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漾  梁昊  张秋雁  何莉 《中医药导报》2019,25(11):132-134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筛选近10年来国内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文献,对临床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处方、药物组成和功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17篇文献,出现81种处方名称,中药共计121味;根据中药的功效及分类,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止血药、理气药;用药频次前4位的补气药分别是黄芪、人参、甘草、党参,用药频次前4位的活血化瘀药分别是丹参、川芎、红花、桃仁。结论:中医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止血药、理气药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用药规律。方法:以“房颤”为主题词检索CNKI数据库2015年1月1日-2020年8月31日收录的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并建立Excel数据库,利用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及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进行数据挖掘,具体方法包括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43篇有效文献,包含中药98味,使用频次共计479次。使用频次≥5次的中药有35味,累积使用381次。常用核心药物有炙甘草、麦冬、桂枝、地黄、党参、黄芪等,药物功效以补虚药为主,核心药对有麦冬-五味子、桂枝-炙甘草-麦冬、地黄-桂枝-炙甘草-阿胶等。结论: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多以益气养阴、活血宁心为主,主要药物包括炙甘草、麦冬、桂枝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中药复方治疗心悸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各大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建立心悸中药复方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情况及药物类别频次。结果:纳入文献532篇,涉及处方132首,共计中药105味1328频次,平均每个处方使用中药18味。频次最高的前18味分别是炙甘草、桂枝、丹参、麦冬、黄芪、茯苓、党参、当归、生地、酸枣仁、龙骨、牡蛎、白术、远志、半夏、五味子、川芎、赤芍,累计使用654频次涉及药物类别16类,前4位为补虚药(924次)、安神药(605次)、清热药(513次)、活血化瘀药(502次)。结论:中药复方治疗心悸以益气养血为主,辅以宁心安神、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要的核心药物为炙甘草、桂枝。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分析临床上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搜集近十年来关于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100个确效方剂,建立Excel表格,统计所用药物,将所统计的药物按其功效分类,计算各类药物及各单味中药出现的频率和频次,发现用药规律。结果:100个复方中,统计出各类中药129味,共涉及17类药物,以补虚、活血化瘀、清热、安神药为多见;各类药物共出现975次,其中甘草、麦冬、丹参和五味子的使用频次最多。结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以补气、补阴、清热、化瘀药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冠心病气阴两虚证中医药治疗规律,服务临床。方法:搜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近20年应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文献,使用Excel、SPSS 25.0以及SPSS 18.0等工具挖掘处方用药规律。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26篇,包含处方94个,中药131味,用药1 196频次;出现药物以辛、甘味等温性药和苦、酸味等寒性药为主,主要入心经;使用频率较高的3种中药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使用种类较多的5种中药是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使用频次前2位的补虚药是麦冬、甘草,使用频次前2位的活血化瘀药是丹参、川芎,“麦冬-五味子”为出现频次最多且支持度最高的药物配伍组合。结论:临床上应用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灵活配伍理气药、解表药、收涩药、止血药等治疗冠心病气阴两虚证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利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分析黄芪治疗消渴病的证治规律和特点。黄芪治疗消渴病的组方中,补虚药黄芪为治疗消渴的主要配伍药物,其次是清热药,同时注重利水渗湿、安神收敛药物的配伍。补虚药中,以人参、甘草为代表的补气药为主;清热药中清热泻火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高频清热药物是清虚热的地骨皮;在组方配伍时,更注重肾经药物的选用及循经导药的作用,同时肝经的药物也多有选用;在配伍药物的性味上以甘味为主,取其甘补之效。统计中还发现许多至今已不常用之中药,如土瓜根、羊肾、桑螵蛸等,一些药物的特殊用法,如生地黄绞汁服用等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寻中药内服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10年5月~2017年5月发表的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为主要治法的临床型文献52篇,选择有关方剂52首,统计方剂中不同功效类别药物的使用频次。结果 :补虚药35味305使用频次,理气药11味96使用频次,清热药13味60使用频次,宣肺化痰药7味56使用频次,泻下药3味51使用频次。