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切开复位骨折内固定病灶刮除植骨治疗股骨近端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46例。[结果]随访1~5年,平均2.6年。术后复查X线片示:45例患者骨愈合时间6~18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愈合无复发。1例骨折愈合后21个月复发,二期病灶刮除植骨,术后随访4年愈合良好未复发。[结论]应用切开复位骨折内固定病灶刮除植骨治疗股骨近端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颗粒打压植骨辅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或瘤样病损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或瘤样病损26例,均未发生病理性骨折,男12例,女14例;年龄8~62岁,平均34.2岁。病理结果:纤维结构不良11例,骨孤立性骨囊肿7例,骨巨细胞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1例,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术前未进行病灶活组织检查,术后送慢病理,手术采取颗粒打压植骨辅钢板内固定。结果:26例均随访至恢复日常生活,随访时间8~42个月,平均25个月。参照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进行功能评估。术后末次复查股骨正侧位X线片,植骨边缘及植骨体部未见低密度影,植骨区骨愈合良好,所有患者未见复发及转移病灶,内固定物无松动、变形。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所有患者无再骨折和畸形进展。结论:股骨近端肿瘤复发与病灶刮除植骨技术有关,刮除后采用化学、物理方法处理消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利用此方法可以获得疾病的长期治愈,减少复发,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田野  陈龙刚  史斌  张男  付勤 《中国骨伤》2017,30(2):179-183
目的:探讨病灶刮除植骨联合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采用病灶刮除、自体髂骨或自体髂骨加同种异体骨植入及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患者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2~68岁,平均42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9个月。手术前后采用MSTS评分评价患者的下肢功能,并将末次MSTS评分与术前评分进行比较,随访时同时行X线检查,评价病灶愈合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为27.06±2.59高于术前的16.44±1.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均显示植骨融合,合并病理骨折者骨连续性恢复,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变形及移位等。术后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13个月复发。结论:病灶刮除植骨联合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是治疗股骨近端肿瘤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肿瘤,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并且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儿童长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EG)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14例长骨EG患儿。男9例,女5例;年龄1~13岁,平均6.5岁。股骨5例,肱骨4例,胫骨2例,腓骨1例,股骨并发胫骨2例。病程7 d~10个月,中位病程2个月。X线片检查见边界清楚的溶骨性破坏,但未累及骺板。12例采用肿瘤病灶刮除、自体髂骨或联合人工骨植骨修复,2例瘤段切除、自体髂骨重建、钢板螺钉固定治疗。5例伴病理性骨折均同期行骨折复位固定。结果病理检查均确诊为EG。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年。X线片示肿瘤病灶及病理性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平均3.5个月。1例股骨EG术后8个月再次发现胫骨病灶,再手术后愈合;余11例未见局部复发。根据X线片及关节功能综合评价标准,均为优。结论 儿童长骨EG多见于股骨及肱骨,肿瘤病灶刮除、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植骨修复是有效方法之一,术后预后良好,但病变有多发可能,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病理Ⅰ、Ⅱ级,X线表现为CampanacciⅡ、Ⅲ期的邻膝关节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法:从1978~1993年住院治疗的骨巨细胞瘤103例中,选择肿瘤部位、X线分期、病理分级及随访时间相仿的病损内处置(刮除、液氮冷冻并自体或异体植骨、或骨水泥填充)患者41例(3例有病理性骨折);整块切除后用异体半关节移植30例(2例有病理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局部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而病损内处置的术后并发症,再手术率及肢体远期功能评分均明显好于整块切除组。结论:有效的病损内处置仍应作为此类邻膝关节骨巨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即使诊断时伴有病理性骨折者亦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病灶刮除植骨结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儿童长骨部分瘤样病变合并病理性骨折的疗效及特点。 方法 2010年 1 月至2013年 12月我院共收治儿童长骨部分瘤样病变并病理性骨折 16 例,均实施病灶刮除植骨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通过术后影像学X线片结果和临床随访两方面评价治疗效果。影像学X线结果评估包括病变骨骨折复位有无丢失及病灶愈合情况。临床评估采用肩、肘、髋、膝、踝等关节功能综合评价标准及随访术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16 例患儿平均随访25.6个月。影像学X线片显示病理性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 5 个月。