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手术对颈椎矢状位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3月在本院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治疗退行性颈椎病且有完整随访资料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JOA和NDI评分,以影像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15个月,平均(13.52±1.43)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和NDI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C2-7SVA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2-7Cobb角和椎间隙高度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可以直接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并改善颈椎矢状位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海市东方医院脊柱外科因颈椎病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手术(ACDF)患者的资料,共纳入326例,其中男175例,女151例;年龄34~81岁(56.0±9.4岁)。随访12~30个月(18.5±6.4个月),根据融合节段数分为四组:单节段融合组69例,双节段融合组85例,三节段融合组90例,四节段融合组82例。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矢状垂直距离(C2-7 SVA)和T1倾斜角(T1S),并记录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肩臂疼痛VAS评分,计算术后12个月时各组参数改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参数及评分指标改变量组间差异,Pearson相关性探讨术前及术后12个月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关系。结果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和ACDF术后12个月,单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21.07°±8.21°和20.92°±5.99°,C2-7 Cobb角为15.29°±8.64°和17.69°±11.25°,C2-7 SVA为20.94±10.77mm和20.61±10.23mm,T1S为23.02°±8.64°和24.05°±9.35°,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20.38°±7.49°和24.20°±7.96°,C2-7 Cobb角为13.04°±8.07°和15.85°±10.53°,C2-7 SVA为18.57±11.88mm和23.73±9.87mm,T1S为24.28°±6.71°和28.65°±7.64°,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16.76°±6.24°和20.54°±6.58°,C2-7 Cobb角为11.46°±7.83°和15.12°±10.42°,C2-7 SVA为19.36±8.40mm和25.25±12.20mm,T1S为26.56°±9.47°和30.39°±7.31°,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15.44°±6.50°和18.39±6.26°,C2-7 Cobb角为11.54°±8.30°和19.61°±5.53°,C2-7 SVA为22.39±12.60mm和27.68±11.17mm,T1S为24.70°±6.30°和31.22°±6.45°,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和术后12个月,四组组内T1S与C2-7 Cobb角、C2-7 SVA均呈正相关,C2-7 Cobb角与C2-7 SVA均呈负相关;术后12个月,四组间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 SVA及T1S改变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01、0.003、0.002)。结论 :下颈椎前路减压单节段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平衡无明显变化;双节段及长节段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平衡显著改变,但下颈椎矢状位序列维持动态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且随访资料完整的76例患者,依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分为退变组和无退变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以及颈椎矢状位C2-7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C2-7矢状位轴向距离、胸廓入口角、TI倾斜角、颈部倾斜角等参数。[结果] 76例中,31例发生ASD,占40.79%;45例未发生ASD,占59.21%。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BMI、随访时间和手术节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前两组患者之间的C2-7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C2-7SVA、TIA、T1S、NT、T1S<19.5°等参数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退变组的C2-7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T1S均显著小于无退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之间C2-7SVA、TIA和N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术后退变组中T1S<19.5°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退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S<19.5°是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为1.892,95%置信区间为1.140-3.138。[结论]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密切相关,手术节段Cobb角恢复不良导致C2-7Cobb角的丧失,进而引起颈椎矢状位失衡是引起ACDF术后发生ASD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ACDF手术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9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0例,女48例;年龄为(54.75±8.60)岁(40~78岁)。收集比较98例病人术前及随访时的C2~7 Cobb角、T1倾斜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cSVA)、颈倾角(NTA)、胸廓入口角(TIA)等矢状位参数,以及其手术前后的颈肩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98例病人根据T1倾斜角是否大于30°分为高T1倾斜角组和低T1倾斜角组,比较两组病人的JOA评分改善率及后凸畸形发生率。结果 本研究所观察的矢状位参数中,术后T1倾斜角、C2~7 Cobb角较术前显著增大,NTA、cSVA较术前显著减小;功能相关指标中,VAS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JOA评分显著上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T1倾斜角组和低T1倾斜角组的JOA治疗改善率(56.06% vs. 53.12%)及后凸畸形发生率(12.50% vs. 16.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538,P=0.001;χ2=10.895,P=0.003)。且高T1倾斜角组病人中,单节段、双节段、多节段病人的后凸畸形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低T1倾斜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确切,T1倾斜角>30°病人的JOA治疗改善率较高,后凸畸形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路融合内固定对兔颈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影响。方法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4组,每组15只。1组为假手术对照组,余3组为实验组(分别为C34、C45、C56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术后3、6、9个月每组取5只摄X线片,并取邻近上、下节段椎间盘做组织形态学检查,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纤维环、髓核Ⅰ、Ⅱ型胶原的变化。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的X线片可见手术间隙融合,邻近节段椎体终板硬化;免疫组化结果:髓核中Ⅱ型胶原表达下降,纤维环中Ⅰ型胶原表达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更为显著,Ⅰ型胶原有逐渐取代Ⅱ型胶原的趋势,胶原变化在C3-4、C4-5上、下邻近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56的下位邻近节段变化重于上位邻近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6个月与9个月分别与对照组6个月与9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可引起兔颈椎邻近节段的退变,不同水平融合内固定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对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2016年9月在本院行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及前路颈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治疗的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9例,男79例,女80例;年龄(51.85±9.60)岁。