骨隧道(A组),60例采用前方入路定位胫骨隧道(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后抽屉试验阳性例数及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为6~18(12. 6±5. 8)个月,B组为8~24(14. 7±10. 5)个月。手术时间:A组为95. 0 min±27. 6 min,B组为74. 0 min±22. 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并发症:A组术后1例疑似感染,B组术后1例关节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A组为89. 8分±25. 5分,B组为76. 5分±17. 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后抽屉试验阳性例数A组+6例,无、病例; B组+20例,7例,无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关节镜下PCL重建术中,采用经后方入路定位胫骨隧道,手术时间较前方入路延长,但术后关节稳定性增强,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关节镜下利用全内技术股骨双隧道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病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有16例(16膝)纳入本研究,男性11例(68.8%),女性5例(31.3%),平均年龄(30 ± 6)岁。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分及分级、Lysholm评分、KT2000值、Lachman试验情况、轴移试验情况。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IKDC评分、Lysholm评分、KT2000值行配对样本t检验,Lachman试验情况、轴移试验情况等计数资料行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 结果16例患者随访时间14~32个月,平均25.5个月(22.3,29.6)个月。随访期内未出现移植物断裂、TightRope?钢板固定失效、血栓性静脉炎、关节感染、隐神经损伤。IKDC评分、Lysholm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7±4)分、(63±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5±5)分、(95±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40、16.04,均为P<0.01)。IKDC分级术前A级0例,B级1例,C级1例,D级14例;术后A级13例、B级3例、C级0例、D级0例(Z=-5.1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T2000值术前平均(5.8±1.3)mm,优于术后测得平均(1.2±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4,P<0.01);Lachman试验术前阳性15例、阴性1例,术后阳性0例、阴性16例;轴移试验术前阳性13例、阴性3例,术后阳性0例、阴性16例。 结论利用全内技术行关节镜下股骨双隧道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膝关节功能、前直向不稳定、前外侧旋转不稳定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双束双隧道重建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重要的静力稳定结构,一旦断裂会造成膝关节不稳和继发半月板、关节软骨损害,关节腔室的改变等内部紊乱的进行性加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仅在美国每年就有接近250000个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病例发生。在过去的30多年ACL重建技术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外科重建尤其是关节镜下ACL重建已经成为ACL断裂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美国骨科医学委员会(ABOS)2003年的统计显示ACL重建手术的例数在全美骨科手术中居第6位。  相似文献   

20.
魏民  刘玉杰  刘洋 《中国骨伤》2016,29(5):464-467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结合微创重建膝关节内侧结构(PMC)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于骨科就诊的22例ACL和膝关节PMC损伤患者,男8例,女14例,平均年龄29.4岁。采用关节镜下重建ACL,同时经ACL手术切口微创重建PMC。治疗前及治疗后2、6、12个月采用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外翻应力试验和Slocum试验对稳定性进行评价,术后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和Tegner运动分级评价膝关节功能。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膝关节行MR检查。结果:术后2、6个月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和外翻应力试验均为阴性;术后12个月1例前抽屉试验呈弱阳性,1例外翻应力试验呈弱阳性。术前Lysholm评分32.0±11.2,Tegner评分0.9±0.5;术后12个月的Lysholm评分96.8±6.8,Tegner评分6.1±0.9,均高于术前。术后12个月复查MRI显示移植物显影良好。结论:采用关节镜下ACL重建同时微创重建PMC,可以很好地恢复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