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究脑卒中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扩散定量指标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集37例单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30例健康被试的DTI数据,运用概率性纤维束成像追踪出健康被试的CST,获得健康对照组CST...  相似文献   

2.
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与脊髓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统计 ,美国有 30万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患者 ,每年发病 1.1万人。对SCI的治疗原则 ,一是减轻继发性损伤 ,二是促进再生与修复。目前临床对早期减轻脊髓的继发性损伤已有几种办法 ,如应用甲强龙、神经节苷酯等。但在修复脊髓与大脑的神经通路方面 ,尤其是恢复皮质脊髓束以重建肢体运动功能 ,虽然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 ,尚无临床应用成功的报道[1] 。1皮质脊髓束的特点中枢神经系统由胚胎时期的神经管发育而来。相对而言 ,脊髓是分化较少的部分 ,仍保持管状和节段性的结构特点。脊髓与脑的各级中枢之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  相似文献   

3.
背景:有关皮质脊髓束受损后损伤附近及远处超微结构的整体变化的报道甚少。目的:观察大鼠皮质脊髓束半横断损伤后皮质脊髓束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性切割SD大鼠延髓左侧锥体,建立皮质脊髓束半横断损伤模型,于造模后4,14,28d取受损皮质脊髓束,制备电镜标本。结果与结论: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受损皮质脊髓束髓鞘和轴索发生肿胀,形态不规则。随着时间的延长,溃变进行性加重,受损皮质脊髓束主要表现为髓鞘破坏、溶解及轴索脱髓鞘病变、胞浆浓缩、细胞器增多及空泡样变性。脊髓颈、胸、腰段受损皮质脊髓束的溃变比损伤部位严重。  相似文献   

4.
皮质脊髓束(CST)是调节随意运动的主要神经通路。CST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恢复受损的CST、在皮层下水平病灶周围的重组、在皮层水平病灶周围的重组、从受损半球到受损肢体的同侧运动通路的恢复和运动恢复。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障碍,这是由于大脑向脊髓传递运动指令的下行性传导束中断所致。其中主要的传导束是支配肢体运动功能的皮质脊髓束。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的再生修复或功能重塑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解剖病理基础,本文论述了皮质脊髓束的解剖相关知识以及脊髓损伤后既往促进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修复的经典方法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损伤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9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脑出血组15例,脑梗死组14例,病变部位为内囊基底核区,且累及皮质脊髓束,发病后30—60d采用1.5T核磁共振仪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依次从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初级皮质运动区4个层面,测量病变同侧皮质脊髓束和病变对侧相应脑组织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计算得出FA比值(r FA)及FA不对称性(FAasy),同时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The 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病灶侧4个层面CST的FA值均较对侧相应脑组织降低。脑出血组: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3个层面的FA值、r FA和FAasy均与FMA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放射冠层面有显著相关性;而初级皮质运动区层面的FA值、r FA和FAasy与FMA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脑梗死组: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初级皮质运动区4个层面的FA值、r FA和FAasy均与FMA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放射冠层面有显著相关性。结论:DTI可用于评估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损伤及运动功能障碍,以放射冠层面皮质脊髓束的DTI参数最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调任通督针法对脑梗死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7年2月至2020年12月,深圳市中医院就诊脑梗死患者54例分层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7)和针刺组(n = 27),每组再根据CST受损分级分为1、2、3级亚组,每亚组各9例。两组均行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加调任通督针法。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其纤维束成像获取梗死灶区CST损伤分级、DTI获取各向异性分数(FA)和健患侧FA比(rFA)。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亚组FMA和MBI评分,FA和rFA均增加(t > 2.841, P < 0.05);针刺组各亚组FMA和MBI评分差值,FA和rFA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对应亚组(t > 2.140, P < 0.05)。结论 调任通督针法可促进脑梗死患者CST损伤恢复,从而促进运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皮质脊髓束神经元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脊髓损伤组(SCI组)、神经干细胞组(NSC组)、神经干细胞标记组(BrdU+NSCs组)。采用电控脊髓损伤打击装置制作模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标记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SCs,SCI后即刻进行NSCs移植。免疫组化法观察BrdU标记NSCs的存活、迁移,CSEP监测大鼠神经电生理的变化。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技术标记皮质脊髓束神经元并用四甲基联苯胺(TMB)呈色反应显示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的存活情况。结果:BrdU+NSCs组在SCI区域可检测到BrdU标记的阳性NSCs,HRP标记皮质脊髓束神经元数目较SCI组明显增多(P<0.05),CSEP-P波潜伏期比SCI组明显缩短(P<0.05)。HRP标记皮质脊髓束神经元数目与CSEP-P波潜伏期变化呈负相关(r=-0.914,P<0.001)。BrdU+NSCs组与NS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NSCs可在SCI区域存活、迁移,并可减轻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的逆行性损伤、缩短SCI后CSEP-P波潜伏期,从而促进大鼠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中皮质脊髓束残存率与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HBGH)清除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23例单侧HBGH患者,均行经侧裂-岛叶皮质入路基底节区血肿清除术.于术后2周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在工作站中以两侧大脑脚为感兴趣区域完成皮质脊...  相似文献   