在MRI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_(2~7) Cobb角、T_1倾斜角(T_1SA)、颈倾角(NTA)和胸廓入口角(TIA),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各参数的差异。根据T_1SA大小分为低T_1SA组(T_1SA≤20°,53例)、中T_1SA组(20°T_1SA≤30°,81例)和高T_1SA组(T_1SA30°,25例),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T_1SA组间各个节段退变率的差异。结果术后C_(2~7) Cobb角、T_1SA和NTA的测量结果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9例病例中病变共累及311个节段,其中C_5/C_6最多,为102个;C_4/C_5次之,为91个。C_3/C_4、C_4/C_5、C_5/C_6和C_6/C_7退变率在不同T_1SA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_1SA增加,C_3/C_4和C_4/C_5退变率逐渐增加,C_5/C_6和C_6/C_7退变率逐渐降低。结论前路手术可能通过增加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_(2~7) Cobb角进而增加T_1SA,从而更有力地维持颈椎生理曲度;随着T_1SA的增加,退变节段有由下往上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水平单节段前路融合内固定对兔颈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继发骨折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4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其中男34例,女56例;年龄56~78岁,平均(64.11±4.87)岁.根据PKP术后是否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4月~2009年4月收治的83例成人IS患者,男16例,女67例,年龄20~84岁,平均43岁。在全脊柱站立位X线正侧位片(包括双侧髋关节)上测量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J)、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以及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VA)。将患者分为胸弯组和腰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各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胸弯组共39例,平均年龄40.9岁,主弯角度平均45.8°;腰弯组共44例,平均年龄44.8岁,主弯角度平均39.5°。两组患者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TK、TLJ、LL、PI、SS、P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腰弯组的SVA明显大于胸弯组(P<0.05)。在≤40岁患者中,胸弯组和腰弯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40岁患者中,腰弯组患者SVA和PT大于胸弯组(P<0.05),余参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弯组9例(23.1%)出现脊柱失平衡,其中7例为负向失平衡;腰弯组12例(27.3%)出现脊柱失平衡,其中8例为正向失平衡。两组的LL与TK、SS有相关性,PI与PT、SS有相关性,SVA与LL、SS、PT有相关性,年龄与SVA、PT有相关性。与胸弯组不同,腰弯组患者的PI与LL无相关性,而年龄与LL、SS有相关性,PT与LL、SS有相关性。结论:成人IS中,胸弯和腰弯患者的骨盆形态无差别,骨盆与脊柱的矢状位序列密切相关,年龄与躯干平衡相关。胸弯患者易出现脊柱负向失平衡,而腰弯患者更易出现脊柱正向失平衡。  相似文献   

10.
正青少年腰椎滑脱是指在骨骼发育成熟前,头侧椎体相对于相邻尾侧椎体发生移位,常见于腰骶结合部位的L5/S1节段,可伴有相同节段峡部骨缺损或发育异常~([1、2])。既往研究表明,青少年腰椎滑脱的发生、发展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椎体滑脱造成局部应力改变、干扰腰骶椎形态的正常发育、破坏腰骶部的生理序列,进而影响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状态;另一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对老年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骨质疏松专科门诊接诊的115例骨质疏松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1例,女94例;年龄58~79岁,平均(67.76±9.17)岁。选择同时期来本院健康查体的60例无骨质疏松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42例;年龄54~76岁,平均(65.25±10.38)岁。应用低辐射X线机拍摄站立位包括髋关节在内的脊柱侧位X线片以评估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 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和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应用相关性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评估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测量数据的可信度。比较两组病例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以分析骨质疏...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在评估脊柱矢状位平衡方面,各国学者均表示脊柱与骨盆矢状面形态与参数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相关性,矢状平衡的分析对于了解脊柱骨盆生物力学与制定脊柱外科矫形术前计划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脊柱骨盆参数测量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应用于临床。1矢状位脊柱-骨盆相关参数及意义1.1骨盆指数系统a)髋轴中点(hip axis,HA)指矢状位上双侧股骨头中点连线的中点。b)骨盆指数(pelvic incidenc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应用3D打印椎间融合器行椎间盘摘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6例,按照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腰椎峡部裂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变化。方法回顾分析54例施行单节段腰椎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的腰椎峡部裂滑脱患者资料,术前及随访时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胸椎后凸(TK)、胸腰联合角(TLJ)、C7矢状面平衡(SVA)、脊柱-骨盆角(SSA)、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和骨盆入射角(PI),并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影像学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PI、TLJ和TK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SA的变化与PT、PI、LL、SS及SVA的变化存在线性关系。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可明显改善腰椎峡部裂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状态,术前及术后的SSA可对患者脊柱矢状面平衡进行评估,SSA的重建可作为手术疗效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ACDF)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ACC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将13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行ACDF治疗)和对照组(行ACC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6个月颈椎总活动度、颈椎曲度、颈椎节段性高度及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观察组(128.3±32.4)min,对照组(163.2±43.6)min;术中出血量:观察组(161.4±122.5)ml,对照组(319.2±308.7)ml;以上指标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8.1±3.6)d,对照组(9.5±4.2)d;术后6个月时JOA评分:观察组(12.1±2.2)分,对照组(11.7±2.1)分;颈椎总活动度:观察组26.6°±7.3°,对照组30.5°±8.1°;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曲度:观察组23.5°±7.4°,对照组16.1°±7.2°;椎间节段性高度:观察组5.6°±0.4°,对照组4.7°±0.8°;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较ACCF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颈椎生理弯曲和椎间节段高度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6.
