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患者行关节镜松解术。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71岁(56—83岁)。排除因感染、假体位置不良、假体松动等其他明显原因导致膝关节僵硬的患者。手术包括重建髌上囊和内外侧沟、松解髌骨周围挛缩、切除残留的半月板或膝前结节等。采用KSS评分对膝关节术前及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2.3年(1~6年)。术中均可见到关节内纤维束带形成、滑膜肥厚增生和髌骨周围粘连。2例患者术中见膝前结节纤维,1例术中见假性半月板形成。3例患者行髌骨内外侧支持带松解术,5例行单纯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术中平均屈曲度为119°(100°~130°),末次随访时为100°(95°~115°)。KSS评分从术前平均为7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86分。术前术后K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P〈0.01)。结论关节镜是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安全、有效方法,达到明显改善功能和加快术后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麻醉下手法松解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0年7月-2003年12月,采用硬膜外麻醉下,对5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粘连的患者进行闭合手法松解关节粘连,术后CPM机锻炼,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发病率和影响因素.[方法]1996年10月~2006年10月回顾性研究1 216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1年45例膝关节屈曲度<90°的患者做为实验组,45例膝关节屈曲度>90°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和美国麻醉分级(ASA)等进行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及术前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P=0.001)和术中(P=0.039)膝关节屈曲度与术后膝关节屈曲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和术后髌骨低位与术后膝关节僵硬发生呈明显相关性(P=0.001).[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受多种因素影响,选择合适的患者、术中仔细暴露、重建伸屈膝间隙、减少髌腱和伸膝装置的损伤、选择合适假体、保持良好的下肢力线和术后理疗等因素会明显减少膝关节僵硬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神经神经阻滞镇痛下手法松解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关节外科3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在B超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后行手法松解术,松解完毕后患者行主被动功能康复锻炼。记录术前及术后膝关节的屈曲度、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及功能锻炼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所得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32例患者平均随访(20.4±3.1)周。松解前膝关节主动屈曲度平均(70.0±10. 8)°,松解后末次随访主动屈曲度平均(106.4±7.9)°,平均改善(36.9±7.5)°(t=-28.5,P<0.05)。松解前KSS评分平均(78.3±2.3)分,松解后末次随访KSS评分平均(88.3±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1,P<0.05)。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平均(4.5±1.1)分,为中度疼痛。随访无假体周围骨折、伸膝装置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 结论股神经神经阻滞镇痛下手法松解术能有效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缓解患者功能锻炼时的疼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异位骨化与关节僵硬的关系。[方法]对420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访,其中9例出现了Ⅲ级异位骨化,分别测量并记录该9例患者术后2周、12个月的疼痛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拍摄X线片,测量异位骨的大小。随机抽取9例无异位骨化的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作为对照组,并测量疼痛评分及活动度。分别将异位骨化组和对照组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关节置换术后Ⅲ级异位骨化的发病率为2.1%,X线片显示异位骨>5 cm,侵及股四头肌,引起关节疼痛。异位骨化组术后2周疼痛评分平均25.6分,关节最大伸直角度平均1.1°,最大屈曲角度119.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骨化组术后12个月疼痛评分平均15.56分,低于术后2周(P<0.01),与对照组术后12个月(25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关节活动度:伸直6.1°,屈曲91.7°与术后2周和对照组术后12个月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Ⅲ级异位骨化可以导致关节疼痛和活动度受限,是术后关节僵硬的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置换术后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僵硬是初次全膝置换术后并发症之一.引起膝关节僵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治疗方法、手术技术和康复手段有关,同时患者的情绪、性格也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就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正常情况下切口局部皮温变化规律,为鉴别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有无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68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各时间段双膝关节皮温的监测并统计分析。结果获随访60例,时间48~56周。初次全膝置换术后患侧膝关节切口局部皮温升高,双侧皮温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双膝平均皮温差:术后第3天为(2.9±0.9)℃,第6天为(2.7±0.8)℃,第9天为(2.6±0.8)℃,第12天为(2.5±0.7)℃,第4周为(2.3±0.7)℃,第12周为(1.8±0.7)℃,第24周为(1.2±0.6)℃,第36周为(0.5±0.3)℃,第48周为0.0℃。