使用频次最多的前10味中药是白术、当归、黄芪、火麻仁、甘草、肉苁蓉、苦杏仁、枳壳、枳实、生地。结论: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方剂以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宣肺化痰药、泻下药类别药物为主要组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治疗胃溃疡相关常用中药及其功效分类,为应用中药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信息定量统计方法,对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医学卫生科技数据库1992—2012年收录的6 458 821条文献进行分析,以"胃溃疡"为检索词进行全文检索,分别以现代应用频次较高的常用500味中药药名为检索词进行2次检索,统计其应用频次。根据统计结果,按《中药学》功效予以分类分析。结果治疗胃溃疡相关性中药应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甘草(6 823次)、黄连(4 943次)、丹参(4 416次)、白术(4 359次)、黄芪(4 333次)、白芍(4 214次)、柴胡(4 011次)、大黄(3 990次)、党参(3 871次)、半夏(3 559次)等。这些中药常组成的方剂为香砂六君子汤、左金丸、柴胡疏肝散等。按《中药学》功效分类,综合分析应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分别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和祛湿药等。结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和祛湿药为治疗胃溃疡的常用中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收集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4个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2月28日发表的中医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相关文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用药频次、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对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采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进行新处方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187首,涉及中药237味,使用频次≥10的中药有甘草、黄芪、茯苓、五味子、白术等55味,主要由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及利水渗湿药组成;由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白术-茯苓、甘草-茯苓、黄芪-当归、党参-黄芪、麦冬-甘草等24种高频药物组合,其中甘草、黄芪、茯苓、白术、五味子、当归等是关联网络的核心;熵聚类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30个、潜在的新处方15个。结论:中医治疗自发性气胸围绕虚、痰、瘀、郁的特点,以益气护肺、祛痰止咳、活血化瘀、行气利水等为核心治法,体现了肺、肝、脾、肾同治及虚实兼顾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药对抗肿瘤药物相关肝损伤的影响和用药规律,为中医药防治抗肿瘤药物相关肝损伤提供经验性干预方药和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在肿瘤科住院治疗并接受中西药治疗的肿瘤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药物性肝损伤分为未发生肝损伤组和肝损伤组,对两组患者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类别进行频数统计比较,采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Apriori算法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最后采用Cytoscape 3.9.1软件对分析得数据进行可视化。结果 两组患者共纳入240个中药处方,涉及中药286种,累计使用频次4539次;其中,未发生肝损伤组使用频次≥20%的中药26味;肝损伤组频次≥20%的中药30味。将使用频次排名居前30位的药物作为高频药物,两组频次排名居于前10味的均为甘草、半夏、山慈菇、白术、人参、黄芪、茯苓、黄芩、白芍、柴胡;但未发生肝损伤组南沙参、补骨脂、厚朴、玄参、鹿角频次排名靠前,肝损伤组干姜、附子、桂枝、鳖甲、猕猴桃根频次排名靠前。两组药物均以补虚药、清热药、消食药最为常用,肝损伤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间质性肺病(ILD)的用药规律。方法:搜集并筛选2012年1月—2022年9月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收录的中医药治疗ILD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后分析用药特点,运用SPSSModeler 18.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组方68首,药物175味。用药频次≥10次的药物共29味,有黄芪、甘草、当归、麦冬等。药性以温、寒、平为主,五味偏于甘、苦、辛味,药物归经多归肺经。从功效上看,以补虚药、止咳平喘化痰药、活血化瘀药及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得出46组药物,支持度排名靠前的为当归-麦冬+黄芪,黄芪-麦冬+当归。高频药物聚类共得到3个组方。结论:气虚为ILD发病的基本病机,益气是该病的首要治疗大法。中医药治疗ILD多以补气药、补阴药、活血药、化痰药及清热药联合使用,多药并用,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2.