17.
脊柱-骨盆矢状位曲度(下文简称矢状位曲度)是指人体为了维持直立行走的要求,脊柱和骨盆在生长发育时自然形成的矢状面的生理弧度和形态.最理想的矢状位曲度,能够使个体在能量消耗最低的情况下完成生理姿势及日常活动的需要[1].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矢状位曲度各不相同,而这种形态和方位上的差异,势必引起个体脊柱-骨盆生物力学的改变,进而对脊柱疾患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近来,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矢状位曲度参数与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退变性滑脱、腰椎间盘退变等疾病)紧密相关.因此,笔者就矢状位曲度的形成变化规律,及其与腰椎退变性疾病发生发展、手术治疗之间的联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特定的参数测量可以用数据量化矢状面平衡状况,对脊柱矫形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术后疗效的评价都起到重要作用。从骨盆入射角(PI)开始,脊柱外科医师提出了大量的测量参数及评估标准。目前接受度最广的骨盆参数系统是PI系统,结合矢状面垂直轴(SVA)等,许多学者给出了矫形指导目标,如SVA<50 mm,骨盆倾斜角(PT)<20°,腰椎前凸角(LL)=PI±9°。后续研究重视参数个性化,包含年龄、身高等因素的修正,骨盆的位置与形态差异的综合评价,以及整体平衡的评估,同时纳入颅脑、颈椎及下肢参数,研究其在矢状面平衡的形成与代偿中所起的作用,给出了大量修正参数、复合参数,如T1骨盆角(TPA)、L1脊柱骨盆倾角(LPA)、脊柱骶骨角(SSA)、整体矢状角(GSA)等。  相似文献   

19.
正常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描述正常成人的骨盆矢状位形态,分析正常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类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影像学分析对139名志愿者进行研究,男94名,女45名;年龄21~28岁,平均(23.5±1.5)岁.所有志愿者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按照脊柱矢状面解剖定义和形态特点描述脊柱各矢状面形态参数,分析各参数间相关性,并根据腰椎前凸顶点位置不同分析国人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类型.结果 PI平均值为45.1°±9.6°,明显小于西方成人,并明显小于韩国成人;女性PI值明显高于男性.骨盆各参数间密切相关,脊柱相邻前凸节段、后凸节段间密切相关,腰弯前凸还与颈弯前凸、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密切相关;依据腰弯前凸顶点位置,将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分为四型:Ⅰ型,顶点位于L5椎体或L4,5椎间隙,共11名(占7.8%);Ⅱ型,顶点位于L4底部或中部,共61名(占43.3%);Ⅲ型,顶点位于L4上部或L34椎间隙,共33名(占23.4%);Ⅳ型,顶点位于L3椎体及其以上,共34名(占24.5%).所有志愿者的胸弯后凸顶点为T6.7,颈弯胸弯拐点为C7.各类型间骨盆矢状位形态、腰弯倾斜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中国正常成人骨盆矢状位形态与西方和韩国人群存在明显差异.腰椎通过骨盆的调节后,在维持脊柱整体矢状位平衡方面起到核心作用;随着腰弯前凸顶点提高,脊柱-骨盆序列将出现骶骨增加倾斜、下腰弯前凸角度增加、下腰弯组成椎体数量增加、腰弯倾斜减小等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颈椎椎间盘置换术(CDA)和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在相邻节段退行性变(ASDeg)、相邻节段疾病(ASDis)、相邻节段再手术(ASR)及相邻节段活动度(ROM)的影响方面进行荟萃分析。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及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检索文献为2018年6月前发表的CDA与ACDF的随机对照研究(RCT),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指南的评分量表对纳入文献的随机方法和偏倚进行评估。主要提取的数据包括随访时间,ASDeg、ASDis和ASR发生率,相邻节段ROM。同时采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研究其高异质性。结果共33篇RCT文献纳入研究。CDA组ASR发生率明显低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显示,随着随访时间延长,CDA组ASR发生率下降的优势增加。2年内2组的ASDeg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年后CDA组ASDeg发生率明显低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ASDi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A组相邻节段ROM低于ACD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ACDF,CDA可降低ASDeg和ASR发生率,但在ASDis发生率和相邻节段ROM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