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正常情况下患侧膝关节皮温较对侧会升高。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侧的温差会逐渐降低,至术后36周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周患侧皮温一般恢复正常。若手术区皮温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应引起重视,需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并比较膝关节僵硬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2年5月至2017年4月19例(23膝)行TKA治疗的膝关节僵硬患者,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48~79岁,平均(63.63±7.75)岁。4例患者双侧均为僵硬膝,在随访时间内分2次行双膝TKA治疗,间隔时间6~12个月。观察并比较各膝术前、术后半年及术后2年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the 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AKS)及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 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分两次随访全部膝关节术后半年、术后2年的AKS及ROM。关节活动范围:术前10°~47°,平均(31.17±9.63)°;术后半年55°~115°,平均(93.04±14.83)°;术后2年35°~110°,平均(85.00±19.83)°;患者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至术后2年关节活动范围均有所减小(P0.05)。AKS评分:术前12.00~69.00分,平均(33.17±12.32)分;术后半年53.00~99.00分,平均(74.44±12.72)分;术后2年52.00~96.00分,平均(70.57±13.24)分;术后AK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与术后2年AK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TKA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僵硬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粘连的关节镜松解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介绍和评价以关节镜松解手术处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因纤维粘连导致的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对5例平均年龄56岁(41~70岁)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粘连病例施行了关节镜松解术.本组不包括伴有明显关节疼痛及因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而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病例.本组患者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关节活动度测试正常.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12个月由于关节粘连入院施行关节松解,术前平均屈曲度为70°(60°~85°),2例分别有10°30°伸直受限.以3点标准入路进行关节镜检查,发现屈曲受限的主要原因是髌周和内外侧沟的粘连束带形成,镜下切除粘连束带被动活动膝关节,均获得良好的关节松解.对2例使用保留后十字韧带假体的伸直受限病例行后十字韧带松解.术后当天开始持续被动活动(CPM)锻炼.关节镜松解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8~46个月).结果关节镜术后当时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16°(100°~130°),至最后随访时为105°(90°~115°).关节活动度平均提高35°.本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与闭合手法松解和开放手术相比,关节镜松解术处理非疼痛性及非感染性,单纯因纤维粘连导致的膝关节僵硬是一项有效、可靠和安全的技术.为获得更好的效果,松解手术应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6个月内施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关节僵硬与对侧膝关节置换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6月至2017年06月在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行TKA的病例及随访资料,根据TKA术后12个月西安大略和曼彻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僵硬评分,分为非僵硬组、僵硬组。比较2组患者对侧膝关节行TKA的时机,进行生存分析,行log-rank、Wilcoxon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非僵硬组、僵硬组分别在初次TKA术后(31.1±1.4)个月、(23.9±1.5)个月行对侧膝关节TKA,两组患者行对侧TKA时间间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26.130,P<0.05;Wilcoxon检验χ2=18.286,P<0.05)。 结论初次TKA膝关节后关节僵硬的患者,行对侧TKA的时机会提前。  相似文献   

12.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如果发生关节不稳定,患者早期就开始主诉疼痛、反复肿胀及步行障碍,中长期继发感染、假体松动及磨损概率明显增高,占翻修手术原因的10%~22%。而导致术后不稳定的原因常见于患者的神经肌肉疾患、下肢其他关节强直变形、功能障碍等因素,但是大部分原因主要是手术因素、术后外伤及过度使用所致,其中控制手术因素对预防不稳定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骨折是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11%~21.4%[1],文献报道较少.其临床特点及疗效与非伞膝火节置换髌骨骨折明显不同.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对5例(5膝)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二期髌骨置换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持续性膝前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对9例因骨关节炎行初次TKA术(未行髌骨置换)后存在持续性膝前疼痛、经3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行二期髌骨置换术。其中男性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9.1±3.7)岁。排除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位置不良、对线异常等明确原因导致术后持续性关节疼痛的病例。