检索并纳入1995—2016年发表的治疗糖尿病相关文献755篇,涉及中药处方755首,单味中药367味,共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例数为33 330例,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用药规律。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和Clementine 12.0软件,分析与比较各病症类型的单味中药使用频次、功效和组方配伍规律。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治疗病症类型排名前4位的分别是糖尿病、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分别占总有效病例数的31.62%、29.82%、8.87%和6.47%。进一步对治疗排名前4位的病症进行分析,发现治疗糖尿病的常用单味药为黄芪、山药、地黄、天花粉和麦冬等,常用中药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治疗糖尿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常用单味药为黄芪、当归、川芎、丹参和桂枝等,常用中药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常用单味药为黄芪、山药、丹参、茯苓和山茱萸等,常用中药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利水渗湿药;治疗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常用单味药为黄芪、丹参、当归、红花和川芎等,常用中药类别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清热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以补虚药为主,兼以活血化瘀、清热和利水渗湿药等,但具体用药侧重点不同,糖尿病和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侧重补虚药,兼以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的使用,糖尿病肾病侧重于补虚药,兼以活血化瘀药和利水渗湿药的使用,而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侧重于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并重,兼以清热药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中治疗小儿泄泻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治疗小儿泄泻原文进行精读,对涉及的9种泻证进行分析与整理,建立病-证-方-药数据库,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统计共17首方剂,涉及51味中药,药物频次累计148次,药物频次≥6次的有7味,依次是甘草、白术、陈皮、茯苓、生姜、人参、砂仁。功效分类位于前3位的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及理气药,四气五味以甘平、辛温为主,多归于脾胃二经。进一步通过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25组,以补虚药与补虚药、补虚药与温中药、补虚药与行气药配伍为多。药物聚类可分为3类,第一类:砂仁、陈皮、甘草、人参、麦芽,第二类:茯苓、甘草、泽泻、白术、灯心草,第三类:甘草、人参、白术、陈皮、生姜。得到新处方2个,以健脾清热利湿为主,核心处方为异功散加味。结论:《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中认为小儿泄泻核心病机为脾虚湿盛,兼有寒、热、虚、食、惊之因;治疗时健脾补虚,常参辛温祛湿法;选方以名方为基础,注重调理脾胃气滞,重视“健脾以运脾为贵”的思想,其药物配伍巧妙灵活,切实合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9—2019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国内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的文献,统计分析临床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的处方、药物组成及功效。结果:共纳入106篇文献,出现54种处方名称,组成中药共计100味,总频次1117次;根据中药的功效及分类,使用频次较多的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涉及药物种类数较多的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使用频次前2位的化痰止咳平喘药为半夏、瓜蒌,活血化瘀药为丹参、川芎,补虚药为甘草、白术,理气药为陈皮、薤白。结论: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为肝癌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搜集2002-2012年公开发表的中文临床与实验研究文献,运用频数统计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文献中所用中药频次由高到低的是白术,黄芪,茯苓,柴胡,甘草等;实验研究文献所用中药频次由高到低的是黄芪,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甘草,茯苓等。临床用药两两配伍的频次由高到低是白术配伍茯苓、白术配伍黄芪、黄芪配伍党参、黄芪配伍当归、黄芪配伍茯苓等。常用药物类别主要为补虚药,其他常用类别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等。结论:治疗肝癌中医用药有一定的规律,主要以补虚药为主,配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同时结合辨证的具体情况配伍其他类别的中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特点与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收载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文献,经筛选后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药物功效分布及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2884篇,涉及中药495味,高频药物有黄芪、丹参、山药、茯苓、山萸肉、地黄等,按频次排序前50位主要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等11类,补虚药以补气药和补阴药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为黄芪-丹参、黄芪-山药-丹参,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以补气滋阴、活血化瘀为主,可为临床辨治糖尿病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现代科研思路与方法对孟昭阳教授临证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进行全面深入地整理和收集,总结孟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与经验。