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l-alchobic aftty liver disease,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目前对于NAFLD的治疗,西医尚无特效疗法,长期服药有一定的副作用。近年来,应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治疗NAFLD取得了一定成绩。NAFLD的中医药研究以药物治疗研究为主,对于本病的证候分布规律及辨证分型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逐年增加,是全球范围最常见的肝病之一。代谢组学继承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思想,对生物体内所有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探索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为研究中医药诊治NAFLD开辟了新途径。总结了代谢组学与中医证侯在NAFLD中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索NAFLD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常见中医证候类型与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检索文献,选取1979年-2011年有关NAFLD中医辨证的文献,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纳入分析的文献中共获取168个证候类型,规范为53个,出现频率>5%的证候依次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脾胃虚弱、肝都痰阻.提取证候要素共计18个,其中病位类8个,频率>5%的依次为肝、脾、胆、胃、肾;病性类10个,频率>5%的依次为湿、热(或火)、气滞、痰、虚、血瘀.结论:目前NAFLD临床辨证分型复杂多样,而证候要素相对简约,从构成证候的要素入手对本病进行常见证候的研究,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并为临床治疗本病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于帕金森病患的中医证候要素进行探讨,并分析其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4年9~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60例,观察其主要病症,并制作《帕金森病中医临床信息采集表》,将患者的相关病症进行记录,选择部分病症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患者60例的观察,发现帕金森的常见症状主要有:四肢拘急、言语迟缓、易患疼痛、步态慌张、头胸前倾、表情淡漠、手足震颤、活动缓慢、活动笨拙、行走不稳、肢体麻木、头摇、项强等,证候要素中,震颤型主要以血瘀及风为主,少动型则以血瘀及阳虚为主。病位要素则同样以肝及肾为主,脾次之。结论帕金森病症以本虚为基础,疾病全程贯穿着风及血瘀,同时,随着病情的发展,血虚、气虚、阳虚、阴虚越来越明显。同时,肝、肾等病位要素贯穿全程,随着病情的发展,心、脾所占比例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就诊酒精性肝硬化患者2 764例的临床特点,其中男2 742例,女22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中西医诊断资料,通过描述性和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探讨酒精性肝硬化证候特点。[结果]①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好发年龄段为50~59岁,占53.33%,与其他病因所致肝硬化患者相比,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男性占绝大多数(99.20%)。②酒精性肝硬化证型分布为气虚血瘀证占33.94%,肝胆湿热证占20.98%,肝郁脾虚证占15.30%,气滞血瘀证占9.66%,脾虚湿滞证占6.80%,痰湿瘀滞证占3.37%,水湿内阻证占2.57%,肝肾阴虚证占2.42%,湿热蕴结证占1.70%,脾肾阳虚证占1.12%,气阴两虚证占0.98%,肝气郁结证占0.62%,瘀血阻络证占0.54%。[结论]①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与病因形成有密切关系。②酒精性肝硬化中医证候按照构成比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滞证、痰湿淤滞证、水湿内阻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肝气郁结证、瘀血阻络证,以气虚血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规范化治疗CHB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中医证候量表对594例轻度CHB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聚类,并结合变量频数分析对证型归属进行判定.结果:收集的轻度CHB病例均以肝郁脾虚为主要证型,在此基础上合并有6个兼证,分别为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62.80%)、肝郁脾虚兼肝肾阴虚证型(24.24%)、肝郁脾虚兼肝郁化火证型(5.05%)、肝郁脾虚兼肝胃不和证型(3.70%)、肝郁脾虚兼中气亏虚证型(2.53%)和肝郁脾虚兼瘀血阻络证型(1.68%).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又进一步分为5个亚型,分别为脾虚为主型(45.30%)、普通型(22.52%)、气滞为主型(17.70%)、湿热为主型(10.46%)、肾虚为主型(4.02%).结论:肝都脾虚证型为轻度CHB的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候。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740例冠心病患者中同时合并糖尿病的245例进行调研,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其中医证候要素进行分析,并予以统计处理。结果245例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为:气虚115例,占46.94%,痰浊120例,占48.98%,血瘀168例,占68.57%;亚组分析结果证实气滞证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蒹高脂血症患者的常见症状。结论气虚、痰浊、血瘀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基本证候,其关键病机在于气滞。  相似文献   

8.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1):89-93
目的探讨和归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方法检索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7月关于NAFLD辨证的相关文献资料,由两名研究者依据纳、排标准分别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证型收集总结,证名规范化、证型再分解、证素提取,建立Excel 2010数据库,导入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频数分布统计。结果收集到符合条件文献45篇,报道病例总数8703例,经规范化后得到证型14种,证型拆解后获得病性证素10个,病位证素4个。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证(26.47%)、湿热蕴结证(22.16%)最为常见,其次是痰湿内阻证、痰瘀互结证、肝郁气滞证。病性证素以湿(23.75%)、气滞(19.82%)、气虚(17.12%)、痰(15.43%)、热(12.13%)最常见,其次是瘀、阴虚、阳虚,而火、寒则较少见,组合分布以气滞、气虚相兼(26.63%),湿、热相兼(22.30%),痰、湿相兼(16.17%),痰、瘀相兼(12.19%)致病最多见。病位证素以肝、脾多见,占构成比的90.95%,组合分布以肝、脾同病为主,占54.01%。证素组合有一、二、三、四证素组合方式,以二证素组合为多,占76.03%。结论肝郁脾虚是NAFLD基本病机,肝、脾、湿、气滞、气虚、痰、热为常见证素,湿、痰、热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采用回顾性方式,观察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时间,详细记录患者出现的中医证候以及舌苔脉象进行分析。结果: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中,各症型分布规律存在明显差异(P0.05)。揭示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候发展规律,即气阴两虚—→痰瘀阻络—→阳虚寒凝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证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各型脂肪肝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已成为我国第二大肝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20%~30%的中国城市人口肝脏超声检查发现脂肪肝(FLD)。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为17.29%,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为15.35%;广东省农村成人脂肪肝标化率为13.81%(NAFLD的标化率为10.95%)。无论其成因如何,均有部分脂肪肝患者(约占25%)可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因此可以认为,脂肪肝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前期病变。  相似文献   

11.