10.
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与脊髓修复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300-1303
介绍了促进轴突再生的方法,即增加有利再生的细胞,应用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利用抗体进行中和反应,促进未损伤轴突的功能恢复。在总结已有成就和存在问真的基础上,对脊髓修复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人脑皮质脊髓束三维概率图及其可重复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应用DTI成像及纤维概率追踪显示技术探索人脑皮质脊髓束的三维空间形态及个体变异,确定皮质脊髓束的空间位置,为皮质脊髓束功能解剖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选择15例健康自愿者进行3T MRI扫描,获取T1和DTI图像(12个方向, b=1000 s/mm2).应用FSL软件FDT工具包处理数据并完成全脑白质纤维概率追踪,在彩色FA图上根据不同纤维方向轮廓勾画出皮质脊髓束的轮廓(在大脑脚以及内囊后肢的蓝色区域),将其作为ROI进行纤维概率追踪得到皮质脊髓束概率图.将各受试者T1图像配准到ICBM152-T1模板,然后根据其配准参数文件将各个体皮质脊髓束转换到标准空间,定量分析皮质脊髓束的可重复性及个体变异 .结果 皮质脊髓束在MNI标准空间中的空间分布广,左侧皮质脊髓束X坐标为-58 到 1, Y坐标为 20 到 -56,Z坐标为 -20 到 80; 右侧皮质脊髓束X坐标为 2 到 54,Y坐标为12到-51, Z坐标为 -20 到 76.皮质脊髓束可重复性在内囊处最高,右侧皮质脊髓束可重复性高于左侧,但无显著性差异.左侧皮质脊髓束平均体积 (57 416.67±1944.56)mm3,右侧平均体积(54 421.58±1232.43)mm3.结论 应用 DTI成像及纤维概率追踪显示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分析皮质脊髓束的三维形态及空间坐标,为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和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定位提供直观可信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DTI检测正常人皮质脊髓束(CST)在大脑脚、内囊后肢及半卵圆中心发育的规律。方法 采集120名头部MRI无异常的门诊患者及健康志愿者颅脑DTI数据, 按年龄分为10组, 每组12名(男、女各6名), 测量大脑脚、内囊后肢及半卵圆中心CST的FA值及ADC值, 比较不同年龄组间FA值及ADC值差异, 分析FA值和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年龄组间大脑脚、内囊后肢、半卵圆中心CST的FA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 FA值随年龄增长先升高后降低, ADC值先降低后升高。≤18岁受检者FA值与年龄呈正相关, ADC值与年龄呈负相关, >18岁受检者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 ADC值与年龄呈正相关(P均 <0.05)。结论 DTI可反映CST微结构变化, 未成年阶段随年龄增长FA值升高、ADC值下降, 成年阶段随年龄增长FA值下降、ADC值升高。  相似文献   