在随访过程中,病灶未出现复发或者再次骨折。术后平均 12.5 个月取钉。至末次随访时病灶完全消失(14 例)或部分消失(2例);患肢无疼痛,关节活动均不受限。结论 病灶刮除植骨结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可作为治疗儿童长骨部分瘤样病变并病理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良性骨肿瘤刮除植骨术后早期病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3月,本科共收治11例股骨远端良性骨肿瘤刮除植骨术后早期病理骨折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16 ~61岁,平均:42.7岁.原发肿瘤类型:内生软骨瘤2例;原发骨巨细胞瘤1例,软骨母细胞瘤4例,软骨粘液性纤维瘤3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自刮除植骨术后至发生骨折时间21~ 36 d,平均:22.3d.AO股骨远端骨折分类:均为A1型,均行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植骨术治疗.[结果]1例发生浅表伤口感染,1例术后腘静脉血栓,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折断,再骨折,肿瘤复发,继发性关节炎等合并症.随访时间12 ~61个月,平均34.4个月.膝关节功能均恢复至正常活动范围,屈曲120.~ 135.,过伸0.~5.;MSTS下肢评分28~ 30分,平均28.9分.[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能够满足对此类特殊骨折治疗的要求,特别是利用内固定支架的特性,固定后仍能完成充分植骨的操作,并尽可能的减少二次手术对局部骨折端组织的损伤.内固定力学性能合理,固定可靠,有助于骨折愈合和瘤腔植骨的修复,并可适当的进行早期功能练习,恢复膝关节功能,是治疗良性骨肿瘤刮除植骨术后早期病理骨折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明小平  王小林  邵景范  杨小进  郑强 《骨科》2016,7(3):176-180,184
目的探讨病灶刮除植骨结合弹性髓内钉(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ESIN)内固定术治疗儿童长骨部分瘤样病变合并病理性骨折的疗效及特点。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共收治长骨部分瘤样病变并病理性骨折患儿16例,均实施病灶刮除植骨并ESIN内固定术,通过术后X线片和临床随访两方面评价治疗效果:通过X线片评估病变骨骨折复位有无丢失及病灶愈合情况;采用肩、肘、髋、膝、踝等关节功能综合评价标准及随访患者的满意度进行临床评估。结果16例患儿平均随访25.6个月。X线片显示病理性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6个月,平均5个月。在随访过程中,病灶未出现复发或者再次骨折。术后平均12.5个月取钉。至末次随访时病灶完全消失(14例)或部分消失(2例);患肢无疼痛,关节活动均不受限。结论病灶刮除植骨结合ESIN内固定术可作为治疗儿童长骨部分瘤样病变并病理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病灶刮除植骨术治疗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primary aneurysmal bone cyst,PAB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间采用单纯性病灶刮除植骨术治疗的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病例资料共61例,其中男34例,女27例;年龄5~75岁,平均(25.3±9.28)岁。该组病例中病灶常见好发部位依次为肱骨近端、股骨近端、胫骨近端、股骨远端,伴病理性骨折5例。外科手术方法为病灶刮除植骨术,辅助治疗措施包括酒精灭活、高速磨钻磨除瘤壁等,对病理性骨折或潜在病理性骨折风险患者行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随访时间40~156个月,平均(92.3±6.82)个月。58例病灶植骨获得骨性愈合,肢体功能优良,效果满意。3例病灶复发(2例行边缘切除关节假体置换;1例予以再次病灶刮除植骨术,病变部位获得骨性愈合,效果满意),复发率4.9%。3例发生异体骨排斥反应,经抗炎换药治疗后获得骨性愈合。结论病灶刮除植骨是治疗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有效手段,局限性的切除并未增加病灶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儿童股骨近端病理骨折手术治疗的经验教训。方法:22例14岁以下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平均随访35.4个月。结果:病变刮除、瘤壁残留肿瘤组织灭活,植骨术仍是目前治疗良性病变常用的手术方法,应避免损伤股骨头骨骺。多病灶型骨纤维结构不良经外翻截骨及内固定后可维持正常的颈干角和髋关节功能。肿瘤复发,植骨吸收是常见的并发症,结论:儿童股骨近端肿瘤合并病理骨折的手术治疗应考虑到病变的性质、侵袭范围、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及儿童骨骺未闭合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股骨上端肿瘤并发骨折的手术方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上端肿瘤并发骨折的手术方法选择和疗效.[方法]2001年10月~2007年6月,收治股骨上端肿瘤并发骨折46例,其中采用先期外固定,骨折愈合后行肿瘤刮除植骨7例;肿瘤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11例;瘤体刮除,带血管腓骨移植6例;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带锁髓内钉固定8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12例;髋关节离断2例.[结果]先期外固定,骨折愈合后肿瘤刮除植骨7例均获得随访,根据Enneking肢体功能评价标准,术后优良率85.7%;肿瘤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9例获得随访,优良率88.8%;瘤体刮除,带血管腓骨移植6例均获得随访,优良率83.3%;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带锁髓内钉固定8例均获得随访,死亡5例,余3例;优良率66.6%;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9例获得随访,死亡5例,肿瘤复发1例,术后优良率75%.[结论]股骨上端肿瘤并发骨折应根据肿瘤性质,破坏程度,骨折移位等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良性肿瘤以刮除植骨为主,股骨颈部骨折以坚强的腓骨移植为首选,恶性肿瘤以人工假体置换术为主,转移癌以人工假体置换或带锁髓内钉固定为宜.  相似文献   

12.
