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肠道与肝脏在功能上有着广泛的联系,其相互作用被表述为“肠-肝轴”的概念。肠道菌群紊乱和肠壁通透性增加等通过免疫反应介导,可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反,应用抗生素、益生元和益生菌等调节肠道菌群,则有益于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肠道与肝脏通过肠-肝轴紧密连接,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内毒素血症和肠道微生物的改变等均可促进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着重讨论肠-肝轴如何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生、发展,为NAFLD的防治和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目前已成为最主要的慢性肝病,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后期可能向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发展。肠道菌群作为人体重要的共生物,影响人体的代谢功能,可能和NAFLD的发病密切相关。肠-肝轴理论为"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肝脏改变"提供了理论基础。探讨了肠道菌群和NAFLD发病的关系,为后期研究肠道菌群靶向治疗NAFLD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人体肠道内寄居着一个复杂、多样化的微生物群落,促进与其共生关系的宿主的新陈代谢和消化.肝病与肠道菌群的定性(失调)和定量(过度生长)改变密切相关.外在因素如饮食、酒精等,可促进肠道菌群失调.在动物模型中,菌群失调可引起肠道炎症、肠屏障破坏以及细菌性产物移位,进而加剧肝损伤和炎症.在失调的肠道环境中产生的细菌性产物和宿主因素在肝病发病机制中同样重要.本文就肠-肝轴失调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以及肝硬化进展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和恢复肠道稳态在肝病防治中的潜在应用价值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酒精性肝病和由此继发的肝硬化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高。肠肝轴的变化是酒精性肝病动物和患者存在广泛炎症性环境的起始原因。尽管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最佳治疗手段,但是对于大部分已经养成了饮酒习惯的患者来说,难以完全做到。因此寻找引起酒精性肝病的肠肝轴损害的效应分子,可能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疏肝理脾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SH)模型大鼠肝脏及肠道病理结构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共50只,正常对照组(M0组)10只,一直予以普通饲料;实验组40只,开始予以蛋氨酸及胆碱缺乏饲料(MCD)饮食,8周后随机分成4组,其中2组继续饮食并予以中药干预,中药高剂量(D高组)、低剂量(D低组);另外2组无...  相似文献   

7.
<正>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和解毒中心,能够分解代谢营养物质和毒性物质,阻止有害物质进入循环系统,而肠道是机体防御的最前线,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与肝脏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肠-肝轴(gut-liver axis),肠道中的营养成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等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而肝脏中的物质通过胆道系统排泄入肠道。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肠粘膜屏障、细菌移位和胆汁酸代谢是肠-肝轴的关键特征[1]。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肠道中有害物质增加,有益物质减少,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来源的细菌产物和代谢物可暴露于肝脏,通过肝-肠循环诱发肝细胞损伤和肠道炎症的发生,并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而肝病的进展又会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的失调,最终导致肝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9.
正由于肠和肝脏在解剖结构上有共同的胚胎起源即前肠,所以临床上肝脏与肠道的关系较为密切。肠-肝轴的提出[1],更加证明了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2-3]。研究发现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会出现很多并发症,如肝性脑病和自发性腹膜炎[4]。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衡互为影响[5]。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并发症的临床症状及减缓疾病进展。1西方医学对肠-肝轴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11.
众所周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作为一个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肠道微生物失衡所导致的机体代谢紊乱是NAFLD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诱因.相关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调可引起肠道屏障的破坏,进而导致相关有毒代谢产物入血和细菌移位的发生,诱发肝脏炎症反应和损伤.在此过程中,肠肝之间的"对话"体现了肠-肝轴在NAFLD/NASH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文将就肠-肝轴参与NAFLD的发病机制及相关潜在的治疗策略进行一个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调肝理脾法(MRLS)对实验性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改善作用及对大鼠肝组织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表达的影响,探讨调肝理脾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清洁级) 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调肝理脾组(各10只)。模型组、调肝理脾组大鼠皆予以高脂饮食共12周。调肝理脾法组大鼠造模同时给予调肝理脾方2ml/100g/d灌胃(相当于成人剂量的5倍),对照组大鼠给予正常饮食(普通饲料)及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第12周末处死动物后,分别采集大鼠血液、肝脏标本,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HDL-C、LDL-C水平,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性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Beclin1在肝组织中表达的变化。结果:(1)HE染色提示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计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调肝理脾法组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计分明显减轻,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HDL-C、LDL-C的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与模型组比较,除HDL-C外,调肝理脾法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LDL-C的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略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250,P 0. 05);与模型组比较,调肝理脾法组肝组织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121,P 0. 05)。结论:调肝理脾法对实验性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肝功能、血脂等指标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大鼠肝组织内的自噬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酒精性肝病及其相关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大量饮酒损伤肝脏 ,形成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欧美国家肝硬化患者 ,1/ 2~1/ 3由长期酗酒所致。我国酒精消耗量近年明显增加 ,据估计酗酒人群中 10 %~ 2 0 %有着不同程度的酒精性肝病。一、酒精在肝内的代谢饮入的酒精一部分经胃的酒精脱氢酶 (ADH)代谢 ,吸收后 90 %以上经肝脏氧化、代谢 ,最后生成CO2和水 ;少部分由肺、肾和汗排出。酒精在肝内代谢 ,主要为ADH氧化途径和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 (MEOS)。虽然还有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酒精代谢 ,但其作用微不足道。 (图Ⅰ )ADH氧化途径 :酒精在肝细…  相似文献   

14.
正胆汁酸(BAs)是肝脏胆固醇代谢的终产物,胆固醇在肝脏中合成初级胆汁酸,并运输穿过肝细胞顶端的毛细胆管细胞膜进入胆道系统,胆道最终将它们排入小肠。在肠道中,又通过肠道微生物菌群酶的加工,产生次级胆汁酸(见图1)。在胆汁酸的代谢过程中,约有95%在末段小肠被重吸收,通常每天可通过肠肝循环6次。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及随胆汁消化排泄的脂质、毒性代谢产物和外源性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此外,有统计数据显示,胆汁酸可以作为肠-  相似文献   

15.
肖春阳  陆伦根 《肝脏》2014,(11):874-87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内甘油三酯(TG)堆积为特点的疾病,发达国家成人发病率30%,儿童为10%。NAFLD定义是对无重度酗酒、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性肝病、瘦且健康的人,超过5%的肝细胞出现脂质堆积或者TG 含量超过95%。肝内脂质的异常堆积与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明确相关。本文主要阐述NAFLD生理和细胞机制,以及脂质诱发肝胰岛素抵抗的细胞及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正逐渐成为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发生的首要原因。组织学肝纤维化可能是目前对NAFLD预后进行判断的最重要独立影响因素。NAFLD相关肝纤维化在肝病进展中具有与其代谢性病生机制紧密相关的特征:其发生发展与肥胖、代谢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年长等主要因素显著相关;其组织学分布、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组织学特征的关联性也不同于其他主要肝病。在已有组织学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准确量化分析NAFLD相关肝纤维化对于疾病分层、疗效观察以及新型诊疗工具研发可能具有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肠-胰岛轴和糖尿病已有较充分的研究,胰岛-胰岛轴的生理功能也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8.
19.
沈波  陆伦根 《胃肠病学》2021,(6):321-324
回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历史,其本身的定义、检查手段和治疗方式都发生过重大变化.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则是人类认识这类疾病的新起点,为其临床诊疗和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拟从过去和近年来MAFLD/NAFLD相关研究积累的经验和进展出发,探讨未来该类疾病诊疗的进展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