13.
视神经脊髓炎皮质脊髓束与胼胝体的DT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扩散异常的发生机制.方法对19例脑MRI正常的NMO患者及19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进行DTI检查.重建出皮质脊髓束(CST)和胼胝体,并测量其平均扩散率(MD)、分数各向异性(FA)、最大本征值(λ1)和横向本征值(λ2-3).然后,分析大脑脚、内囊和侧脑室水平CST感兴趣区(ROI)的扩散指标的异常变化.结果与正常志愿者比较,NMO患者CST的MD(P<0.001)和λ2-3(P=0.002)明显增加,而胼胝体的MD、FA、λ1和λ2-3 均无显著变化(P>0.05).在NMO患者,沿着CST的ROI分析显示在大脑脚和内囊水平CST的MD和λ2-3明显增高,FA轻度降低,而λ1无显著变化.在侧脑室水平CST的所有扩散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NMO患者脑白质纤维束表现为局部受累模式.继发于脊髓病灶的逆行性变性可能是NMO患者CST扩散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 应用基于张量图谱的纤维束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健康成年人双侧皮质脊髓束扩散特征的对称性。方法 对15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的原始DTI数据构建扩散权重图像模板,采用explore DTI软件追踪全脑纤维束,提取双侧皮质脊髓束并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和配准,分别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率(AD)和径向扩散率(RD)的特性曲线,并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结果 各参数曲线同一侧别不同格点的数值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A曲线的左右侧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MD、AD及RD曲线左右两侧平均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参数曲线左右两侧对称部位格点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999)。结论 健康成年人双侧皮质脊髓束的扩散特征具有对称性,可为研究病理状态下纤维束扩散特征的改变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模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测量亚急性期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皮质脊髓束(CST)脑桥基底部水平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评估患者CST损伤程度及其与功能水平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搜集发病7~21 d(亚急性期)、Glasgow昏迷量表12分,且出血灶位于基底节区的ICH患者26例,采用NIHSS、m RS和BI量表评估患者功能水平。通过1.5 T磁共振仪采集DTI图像,测量CST脑桥基底部λ_1、λ_2、λ_3值,然后计算得到FA、MD和λ_(23)值,最后计算病灶侧与正常侧DTI各项指标的比率,即r FA、r MD、rλ_1和rλ_(23)。通过SPSS 18.0对CST两侧的FA、MD、λ_1和λ_(23)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DTI指标比率和NIHSS、m RS、BI量表评分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病灶侧FA、MD、λ_1值显著降低(P0.05),λ_(23)值无显著差异(P0.05)。r FA值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_s=–0.694,P=0.000),与m R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_s=–0.633,P=0.001),与B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_s=0.674,P=0.000)。结论 ICH亚急性期CST发生以华勒变性为主要特点的白质完整性受损,脑桥基底部DTI指标r FA值可对CST损伤导致的运动功能水平下降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早产新生儿皮质脊髓束( CST)的弥散张量成像( DTI)参数与脑白质损伤( WMI)评级之间以及与胎龄的关系。方法选取158例早产儿在纠正胎龄达到足月时进行脑部MRI以及DTI扫描。据MRI表现,将WMI的程度分成正常、轻度以及重度损伤组。利用纤维示踪技术对CST进行成像,测量各组早产儿CST所占的体素数量( VC)、各向异性分数( FA)和表观弥散系数( ADC)值,分析各组间的参数差异,并统计各参数与胎龄的相关性。结果各组患儿之间的DTI参数差异均有显著性。重度组CST的VC和FA小于其余两组,ADC大于其余两组。正常组的VC和FA大于其余两组,ADC小于其余两组。 VC及FA与胎龄相关。结论 DTI定量分析可以反映早产儿WMI的程度,CST的成熟与WMI以及早产儿成熟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生物素多聚葡聚糖胺的作用机制及代谢过程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和与生物素连接的其他复合物相似。目的:选择最佳的生物素多聚葡聚糖胺追踪(示踪)实验方法,使生物素多聚葡聚糖胺能充分显示皮质脊髓束的走行和分布。方法:将15只SD雌性大鼠用于生物素多聚葡聚糖胺条件实验,分为双侧大脑皮质注射10%生物素多聚葡聚糖胺0.5μL/位点存活2周组、单侧(右侧)大脑皮质注射10%生物素多聚葡聚糖胺1μL/位点存活3周组及双侧大脑皮质注射10%生物素多聚葡聚糖胺0.5μL/位点存活3周组,每组5只。结果与结论:在3组进行生物素多聚葡聚糖胺追踪实验的大鼠中,双侧大脑皮质注射10%生物素多聚葡聚糖胺0.5μL/位点存活3周组的追踪效果最好。提示在双侧大脑皮质上选择多点注射,以每个位点注射0.5μL的10%生物素多聚葡聚糖胺,注射后大鼠存活3周为最佳的生物素多聚葡聚糖胺追踪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急性期脑梗死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于溶栓24h后复查头部CT,如无颅内出血则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辅以早期康复干预,包括床上良肢位摆放、主动及被动关节活动、神经肌肉电刺激等;对照组则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BBS评分[分别为(37.75±4.72)分和(32.30±3.01)分]、FMA评分[分别为(59.90±5.67)分和(51.65±4.96)分]及MBI评分[分别为(67.50±6.79)分和(55.25±7.69)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急性期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能进一步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