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病理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肱骨病理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7例病理骨折(22例骨折、5例临界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16例良性病变行病灶刮除、自体和(或)异体骨移植;11例转移癌9例行病灶姑息切除、骨水泥填充加强,2例单纯闭合穿钉固定。结果 15例良性病变患者获随访,14例骨折首次术后平均4个月愈合;因复发或内固定失败需再手术3例。9例转移癌获随访,全部病例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交锁髓内钉是治疗股骨、胫骨、肱骨病理性骨折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巨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和病灶刮除同种异体植骨内固定手术的疗效.[方法] 2000~2010年本科共收治并随访股骨近端巨细胞瘤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7 ~44岁,平均28.9岁.Campanacci's分级:Ⅰ级5例,Ⅱ级5例,Ⅲ级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Campanacci's分级为Ⅲ级的患者行肿瘤广泛切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其他患者均行肿瘤病灶刮除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结果]本组病例术后髋关节疼痛均完全消退,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巨细胞瘤.术后随访时间24 ~ 72个月,平均42个月.随访期间1例Campanacci'sⅡ级的患者在术后24个月时肿瘤复发,未出现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股骨近端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往往缺少典型的偏心性和膨胀性改变,穿刺活检成功率也不高,诊断具有一定难度.病灶刮除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股骨近端巨细胞瘤安全有效的术式.术中用高频电刀反复烧灼残腔骨壁有助于消灭残留的肿瘤细胞,而移植的松质骨愈合后可提供良好的远期功能学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痛风局限性骨破坏误诊原因;探讨表现为单纯局限性骨破坏的痛风的诊断、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本科收治痛风局限性骨破坏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例,全部为男性,平均年龄(26.53±4.64)(19~32)岁。术前经局部X线片、CT或MRI检查。病变位于距骨1例、髌骨2例、趾骨2例。该5例患者入院初步诊断为良性肿瘤,5例采用刮除植骨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痛风,采用抗痛风药物治疗,术后随访以及X线片检查判断疗效。[结果]5例患者经手术治疗,组织病理学确诊为痛风,病理确诊率100%。术后辅以抗痛风药物治疗,经6~36个月,平均(24.12±3.78)个月的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局限性骨破坏,需鉴别骨肿瘤与痛风;实验室检查尿酸结果升高的患者,应高度怀疑痛风引起;痛风局限性骨破坏采用病灶刮除植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皮质骨移植可吸收钉固定修复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刮除术后皮质骨缺损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07年4月我科共收治骨纤维异样增殖症24例,其中股骨11例,肱骨5例,合并桡骨2例,股骨颈及转子间1例,胫骨6例(合并腓骨1例),单纯腓骨1例。24例中6例出现病理骨折并骨愈合。所有患者入院后行病灶刮除,松质骨打压植骨后运用同种异体皮质骨移植可吸收螺钉固定修复皮质骨缺损。术后1、2、3、6、9、12个月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此后每年随访一次,观察患者的移植骨愈合、并发症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甲级愈合。术后1年,24例患者植入的骨粒及皮质骨块与正常骨质均基本融合;术后1年3例失访,随访的21例术后2~5年移植骨吸收重建,骨缺损修复,病灶消失,其中14例骨干病灶中有6例髓腔再通。3例残留手术区域隐痛,与天气变化有关。所有患者截止随访末期功能均良好,无复发。1例患者术后3年邻近腓骨出现新病灶,5年后因摔伤导致腓骨病理性骨折,但胫骨无骨折。结论同种异体皮质骨移植可吸收钉固定修复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刮除术后皮质骨缺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骨巨细胞瘤多发生在20~40岁青壮年人的长骨骨端。发生在小儿骨干虽有报道,但很少见。我们近30年收治的骨巨细胞瘤的病例中,有4例发生在14岁以下小儿。其中3例为干骺端巨细胞瘤,报告如下: 例1,男,13岁。因跌倒左髋部着地后,局部肿痛而入院,经拍X线片发现左股骨颈部及转子间部位有破坏,呈肥皂泡沫样改变,并有骨折。临床诊断为左股骨颈巨细胞瘤,病理骨折。入院1周后手术。术中冰冻切片快速活检:软骨母细胞瘤可能性较大。行肿瘤刮除植自家髂骨,术后病理:基质正常,可见大量巨细胞,报告为巨细胞肿瘤Ⅰ级。15年随访,无复发,功能基本正常,能参加一般农业劳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Watson-Jones入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联合病灶刮除植骨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可行性,评估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月采用经Watson-Jones入路PFNA联合病灶刮除植骨治疗的38例股骨近端良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15~57岁,平均28岁。病理类型:纤维结构不良20例,骨囊肿7例,动脉瘤样骨囊肿5例,骨巨细胞瘤3例,内生软骨瘤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1例。临床表现:髋关节疼痛19例,病理性骨折12例,肢体短缩、髋关节内翻畸形4例,出现原有病灶复发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随访摄X线片及三维CT,了解植骨融合情况及内固定物位置,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93)评分标准评估下肢功能,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为130~280 min,平均182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 500 mL,平均764 mL。