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KSS)、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满意度评分对术前及术后功能、疗效进行评价,使用SPSS 16.0软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23.4±12.2)个月,末次随访时KSS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61.7±5.6)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75.6±8.8)分,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3,P0.05);疼痛VAS评分从术前平均(4.6±1.3)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平均(2.6±1.3)分,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7,P0.05),术后效果患者满意率77.8%。结论二期髌骨置换术对于多数初次TKA术后髌股关节源性持续性膝前疼痛的患者,能达到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Weng X  Li L  Qiu G  Li J  Tian Y  Hen J  Wang Y  Jin J  Ye Q  Zhao H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9):669-672,T002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6例TKA术后感染患者。感染发生时间为TKA术后1个月-11年,2例为早期感染,4例迟发性感染,平均4年2月。其中骨关节炎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单纯清创、抗感染治疗3例;清创、一期假体再置术1例;清创、二期假体再置换术1例;关节融合术1例。结果:在3例单纯清创、抗感染治疗中,1例经5次清创后痊愈,1例2次清创后感染未控制,改行关节融合术,1例3次清创,感染未愈;2例关节再置换术病例痊愈,功能恢复满意;2例关节融合术后痊愈。所有病例平均随访4年,除1例失去随访外,其余感染均未复发。结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可行的治疗包括:单纯清创、抗感染治疗;清创、一期或二期假体再置换术;关节融合术等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应证,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评价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自1994年10月~2003年10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81例(95膝),男10例,女71例;平均年龄65.5岁(50—82岁);左膝35例,右膝26例,双侧同时置换17例;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18膝,后方稳定性假体62膝,活动衬垫15膝。[结果]本组平均随访42个月(14—108个月),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优:80膝(84.21%),良:10膝(10.53%),可:3膝(3.16%),差:2膝(2.10%)。优良率94.74%。[结论]作者认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的缓解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正确的选择假体、精细的手术操作和严格的术后康复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本组24例30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一期单膝置换18例,双膝同时置换6例,均采用后方稳定性假体。结果本组随访1~4年,平均2年。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优24膝,良3膝,可2膝,差1膝,优良率90%。并发症:腓总神经损伤2例,人工膝关节脱位1例,有1膝差25°不能完全伸直。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正确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操作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总结在静脉麻醉下被动手法锻炼治疗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僵硬效果和经验。方法 2001年2月至2011年10月,对于术后活动范围小于70°,行膝关节初次置换和翻修的患者19例,于静脉麻醉下行手法被动整复,分别于术后1周,3周,6周门诊随访。结果 19患者中18例获得整复后第6周门诊随访,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为-2°(伸)~93°(屈),平均87°,合并膝关节血肿3例,无骨折、韧带断裂病例。结论静脉麻醉下被动运动配合康复运动锻炼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后因功能康复不足导致的关节僵硬有效措施;静脉麻醉具有快捷、毋须椎管穿刺特点;注意操作过程的手法力度和循序渐进,防止骨折、韧带断裂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假体周围感染(PJI)的危险因素以及病原菌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上海长征医院进行的1 249例初次TKA术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糖尿病、高血压、炎性疾病、吸烟、患膝关节手术/注射史、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引流、输血、导尿等观察指标,明确PJ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回顾性研究TKA术后感染病例的致病菌的构成比。结果1 249例初次TKA术病例术后共出现12例PJI患者,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BMI≥30、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炎性疾病、手术时间90 min为TKA术后PJ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革兰氏阳性球菌10例(占比83.3%),包括表皮葡萄球菌阳性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2例,头部葡萄球菌、缓慢葡萄球菌、革兰阳性棒状球菌阳性各1例;革兰氏阴性菌1例,为铜绿假单胞杆菌;还有1例培养阴性。结论年轻、肥胖、低蛋白、糖尿病、炎性疾病、手术时间长为初次TKA术后PJI发生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PJI的致病菌中革兰氏阳性球菌占83.3%,为主要致病菌种类;综上结论可作为关节外科医师预防和治疗TKA术后PJI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周围疼痛相关的并发症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9-10完成的66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术后8例膝关节周围疼痛相关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结果 66例均获得至少1年随访,术后出现8例与膝关节周围疼痛相关的并发症.1例急性感染,清创后保留假体.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