方法:收集孟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的用药方剂,从药物使用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相关内治中药。运用PASW 18. 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寻找高频药物及药类,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药物进行分析,探讨药物的配伍规律。结果:频次在80次以上的为以下13味药即当归、黄芪、川芎、黄连、白芍、生地黄、酸枣仁、麦冬、肉桂、五味子、人参、寄生与水蛭;药类频次多集中在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等。结论:孟教授治疗冠心病有其独特的用药规律,体现出其注重补虚、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辨证思路,可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朱文增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的用药特点与组方规律。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朱文增教授门诊且诊断为MG的初诊患者病历资料,纳入初诊处方并建立数据库,进行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与功效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发掘用药规律与经验。结果 共纳入中药处方212首,涉及药物126味,各药物累计使用5 320次,使用频次前5位的中药分别是黄芪(212次)、马钱子(212次)、紫河车(212次)、党参(211次)、甘草(211次);性味上以温性药(2 645次)、甘味药(3 492次)使用最多;归经频次前4位分别为肝经(2 927次)、肺经(2 581次)、脾经(2 534次)、肾经(1 624次);药物功效频次前5位分别是补虚药(2 215次)、解表药(1 036次)、活血药(438次)、平肝息风药(418)、清热药(114次);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黄芪、马钱子、党参、升麻、柴胡等为核心药物,其中黄芪-马钱子-紫河车为处方必备药组;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9类。结论 本研究显示朱文增以肺脾肾阳气亏虚为MG的基本病机,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含有中医经典药对人参-附子的中医方剂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人参-附子药对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主治疾病频次和用药频次,并分析治疗4种高频疾病的方剂组方规律。结果纳入含有人参-附子药对的方剂1067首,高频主治疾病为厥脱、虚劳、脾虚伤食、中风(脑卒中)等14种(频次≥20),常配伍药物21味(频次≥80),核心配伍药物为当归、肉桂、白术、茯苓、甘草、干姜6味,常用药物组合12组。治疗厥脱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白术、茯苓、甘草3味,常用药物组合6种;治疗虚劳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肉桂、甘草、牛膝、白术、五味子、干姜、防风8味,常用药物组合52种;治疗中风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肉桂、当归、白术、甘草、干姜、防风、麻黄8味,常用药物组合34种,治疗脾虚伤食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当归、白术、陈皮、干姜、肉桂、甘草、木香、厚朴9味,常用药物组合25种。结论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含人参-附子药对方剂的组方规律,对其临床运用具有一定指导价值,为开展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依据,也可为药对的组方规律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万密斋医学全书》中关于万密斋诊治月经紊乱的方药进行数据分析,为现代中医临床诊治月经病证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万密斋医学全书》中万密斋治疗月经疾病的文献,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运用IBMSPSSModeler18.0和SPSSStatistics22.0软件对其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功效、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数据清洗,最终符合条件的方剂共计36首,包含中药61味,用药总频次共计418次.数据结果显示,万密斋治月经病高频常用药物中,当归使用频次最高,川芎和甘草位居其后;药物功效使用频率位于前三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药性以温性药使用频率最高,药味则多选用甘、苦、辛味;按药物归经划分,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脾经,其次是肝经和心经.通过关联分析,共得到关联数据20条(7条二项、11条三项、2条四项),核心组合为"当归-川芎-生地黄-甘草".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得到3类药组,包括"四物汤活血补血组(川芎-甘草-当归-白芍-生地)""补血滋阴药熟地黄+益气健脾药(人参-白术-茯苓)+理气活血药(陈皮-香附-牡丹皮)""清热凉血药(黄芩-黄连-赤芍)".结论:万密斋辨治月经病证多主张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调和心脾,补益精血;善用苦寒之药,清泄肝火;结合补益之品,益气补虚;组方思路多以行气止痛、滋阴补血、益气健脾、理气和中、清热凉血等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