胃癌中医证候特点分析767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糖尿病肾病(DN)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糖尿病肾病患者162例进行研究分析,所选择的患者分别为Ⅲ、Ⅳ、Ⅴ期患者,这些患者按照患病程度的不同,分为3组。针对3组患者所具备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3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中,Ⅲ期患者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Ⅳ期患者的病情则较为复杂,不仅表现出气阴两虚的现象,同时也表现出了血瘀证的现象。而Ⅴ期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的表现主要是阴阳两虚,而且血瘀证更加的明显。结论在不同的患病周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所表现出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均都有气阴两虚的表现,而随着病程的加重,会相继的出现血瘀证,而血瘀证在逐渐加重后,会使得患者不仅阴阳两虚,同时也会使得患者体内更为瘀浊,从而使得患者的身体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出现生命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重症酒精性肝病(severe alcoholic liver disease,SALD)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对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SALD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根据NRS2002评分,将患者分为有营养风险组(总分≥3分)和无营养风险组(总分3分)。记录患者身高和体质量,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同时检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白蛋白(albumin,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钠(Na)、钾(K)、钙(Ca)、铁(Fe)、镁(Mg)、维生素B_(12)及叶酸水平,计算MEL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及腹膜炎、腹水、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对患者进行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比较不同CTP分级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采用Log Rank(Mantel-Cox)比较患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6例SALD患者,其中有营养风险组113例,无营养风险组43例,营养风险发生率为72.44%。29例CTP A级患者中有营养风险者5例(17.24%);74例CTP B级患者中有营养风险者59例(79.73%);53例CTP C级患者中有营养风险者49例(92.45%)。有营养风险组和无营养风险组患者每日饮酒折合乙醇量(中位数:200.00 g vs 160.00 g)、住院时间[(17.53±9.43)d vs(11.05±5.96)d]、BMI [(23.76±3.32)kg/m~2 vs(25.43±3.71)kg/m~2]、MELD评分(中位数:7.98分vs 3.03分)、TBil(中位数:97.30μmol/L vs 24.70μmol/L)、ALP(中位数:142.00 U/L vs111.00 U/L)、ALT(中位数:29.00 U/L vs 37.00 U/L)、AST(中位数:54.00 U/L vs 51.00 U/L)、PA [(58.12±33.60)mg/L vs (147.09±75.72)mg/L]、ALB [(26.80±4.10)g/L vs(35.80±3.69)g/L]、PTA(中位数:45.10%vs 74.20%)、Na [(136.79±4.36)mmol/L vs(139.28±2.74)mmol/L]、Ca [(2.09±0.13)mmol/L vs(2.26±0.19)mmol/L]、Mg [(0.74±0.11)mmol/L vs(0.78±0.09)mmol/L]、维生素B_(12)(中位数:860.20 pmol/L vs 560.31 pmol/L)、腹水发生率(79.65%vs 27.91%)和腹膜炎发生率(21.24%vs 0.0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50.81±9.60)岁vs(49.42±11.51)岁]、酒龄[(22.80±9.37)年vs(21.42±10.42)年]、K(中位数:3.70 mmol/L vs 3.80 mmol/L)、Fe [(20.07±9.41)μmol/L vs (22.50±10.88)μmol/L]、叶酸(中位数:16.21 nmol/L vs 16.37 nmol/L)、肝性脑病发生率(9.73%vs 4.65%)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3.54%vs 0.0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360 d随访中,有营养风险组病死41例,无风险组病死6例,两组累积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8,P=0.0095)。结论经NRS2002评估,SALD患者存在较高的营养风险,需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岭南地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特征、中医证候规律,为制定及优化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2年10月-2010年4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消化科住院的5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资料从人口学信息、中医证候及证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5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男性475例,女性118例,男女之比为4.03∶1;年龄最大92岁,最小18岁,平均(52.94士13.19)岁,30~69岁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的高发年龄;病程从1天(既往未做相关检查,初次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到50年不等,平均(11.68士10.40)年;肝功能代偿期患者96例,占16.19%,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497例,占83.81%。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常见症候有20余种,最常见的症状有乏力、腹胀、双下肢浮肿、身目黄染、口干口苦、胁痛、纳差、眠差、小便黄、便溏等,其中疲倦乏力、腹胀出现频率最高。单纯证型共11个,复合证型15个,辨证属于单纯证型的患者共190例(32.04%),属复合证型的患者共403例(67.96%)。