术后3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均经正规换药顺利愈合,未造成深部感染;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4周开始部分负重,完全负重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10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影像学检查提示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为8~18个月,平均11.4个月。随访期间无病理性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关节脱位、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末次随访时,VAS评分、MSTS93评分和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atson-Jones入路刮除植骨后联合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能够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同时获良好力学稳定性,且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对19例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及术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术后3d引流管口渗出血清样物质,加强抗感染、营养支持及换药处理后愈合。19例均获随访,时间13—58个月。复查X线片见缺损修复区内有新骨生成改变,骨折处骨愈合;1例术后20个月因外伤致股骨转子下内固定物旁骨折再次手术发现肿瘤复发,行再次刮除植骨内固定术后14个月愈合;除1例未行内固定的病例外,余患者术后患肢功能均得到良好恢复,8—12个月可弃拐行走。结论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应积极手术治疗,在彻底刮除病变和充分植骨的基础上,强调内固定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Watson-Jones入路采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联合病灶扩大刮除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6年12月,采用经Watson-Jones入路DHS内固定联合病灶扩大刮除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20例(21处)。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1~51岁,平均27.8岁。病变累及单侧股骨19例,双侧1例。病理类型:纤维结构不良11例,骨囊肿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骨巨细胞瘤2例,软骨母细胞瘤1例。Enneking外科分期:除3例病理性骨折为S2期外,其余均为S1期。术前均无股骨近端内、外翻畸形。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随访摄X线片及CT,了解植骨及DHS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标准评估下肢功能。结果手术时间110~265 min,平均177.1 min;术中出血量200~2 300 mL,平均828.6 mL。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1例,深部感染1例,存在患髋不适感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63个月,平均27.4个月。2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2 d达完全负重;其余患者术后2~13周完全负重,平均7.2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19±0.51)分,与术前的(3.52±2.6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5,P=0.000)。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为(29.62±0.97)分,与术前的(23.71±8.7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0,P=0.007)。影像学检查示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为5~12个月,平均8.2个月。术后无病理性骨折、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股骨头缺血坏死以及关节脱位发生。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经Watson-Jones入路充分暴露后行病灶刮除修复病损、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股骨头软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骨头软骨母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9年2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13例股骨头软骨母细胞瘤病例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5例;年龄9~29岁,平均17.9岁.术前Hartis评分平均为67分(38~78分).所有患者术前经详细的影像学评估后行手术治疗.术前活检3例,术中冰冻病理检查2例.所有最终诊断以术后病理为准.所有患者行前侧Smith-Peterson入路经股骨头圆韧带止点开窗行肿瘤刮除植骨术,自体骨植骨7例,异体骨植骨5例,自体骨加异体骨混合植骨1例.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6~84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1例自体骨植骨患者术后2个月部分负重后出现股骨头塌陷坏死,6个月后改行股骨头切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其余患者功能良好,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8分(69~98分),较术前提高21分.自体骨植骨患者平均骨愈合时间5.3个月(3~11个月),异体骨植骨患者6.8个月(3~13个月),混合植骨患者4个月.结论 股骨头软骨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肿瘤,有独特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髋关节前侧Smith-Peterson入路经股骨头圆韧带止点开窗肿瘤刮除植骨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后植骨愈合前避免负重,并进行免负重髋关节功能锻炼,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