前10位的中医证型分别是(肝郁脾虚,湿瘀互结)型〉(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热伤胃络型〉肝郁脾虚型〉(脾气亏虚,湿浊中阻)型〉湿热瘀结型〉(脾气亏虚,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湿瘀互结)型,其中6个(6/10)属复合证型。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男性发病率高、年龄偏大、病程较长、住院次数较多、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从临床证候来看,湿、热、瘀、虚是其主要的病变特点,其主要的中医证型多以复合证型为多见,(肝郁脾虚,湿瘀互结)型、(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等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型,这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变阶段、病机以及发病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酒精滥用和酒精依赖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际交往的增多,我国成人群体中酒精性肝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中医对酒精性肝病的认识可归纳在酒疸、伤酒、臌胀、积聚等病名中。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与西医学的实验室客观指标数据相结合,将对于酒精性肝病的研究有所裨益。我们将酒精性肝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检测指标相关性做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69例进行调查表调查,主要包括中医病名、证候类型及常见影响证候的因素,数据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常见的与高血压病相关的病名有眩晕、头痛、心悸及胸痹,5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眩晕,发生率为81.1%;中医证候类型以阴阳两虚、肝阳上亢等为主,主要影响因素是阴虚和内风;合并症会影响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结论高血压在中医中以眩晕为名较多,证候以阴阳两虚型、肝阳上亢居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为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中医治疗提供辨证施治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提取94例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进行统计分析这类患者的证候学特点。结果: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候依次为:脾虚湿阻证(80.8%),血瘀证(71.3%),湿热蕴结证(55.3%),肝气郁结证(44.7%),肝肾阴虚证(9.6%),脾肾阳虚证(4.3%)。其中同一患者常有几个证候重叠。结论: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的中医证候较少见单一证候,兼夹证多见。脾虚湿阻兼夹瘀热的复合证型,是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最特征性证候。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调研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合并病及中医证候要素。结果调研736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脑卒中的患者94例,占12.77%。稳定性冠心病常见证候是血瘀(501例,68.07%)、痰浊(363例,49.32%)、气虚(344例,46.74%)。冠心病合并脑卒中患者常见证候是血瘀(65例,69.14%)、气虚(47例,50.00%)、痰浊(44例,46.81%);亚组分析显示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患者,无论男女均多见气滞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兼夹糖尿病的患者多见气滞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兼夹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的患者较不合并脑卒中的患者多见气滞证。结论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基本症候是血瘀、气虚、痰浊,气滞是其关键病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冠心病稳定期合并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方法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调研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或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冠心病患者,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研73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高血压病患者454例,占61.7%。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证候是血瘀(501例,68.1%)、痰浊(363例,49.3%)、气虚(344例,46.7%),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常见证候是血瘀(312例,68.7%)、气虚(220例,48.5%)、痰浊(216例,47.6%)。冠心病稳定期合并高血压者气滞证多于不合并高血压者(P=0.027),亚组分析显示女性、有脑血管病史的患者多见气滞证(P0.05)。结论冠心病稳定期合并高血压病的基本证候是血瘀、痰浊、气虚,气滞是其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慢性丙型肝炎(CHC)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本病的证型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60例CHC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及中医证候学资料并做统计分析,同时对各证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60例CHC患者中湿热中阻型23例(38.3%),肝郁脾虚型17例(28.3%),瘀血阻络型10例(16.7%),肝肾阴虚型7例(11.7%),脾肾阳虚型3例(5.0%);乏力者占80.0%,面色晦暗者占46.7%,口苦者占63.3%,食欲不振者占58.3%;舌质红者占55.0%,苔薄白者占46.7%;脉弦者占61.7%。肝郁脾虚型患者ALT水平高于其他4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C患者的中医证侯与其症状、体征、肝功能相关指标、B超结果等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